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常规育种技术是小麦育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育种目标、亲本选择和后代选择环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有些育种家为了提高育种效率,通过经验和地理环境构建具有特色的育种模式.文章以小麦常规育种技术的概念为切入点,分析了小麦常规育种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优化措施,重点分析了小麦常规育种技术,以期为小麦育种提供一些参...  相似文献   

2.
小麦常规育种是有目标的加速了的进化过程,是所有其它小麦育种技术的根祖及终成必经之路。但因目的基因捉摸不清选择不准/稳定出圃费时费工成功率却很低。因此,缩短新品种出圃年限是小麦育种家和麦农的共同愿望。笔者1996年在英国剑桥PBIC实地参与了SSD小麦育种新技术的大田及生长室试验,并与该所小麦育种首席专家Brown博士及来访的德、法、墨小麦育种家从不同层面对SSD法做过一些有偏评估。本文简介SSD概要及个人管见,盼能引起涉麦工作者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小麦新品种怀川916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研究国内外优质小麦育种趋势的基础上,认真筛选亲本材料,针对高产、稳产、优质、早熟、矮秆、多抗、广适的育种目标,依据优×优亲本选配原理,以豫麦47为母本、小偃54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高产、优质、强筋、矮秆、早熟、抗病、抗倒、广适小麦新品种怀川916。2011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1024。  相似文献   

4.
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豫麦56号是由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1999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委员会审定。本文论述了豫麦56号的选育方法和体会,认为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应重视拓宽亲本资源,合理进行杂交组配,对后代材料进行定向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5.
顺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选育高产、优质、抗病于一体的小麦新品种,是小麦育种工作者近一段乃至未来一个时期育种工作的重要目标,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豫麦68号在超高产、强筋优质和抗病的结合上获得了较大成功。现就豫麦68号的创新目标、育种措施、特征特性及利用策略进行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小麦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小麦是山西省重要的粮食作物。本文根据山西省小麦生产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小麦生产和小麦育种的发展现状,对山西省三大麦区的小麦育种目标、品种改良策略、良种的换代及在生产上的作用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山西省小麦生产及育种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黄淮南片冬麦区小麦夏季自然加代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现状,提出了在该麦区夏季就地自然加代的规模化、高效、低成本小麦育种加代操作技术,为加速小麦育种进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正>宛麦969是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科学院以宛030176为母本、宛麦981为父本杂交选育的弱春性小麦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多抗等特点。2015年12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5021。适宜黄淮南片的河南省、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等中高肥地力地区中晚茬种植。1育种目标及技术路线1.1育种目标河南省南阳盆地麦区,是黄淮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交汇处,各类小麦病害多发、重发。根据南阳盆地麦区小麦生产、生态和市场对小麦  相似文献   

9.
沈佳 《种子科技》2014,(1):14-14
矮败小麦是继杂交水稻之后,我国农业领域又一重大发明。近日,由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副研究员曹亚萍完成的“小麦特异矮败群体构建及新品种选育”农业攻关项目,利用矮败小麦高效育种工具,克服常规育种技术涉猎亲本少、手段局限性大、种质资源利用率低等关键问题,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矮败小麦育种群体,并建立起小麦优良性状动态基因库,为进一步高效培育高水平小麦新品种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再论小麦育种方向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小麦品种资源,适应农业结构调整,本文根据目前小麦育种,优质小麦育种,超级小麦育种和饲用小麦育种,并从亲本选配,杂交类型选择。生理生化特性的改进等方面,分析了不同小麦育种方向的方法和途径,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1.
现就小麦育种工作上急需改革的几个问题,与同志们共同商讨,以期对开创小麦育种新局面,提高小麦育种成效有所裨益。 一、育种途径的主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小麦育种技术有了很大的革新。除常规育种外,还涌现出不少新的育种途径。如花培、理化诱变、远缘杂交、杂种优势、核不育材料利用以及细胞融合等,有的已在育种实践中起了作用。但从目前实际效果看,常规育种中的杂交育种,仍是目……  相似文献   

12.
小麦的育种方法有很多,而在国内外使用最多的育种方式还是常规育种,也就是种内品种间杂交选育纯种品种,这种方法应用范围最广、成效最大。在小麦育种方面,经过育种家们长期的实践探索也总结出了不少技术和方法,但时代在不停地进步,科学技术也在不停地发展,人们对小麦的需求使得小麦的育种目标发生变化,小麦常规育种方式也应当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针对小麦常规育种技术的步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再提出了时代变化下的发展方向,最后对小麦的常规育种改进策略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正>宛麦18系河南省南阳市农科所采用常规育种法,于2001年培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2008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08018号。1育种目标选育适宜豫南及邻近省区种植的优质、高  相似文献   

