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葡萄霜霉病拮抗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离获得对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具有明显拮抗效果的菌株,优化其产生抑菌活性物质的发酵条件,为葡萄霜霉病菌的生物防治提供潜在的资源菌。【方法】从染病葡萄植株健康叶片中分离内生菌,采用离体叶片防效试验筛选拮抗菌。根据菌株的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16S r 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并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培养基组分及发酵条件。【结果】从健康叶片中共分离得到56株内生细菌,其中编号为CS5的菌株对葡萄霜霉病菌的拮抗效果最佳,7 d后对葡萄离体叶片霜霉病防治效果达96.23%,初步鉴定该菌株属于芽孢杆菌属。其最佳发酵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酵母膏,初始p H值为6.0。【结论】经鉴定,拮抗菌株为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在优化的发酵条件下,该菌株对葡萄霜霉病具有更好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梨腐烂病病原菌的初步鉴定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对我国梨腐烂病病原菌进行初步鉴定和序列分析,【方法】从我国15个省(市)梨产区采集腐烂病样品并观察其田间危害症状,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获得168份梨腐烂病菌分离株,从中选取72份进行单孢纯化,共获得79份梨腐烂病菌纯化分离株;观察在PDA、25℃黑暗条件下病原菌菌落形态以及产孢体形态,并对其在梨枝条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器徒手切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构特征和分生孢子形态;采用菌丝块接种法测定梨腐烂病菌在‘翠冠’梨离体枝条上的致病力。对部分菌株rDNA-ITS进行PCR扩增、测序,利用BLAST软件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序列相似性分析,并用MEGA 4.1和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根据梨腐烂病菌各分离株在PDA上的菌落形态特征可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菌落类型,不同梨腐烂病菌分离株在PDA上产生多种类型的产孢体,不同梨腐烂病菌菌株在离体梨树枝条上的致病力存在差异,我国梨腐烂病菌的rDNA-ITS核苷酸序列一致率为99.98%~100%,与苹果腐烂病菌分别聚在同一亚组的两个分支。【结论】我国梨腐烂病病原菌存在不同的菌落类型,其rDNA-ITS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均为V.mali var.pyri。  相似文献   

3.
苹果种间杂种对苹果腐烂病感病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分析苹果实生树对苹果腐烂病抗病性的遗传规律,【方法】2010—2011年连续2 a用2个苹果腐烂病菌株对‘紫塞明珠’ב富士’的杂种实生树1 150株进行离体接种鉴定,采用次数分布分析法研究了苹果腐烂病抗病性遗传。【结果】结果表明,连续2 a接种2菌株主基因遗传率均在78.5%~85.5%。该实生群体对菌株03-8的感病性的变异由5个主基因位点分离所致,而对菌株xc56的感病性分离与4个主基因位点有关,且年份间表现稳定。【结论】离体枝条接种病原后,发病/不发病表现为质量性状遗传,发病对不发病为显性。感病的实生树接种后发病的病斑长度表现为多基因数量性状遗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离获得对果树真菌病害[苹果轮纹病(Botryospuaeria dothidea)、苹果斑点落叶病(Alternaria alternaria)、葡萄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葡萄白腐病(Coniella diplodiella)和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 viticola)]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菌株,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为果树真菌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潜在的材料菌株。【方法】从不同植物上分离内生菌,采用平板对峙法、菌落生长速率法及叶盘法等试验筛选拮抗菌;根据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序列分析、gyrA基因序列分析等对其进行鉴定;通过测定拮抗菌发酵液对温度、pH值的敏感度分析拮抗物质的稳定性;通过测定拮抗菌发酵液对菌丝的影响,初步分析其拮抗机制。【结果】从不同植物根、茎、叶中共分离得到58株细菌,其中编号为YTB1407的细菌菌株对上述5种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好的拮抗作用,经鉴定该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且该菌株发酵液的拮抗活性在温度为20~100℃、pH为2.0~10.0,比较稳定。经该菌株发酵液处理后的病原菌菌丝畸形。【结论】该拮抗菌株为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温度和pH值对该菌株拮抗物质活性影响不大;该拮抗菌株可以通过影响病原菌菌丝正常生长发挥其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出对苹果树腐烂病有拮抗效果的生防菌,从内蒙古达茂草原采集土样,利用逐级稀释法分离菌株;以苹果树腐烂病病菌(Cytospora mali)QH2为供试病原菌,采用平板对峙、离体枝条法、抑菌谱,结合耐盐、耐紫外的稳定性测定筛选拮抗菌株,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理生化方法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6份土壤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细菌288株、放线菌54株,经筛选得到DM5-29和DM3-18。