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氮肥不同分期使用,研究氮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探讨大豆生产中氮的合理施用措施。结果表明:氮肥全部基施(A处理)与部分追施,并结合氮肥分期施用对大豆生长及产量有不同的影响,氮肥全部基施能促进苗期大豆生长,而氮肥的分期施用则促进了初花期之后大豆植株的生长,尤其是D处理(基肥氮肥+花期追施氮肥+鼓粒期追施氮肥),显著促进了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以及产量的增加;追施氮肥的方式中,叶面喷施效果好于土壤追施。  相似文献   

2.
不同有机肥对大豆植株性状、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肥料化和循环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以单施化肥和不施肥为对照,研究了以麦草、鸡粪为原料自制的生物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对春播和夏播大豆的植株性状、生育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能延长大豆生育期、提高大豆的株高、单株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产量及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且与其他处理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以上指标中,生物有机肥处理与不施肥处理的差异均显著,但与单施化肥处理的差异不显著。提示有机无机复混肥不仅能促进大豆的生长,而且还能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生物有机肥的增产作用与化肥相当,但可以显著提高大豆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探讨不同根瘤菌接种方式的实施效果,以前期分离、鉴定、纯化的3株根瘤菌菌株为供试材料,选用南疆地区复播大豆绥农35为供试品种,比较根瘤菌拌种、做种肥、随水滴施等接种方式的效果,测定大豆结瘤数量、根瘤干重、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指标,探讨接种方式和根瘤菌对复播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接种方式均能促进大豆根系结瘤,其中,以SN7-2拌种、SMH12做种肥,SN7-2做种肥和T6随水滴施大豆根瘤菌结瘤效果最好;SN7-2拌种,SMH12做种肥,SN7-2做种肥,T6随水滴施能显著促进大豆干物质积累,SN7-2拌种或者SN7-2做种肥、T6随水滴施均促进干物质向生殖器官分配;不同接种方式通过增加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提高大豆籽粒产量,SN7-2适合以拌种或做种肥的方式接种,T6适合随水滴施。  相似文献   

4.
大豆籽粒干物质积累规律及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讨论了新疆高产春大豆品种新大豆1号和石大豆1号在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水平处理下,籽粒干物质的积累规律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施肥水平、种植密度及冠层间的籽粒干物质积累均存在较大差异;植株中、上层籽粒干物质积累量与最后的产量形成关系密切,2个品种中层籽粒的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达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中国辽宁省和美国俄亥俄州不同年代育成大豆[Glycine max(L.)Merr.]品种的形态、产量和品质性状,及其对施肥水平的响应,明确大豆主要农艺性状随产量改良的演变趋势。【方法】以祖先亲本相同(均来自Williams和Amsoy)分别在中国辽宁省和美国俄亥俄州(相同纬度)育种程序下育成的代表性品种为试材,于2011、2013和2014年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以磷酸二铵为种肥,设3个施肥水平(0、150 kg·km-2、300 kg·km-2),测定大豆成熟期的农艺性状、籽粒产量和品质。【结果】随着大豆产量的改良,俄亥俄品种和辽宁品种的株高降低、节间长度缩短、倒伏指数下降、收获指数增加;俄亥俄品种的分枝数和结荚高度增加,而辽宁品种则下降。单株粒数的改良是俄亥俄品种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辽宁品种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百粒重的增加。在品种选育进程中,俄亥俄品种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下降,脂肪含量升高;辽宁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增加,脂肪含量无显著变化。与相同年代育成的辽宁品种相比,俄亥俄品种株高矮,节间长度短,抗倒伏能力强;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收获指数以及产量明显增加;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降低,而脂肪含量极显著升高。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俄亥俄品种的株高、节间长度和倒伏指数保持相对稳定,而辽宁品种的增幅较大。俄亥俄品种的籽粒产量随施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辽宁品种则在中肥条件下表现最佳。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籽粒产量与株高、节间长度和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株粒数和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且株高、单株粒数和收获指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结论】在大豆品种产量改良过程中,俄亥俄品种和辽宁品种的株高和节间长度均呈下降趋势,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得到增强,收获指数提高,但俄亥俄品种的改良程度大于辽宁品种。俄亥俄品种产量的改善多得益于单株粒数的增加,而辽宁品种则得益于百粒重的提高。俄亥俄品种的耐肥性得到增强,其株高和倒伏指数在不同施肥水平下保持稳定,而辽宁品种则随施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6.
