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柑桔溃疡病(CBCD)是由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itri(Xcc)引发的。本研究检测了抗CBCD柑桔品种和对Xcc敏感品种叶细胞膜脂组分及含量。抗病品种及敏感品种之叶细胞膜脂种类相似。主要为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甘油(PG)和磷脂酰肌醇(PI),其中PC和PE占总量的75%以上,尤以PC居首。抗病品种PC、PE、PG、PI总含量(1.24 ̄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11头(6♂5♀)岭南牛的核型、G型、C带和Ag-NOR_s。结果发现,岭南牛群体内Y染色体存在多态性,Y染色体有中和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中着丝粒Y染色体的G带和C带与普通牛(Bostaurus)相同,近端着丝粒Y染色体G带和C带与瘤牛(Bosindicus)相同。统计了2928个细胞的Ag-NOR_s数目,每细胞平均Ag-NOR_s数为5.377±0.279,变化范围3~10个。认为岭南牛是我国北方普通牛与南方肩峰牛两大牛群汇合交汇点的南部边缘之一。  相似文献   

3.
人工感染新城疫鸡红细胞免疫功能及sCD2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5只10~12月龄的健康罗丝鸡经人工感染NDV(F_(48)E_8)后,以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试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试验、E_1花环试验及反向E玫瑰花环试验测定其红细胞、T细胞免疫功能及外周血中可溶性CD_2(_sCD_2)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鸡感染NDV后,在C_3b受体花环率、E_1花环率不断下降的同时,外周血中,CD_2含量持续上升导致6只鸡死亡;9只鸡在感染的中后期伴随着C_3b受体花环率及E_1花环率的回升,.SD_2含量趋向正常水平而耐过。认为高含量。CD_2不仅与T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密切相关,还可能与红细胞免疫功能受抑有关。  相似文献   

4.
制备了3种稀土氯化物(La,Nd,Sm)与咪唑的配合物。用化学分析、元素分析确定其组成为RE(Im)2Cl3·0.5CH3OH·2HCl·nH2O(Im=咪唑)。利用IR、UV、电导、X-射线衍射及TG-DTG、MDSC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用题示配合物对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dahliaeKleb)和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graminearum)进行了室内抑菌试验  相似文献   

