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1):112-114
村镇银行对我国"三农"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互联网+"为农村金融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发展机遇。以村镇银行这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发展困境以及"互联网+"给农村金融带来的发展机遇,从保障技术支持、加强资源整合、构建农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良好信用环境和发挥地缘优势、创新业务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村镇银行的"互联网+"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但在实际设立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目标和商业目标二者的冲突,加上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政策不配套,使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渐渐偏离了其初始定位。该文在研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历程和市场定位现状的基础上,以福建省为例,从客户主体、地区分布、经营规模、金融产品与业务主体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认为:只有找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己的市场定位,植根于农村,心系农户,才能打破我国农村市场金融资金供不应求的困境,从而找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理论作为切入点,围绕湘西地区展开分析,着重研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目前的发展现状,并从实际出发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以期能够帮助湘西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快速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能力,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从2006年底开始,为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银监会开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已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近日银监会下发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提出了在未来三年内新增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1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基本实践成功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增加总量,这对金融服务缺失的农村和"三农"工作来说无疑是福音,但笔者以为:要想让生于农村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长久持续植根于农村和"三农",尚需从政策扶持、准入门槛及惩罚机制、持续盈利能力等方面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我国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整体把控,分析了重庆市的农村金融组织的总体情况,运用一般分析与个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重庆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组织这3种主要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类型发展情况及面临的问题,从政府、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农村村民3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政府应着力于政策与法律约束建设,帮助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创新业务活动,并相应加大扶持与宣传力度;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应着力创新自身业务形式,提高内部结构的优化,利用人力资源与自身优势吸引商机,注重盈利性与社会性的协调发展;农村村民也应该提高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信心与支持度,促进其规模的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宁夏吴忠孙家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多年来的创新实践和发展模式为例,探讨了西部地区在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和成功经验,以期能为本地政府在解决农民就业、生态移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开辟现代农业综合体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和农村发展的重要组织,农村金融机构运行好坏关系到"三农"前途。分析了新形式下农村金融需求特点,通过村镇银行对农村信贷的支持作用、农村信用社的创新模式、完善的农村政策性金融、农村各类金融的功能互补及农村小额信贷机构,优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模式、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2006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批试点选择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湖北、吉林6省(区)的农村地区开展,在农村组建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三种类型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以吉林省为例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不同类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优势及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有利于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全面创新及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及实践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创新之举,创建符合河南省省情、各地市情的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不仅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解决我省农村社会发展问题的现实需要。从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现状出发,以产业、地理区位、主体、改造方式等角度对当前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并总结出政策先行、因地制宜、社会参与、目标明确、分步推进等实践特点,以期为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为解决河南省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普惠金融体系最新发展的重点,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农村金融供给的重要力量。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在客户资源、经营业务等方面虽然存在利益冲突,但在资金、信息和技术领域则有广阔的合作空间。通过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演化博弈模型,探讨双方之间的策略选择、影响因素以及演变轨迹,研究不同情形下复制动态系统中的局部均衡点,并从降低合作成本、开创收益增量、协调收益比例这3个角度提出促进双方长期稳定协作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分析,认为当前农村金融体系整体功能被削弱;并从供销合作社的农民盟友、组织特性和体系方面,分析了供销合作社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方面具备的条件和优势.其思路是把握农村信用特点,以生产经营合作为基础,将信用合作融入经营服务体系,构建以专业合作社成员间资金互助为基础的农村融资服务新体系.提出了把握基本定位、着眼于体制和机制创新、与涉农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做好风险防范、政府应给予扶持等促进合作性金融建设、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在分析农村金融的业务构成及特点基础上,结合解放以来北京农村经济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探讨不同时期北京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认为在合作金融、混合金融及以商业金融为主的多种金融形式并存的不同时期,北京农村金融总是"被动"地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当前北京农村金融的发展正在逐渐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尚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深层次发展的迫切需要,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北京农村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金融排斥现象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晓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319-15320,15343
基于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现象,从金融机构数量及覆盖范围、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额、资金流出农村的情况3个方面考察了农村金融排斥的程度。研究表明,由于"三农"的弱势特征及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理性选择,导致农村金融供需失衡。基于上述分析,认为应从以下3个方面反思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一是农村金融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并在"三农"与城市良性互动下系统完善;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建设中的作用;三是加强和规范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立法问题及加强农业保险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4.
吴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717-12718,12724
根据2007~2010年江苏省县域的经济金融数据和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数据,分析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后新型金融机构进入对原有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促进了原有的金融机构增加对小企业的贷款比例,但是对农户贷款增加的效应并不显著.可见新型金融机构与农村商业银行的竞争主要在小企业领域,对农户的金融支持相对不足.应通过构建新型金融机构农户贷款的风险补偿与分散机制、创新适合农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建立并完善金融制度基础设施来加大其对农户的金融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中的新疆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金融体系对推动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发展仍然滞后,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方位、多层次金融需求.因此,应创新农村金融体系,明晰金融产权,建立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重塑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形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民间金融互为补充的新格局.构建农村资金可持续回流机制,完善金融风险分散与转移机制,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以此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构建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合力.  相似文献   

16.
农村社区经济发展中农村金融领域的多元化构成是极为重要的,可借鉴国外农村社区金融组织发展的经验,形成中国农村社区金融的新构成。以国家银行、农业开发银行为主体,大集体的农村信用社和小集体性农村合作银行为辅,发展农村的商业信用,引导农村民间借贷为手段,从而形成新的构局。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整个农村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新中国成立至今,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最庞大的金融组织,但其经营模式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服务功能尚需加强。所以,借鉴国外农村合作金融的成功模式,对促进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农村金融创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区分农村金融创新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基础上,以国家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吉林省为样本,利用2000-2015年吉林省39个县的数据,运用OLS、静态和动态面板分析方法,对农村金融创新作用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创新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推动作用,且该作用存在收入递减效应。因此,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加强农村金融创新,特别是要加强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创新。这既要求解决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经济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还要求建立分担创新风险、降低创新成本和增加创新激励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金融发展影响收入分配的传导机制的基础上,选择1978~2009年相关指标对城乡收入差距中金融发展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和农村金融发展结构等指标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但影响效果各有不同。当前,农村金融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努力消除农村金融抑制,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根本要求的农村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