14.
黄淮麦区是中国小麦主产区和优质强筋小麦适宜生产区,其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在现有的生产、生态、品种和技术条件下,在中国现代农业"化肥农药零增长"的政策背景下,高产与优质兼顾是优质强筋小麦的理想目标。‘泰科麦33’是由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自主选育的强筋高产小麦新品种,完美地解决了高产与优质的矛盾,具有绿色生态、优质安全、多抗广适、高产高效的优良特点。本综述通过回顾‘泰科麦33’的选育过程,总结出设立育种目标、选配杂交组合,同时注重产量和品质的后代选择的优质小麦育种模式,以期为高产优质小麦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宛麦19的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宛麦19是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科学院利用常规杂交与辐射诱变相结合的育种方法培育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弱春性早熟大穗大粒型小麦新品种,2011年4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1007。  相似文献   

16.
藜麦育种研究是以改良和优化藜麦的品种,实现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的提高为目标,通过深入研究藜麦的遗传背景和基础,了解藜麦的遗传多样性,建立丰富的遗传资源库,为未来的育种工作提供更多的遗传材料。传统育种方法结合现代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组选择技术等手段可以加速藜麦的遗传改良进程,转基因技术也为提高藜麦的抗病虫能力提供了新途径。然而,藜麦育种仍面临一些挑战,包括遗传改良速度较慢、抗病和抗虫育种仍面临挑战,以及品质改良有待提高。因此,加强研究合作、拓宽遗传资源来源、加强品种改良和开发适应性更强的品种等是未来藜麦育种研究的重点和方向。通过科研创新和广泛合作,藜麦育种的发展将会不断推进,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小麦×玉米远缘杂交技术以及在单倍体育种上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小麦作物育种选择的精确性和效率,应用小麦亲本杂交后代F1(或F2)代与玉米进行远缘杂交,经激素诱导和组织培养形成单倍体胚及植株,加倍单倍体(DH)育种结合分子标记和性状表达,达到了单代纯化培育小麦新品系的生产能力;本文阐述了小麦×玉米远缘杂交发展进程,分析了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较孤雄生殖、球茎大麦技术等具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睢科2号是睢县农科所按照高产、优质、多抗、广适这一育种目标,通过亲本间常规杂交,采用混合选择法育成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9.
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孢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重要病害,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安全。黄淮麦区作为我国小麦主产区,赤霉病危害日趋严重,因缺乏半冬性抗源,抗赤霉病育种进展缓慢。Fhb1基因是迄今发现的效应最大、抗性最稳定,也是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的主效基因,但Fhb1基因在黄淮麦区尚未被广泛应用。本研究以感病品种矮抗58为轮回亲本, H35为Fhb1基因供体亲本,通过有限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同时利用双单倍体育种和传统系谱选育两种方法,培育出了一批综合性状较好、具有Fhb1基因的优良新品系,其中徐麦DH9和徐麦17252经多年鉴定均达到中抗水平。在以徐麦36和徐麦2023为杂交父本的后代品系中,含Fhb1基因的家系赤霉病平均抗性明显优于感病对照。Fhb1基因的导入显著提高了赤霉病抗性,但部分家系对赤霉病仍旧表现出高感水平,说明赤霉病抗性还受到Fhb1基因以外其他遗传因素的显著影响。本研究为Fhb1基因在黄淮麦区抗赤霉病小麦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赵莉  何贤芳  刘泽  朱全贵  葛勇  汪建来 《种子》2019,(8):105-110
选育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是推动小麦持续增长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和安徽荃银高科通过“科企合作育种”模式创新,利用4个品种聚合杂交和灾害多发的逆境选择压力,经多年选择、多点鉴定,选育出高产中感-中抗赤霉病高白度软质小麦新品种荃麦725。本文介绍了荃麦725选育过程、生物学特性、丰产性、品质、抗病抗逆性、适宜区域和栽培要点。结合育种实践提出了沿淮、淮北小麦育种重点主攻穗数和千粒重,重视容重、赤霉病抗性改良及全产业链加强科企合作等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