DM5-29和DM3-18对C. mali QH2的皿内拮抗圈在1 cm以上,在金红和黄太平枝条上的防效分别在64%、77%以上,抑菌谱广,发酵液紫外照射120 min后仍对苹果树腐烂病具有一定的拮抗活性,可分别在5%NaCl与12%NaCl中生长,鉴定确定DM5-29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DM3-18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2个菌株对苹果树腐烂病均有良好的拮抗效果,抗逆性强、抑菌谱广,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内生菌贝莱斯芽胞杆菌菌株P2-1对草莓褐色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草莓的促生作用,为该拮抗菌在草莓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平板对峙实验分析菌株P2-1对草莓褐色叶斑病菌落生长以及菌丝形态的影响,并利用离体草莓叶片鉴定菌株P2-1对草莓褐色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同时,分析菌株P2-1对草莓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菌株P2-1对草莓褐色叶斑病菌具有强烈的拮抗活性,抑制率达到66.38%,抑菌带为0.76 cm。菌株P2-1代谢产物具有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性。菌株P2-1能在草莓叶片定殖,处理10 d后仍可维持在4.07×108CFU左右。菌株P2-1对草莓褐色叶斑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时能促进草莓植株生长,使草莓株高、根长、湿质量和干质量分别提高24.83%、40.74%、28.88%和55.69%。【结论】贝莱斯芽胞杆菌菌株P2-1对草莓褐色叶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并具有草莓促生作用,表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兰科野生植物羊耳蒜为试材,采用常规无菌培养技术分离其根部的内生真菌,同时采用平板对峙的方法,研究了所获得的内生真菌菌株对常见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羊耳蒜的根中共分离获得43株内生真菌,经形态学鉴定分属于7个属,其中丝核菌属占优势。筛选得到4株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菌株,占分离菌株总数的9.3%,抑菌活性集中在油菜菌核病菌。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这4株菌株分别为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柱孢霉属菌株Cylindrocarponsp.、轮枝菌属菌株Lecanicilliumsp.和胶膜菌属菌株Tulasnella sp.。  相似文献   

8.
从萝芙木的果实中分离得到5株内生真菌:LG-A、LG-B、LG-C、LG-D与LG-E,以5株内生真菌为试验材料,采用微量滤纸片法,研究了5株内生真菌发酵乙醇粗提物对苹果腐烂病菌、苹果轮纹病菌与苹果果实链格孢菌的抑菌活性,以期筛选出具有农用抗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菌株。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一步测定了菌株LG-B与LG-D乙醇粗提物的不同溶剂萃取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菌株LG-B与LG-D对3种苹果病原真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LG-B与LG-D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抑菌活性较好,菌株LG-B对苹果腐烂病菌的EC50仅为16.2mg·L~(-1),LG-D对苹果腐烂病菌与苹果轮纹病菌的EC50分别为21.0mg·L~(-1)和52.8mg·L~(-1)。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离鉴定对苹果枝干病害有抑制作用的新疆野苹果枝干内生真菌,为苹果病害生物防治提供新型菌种资源。【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新疆野苹果枝干中分离内生真菌,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对苹果树3种致病菌均具有显著抑菌作用的菌株,结合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分析,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共分离获得内生真菌75株,从其中筛选出对苹果树3种病原菌均具较强抑菌作用的菌株5株(E-m6、S-p5、S-m2、S-p6、E-p5)。对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最高抑菌率为73.39%,对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最高抑菌率为73.52%,对苹果拟茎点霉Phomopsis mali的最高抑菌率为82.19%。结合形态学和ITS序列和TUB基因序列分析,菌株E-m6和S-p5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S-m2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S-p6为Rosellinia sp.,E-p5为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结论】从新疆野苹果枝条中筛选出具生防潜力的内生真菌菌株5株,为苹果枝干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微生物资源,同时也为新疆野苹果内生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芍药灰霉病发病典型叶片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芍药灰霉病原菌的内生细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病原真菌和拮抗细菌菌株的鉴定;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拮抗细菌菌株对芍药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明确引起洛阳地区芍药灰霉病的病原菌种类,并获得防治芍药灰霉病的内生细菌菌株,以期为芍药灰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引起洛阳地区芍药灰霉病的病原菌种类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筛选获得3株对灰葡萄孢菌具有显著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菌株SY5、SY15和SY30,其中菌株SY5抑菌效果明显,抑菌率为84.44%。芍药离体叶片防治结果发现,3个菌株均对芍药灰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菌株SY5的防治效果可达67.66%。菌株SY5、SY15和SY30均被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初步探讨3个菌株的生防机制,结果表明3个菌株均可合成脂肽类物质,且对灰霉病菌菌丝有较强的致畸作用,其中菌株SY5脂肽类物质对灰葡萄孢菌的抑制率最高,为88.89%。  相似文献   

11.
