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循环水系统中淡化养殖大黄鱼生长及卵巢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低盐度(盐度为5)条件下,室内循环水养殖8月龄大黄鱼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同龄正常海水(盐度为35)网箱养殖大黄鱼生长情况以及肥满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正常海水盐度网箱养殖中的大黄鱼体质量显著大于同期淡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大黄鱼的体质量(P0.01),而在两种养殖模式下大黄鱼肥满度随着时间的变化上下波动,并且在繁殖季节大黄鱼的肥满度高于非繁殖季节。大黄鱼长期生长在盐度为5的海水中其卵巢可以发育成熟,但性腺指数低于正常海水中的大黄鱼的性腺指数,并且在成熟的大黄鱼卵巢中,淡化组的大黄鱼卵巢中成熟卵细胞所占比例明显低于正常海水组的大黄鱼。本实验为大黄鱼的淡化养殖和淡化养殖条件下的人工繁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浙江近岸海域普通网箱养殖品质大黄鱼的模式,连续两次开展了以改善养殖大黄鱼品质为目的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选用优质岱衢族大黄鱼种苗、优化投饲技术、稀放精养、改大改深网框格局等多措施并举,可实现利用普通网箱养殖大黄鱼在体型、体色和口味等品质方面的改良,取得良好的养殖收益。  相似文献   

3.
于2021年5—11月在舟山市朱家尖寨峰山海区,采用3口周长40 m、深度7 m的深水网箱对平均规格209.5 g·尾-1的舟山“岱衢族”大黄鱼进行了养殖试验,试验期间全程投喂配合饲料。经过6个月养殖,平均体重达562.8 g·尾-1,养殖成活率约85.8%,饵料系数约1.76。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小网箱比较,深水网箱养殖的舟山“岱衢族”大黄鱼体色呈天然金黄色,更接近于野生品质,售价平均增加20元·kg-1以上,且养殖过程中病害较少;本次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4.
不同投喂频率对网箱养殖长吻能幼鱼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投喂频率范围内,随着投喂频率的提高,投喂频率显著地影响长吻鮠幼鱼生长率和摄食率。饱食投喂条件下,长吻鮠鱼幼鱼的养殖中。每天投喂3次为适宜的投喂频率。  相似文献   