氮肥对大豆结瘤及叶片氮素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以3个大豆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大豆结瘤特性及氮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肥高施氮肥水平对不同品种大豆的根瘤形成均有抑制作用,其持续时间长短因品种而异。不同大豆品种叶片氮素积累动态相同,但长生育期品种(东农42)氮素积累峰值期出现时间晚。施用氮肥可提高叶片氮素积累量、拖后氮素积累峰值期。施用氮肥能促进大豆生长,优化产量构成因子,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7.
施肥水平对冬油菜产量与养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施肥量对冬油菜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氮、磷、钾、硼肥施用水平下大田冬油菜生长、产量及养分积累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施肥能促进冬油菜生长,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收获期油菜氮、磷、钾、硼养分的积累总量提高,同时,冬油菜的产量、养分积累量、肥料利用率的增加幅度减少。  相似文献   

8.
为验证三江平原测土配方施肥TRPF系统在大豆施肥技术上的效果,在田间设置肥料效应试验,应用灰色关联度和方差分析法,对2012年不同施肥量大豆6个主要性状的表现进行了综合分析,为系统的下一步升级做准备.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处理(T4处理)的产量,节数、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及单株粒重表现最好,与其他处理之间均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并且测土配方施肥处理产量最高,与对照相比增产30.32%;常规施肥增产14.73%;低肥处理增产8.43%;高肥处理增产2.17%.关联度分析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大豆的6个性状的关联序表现为,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节数>株高>分枝数.因此在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可以选用多荚型(或多粒型)品种,来提高品种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9.
播期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试验对黑龙江省北部第4积温带,不同播期对大豆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动态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晚播生育日数比正常播期缩短,后期单株荚数、粒数、百粒重均低于正常播期,最后导致产是下降;早播由于地温低,有粉种现象,保苗率降低较大,特别是对寒性较差的品种影响更大,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低珩正常播期,大豆产量亦比正确播种明显低。从试验结果看出在本区以5月7日前后播种最为适宜,平均产量比早播高11.8%,比晚播高8.0%。  相似文献   

10.
常规肥料组合对高油夏大豆品种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设计的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常规肥料组合对高油大豆品种淮豆8号脂肪、蛋白质含量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B、C、E、F、G、H均具有增加其脂肪含量的作用,处理C、D、G、H均具有增加其蛋白质含量的作用,处理B、F、G、H均具有增加其产量的作用,部分处理增加了其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可见,处理B、F均能显著增加高油大豆的脂肪含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11.