罗建军  李辉  耿鹏  胡美英 《果树学报》2012,(4):644-649,714
【目的】为了鉴定从沙糖橘果实表面分离得到的拮抗放线菌株MY-4,并确定该菌株对果蔬病原菌的拮抗作用,【方法】采用分析MY-4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相似性方法以确定其分类地位,并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和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抑菌活性。【结果】结果显示,菌株MY-4为小白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lus Routien),菌株MY-4及其无菌发酵液对供试16种果蔬病原真菌均具有拮抗作用,其中菌株MY-4对香蕉炭疽病菌的拮抗作用最强,平板抑菌带宽度达17.08 mm,无菌发酵液对柑橘绿霉病菌的拮抗作用最强,菌丝生长抑制率高达98.82%,【结论】小白链霉菌菌株MY-4具有活性高、抑菌谱广的特点,有望继续研究开发成新的生防剂。  相似文献   

12.
以采自大兴安岭的3份扁枝衣(Evernia mesomorpha)为试材,采用刮皮层法,分离获得6株内生真菌,通过菌落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并以5种病原真菌为拮抗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研究了6株内生真菌的抗病原菌活性。结果表明:6株内生真菌全部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其中菌株FF-3、FF-4为紫棕炭团菌(Hypoxylon fuscum),菌株FF-7为白色侧齿霉菌(Engyodontium album),菌株FF-2为炭团菌属(Hypoxylon sp.),菌株FF-6为炭角菌属(Xylariasp.),菌株FF-9为毛壳菌属(Chaetomiumsp.);菌株FF-2(Hypoxylon fuscum)和FF-6(Xylariasp.)均对多枝横梗霉(Lichtheimia ramosa)有抑制作用;菌株FF-6对黄瓜萎蔫病菌(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有抑制作用。其中,FF-6抑制病原真菌的活性较好,形成明显的拮抗条带,最大宽度为7.00mm。菌株FF-2、FF-6有望成为植物病原真菌的候选生物防治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内蒙古地区引起苹果树腐烂病的病原种类。【方法】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周边果园的苹果腐烂病病菌进行分离、鉴定和致病力测定。【结果】从感病’金红’苹果树上分离到2株苹果腐烂病病菌,命名为QH1和QH2。QH1与QH2的致病力与分离自陕西杨凌的参照菌株YL1相同;菌落、分生孢子及子实体的形态特征均符合Cytospora属的特征;基于内转录间隔区、核糖体大亚基片段、转录延长因子和β微管蛋白4个基因的序列一致性和系统发育的分析证明,QH1属于Cytospora schulzer,QH2属于Cytospora mali。【结论】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苹果腐烂病病菌为C.schulzer和C.mali两种致病菌。  相似文献   

14.
