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农业农村部也下发多份文件,明确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要以"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为原则,明确"稻田沟坑占比不超过总种养面积的10%,水稻平原地区每667平方米产量不低于500千克、丘陵山区每667平方米产量不低于当地水稻单作平均单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明适合川东北稻区应用的稻田甲鱼循环生态高效共生模式,以提升稻田综合种养殖的经济效益,促进养殖户增收,推进四川省生态养殖产业发展。【方法】根据中华鳖的放养规格、放养密度和养殖周期设计4个试验组共12个稻田甲鱼处理模式,分析各模式对水稻及中华鳖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试验组的水稻产量最高达456.37kg/667m~2,符合有机水稻种植平均产量(300~400kg/667m~2)的标准,中华鳖产量最高达270.05kg/667m~2;中华鳖的生长受放养密度的影响较大,其增重率最高达314.16%、特定生长率最高达0.292%、日增重为最高达2.252g。经济效益最高的养殖模式为中华鳖投放规格0.45kg、投放密度200尾/667m~2、养殖周期600d,年平均经济效益达19 868.04元/667m~2,投入产出比1∶2.39。【结论】稻田甲鱼模式水稻产量基本达到有机水稻种植产量标准,且中华鳖生长正常,经济效益可观,投资回报率高,能显著提升稻田利用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3.
桂东地区早稻稻鸭共作有机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适合本地水稻生态安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在桂东地区进行早稻有机栽培、稻鸭共作有机栽培和传统栽培三种模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模式水稻平均产量分别是394.6kg/667m2、430.2kg/667m2、508.9kg/667m2,稻鸭共作有机模式比传统模式每667m2低18.3%,比有机模式高9.0%;平均净收益分别为797.5元/667m2、936.8元/667m2、664.3元/667m2,以稻鸭共作模式最高,比有机栽培和常规栽培增加20.1%和24.3%。此外,稻鸭共作模式在控制稻田杂草和病虫害、提高肥力和改善稻田生态环境优于其它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4.
为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利用冬闲稻田进行稻虾绿色种养,构建稻渔种养复合生态系统,可改变农村生活环境,提高粮食质量安全。全椒县创制了冬闲稻田稻虾绿色种养安徽模式,稻虾连作共作稻田比对照田,水稻增产1222kg/hm2,增加利润2744元/hm2。在水稻稳产增产的背景下,实现化肥减量457kg/hm2,农药减少使用10.74kg/hm2,水稻和小龙虾合计投入产出比1︰2.66。该模式应用前景广阔,可引导安徽沿江大力发展稻田生态养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稻田养殖小龙虾和黄鳝,可充分利用稻田空间资源,清除稻田害虫,保障水稻生产绿色、健康,且可每667 m~2稻田年产商品小龙虾100 kg和黄鳝25 kg,仅小龙虾和黄鳝每667 m~2稻田的利润可达4 000元以上。现从稻田准备、水稻栽培、苗种投放、水体管理、病虫害防治、捕捞等环节,对稻田虾、鳝养殖技术进行总结介绍,并分析该养殖技术的效益,以期为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的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稻渔综合种养是生态循环农业绿色发展重要模式。为进一步了解稻渔综合种养的研究状况,促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从水稻生长和稻米品质、水产动物的生长及品质、稻田土壤理化性状、水体理化性状、稻田病虫草害、稻田土壤微生物、水生生物、环境各方面对稻渔综合种养的生态效应进行了概述,明确了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意义。并针对稻渔综合生态种养新型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研究的方向提出建议,为全面提升稻渔综合种养科技支撑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探明稻田养殖模式下投饵与不投饵鲤鱼的生长指标及经济效益,为稻田综合种养提供科学依据,在凯里市碧波镇白秧坪村以水稻品种宜香优2115、本地自繁鲤鱼苗为试验对象,开展稻田养殖鲤鱼投饵与不投饵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种植密度9 000株/667m2、投放鱼苗15 kg/667m2条件下,投饵稻田水稻产量为622.38 kg/667m2,比不投饵增产13.54 kg/667m2;鲤鱼生长指标明显高于不投饵稻田,产出鲤鱼67.31 kg/667m2,比不投饵增加37.78 kg/667m2;投饵稻田的纯收入比不投饵稻田增加1 337元/667m2。稻田养殖鲤鱼投饵能增加水稻产量、促进鲤鱼生长,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稻渔共生互利、生态循环的农业技术模式,推进了种养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该文探讨了克氏原螯虾、水稻、鳜鱼生态种养融合技术,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产品品质方面进行了养殖效果的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虾稻轮作、稻鳜间作的循环种养,综合效益较水稻单作提高5倍;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实现了绿色环保,品质天然。该模式是对传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创新与升级,实现了稻田休耕与农产品品质提升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新昌县丘陵山区进行水稻中浙优1号"3414"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最高产量施肥配方为每667 m2 N 10.22 kg,P2O52.12 kg,K2O 4.2 kg;经济产量施肥配方为每667 m2 N 9.02 kg,P2O52.01 kg,K2O3.71 kg。  相似文献   

