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母貂产仔到仔貂断乳分窝为产仔哺乳期(4月末至6月下旬)。此期的中心任务是提高仔貂的成活率,保证仔貂正常的生长发育。仔貂生长发育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母貂的泌乳能力,因此,供给产仔母貂营养全价的日粮,满足其泌乳的需要尤为重要。此外,水貂产仔较多,往往一胎所产的仔貂超出其抚养能力,因此,需要加强人工护理仔貂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探讨繁殖期母貂饲粮中锰的适宜量.试验选取150只平均体重为(1005±113)g的健康成年母貂,根据随机区组法分成5组,每组设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水貂.各组水貂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Ⅰ组)、15(Ⅱ组)、50(Ⅲ组)、100(Ⅳ组)和500mg/kg(V组)锰的试验饲粮.锰以有机螯合锰形式添加,基础饲粮中锰含量约为25mg/kg.试验时间为2011年1月26日至2011年6月23日.结果表明:饲粮有机螯合锰添加水平对母貂血清雌二醇与孕酮含量、妊娠天数、受配率、产仔率、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以及仔貂初生窝重、断奶成活数、断奶成活率、1日龄和7日龄平均个体重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母貂产仔率、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以及仔貂断奶成活数、断奶成活率有随着锰添加水平的升高而增加的趋势.饲粮中添加有机螯合锰对配种跨度影响不大,但能够缩短平均初配持续天数,使配种更为集中.饲粮有机螯合锰添加水平对仔貂断奶窝重、15日龄和45日龄平均个体重及1~45日龄平均日增重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仔貂断奶窝重随着锰添加水平的升高先增后降,Ⅳ组、V组显著高于Ⅱ组(P<0.05);仔貂15日龄平均个体重随着锰添加水平的升高而降低,Ⅰ组、Ⅱ组与V组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仔貂45日龄平均个体重和1~45日龄平均日增重均以Ⅱ组最小,与Ⅰ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本试验条件下,综合母貂繁殖性能及仔貂生长性能,建议繁殖期母貂基础饲粮锰含量在25mg/kg左右时,锰(有机螯合锰形式)的添加水平为100mg/kg,即饲粮中锰总含量在125mg/kg左右.  相似文献   

3.
从母貂产仔到仔貂断乳分窝为产仔哺乳期(4月末至6月下旬)。此期的中心任务是提高仔貂的成活率,保证仔貂正常的生长发育。仔貂生长发育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母貂的泌乳能力,因此,供给产仔母貂营养全价的日粮,满足其泌乳的需要尤为重要。此外,水貂产仔较多,往往一胎所产的仔貂超出其  相似文献   

4.
一、作好产前准备:产前对地面、食具、笼舍进行消毒处理,搞好清洁卫生,预防疾病。由于仔貂恒温机制不健全,易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产前要在产箱内铺足够的垫草,严防仔貂感冒或患肺炎。 二、对乳量不足的采取找“奶妈”代养:对产仔多,产后无乳的可找“奶妈”。“奶妈”要乳量充足,母性好、产仔较少、两窝仔貂的日龄和个体大小相同或相近。代养时,把被代养的健康仔貂放在代养母貂小窝门附近,仔貂嘶叫,母貂就会把仔貂叨入窝中。也可将母貂赶出窝,用隔板挡住,直接把仔貂放入窝中,为使寄养成功,可将仔貂身上涂上“奶妈”的奶液或尿液。注意动作要轻、快、静,手上不能带有异味,不破坏窝形。对落  相似文献   

5.
哺乳期仔貂的死亡大多发生在5~10日龄内,尤其是5日龄内最多,可占全年幼貂死亡数的70%~80%。仔貂死亡的原因很多,除母貂怀孕期营养不良产出弱仔发生死亡或母貂患病外,其余多数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在养貂生产中应该认真分析死亡原因,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仔貂成活率,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种公貂的日粮搭配直接影响到种公貂体况的好坏和配种性能及精液品质,关系到母貂的受胎率、胎产仔数和仔貂成活率,因此必须加以重视.我县目前貂的饲养数量已发展到4万多只,主要品种有金洲黑、丹麦咖啡、丹专红眼白、银蓝等.现对当地饲养的种公貂在日粮搭配上的关键性技术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春季养貂除做好一般饲养管理外,应把好提高怀胎率、仔貂成活率及防疫治病关。 (一)把好提高母貂受胎率关 配种要适时。因发情期与光照有关,室外要比室内饲养的发情早,3月5~12日这一阶段,母貂即陆续发情,如光照每天约11小时,发情周期为7~9天,持续期为3天,这时对所有发情  相似文献   