5.
樟树叶片抑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及其部分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碱提取、酸沉淀的方法从樟树叶片中分离得到一种棕黑色粉末,该提取物主要为有色化合物A和B的混合物,化合物A的含量成倍高于化合物B;经silicagel、Al_2O_3及sephadexG-25柱层析分离纯化等步骤,得到纯化的红棕色化合物A,经PAGE、PLC及TLC检测均为单一谱带或单一斑点;该化合物熔点为280.29℃,λ_(max) ̄(KOH)为213nm,E1cm1%为342.5,肩峰为257nm,pI为3.7,对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巨大芽孢杆菌、枯草杆菌及毛霉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固相亚磷酸三酯法人工化学合成了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huIGF-I)基因的4条寡核苷酸 片段,再通过片段1、2与3、4末端互补配对和Klenow酶促补平及酶切连接成为完整的huIGF-IDNA片段,用 EcoR I/PstI酶切后克隆于 pGEM T-Easy Vector,经测序证明所得 DNA序列与设计的序列完全一致;选用植物 偏爱密码子校正了启始密码子ATG下游的6个密码子,并在ATG处增加Kozak序列后,插入pBI121的BamHI/ SacI位点,构建了以 35S为启动子的植物表达载体;以 Hind II/EcoRI切下“35S-Kozak-IGF-I-NOS(ter.)”插入 pCAMBIA2300之Hind II/EcoR I位点,构建成huIGF-I植物表达载体;通过CaCl2直接转化法将表达载体导入农 杆菌EHA105(Rif.r),并以菌落原位杂交技术和 DNA dot blot对重组农杆菌进行了筛选,所获得的重组农杆菌菌株为培育huIGF-I豆药用植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从5个爆发产蛋下降综合症的鸡场收集80个样品中,分离到5株具血凝性的病毒,命名为CAV—Z_(16)、Z_2、W_4、T_1和T_3株。病毒大小70~80nm,无囊膜,二十面体对称;对氯仿不敏感,pH3~5下稳定,50~60℃1小时不被完全灭活;在DEF细胞上繁殖能被IUDR抑制;经血凝抑制试验、琼扩试验和微量中和试验证实与AV—127株属同一血清型,鉴定为EDS_(-76)病毒。CAV—Z_(16)株能在鸭胚上繁殖,致死鸭胚,HA效价达2 ̄(13)~2 ̄(17),也能在鸭胚成纤维细胞上繁殖,产生CPE,但HA效价仅有2 ̄7~2 ̄(10)。初次分离EDS_(-76)病毒选用鸭胚较佳,从生殖道分离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LFA_3对肉鸡体内脂质含量影响,以每公斤含0(对照组)、40(Ⅰ组)、80(Ⅱ组)gLFA_3日粮喂AA肉用雌鸡4周并检测体内脂质含量.结果表明:Ⅱ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总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肝脏总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腹脂重/体重分别降低26.62%、26.11%、23.14%和10.83%、15.88%、28.71%及37.31%;血清HDL—C/TC升高44.12%.这些结果提示:日粮LFA_3能有效地调节肉鸡体内脂质含量.此外,试验结果也表明,日粮LFA_3不影响试验鸡的采食量和体增重,提示LFA_3的降脂作用可能是因为它影响体内脂类合成代谢所致.  相似文献   

9.
灭多威-马拉硫磷的气相色谱分析杨明敏,吕波,郑修文(南京农业大学基础科学学院,南京210095)ANALYSISOFMALATHON-METHOMYBYGASCHROMATOGRAPHY¥YangMinming;LuBoandZhengXiuwen(?..  相似文献   

10.
岭南牛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11头(6♂5♀)岭南牛的核型、G带、C带和Ag-NOR,结果发现,岭南牛群体内Y染色体存在多态性,Y染色体有中和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中着丝粒Y染色体的G带和C带与普通牛(Bos taurus)相同,近端着丝粒Y染色体G带和C带与瘤牛(Bos indicus)相同。统计了2928个细胞的Ag-NORs数目,每细胞平均Ag-NORs数为5.377±0.279,变化范围3 ̄10个。认为岭南牛是我国  相似文献   

11.
齐世峰 《农业考古》2021,(2):246-249
茶在英国经济和社会文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茶在英国催生了独特的茶文化,不仅影响了英国人的生产生活,还对世界很多国家地区的茶文化产生了影响。本文归纳总结了有关英国茶园的重要类型或案例,如茶花园、果园茶室、本土茶种植园等,从中折射出英国茶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得益于唐代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原先流行于江南的饮茶之风,迅速传到北方乃至全国各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也推动了茶业经济的发展。随着茶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和种植技术、焙制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出现了精致的名茶,也带来了市场繁荣和茶馆的增多,茶商往来各地从事收购和销售,形成日益发展的茶产业经济。唐朝为了解决财政问题,贞元以后开始征收榷茶。茶税逐渐成为唐后期重要的财赋来源。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茶文化旅游是一项新兴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通过探索和研究它对茶业经济的影响,以进一步促进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方法】从生态农业旅游中的茶文化旅游的背景、内容及其实践,探讨与分析茶文化旅游与茶产业的关系。【结果】茶文化旅游是将茶文化作为旅游资源,以物质性实体文化为载体.包括茶的发现、茶的历史、茶的生产、茶的习俗、饮茶艺术、茶的礼仪、茶的科技成果等,集茶叶生产、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等为一体的新兴旅游项目,同时也是茶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结论】茶文化旅游使茶业带动旅游.又以旅游促进茶产业,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向人们普及茶的知识、促进茶消费.推动茶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信阳茶俗和茶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阳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制茶、种茶历史。千百年来,信阳人以茶为媒,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阳茶文化。本文着重介绍信阳以茶敬客的饮茶习俗、以茶为礼的风习及信阳毛尖茶艺。  相似文献   