10.
青铜峡市稻田河蟹生态种养新技术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铜峡市大坝镇试验基地,采取种植水稻与养殖河蟹相结合的综合生态种养技术,对水稻的单产、产值和河蟹的单产、规格、肥满度、产值以及稻田收入等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宁夏引黄灌区,通过春季池塘暂养河蟹苗种,延长了生长时间,提高了河蟹规格;对稻田进行田间工程建设,及时放养蟹种,利用河蟹清除稻田中的杂草,降低了生产成本;河蟹消灭水稻病虫害的幼体,减少了农药用量;河蟹的蜕壳物、粪便为稻田增加肥力,提高了产量;水稻、河蟹生态种养,增加了收入。经过试验,平均667m2产"蟹田稻"537kg,增产18.5%,产值3007元;平均667m2产"稻田蟹"20.5kg,产值820元;"水稻+河蟹"生态种养模式降低成本17%;667m2均利润达到1981元。  相似文献   

11.
利用粉垄农耕新技术,经粉垄栽培水稻试验表明,粉垄中低产稻田耕作层由传统耕作15—18cm增加到22—25cm,早稻利用超级稻组合种植产量达550—650kg/667m2,比传统耕作增产20%左右;粉垄水稻根系发达,早稻收获后作再生稻栽培,低位分蘖,每667m2产量可达400kg以上。据此分析了在广西双季稻地区尤其是发展秋冬种的地区,粉垄早稻+再生稻实现"一种两收"亩产稻谷1000kg,利用再生稻比晚稻提早成熟收获20—30d发展秋冬种高值种植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中稻加秋玉米栽培技术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劳叙 《广西农学报》2008,23(6):46-49
为充分利用中稻田的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和增加粮食产量,探讨新的粮食作物种植模式,经5年试验,总结出中稻加秋玉米免耕栽培技术模式及其适合在中稻地区推广的栽培管理技术。该种植模式中稻每667m^2产量达450-500kg,秋玉米每667m^2产量达350-400kg,比单季稻每667m^2增收380~450kg。  相似文献   

13.
早春鲜食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及经济效益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探索马铃薯栽培新途径,提高马铃薯单产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选用脱毒马铃薯费乌瑞它早熟品种进行稻田免耕、稻草覆盖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栽培比传统起垄栽培增产224.9 kg/667m2,增产幅度为16.2%;对免耕种植进行分次收获,选择较大薯块提早上市,可使实际纯收入大幅增加,达2 681.5元/667m2,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锦屏县平略镇平略村进行冲沟细砂泥田水稻配方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施肥量为N肥13.5kg/667m2、P2057.5kg/667m2.K2010.51kg/667m2,产量665.25kg/667m2,最佳施肥配比为N:P:K=1:0.556:0.779。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种植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在播种前15~20 d要进行催芽,以打破休眠。以冬春马铃薯和秋马铃薯种植为主,冬春马铃薯播期在1月中旬至2月中旬,采取深沟高垄地膜覆盖,单产1 500~2 500 kg/667 m~2,高产可以达3 000 kg/667 m~2,秋马铃薯分旱地种植和稻田免耕种植两种,旱地种植采取深沟高垄地膜覆盖,播期在8月中旬至9月底,稻田免耕最适播期是9月中旬,最迟在9月底之前播完,秋马铃薯单产1 500 kg/667 m~2,稻田免耕稻草覆盖约2 000 kg/667 m~2。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小麦秸秆的覆盖量(无秸秆覆盖为对照,覆盖量为250,500,750kg/667m2为3个处理)对不同植烟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烟覆盖量为750,500kg/667m2的处理在各个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分别显著高于对照20.97%,36.63%,11.25%,18.07%及4.35%,9.15%,4.56%,15.46%(P<0.05),田烟仅在覆盖量为750kg/667m2时在各个生育期分别显著高于对照4.88%,16.60%,9.01%,11.48%(P<0.05)。采收后,覆盖量为750kg/667m2时,地烟的土壤容重显著低于对照5.72%(P<0.05);田烟的土壤pH值显著低于对照11.39%(P<0.05)。采收后秸秆覆盖处理的地烟土壤pH分别显著低于对照3.08%,5.64%,7.86%(P<0.05);田烟的土壤容重分别显著低于对照2.84%,4.43%,6.19%(P<0.05)。覆盖量为750kg/667m2时,地烟的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田烟的速效钾含量在多数生育期显著高于对照(P<0.05);覆盖量为500/667m2时,地烟的速效磷,田烟的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在在多数生育期显著高于对照(P<0.05)。总体来看,不同小麦秸秆覆盖量对地烟和田烟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均存在相同点和差异,覆盖量为500kg/667m2的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协调性最好  相似文献   

17.
不同基肥用量对水稻旱直播产量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适合水稻旱直播栽培的施肥方法,开展不同基肥用量的小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旱直播施用不同数量三元复合肥作基肥,以每667m2施复合肥25kg产量最高 每667m2施复合肥17.5~25kg比不施基肥明显增产。  相似文献   

18.
石阡县黄泥田水稻氮磷钾肥配施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石阡县主要水稻土种黄泥田进行"3414"氮磷钾肥配方施肥试验.得出,石阡县黄泥田水稻种植施肥数学模型为y=311.72+25.44x1+12.20x2+5.49x3-0.26x1x2+0.12x1x3+2.20x2x3-1.10x21-2.23x22-0.91x23;最佳施量为:667m2施N 10.487 kg、P 6.222 kg、K 9.267 kg,可获水稻产量533.991 kg/667m2.  相似文献   

19.
灰棕潮沙泥田水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414试验研究灰棕潮沙泥田水稻氮磷钾的施肥效应,初步摸清灰棕潮沙泥田对水稻的土壤供肥量,水稻的最佳施肥量为纯N12.64kg/667m2,P2O55.56kg/667m2,K2O3.42kg/667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