8.
正确、及时地进行仔貂断乳和分笼,既有利于仔貂生长,又可确保母貂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9.
出生 3~ 5日龄的仔貂极易被母貂压死或是爬走远离母貂冻饿而死 ,其原因是母貂分娩前由于腹痛 ,几顿不能进食 ,母貂产后 ,饲养人员怕母貂吃不饱会影响泌乳量 ,即喂给大量适口性强的饲料 ,母貂吃足食后 ,加之产仔的疲劳 ,便昏头大睡 ,由于仔貂觅食在其身旁拱动 ,母貂在调换位置时 ,极易将觅食的仔貂压住 ,初生仔貂无力挣扎 ,就会被母貂压死 ;爬远的仔貂得不到母貂的保护也会被冻饿而死。因此 ,为了确保仔貂的成活率 ,在母貂产仔5日内 ,应让母貂食 9成饱为宜 ,使母貂时有饥饿感 ,这样母貂就不会只顾自己大睡而不顾身旁的仔貂了。而母貂在妊娠…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复方中草药对阿留申病水貂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根据对流免疫电泳法(CIEP)对某水貂场400只水貂阿留申病毒抗体检测的结果,选取水貂母貂180只,分为3组,每组60只(包括20月龄、10月龄的标准色水貂和咖啡色水貂各15只),A、B组均为阿留申病毒阳性水貂,C组为阿留申病毒阴性水貂(为空白对照组)。于配种前1个月开始,B、C组水貂只饲喂基础日粮;A组水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复方中草药,每只5 g/d,并连续饲喂1个月至配种开始;母貂配种开始至仔貂断奶分窝期间记录和统计母貂的繁殖指标。结果表明:A组分别和B组、C组比较,不论水貂毛色和年龄,其妊娠天数、胎平均产仔数均差异不显著(P0.05);A组标准色水貂、咖啡色水貂和20月龄水貂的仔貂断奶成活数与B组比均差异显著(P0.05);A组20月龄水貂的仔貂断奶成活数与C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A组咖啡色水貂的母貂产仔率、断奶仔貂成活率与B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A组20月龄水貂的母貂产仔率、断奶仔貂成活率与C组比均差异显著(P0.05)。说明复方中草药能够提高阿留申病水貂的繁殖性能,不论毛色和年龄,复方中草药对阿留申病水貂的妊娠天数均没有影响;胎平均产仔数都有一定程度提高,但均不明显;阿留申病水貂仔貂断奶成活数、产仔率和仔貂成活率均有提高,其中咖啡色水貂和20月龄水貂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试验研究窝箱不同加热方式对1~7 d仔貂生长性能的影响,选择了150只已成功交配的一岁母貂(标准黑貂),平均体重为( 1084.2±169.6) g,随机分成5组,每组30只,分别是对照组(无加热无笼网结构)、试验Ⅰ组(底部电热板19 ℃)、试验Ⅱ组(底部电热板15 ℃)、试验Ⅲ组(笼网结构加热10 ℃)、试验Ⅳ组(笼网结构不加热,<10 ℃)。结果表明,各组间产仔个数、出生活仔数、出生成活率、7 d活仔数无显著差异(P>0.1),但7 d成活率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Ⅰ组7 d后的仔兽成活率显著高于Ⅲ组,而与其他各组间虽差异不显著,但均高于其他各组,Ⅲ组妊娠天数要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而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Ⅰ、Ⅱ组的仔貂聚集度要明显低于其他各组,Ⅰ组混合度最高(20.8%),Ⅱ组的仔貂分散度最高(26.34%),Ⅳ组的仔貂分散度最低(4.55%);对照组的营救时间最短(5.24 s),明显低于其他各组。综合以上各项指标得出对于1~7日龄仔貂,窝箱底部电热板加热方式要优于笼网结构加热,当底部加热至19 ℃时,对仔貂成活最有利。  相似文献   

12.
母貂产仔后适时进行仔貂分窝,既有利于仔貂正常生长发育,又可确保母貂身体健康。 1 分窝前的准备 首先要准备好分窝用的笼箱,将所要使用的笼箱进行认真检查,经修补破损之处后,进行彻底消毒备用。然后将所需食盘、水盒清洗消毒后留作仔貂分窝使用。 2 第一次分窝 对仔貂应进行2次分窝:第一次将40~45日龄、体重达到250克以上的仔貂2~3只装在一个笼箱里分出饲养。这样做有2条好处:一是可通过仔貂的体温来提高貂舍的温度,防止仔貂受凉;二是可使过惯了群体生活的仔貂逐步适应独立生活,为第2次分窝打下基础。 千万要注意体重达不到250克的弱小仔貂,暂不要急于分出去,可让母貂再代养一段时间。这样做  相似文献   