严君  韩晓增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0):1929-1938
【目的】大豆结瘤固氮和产量对氮肥的反应不同,实际上是由于大豆共生固氮系统及其根系系统对土壤无机氮浓度的感知不同造成的。通过对不同土壤无机氮浓度下大豆结瘤、固氮及产量影响的研究,探索能提高大豆产量、结瘤和固氮的土壤无机氮浓度,即掌握土壤无机氮浓度与大豆共生固氮和产量的数量关系,为调控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时期、预测氮肥对大豆共生固氮能力和产量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土培试验方法,分别在第一片复叶充分生长(V2期)、始花期(R1期)、始荚期(R3期)和始粒粒(R5期)一次性施用不同量的氮肥,从而形成不同无机氮浓度的土壤。利用获得的不同无机氮浓度土壤为供试土壤,对各生育时期根瘤数量、干重和固氮酶活性及成熟期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进行调查,明确大豆根瘤固氮和产量对土壤无机氮浓度的响应,掌握土壤无机氮浓度与氮肥及与大豆固氮和产量的数量关系。【结果】不同时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处理下的根瘤干重、数量和固氮酶活性均随着大豆生育时期的推进在R4期时达到最大值。R6期时大豆平均根瘤干重、数量和固氮酶活性均表现为:V2期>R5期>R3期>R1期,较CK处理根瘤平均干重分别下降15%、18%、17%和32%;根瘤数量下降13%、18%、19%和20%;固氮酶活性下降19%、22%、23%和32%。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无机氮浓度与R6期大豆根瘤干重、数量和固氮酶活性间均具有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即土壤无机氮浓度越大对根瘤干重、数量和固氮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越大。大豆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R1期>R3期>V2期>R5期。除R5期不同土壤无机氮浓度处理与CK处理间的生物量和产量差异不显著外,V2、R1和R3期不同土壤无机氮浓度处理,均显著地促进大豆生物量和产量的增加。不同生育时期处理均以N3和N4处理的生物量、株高、株荚数、株荚重、株粒重显著高于其它处理。V2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对大豆固氮能力和产量的影响最大,而R1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最大。不同生育时期不抑制大豆固氮同时还提高大豆产量的土壤无机氮浓度不同:V2期土壤无机氮浓度达到135.8 mg•kg -1;R1期土壤无机氮浓度为58-91 mg•kg-1;R3期土壤无机氮浓度为29.4-62.8 mg•kg -1;在R5期土壤无机氮浓度达到102.3 mg•kg -1。【结论】大豆对氮肥的反应主要取决于土壤无机氮浓度的大小,而土壤无机氮浓度大小的调节,除了与氮肥施用量有关外还与大豆的生育时期有关系,可以根据农业生产和科学试验的需要进行调节。其中V2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对大豆根瘤数量、干重和固氮酶活性的影响大于其它生育时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处理;而R1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对大豆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大于其它生育时期土壤无机氮浓度处理。  相似文献   

12.
在田间以新鲜豆1号为材料研究了6种不同施氮量对根系生长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覆膜栽培大豆单株结瘤数增加快,单位面积根系干质量比露地栽培高30.45%~53.47%;施氮肥能够显著减少单株根瘤数,但同时却能促进根量的增长和根系下扎,增加根冠比,提高根系活力;除高氮处理(N120+30)外,其余处理单位面积根干质量均在结荚期达到峰值后迅速下降;高氮处理(N120、N120+30)抑制开花至结荚期间根系的生长,但减缓了结荚期至鼓粒期间的根系干质量的降低;施氮量为90 kg/hm2时,根系综合性状优良,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有机无机氮肥配施对棉花生育特性及土壤含氮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有机无机N肥配施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土壤全N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N肥能促进各生育时期棉株和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增加LAI,极显著提高单位面积总铃数和棉花产量;在施用等量N、P、K的条件下,绿肥+沼肥+化肥配施的综合效果较好,绿肥+化肥配施次之,单施无机N肥效果较差;有机无机氮肥配施能提高土壤全N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在同等施氮条件下前后期施氮比例对超级稻产量、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方法]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超级稻品种宁粳3号为材料,设置氮肥运筹试验。[结果]按基蘖肥:穗肥为6∶4、5∶5施用,可提高单位面积穗数、颖花量、粒叶比,优化株型和群体,增加拔节-抽穗、抽穗-成熟的物质积累。[结论]按基蘖肥:穗肥为6∶4、5∶5施用可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肥料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规律,在大田条件下,以大豆品种合丰55为供试材料,设不施肥、常规尿素、控释尿素3个处理,对大豆株高、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和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施用普通尿素相比,控释尿素提高了大豆的株高、叶绿素含量值以及干物质积累;提高了大豆的蛋白质含量,降低脂肪含量,改善大豆品质。控释尿素提高大豆产量,与不施肥相比产量提高21.19%,方差分析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与普通尿素相比产量提高5.77%,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蛋氨酸是大豆种子中主要限制氨基酸。栽培技术对大豆种子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很少报道,在黑龙江省海伦县东风乡保卫村进行的大豆规范化栽培试验中,重点分析了栽培技术对种子蛋氨酸、赖氨酸含量的影响。通过3年试验得出的结论为:农业技术措施对种子氨基酸的含量有影响;凡有利于提高产量的措施,均有利于提高种子蛋氨酸的含量;零水平实施值是适合当地大豆生产的最佳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大豆品种高丰1号为试材,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对大豆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对植株密度、单株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百粒重、单荚粒数都有显著影响。分别比常规对照和清水对照增产7.0%、23.8%,达到了显著和极显著差异,可进一步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18.
