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杜轶  蔡继清  张勇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1):215-217
以黄土丘陵区王家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对该流域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八五"期间王家沟小流域生态足迹由0.536244615 hm2/cap增至0.665469085 hm2/cap,提升幅度为24.10%,生态承载力由0.900738097 hm2/cap增至1.192844588hm2/cap,提升幅度为32.42%,说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效的改善了王家沟小流域生态环境,促进了小流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在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中,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的效果与地位越来越高。利用流域内的资源优势,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有机结合土地与资源的开发,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从而避免水土流失的发生,达到促进人民富裕的目的。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方针,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对相关对策措施进行落实,这样才能促进水土流失治理的综合效果,使经济、生态等综合效益得到提高。本文对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进行了分析,望与广大同行共同交流。  相似文献   

3.
小流域治理是以50km2以内的小流域为单元,通过植树造林、营造水利工程设施等各种办法,使水土保持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达到土地开发、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合理化利用的一种水利综合治理办法。现将围场县杨家湾乡小流域治理中的经验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纵观当前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现状并不乐观。由此可见,对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采取有效的措施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为此,全文通过分析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后果,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最后分析了相关的效益,意在提升小流域的整体水土保持水平,提升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效益。  相似文献   

5.
主要研究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应用,分别讨论了水土保持耕作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本工作思路,并对几种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在榆林青河沟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小流域作为水土治理的单元性结构,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对各产业土地使用情况的合理规划,能够使水土保持措施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完善的综合防治体系。本文主要探讨了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最有效措施,也是多年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目前我国水土保持工作中讲的小流域,一般是指流域面积5~30km^2,最多不超过50km^2的沟道。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称为小流域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了临夏州水土流失现状及小流域治理情况,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的主要成效。坚持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之路,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指出今后的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应树立统筹协调理念、以人为本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理念。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作用与意义,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内容规划,并提出了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策略,旨在提高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升金湖湿地土地利用对鹤类栖息地及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金湖湿地是中国重要的越冬鹤类Gruidae栖息地,通过对升金湖湿地鹤类种群和栖息地的变化研究,为鹤类及栖息地保护提出建设性建议。选取1986-2015年8期TM遥感影像,运用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计算1986-2015年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得到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值。采用土地利用转化率法,计算升金湖湿地1986-2015年土地利用转移概率,分析越冬鹤类栖息地的转移情况。结果表明:各时期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波动较大,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为220~260,土地利用以林地、草滩地和水域为主,对栖息地影响有限;鹤类栖息地中草滩地保留率最高,达34.44%。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滩地保留率最低,仅为15.36%,芦苇滩地主要转移为草滩地和旱地,分别为23.22%和18.16%。泥滩地主要转移为水域和农田,分别为31.79%和27.75%;除2011-2015年,其他各时期栖息地面积变化与鹤类数量增减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采用RS和GIS技术,以红壤丘陵典型案例区东江源为例,利用遥感影像解译,运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及状态指数等模型,研究了1986~2005年东江源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揭示红壤丘陵区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基本稳定,土地利用发展平缓,总体相比而言,1995~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大于1986~1995年的变化幅度;就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模式来讲,研究区的林地转为耕地分布最为广泛;状态指数结果表明未来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呈现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其余地类面积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有利于推进规划管理体系的完善,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该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构建多因素综合评判模型对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计算,并以勐罕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为例,对该总体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多因素综合评判模型可行,能够为土地利用规划决策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与SWAT的洱海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海峰  杨昆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747-6750
农业非点源污染是造成我国流域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数学模型是研究流域污染、水质分析与预测的主要技术手段。在综合分析目前非点源污染模型的优缺点后,选取当前较为先进和完善的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模型,借助GIS、RS技术,开展洱海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了解洱海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状况,为洱海流域的综合治理和规划提供合理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根据研究目的,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园地等7种类型,利用转移矩阵分析2001~2007年各类用地转换特征及其经济效益,采用空间叠加法分析2005、2008年2个时段城区与重点镇用地类型转换的趋同性。结果表明,7年间新泰市林地面积增加最多,生态用地得到有效保护;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最多,后备资源开发成效显著;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等指标表明新泰市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2005~2008年城区与重点镇用地类型转换具有趋同性,转入最多是林地,转出最多是耕地;经济效益分析表明各类用地之间转换促进了内部用地结构优化,有利于用地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和覆被生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西北内陆干旱地区LUCC(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的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力机制,以乌鲁木齐为例,选取2004、2008和2013年的土地利用及统计年鉴数据,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幅度变化、土地利用速度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4方面探讨分析3个时期LUCC的转移变化情况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以及政策法规因素3方面进行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3个时期中,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以牧草地、耕地和林地为主,园地、林地和水域面积减少最多,耕地、未利用土地和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最多;2004—2013年间乌鲁木齐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先增后减,土地利用由发展期转变为调整期;影响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以及政策法规因素,其中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主要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调整2方面。  相似文献   

17.
安徽老山自然保护区肖坑小流域森林景观要素斑块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近年来采茶Camellia sinensis和森林生态旅游等人类经营活动和野生动物(野猪Sus scrofa等)的强烈干扰给肖坑小流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生态影响,在景观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对景观要素的斑块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生态保护及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常绿落叶阔叶林占该流域总面积的66.49%,周长占总周长的50.67%,是该流域森林景观的主导景观类型;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纯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和茶园占总面积的25.73%,周长占总周长37.85%,是该流域的3类主要景观类型。森林景观要素以小斑块为主,斑块粒级结构比较细密,属细粒状结构。景观要素的面积、周长和斑块数分布等均极不平衡;各景观要素面积分布与周长分布极为相似;景观要素的斑块数分布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其排序与面积、周长分布差异较大;景观要素的斑块形状较简单。景观要素的斑块特征表明,在目前干扰强度下,阔叶林景观的连通性尚好,破碎化程度低;毛竹纯林、杉木纯林和茶园等人工或半人工经营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高,建议应该减少强烈的人类经营活动和旅游,特别要加强对阔叶林基质的保护,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表6参20  相似文献   

18.
张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3,(17):7653-7655
以黄土丘陵区王家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该流域近50年(1959~2008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近50年来王家沟小流域的生态承载力总体上是大于生态足迹,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且呈现稳中增长的趋势,小流域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可持续发展状态。其中,耕地和林地的生态盈余较大,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草地处于生态赤字状态,生态压力较重。  相似文献   

19.
王伟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8):131-132,157
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研究区1996年与2009年的2期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托克逊县近13a土地利用动态特征进行定量分析,总结出托克逊县近13a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及原因,提出托克逊县合理用地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吴郭泉  刘加凤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897-7899,7995
通过对广西桂林市目前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针对桂林是旅游城市的特殊性,提出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并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布局及空间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