15.
茶作为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彰显健康生活的民生产业。如今,中国茶在新时代的脉络中展现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本文从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和茶健康等角度全方位论述了中国茶的影响、地位、贡献和前景,解读茶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时代愿景。  相似文献   

16.
王传龙 《农业考古》2020,(2):196-203
陆羽《茶经》对茶道的贡献并不是创新性的,其中所描述的煎茶法,是建立在前代采叶煮羹法与茶饼碾末冲饮法二者基础之上的改良。陆羽在世时的追随者并不广,唐代寺院才是用茶的主力军,而寺院中所流行的是茶饼碾末冲饮法,并非陆羽所创的煎茶法。但饮茶之风由日本求法僧东传日本后,煎茶法却成了当时日本主流的饮茶方式。宋代点茶法兴起,文官集团斗茶之风盛行,僧侣集团则针对如何饮茶形成了一整套的典章规范。两种风气再次传入日本,彼此交互作用,最终催生出了日本灿烂的茶道文化。由于中日在茶道价值取向上的差异,点茶法在明代以后没落,崇尚朴素简易的泡饮法成为中国最主要的饮茶方式;日本茶道则在细节的讲求刻画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最终演变为一种注重舞台效果与宾主默契的表演。  相似文献   

17.
潘城 《农业考古》2020,(2):45-50
长期以来茶文化学术界对茶与艺术领域的研究,往往是对以茶为题材的各种艺术作品的收集,从而进行历史学角度的研究。涉及茶美学方面的研究又往往停留在诸如“精行俭德”“廉美和静”等茶文化的精神内核与道德范畴上。实际上,茶文化的艺术是茶美学的外在表现,而茶美学也正是茶千百年来始终成为经典艺术主题的内在原因。本文在将茶文化艺术分为书画、音乐、雕塑、建筑、戏剧、文学、影视、茶席、茶器九个大类后,通过解读茶艺术作品来探讨茶美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8.
由于宜宾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国茶树原产地之一,进而催生了悠久的茶叶制造史和丰富多彩的宜宾茶文化,对中国茶叶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如今的茶文化热潮下,既要继承茶文化,又要思考如何最大化弘扬地域茶文化。挖掘茶文化资源是宜宾茶文化走向未来的有利途径。  相似文献   

19.
红茶和绿茶中茶多酚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茶茶叶和绿茶茶叶为原料,考察浸提温度、时间、固液比、溶剂浓度对茶多酚提取的影响,并对其提取率进行了研究。结合正交试验,确定出了溶剂法提取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红茶较优的提取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80,乙醇浓度60%,浸提温度50℃,浸提时间30 min,此时茶多酚的提取率为20.35%;绿茶较优的提取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80,乙醇浓度50%,浸提温度50℃,浸提时间40 min,此时茶多酚的提取率为25.44%。  相似文献   

20.
宋时磊 《农业考古》2021,(2):234-240
日本茶道史上的茶道具专著,亦被称之为"茶器名物记",对日本茶道的成立具有独特价值。以21部古典茶书文献为主线和中心,可分为茶道具从附属于"唐物""御物"的室内书院装饰物记录的时代、走向作为"茶器名物记"专集的时代和多样化及个性化展开的时代三个阶段,分别对应镰仓到室町时代中前期、室町后期和江户时代。其中,在江户时代,"茶器名物记"走向多样化、个性化的同时,又继承和延续了以唐物为中心的"大名物"与以和物为中心的"中兴名物"传统。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为日本茶道的成立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揭示了其发展的轨迹和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