5.
黑水虻虫粉是水产养殖中替代鱼粉的潜在优质蛋白源,在近年来受到较多关注。本实验以初始均重为16.5g的暗纹东方鲀幼鱼为实验对象,利用黑水虻幼虫粉替代饲料中不同比例(0、8%、16%和24%,分别记为HM0、HM8、HM16和HM24)的鱼粉配制成四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每组饲料投喂3个重复桶,每桶30尾鱼。每天表观饱食投喂3次。实验周期为56天。实验结果表明,黑水虻幼虫粉替代鱼粉并未对实验鱼的生长、机体粗成分、肌肉粗成分、肌肉氨基酸组成、肌肉质地和血清生化指标产生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16%替代组增重率提高19%,显示出黑水虻幼虫粉低比例替代鱼粉具有潜在的提高生长性能的作用。与低比例(8%)替代组相比,高比例(24%)替代组降低了饲料效率,且具有升高肝体比和脏体比的趋势。黑水虻幼虫粉中含有较高含量的C12:0和C18:2n-6,能够满足鱼类对能量供应和18碳不饱和脂肪酸的需求;黑水虻幼虫粉的添加提高了鱼体C14:0和n-6脂肪酸的含量。综上结果表明,黑水虻幼虫粉替代暗纹东方鲀幼鱼饲料中24%以内的鱼粉不影响鱼体的生长、体成分、肌肉质地和健康状态;低比例(8-16%)替代还具有潜在的提高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3种养殖模式下大黄鱼肌肉营养成分比较及品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大型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大黄鱼与海区放养和传统普通网箱养殖大黄鱼的肌肉品质差异,测定了3种养殖模式下大黄鱼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组成。结果表明,海区放养大黄鱼粗蛋白含量高于深水网箱,显著高于普通网箱养殖大黄鱼(P0.05)。普通网箱养殖大黄鱼粗脂肪含量是海区放养大黄鱼的2倍以上,深水养殖大黄鱼的粗脂肪含量介于二者之间。海区放养大黄鱼的脯氨酸含量高于深水网箱养殖大黄鱼,高于普通网箱养殖大黄鱼(P0.05);丙氨酸、蛋氨酸和色氨酸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海区放养组其他氨基酸含量与深水网箱组差异不明显,显著高于普通网箱组(P0.05)。脂肪酸含量排在前6位的分别是棕榈油酸、棕榈酸、油酸、硬脂酸、DHA、EPA,放养大黄鱼和普通网箱养殖大黄鱼棕榈酸含量最高,深水网箱大黄鱼的油酸含量最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依次为自然组(63.60)、深水网箱(66.32)、普通网箱(57.67),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依次为29.1、28.57、24.40,海区放养养殖大黄鱼DHA含量显著高于深水网箱和普通网箱养殖大黄鱼。3种养殖模式下锌含量差异不明显,海区放养和深水网箱大黄鱼的磷含量相同,高于普通网箱。海区放养钙和镁含量均高于深水网箱高于普通网箱。深水网箱硒含量和普通网箱养殖大黄鱼相当,低于海区放养大黄鱼。该研究对于不同养殖模式下大黄鱼肌肉品质及不同养殖来源的大黄鱼鉴定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2010年8~10月,于茂名市电白冠利达科技生物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场选择3个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进行虾池设置网箱养殖罗非鱼试验.每个池塘安装5个网箱,网箱中罗非鱼的密度分别为12.5、25、37.5、50、62.5尾/m2,鱼的规格为(68±3)g/尾,密度为12.5尾/m2的网箱不投喂饲料,其余网箱投喂罗非鱼饲料.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网箱罗非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投喂饲料网箱罗非鱼的饲料系数和肥满度也没有显著性差异,密度为62.5尾/m2网箱罗非鱼规格偏小,存活率显著偏低,其他网箱罗非鱼的存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50尾/m2网箱罗非鱼规格较大,产量与62.5尾/m2网箱接近并显著高于其他网箱.说明在对虾池塘设置网箱养殖罗非鱼能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网箱中罗非鱼放养密度以50尾/m2为宜.  相似文献   

8.
利用湖泊水库等大水面浮游生物饵料资源和有机碎屑,在不投喂饲料的情况下网箱养殖鲢鳙鱼,属于生态养殖。这种养殖方式有4个特点:一是投入低,见效快,只需制作网箱、添置相应设施和购买鱼种等资金投入,不用投喂饲料,可减少大量饲料成本;二是养殖的商品鱼是无公害绿色产品,深受消费者喜  相似文献   

9.
研究不同比例的虫卵添加量在黑水虻生物转化技术中对生物转化过程和鲜虫产量的影响,探索黑水虻生物转化技术对餐厨垃圾的减量化水平,以餐厨垃圾和稻壳粉为主料和辅料,每吨养殖料中分别投加80、100、120、150 g虫卵。结果表明:当每吨养殖料中投加100 g虫卵时,鲜虫产量最大;另外,虫卵添加量越大,黑水虻幼虫对餐厨垃圾的生物转化速率越快。说明每吨养殖料投加100 g虫卵时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加大虫卵投加量可以缩短餐厨垃圾的处理周期,黑水虻生物转化技术对餐厨垃圾的减量化水平最高约为79%。  相似文献   