13.
从母貂产仔开始到仔貂离乳结束为产仔哺乳期。搞好水貂产仔哺乳期的饲养管理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母仔健康、仔貂成活率及饲养水貂的经济效益等多方面。为此,饲养户千万不可掉以轻心。1 产仔前的准备母貂产仔日期早的在4月17日,晚的在5月25日。在母貂产前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一是小室的消毒和保温。先将小室内的陈积垫草全部清除,打扫干净,用喷灯火焰消毒,然后铺入新垫草,做好产窝。小室四角用草铺满,不留空隙,在产仔期始终保持垫草丰满。二是准备齐全供产仔期所用的各种工具。如剪刀、药物、保温袋等。三是备好产仔期的各种…  相似文献   

14.
仔貂补饲     
为了促进仔貂发育健壮,提高仔貂成活率,我们从一九八一年开始对仔貂在哺乳期进行人工补饲试验,收到较好的效果,并已在本地区水貂场推广应用。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一、试验方法 1。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构成在产仔旺期(5月1日至5月5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组合添加剂对水貂精子活力、配种率、平均窝产仔数、断奶成活率、断奶平均体重等繁殖性能的影响。选择种母貂36只、公貂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只公貂,18只母貂,母貂设2个重复。对照组貂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基础中添加组合添加剂3 g/(d·只)。试验期120 d,试验期内,测定精子活力、配种率、平均窝产仔数、断奶成活率、断奶平均体重。结果显示,组合添加剂对貂的繁殖性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公貂精子活力、母貂受胎率、平均窝产仔数、仔貂断奶成活率和45日龄断奶平均体重等繁殖性能指标分别提高了2.44%、3.93%、13.04%、2.49%、1.85%。  相似文献   

16.
从母貂产仔到仔貂断乳分窝为产仔哺乳期(4月末至6月下旬)。在此期间养殖户的中心任务就是以提高仔貂成活率和保证仔貂正常生长发育为  相似文献   

17.
<正>仔貂生长发育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母貂的泌乳能力,因此,供给产仔母貂营养全价的日粮,满足其泌乳的需要尤为重要。此外,水貂产仔较多,往往一胎所产的仔貂超出其抚养能力,因此,需要加强人工护理仔貂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仔貂红爪病主要发生于10日龄以内的幼貂,其病因是母貂妊娠期间日粮中维生素C含量不足或遭到破坏时,使所产的仔貂发生本病。1临床症状患病仔貂脚掌肿胀,关节变粗,皮肤发红,趾间出现疱疹,严重者也出现在四肢、臀部、后腹和尾部,破溃后形成溃疡,继而干燥结痂,病貂发育不良,不能吮吸母乳,常常发出尖叫,头向后仰,四处乱跑,一般在出生后4~5天死亡。2防治措施母貂妊娠期的日粮中,应保证充足的维生素C,可通过口服维生素C溶液或增加新鲜青菜调节。仔貂出现症状后,要坚持每日检验,每只滴喂3%~5%的维生素C溶液(现用现配),每只每次1毫升,每日2次,直…  相似文献   

19.
仔貂脓疱病是新生仔貂发生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由于母貂自身带有葡萄球菌,引发化脓性扁桃体炎,在哺乳期内,母貂通过用牙齿拖拽仔貂的颈部皮肤,或舔舐仔貂肛门及尾根部等,将病原菌直接传染给仔貂,从而在仔貂身体破损处引起炎症,形成明显的白色针尖状大小脓疱。  相似文献   

20.
两户园地     
<正>给初产母貂拔乳房毛能提高仔貂成活率母貂产仔后,立即拔掉产仔母貂乳房周围的毛,能提高仔貂成活率.这是因为有些当年产仔的小母貂因产仔前不会将自已乳房周围的绒毛拔掉,厚厚的绒毛盖住了乳头,使初生仔貂很难寻觅乳头.如初生仔貂长达4小时以上仍吃不上初乳,仔貂的寻觅能力将遂渐减弱,直至死亡.因此,母貂产仔后,立即将其乳房周围绒毛拔掉,使仔貂能迅速吃上初乳,这对提高仔貂成活率很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