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中国亚麻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外源DNA直接导入技术、转基因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筛选的亚麻分子育种理论和研究概况;针对中国亚麻育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从抗除草剂、抗真菌病害、抗环境胁迫、提高纤维产量和品质等方面讨论和展望了分子技术在亚麻育种中的应用;指出知识产权、国家对亚麻的科研投入及其它阻碍了中国亚麻分子育种工作发展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供亚麻育种工作者及相关产业人士借鉴。  相似文献   

2.
亚麻是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种植的密植作物,按用途分纤维用亚麻和油用亚麻。近年来,我国纤维用亚麻的种植区已由黑龙江扩展到甘肃和新疆等地,原产地的杂草也随种子调运传播至新的种植区。伊犁地区以亚麻的检疫对象——毒麦为重点,进行了防治亚麻杂草的专项研究,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综合防除技术已臻成熟。 一、纤维用亚麻田间杂草的综合防除 防除纤维用亚麻的田间杂草,重点是单子叶杂草。包括疏离黑麦草,波斯黑麦草,野燕麦,狗尾草等,重点是植物检疫对象——毒麦。……  相似文献   

3.
37%“倍丰”亚麻专用肥是一种以磷钾肥为主,并含有硫、钙、锌、硼等中微量元素的多元复合肥料,应用在亚麻田可满足亚麻整个生育期对营养元素的需求,有利于形成亚麻纤维,提高出麻率,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4.
生物技术在亚麻抗除草剂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20年来,生物技术在亚麻抗除草剂育种领域中研究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内容包括:细胞工程技术在亚麻抗除草剂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基因工程技术在亚麻抗除草剂育种中的研究进展,以及生物技术在亚麻抗除草剂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推进亚麻纤维育种工作,提供其综合评价的思路与方法,以7个亚麻品种为试材,利用隶属函数法对6个纤维相关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比较不同品种的纤维产量潜力水平。结果表明:亚麻品种NEW的纤维综合评价较高,适合在育种及生产中加大力度推广和利用,同时加大对国外引进亚麻品种的吸收和消化将是纤维选育优异基因源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正>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属亚麻科亚麻属栽培亚麻种草本植物,是当今世界第三大纤维作物,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亚麻有纤维用、油用和油纤兼用3种类型。纤维用亚麻从原茎到种子都可以加工利用,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我国,纤维用亚麻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湖南省安乡县地处洞庭湖区西北部,具备洞庭湖区典型的生态特质。该县于2000年开始从黑龙江引进纤维用型亚麻品种,并在稻田冬种获得成功,经过10多年的示范与推广,现已成为  相似文献   

7.
主要栽培因子对亚麻纤维发育规律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播期,密度,施肥等栽培因子对亚麻纤维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在亚麻生育的不同时期各因素对亚麻纤维细胞数量和影响不同;丛形期至快速生长期,栽培因子对纤维细胞数量的影响不十分明显;开花期为播期〉密度M〉微量元素〉大量元素;工艺成熟期为播期〉密度〉微量元素〉大量元素。  相似文献   

8.
李群 《农村新技术》2010,(11):68-69
近年来南方地区亚麻生产发展较快。但不少种植户对亚麻的纤维质量不熟悉,在加工过程中未能自觉采取提高纤维质量的措施。因此,了解亚麻纤维质量指标,有助于农户自觉地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亚麻产地加工质量。评价亚麻纤维质量的指标如下。  相似文献   

9.
亚麻属亚麻科亚麻属,栽培亚麻分为纤维型、油用型、油麻兼用型。这里亚麻指纤维型亚麻。 亚麻属一年生长日照作物,生育期70~150d,株高90~130cm;原茎纤维含量较高可达30%~40%,茎秆光滑,细而均匀,原茎基部不分枝,一般直径在1~1.5mm,……  相似文献   

10.
亚麻具有四千多年栽培历史,广泛种植在世界各地。亚麻按其用途分为油用亚麻(胡麻)和纤维亚麻两大类型。亚麻浑身都是宝,亚麻子含油率33~44%。亚麻油是人类优质食用油,亚麻油中含有人体必需脂肪酸a—亚麻酸高达50%,是陆地上的“深海鱼油”。医学研究证明,a—亚麻酸具有降血脂、降血压、抗炎抗癌、增加脑细胞物质,改善记忆力的功能。长期食用亚麻  相似文献   

11.
亚麻野生种--宿根亚麻的特征特性及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1 野生种来源 2001年从张北县徐家村,狼尾巴山和果实滩山的石砾沙地和向阳山坡草地,共采集野生亚麻391株。移植于河北省高寒作物研究所院内,株行距50 cm左右,存活率53.5%。2002年调查,越冬率45.5%。2002年从张北县公会镇路旁树林中和崇礼县的大山向阳处,共采集野生亚麻446株,移植河北省高寒作物研究所院内,存活率85.4%。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立陶宛从事亚麻研究的相关机构、亚麻科研及生产情况,分析了立陶宛亚麻面积下滑的原因,并借鉴立陶宛的亚麻生产经验,对我国亚麻生产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除草剂对亚麻中菟丝子的防除效果,以期为亚麻田防治菟丝子提供参考。[方法]以亚麻品种阿卡塔为试材,冬季在温室大棚中对茎叶生长期的亚麻植株喷施5种除草剂,观察其防治菟丝子的效果及亚麻生长情况。[结果]在亚麻苗高5 cm以后喷施3 000 mL/hm~2地乐胺防治菟丝子的效果较好且亚麻苗能正常生长;在亚麻快速生长期之前喷施草甘膦和敌草隆对菟丝子生长有抑制作用,之后则防治效果较差,但喷施草甘膦会使亚麻苗死亡;甲草胺、乙草胺和敌敌畏处理与对照相比,菟丝子数量少于对照,可能这些除草剂对菟丝子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结论]喷施地乐胺能相对有效地防治菟丝子。  相似文献   