10.
自行研制开发的大黄鱼低沉性配合饲料,与冰鲜、普通配合饲料在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的效果对比,分二个地点、大小二种规格、二个水平进行重复试验。结果表明:低沉性配合饲料在大小两种规格的大黄鱼养殖中,成活率最高(91.8%和85.5%)、日均增重率最高(1.59g/d和0.40g/d),平均饲料系数较低,养殖成本低于冰鲜饲料。大规格商品大黄鱼养殖中,达400g上市规格的以低沉性饲料所占的比例最高达86.8%,普通配合饲料次之为61.5%,冰鲜最低为48.5%,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不同养殖模式大黄鱼肉质性状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同一海区不同养殖模式(大围网、传统网箱)的成年大黄鱼及野生成年大黄鱼进行体色、背部肌肉肉质性状(pH值、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的测定及肌肉感官性状的主观评定。结果表明:大围网养殖大黄鱼的体色与野生大黄鱼接近(P>0.05),显著优于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P<0.05)。大围网养殖大黄鱼肌肉的粗蛋白、氨基酸总量、呈味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及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量均显著高于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P<0.05);肌肉的粗脂肪、饱和脂肪酸(SFA)总量及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总量均显著低于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P<0.05);肌肉的pH值、水分和粗灰分差异不显著(P>0.05)。大围网养殖大黄鱼肌肉的感官性状显著好于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P<0.05)。大围网养殖大黄鱼上述肉质性状接近野生大黄鱼(P>0.05)。大围网养殖可改善大黄鱼的生活环境,补充天然饵料,是一种提高大黄鱼肉质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2.
根据大黄鱼的生物学特性和试验观察及养殖户多年的养殖经验,总结了大黄鱼网箱养殖技术,现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3.
不同养殖模式大黄鱼肌肉营养成分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国标的方法,对同一海域大围网、池塘和网箱三大养殖模式下大黄鱼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以野生大黄鱼为对照,分析不同养殖模式大黄鱼肌肉营养成分差异。结果表明,养殖大黄鱼肌肉蛋白质含量低,粗脂肪含量、能值和E/P值较高;不同组间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儿童必需氨基酸总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呈味氨基酸含量、支/芳值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必需氨基酸指数均大于80%,E/T、E/N均符合FAO/WHO模式;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DHA+EPA、必需脂肪酸和ΣUSFA/ΣSFA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ΣSFA/ΣMUFA/ΣPUFA、Σ(n-6)PUFA/Σ(n-3)PUFA均符合中国营养学会模式;各指标以大围网养殖大黄鱼肌肉为最佳,但是除脂肪酸外均差于野生大黄鱼。不同养殖模式间营养成分的显著性差异,与投喂鲜冻鱼类饵料、养殖环境有关。因此,在饲料研究及实际生产中应确定合理饵料脂肪含量和必需氨基酸组成比例,须保证饵料鲜度,同时要增加养殖的水体空间。  相似文献   

14.
以鹦鹉鱼为研究对象,探究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生长及肠道消化酶的影响。共设6个处理组,分别为持续投喂配合饲料(S组); 3次饲料,1次黑水虻(S3H1组); 2次饲料,2次黑水虻(S2H2组); 3次黑水虻,1次饲料(S1H3组);持续投喂黑水虻(H组); 1天黑水虻,1天饲料(SH组)。每组2个平行,每天饱食投喂4次,周期60 d。结果表明,各组之间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 0. 05)。随黑水虻投喂比例增加,增质量率、特定增长率呈下降趋势,H组增质量率、特定增长率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组(P 0. 05),其他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 0. 05)。随黑水虻投喂比例增加,饵料系数逐渐升高,饲料效率逐渐降低,各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 0. 05)。鹦鹉鱼中肠、后肠H组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P 0. 05),S3H1组活性最高,且显著高于H组(P 0. 05)。前肠、中肠、后肠中S3H1组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H组(P 0. 05)。中肠、后肠各组间脂肪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 0. 05)。以上研究结果得出H组鹦鹉鱼生长最差,S3H1组消化酶活性最高,黑水虻最适合投喂比例在25%~50%之间。  相似文献   