选用地理纬度相似的中国辽宁省、美国俄亥俄州新近育成的大豆品种,分别和中国辽宁省20世纪20年代老品种进行了农艺性状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美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改进的共有趋势是主茎荚数、单株荚数、3粒和4粒荚率、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粒茎比、收获指数明显增加。株高、主茎节数、节间长度和分枝数显著降低。美国新品种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粒茎比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同期的中国新品种。而中国新品种的百粒重显著高于美国新品种。施肥水平对不同年代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也有一定影响,且美国新品种在高肥条件下比中国新品种表现出更高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9.
应用15N示踪技术测定作物氮素的利用率及分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氮肥施用对农作物增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而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对环境的污染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1。5N示踪技术作为氮素研究的有效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多种作物上。采用15N示踪技术,了解大豆、水稻、烟草、小麦等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利用率,不同来源氮在其体内的吸收、分配和运转规律,从而为各作物的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对研究如何减少氮肥施用、提高氮肥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联合施肥对复合污染农田水稻As、Cd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不同施肥模式与土壤调理剂联合措施对As-Cd复合污染农田水稻生长及水稻不同部位吸收转运重金属的影响,为中轻度复合污染农田的安全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As-Cd复合污染农田上,分别设置农民常规施肥(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碱性复合肥料、水稻专用肥3种施肥模式以及分别与硅钙土壤调理剂联合配施的试验处理,测定了不同处理对水稻长势及产量水平、不同器官(根、茎、叶、籽粒) As、Cd的累积量,以及土壤重金属有效态、pH和有机质,重点分析了硅钙调理剂对水稻籽粒As、Cd含量及转运的影响因子和作用效应。结果表明:在As-Cd复合污染农田上,与对应单一化肥相比,仅碱性肥料与硅钙调理剂的联合施用下水稻的茎粗、穗长、穗粒数、产量4项指标分别提高了18.4%、7.8%、24.9%、16.1%,且均达到了显著差异(P<0.05),而常规施肥和水稻专用肥模式下的联合施肥对水稻包括产量在内的各农艺指标起到了部分抑制或无显著影响的效果;3种施肥模式下,以碱性肥料与硅钙调理剂的联合措施对水稻各器官中As、Cd的吸收累积抑制效果最好,其中对籽粒、叶片、茎秆、根系中As的累积抑制率分别为32.1%、19.8%、21.8%、32.7%,对籽粒、根系Cd的累积抑制率分别为43.8%、10.3%,且均达到了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碱性肥料+硅钙土壤调理剂联合措施在降低根系对土壤As、Cd吸收同时,对通过根系进入到茎秆的重金属As、Cd的再分配进行了调控,即促进了茎秆As、Cd向叶片转运,抑制了其向籽粒转运。3种联合施肥措施中,以碱性肥料+硅钙土壤调理剂对As-Cd复合污染农田安全利用的效果最佳,不仅降低了水稻(尤其是籽粒)对As、Cd的吸收转运,还提高了水稻的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