从冬枣果实中分离芽孢杆菌,通过对峙培养法筛选对炭疽病菌有显著拮抗活性的菌株,利用冬枣果实检测拮抗菌对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并对拮抗菌进行种属鉴定,采用抑菌圈法及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拮抗菌合成抑菌物质进行抑菌活性检测和结构鉴定。获得1株对枣炭疽病菌有显著拮抗活性的芽孢杆菌Tj-19,经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Tj-19菌体及其发酵上清液对冬枣果实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4.9%和75.8%,主要抑菌物质为伊枯草菌素A和伊枯草菌素B。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苹果不同部位内生真菌中筛选具有促生潜力的菌株,为开发苹果益生真菌储备菌种资源,为探究苹果内生真菌与宿主互利共生关系提供试验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内生真菌,基于ITS序列鉴定到属种;筛选、比较菌株产IAA、铁载体等促生能力;回接潜力菌株于苹果组培苗,50 d后观察组培苗生长情况。【结果】共分离获得内生真菌51株鉴定为29种。促生潜力筛选后,选取IAA含量高、兼具促生功能多的5株菌(LG06、PG06、LG12、LY09、PJ09)回接苹果组培苗。结果表明其中4株内生真菌对苹果组培苗的促生效果明显,与对照相比,菌株PG06的叶片数量、叶绿素含量、叶片总氮含量增高最多(p<0.05),依次增加了61.17%、44.08%、42.56%。【结论】苹果内生真菌PG06、LG12、LG06、LY09对苹果组培苗均具有显著促生作用,可进一步探索田间试验。研究为苹果生物肥料的研发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番木瓜内生细菌MG-Y2的鉴定及其生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具有防病作用的植物内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和稀释分离法,分离番木瓜果皮中的内生细菌,得到103个菌株。采用培养基平板抑菌圈测定法从这些菌株中筛选到1株具有拮抗活性的细菌MG-Y2,对番木瓜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番木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等8种病原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通过对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以及16SrDNA部分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该细菌为恶臭假单胞菌生物变种Ⅰ(Psudomonas putida biovarⅠ)。采用喷雾接种处理,MG-Y2可进入番木瓜叶片、叶柄、果皮和果肉中定殖。进行番木瓜果实采后防病试验,MG-Y2对采后番木瓜疫病和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8.8%和57.4%。试验结果显示MG-Y2具有潜在的生防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苹果腐烂病菌菌丝生长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姜研磨液、蒜研磨液、姜内可培养内生细菌和蒜内可培养内生细菌对苹果腐烂病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姜研磨液对苹果腐烂病菌菌丝的抑制效果较好,蒜研磨液对苹果腐烂病菌菌丝生长没有抑制效果;蒜内分离到2株可培养的内生细菌对苹果腐烂病菌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姜内没有分离到对此病害有抑制效果的可培养内生细菌。  相似文献   

18.
《中国瓜菜》2020,(2):42-47
为了探究抗青枯病辣椒品种种子中拮抗青枯病菌内生细菌的种群组成及其在青枯病防治中可能发挥的生态学功能,从抗青枯病辣椒品种种子中分离、筛选出拮抗青枯病菌的内生细菌,对其进行抑菌广谱性分析,测定其对青枯病的生防效果。结果表明,从抗青枯病辣椒品种种子中分离出14株内生细菌,通过平板对峙,筛选出6株拮抗青枯病菌的内生细菌,初步鉴定它们分别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苍白杆菌(Ochrobactrum)和微杆菌(Microbacterium)。对6株内生细菌进行抑菌广谱性研究,所有内生细菌均至少对1种病原真菌有拮抗作用;将6株内生细菌的菌悬液分别对辣椒种子进行浸种处理后育苗,辣椒苗抗青枯病能力显著提升。辣椒种子中拮抗青枯病菌的内生细菌具有多样性,用其菌悬液处理辣椒种子后,植株对青枯病具有较好的抗病能力,为开展辣椒青枯病微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及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为了筛选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通过平板对峙法从西藏高原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菌株TL1。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分析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马氏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maysiensis),并具有固氮和溶磷作用。TL1在平板上能显著抑制灰霉病菌菌丝生长,抑菌率为74.32%,且该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呈现显著抑菌活性。进一步平板抑菌试验表明,TL1菌株对褐斑病菌等6种病原真菌均具有显著抑菌活性,其中对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制率最高(73.48%),对黄瓜褐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抑制率最低(57.37%)。TL1菌株能够在番茄果实上定殖并抑制由灰霉病菌引起的腐烂,且可以显著提高番茄种子的萌发率以及促进番茄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20.
以桂林市灵川县的黄花倒水莲为试材,采用组织块分离法、ITS测序和平板对峙等方法,研究了黄花倒水莲内生真菌的菌群组成及抗菌活性,以期为开发生防菌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从黄花倒水莲中共分离得到62株内生真菌,经分子鉴定属于29个属,优势属为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间座壳属(Diaporthe sp.)、镰孢菌属(Fusarium sp.)和拟茎点霉属(Phomopsis)。筛选到10株对香蕉黑条叶斑病病菌、柑橘树脂病病菌、叶点霉病菌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菌株。药用植物黄花倒水莲具有较为丰富的抑菌活性内生真菌资源,其抑菌活性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