15.
在网箱中分别设立不同的养殖密度,投放同批繁殖的规格整齐的草鱼种,分别投喂3种营养成分和生产工艺均不同的配合饲料进行培育大规格草鱼种的对比试验,总结出适合广西推广应用的网箱培育大规格草鱼鱼种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网箱养殖黄颡鱼技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秦玉丽  吴良钱  李睿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610-4610
从水体选择、网箱设置、鱼种放养、饲料投喂、日常管理、疾病防治等方面,扼要介绍了黄颡鱼的水库网箱养殖技术和池塘网箱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7.
对不同养殖模式大黄鱼营养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同一海区不同养殖模式(大围网、传统网箱)的成年大黄鱼及野生成年大黄鱼,进行背部肌肉营养成分(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的测定及肌肉感官性状的主观评定。结果表明:①大围网养殖大黄鱼肌肉的粗蛋白、氨基酸总量、呈味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及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量均显著高于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P<0.05);肌肉的粗脂肪、饱和脂肪酸(SFA)总量及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总量均显著低于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P<0.05);肌肉的pH值、水分和粗灰分差异不显著(P>0.05)。②大围网养殖大黄鱼肌肉的感官性状显著好于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P<0.05)。③大围网养殖大黄鱼上述营养成分接近野生大黄鱼(P>0.05)。大围网养殖可改善大黄鱼的生活环境,补充天然饵料,是一种提高大黄鱼肉质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8.
大黄鱼弧菌病综合防治对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月下旬用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灭活菌苗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幼鱼进行浸泡免疫,7月至8月高温季节投喂添加防病药物或者uharveyi灭活菌苗的配合饲料,进行了综合防病试验。试验结果表明,uharveyi灭活菌苗浸泡免疫接种可以有效地预防uharveyi对受免大黄鱼的感染,但是,受免鱼对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的感染则没有显著的保护;高温季节投喂添加药物的配合饲料能够有效地降低大黄鱼的死亡率,而将药物添加在鱼糜中后的投喂方式则不能获得明显防病效果;对受免鱼口服灭活菌苗后在56d内仍然可以观察到加强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9.
采用3种单胞藻和自溶面包酵母组合成8种不同的投喂方式,对两个比较组别的企鹅珍珠贝幼虫的饵料效果进行对比试验,探讨适合企鹅珍珠贝育苗的饵料组合和人工饵料对企鹅珍珠贝的影响。结果表明,小球藻、亚心形扁藻和盐藻3种藻类的混合投喂效果最好;企鹅珍珠贝幼虫前期阶段,对藻类的适口性为盐藻>亚心形扁藻>小球藻,发育成眼点幼虫后,对藻类的适口性为小球藻>亚心形扁藻>盐藻;单独投喂自溶面包酵母的试验组在试验进行10 d后全部死亡;试验前用湛江等鞭金藻投喂的企鹅珍珠贝幼虫在壳长以及匍匐幼虫变态百分率的比较上与试验前用自溶面包酵母投喂的企鹅珍珠贝幼虫没有显著差异,但在附板成活率和出苗成活率上差异显著,前期单一投喂自溶面包酵母会导致贝苗后期的活力下降。  相似文献   

20.
秸秆废弃物饲喂黑水虻幼虫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水虻幼虫和蛹作为蛋白饲料,在畜禽养殖中应用前景广阔。为了探索低成本的黑水虻饲养方法,将经菌株降解纤维处理的秸秆废弃物颗粒与餐厨垃圾或猪粪按不同体积比混合饲喂黑水虻幼虫。结果表明,秸秆废弃物和餐厨垃圾体积比为1∶1黑水虻幼虫体质量(平均113.4 mg/头)增加较好;秸秆废弃物和猪粪体积比为1∶1饲喂黑水虻幼虫,体质量(平均26.75 mg/头)增加效果较差,秸秆废弃物与猪粪按体积比3∶1饲喂效果最差(平均体质量23.55 mg/头)。秸秆废弃物与餐厨垃圾按体积比1∶1混合饲喂黑水虻幼虫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