14.
亚麻RAPD反应体系的优化和品种间多态性标记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600个随机引物对白花和山西大同两个亚麻品种进行RAPD分析,筛选出31条两品种间具多态性的RAPD特异引物,为利用以上两品种构建我国的亚麻遗传图谱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了辽宁红麻生产需要 ,选择适合辽宁生产的红麻品种 ,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 2 0 0 1年从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引进了 3个新品种 ,并对其品种的有关特征、特性进行田间鉴定 ,为辽宁发展红麻生产提供科学依据。1 试验材料和方法1 1 试验材料供试红麻品种为KB1 1、H30 5和H35 2 ,均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提供。试验在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试验地一区一圃进行 ,土壤为砂壤土 ,肥力中等 ,前茬作物高粱。1 2 试验方法采用田间对比法 ,每个品种小区面积 1 9.2 5m2 ,行长 5m ,7行区 ,行距 5 5cm ,株距 1 0cm ,3个品种播种…  相似文献   

16.
为了阐明显性雄性核不育亚麻不育株花粉败育的时期及细胞学特点,以雄性不育亚麻和雄性可育亚麻花蕾为材料,采用常规的石蜡切片方法,对花蕾和花粉发育过程进行了解剖学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亚麻雄性不育株和雄性可育株在开花期其花药和花粉的形态学与细胞学差异非常明显。该研究将花药和花粉败育从四分体时期的绒毡层细胞与中层脱离开始划分为4个阶段:败育初期,绒毡层与中层分离;败育中期,小孢子发育停滞;败育后期,绒毡层与小孢子粘连后逐渐消失;败育终期花药干瘪,不能形成花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波兰考察的所见所闻和相关材料整理,介绍了波兰亚麻科研和生产概况:波兰先进的育种、栽培、副产品加工技术,亚麻种子营养价值开发利用、纺织产品检测、印染和亚麻花卉研究等;同时对引进和学习波兰先进亚麻技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旨在探讨不同作物与带型配置对胡麻光合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间作体系作物产量优势的光合机制提供依据。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单作胡麻(F)为对照,探讨胡麻||玉米(F||M)、胡麻||大豆(F||S)2种间作系统中带型4∶2、6∶3和8∶4对胡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胡麻||大豆系统相比,胡麻||玉米系统中不同带型配置下胡麻盛花期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较单作显著提高,且以8∶4带型间作系统表现最优,胞间CO2浓度则显著降低;在8∶4胡麻间作玉米带型下,胡麻叶面积指数在盛花期达到最大,光合势和净同化率在现蕾期至盛花期均表现最优;8∶4带型下胡麻叶面积指数较单作显著增加54.7%,较其他间作处理平均增加42.9%,胡麻光合势和净同化率较单作分别显著提高50.8%和39.0%,较其他间作处理分别平均提高40.5%和9.8%;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较单作分别显著提高51.1%、46.1%和15.3%,较其他间作处理分别平均提高22.7%、17.0%和7.1%。说明8∶4胡麻间作玉米带型可显著提高胡麻光合速率,增加间作胡麻生物产量积累,从而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9.
以水为浸提溶剂,以亚麻籽为原料,研究了溶剂倍量、浸提温度和浸提时间对产胶率的影响,得出了产胶率随这些因素变化的规律,确定了试验条件下的最适溶剂倍量为16、最适浸提温度为80℃、最佳浸提时间为5h。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下茬胡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设置胡麻/小麦间作(CI)、胡麻-小麦轮作(CR)和胡麻连作2年(CC2)3种种植模式,于第二年收获后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质、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和土壤水提液综合效应,及第三年的胡麻生长和产量,探寻间作和轮作影响胡麻生长和产量的原因。结果表明,与CC2相比,CI和CR降低土壤pH,使土壤中的氮、磷、钾被作物充分利用;CI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CR显著提高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但对土壤蔗糖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CI减弱土壤水提液对胡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自毒作用,而CR土壤水提液的综合化感效应则表现出促进作用。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细菌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但CR降低了土壤真菌多样性;且CI和CR的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与CC2相比,CI和CR都有利于下茬胡麻生长,使得单株产量显著提高,从而提高小区产量,且CR增产效果更加显著。由此可见,胡麻与小麦间作或轮作可以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提升土壤酶活性、降低土壤自毒作用、改变土壤微生物菌群结构组成,有利于下茬胡麻的生长,为胡麻高产栽培模式及区域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