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山行》,描绘出一幅云绕山峦、枫叶霜染的晚秋景色。中国有句古话:一叶而知秋。又到了金风送爽,万山红遍的时节。深秋的红叶是不可不看的。  相似文献   

2.
人们喜欢秋天的红叶,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北京香山红叶——黄栌了。 鸡爪槭是红叶之最,已有上百个品种。它不耐寒冷,适宜暖地,在北国良好的小环境方能适应。中国人观赏槭树已有千余年历史。明代柳应芳诗:“肃肃浅绛霜初醉,槭槭深红雨复燃。染得千秋林一色,还家只当是春天。”描写了槭树红叶美景。中国是槭树之乡,有150余种,有落叶树,也有常绿树,多数待开发利用。北京引种有元宝枫、鸡爪槭、三花槭、复叶槭,在秋季,它们展示鲜红、橘红、暗红、红里透黄的色调。 唐代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元、明以来诗人吟唱的,“红林枫叶秋容醉”,“落日枫林红叶明”等,透过落日余辉看枫香树的红叶格外鲜丽。枫  相似文献   

3.
赢得秋色飨游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由于晚唐诗人杜牧这两句咏红叶的名诗,千百年来枫叶成了秋景中的庞儿。那么“枫”到底指什么树呢? 广大南方最常见的所谓“枫”是指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属金缕梅科高大落叶乔木,秋季降温以后,片片三裂的枫叶染红全株,层林尽染之后送走残秋。可惜枫香怕冷怕旱,一直过不了黄河。西安、郑州、青岛都长不好,更不要说北京了。北方的“枫”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是个爱花的民族,人们不但爱花,而对“卖花声”也有所偏爱。甚至有些人认为在市场的各种叫卖声中,惟有“卖花声”最为动听。清代顾禄说姑苏卖花女深巷的叫卖声“紫韵红腔”,动人心弦。故古往今来,诗人词家将“卖花声”亦作为吟咏的主题,留下了许多美妙的篇章。 现代作家周瘦鹃,写有小令《浣溪纱》,咏颂苏州卖花女的长街叫卖声云: 生小吴娃脸似霞,莺声嘹呖破喧哗。长街叫卖白兰花。借问儿家何处是?虎丘山脚水之涯,回眸一笑髻鬟斜。 诗人黄仲则写有《即席分赋得卖花声》七律二首,尽  相似文献   

5.
春季饮食应注意"五多五少"绿色蔬菜富含钙质,叶酸与VC的含量也很高,此外,具有抗癌防病作用的叶绿素含量尤其多。春季饮食宜忌生冷油腻之品,传统医学还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多食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所以应少食酸味食品。(1)多食禽肉,少食畜肉,护心脏对于肉食,人们大多又爱又怕。爱是因为它营养丰富,口感良好;怕是因为其脂肪含量高,容易  相似文献   

6.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2003年10月下旬的一次日本游,让我切实领略了红叶之美。因为时间不长,只重点游览了东京和箱根。时值晚秋,东京的气温已下降至10~20℃,正是赏红叶的季节。日本每年有两大全民赏植物的节日,那便是4月的樱花节和秋天的红叶节。欣逢佳节,当然不能错过。到东京的一些旅行社一看,好家伙,家家都把"红叶赏"作为招徕顾客的旅游项目。特别是东北地区,把"秋之旅"和"红叶记行"等同起来。这也难怪,老一辈植物学家李惠林博士曾说过,秋季有彩叶植物的地区只集中在温带东亚、东北美洲和欧洲中部几个地方。日本地处东亚温带地区,自然属于赏红叶胜地。据日本气象厅的资料,红叶美景首先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展现了一幅“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秋景,使人面对寒山秋叶毫无萧瑟悲凉之感,而是陶醉留连,并从中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它为人们千古颂吟。就是在祖国开放改革的今天,吟读这首诗也会激励老一辈更加珍惜晚节,“不待扬鞭自奋蹄”,使年轻一代懂得“革命亦如此,斗争见英  相似文献   

8.
红梅迎春『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这是宋代大诗人陆游许多咏梅花绝句中的一首。诗人一生爱梅且一再咏梅,是因为他钟情于梅花傲雪凌寒的风姿与精神,并以之作为自己的人生箴铭,从中得到启迪与激励。如图,是一块汉江竹叶石,其形美观大  相似文献   

9.
中国兰花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人爱兰,好养之。但兰花种子通常发育不完全,用种子繁殖,会耗费极长的时间,才能获得开花的植株。而且在自然条件下兰花种子发芽时间很长,发芽率很低,成苗率则更低。因此,野生兰花十分稀少,再加上人们的滥采乱  相似文献   

10.
世界范围的兰花热,正在悄悄地浸入我们这个古老的爱兰之邦。它首先会大大推进我国的艺兰事业,但如缺乏科学指导,也将为我国的野生兰花资源带来一场空前的浩劫。因为我国供家养观赏的兰花,除少数传统品种外,多系直接从野生兰中选育而得。  相似文献   

11.
茶发于水,无水不论茶。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陆羽一生访茶弄泉,经验丰富。他在《茶经》中提出了“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的观点,见解精辟,首创一格。唐代诗人元稹说:茶,“慕僧客,爱诗家”。诗人墨客和茶结缘,终目相伴,长期的生活实践,视野宽阔,大胆尝试,独具匠心,积累了经验,丰富了茶道生活。他们有的歌咏云母泉,茯芩泉,有的赞啧融雪、消冰煮茶。不但别有一番情趣,一种风味,增添了饮茶乐趣,而且赞扬用“乳泉”、“活水”煮茶,能“饮液尽眉寿”,增添人们的身体健康,这又给我们提供了新…  相似文献   

12.
自古文人雅士都奉兰为君子,因为它叶疏花淡、不媚世俗。偏也有些爱花客恨道:兰花是难养的"小人"。在这亦君子亦"小人"、亦爱亦恨的矛盾中,勾画出了兰花的性格。出身旷野幽谷,饮朝露沐春风。浅香似有若无,寻却淡蕊几点。不思香诱色示,怡然独醉独醒。这样的高洁,一逢贤才隐士便是胜却无数的淡泊、宁静之感,惺惺相惜之情。这君子之名,便也坐实了。也为附庸风雅,也有信心满满,倒想看看这"小人"哪里会难养。于是,自家客厅、阳台新添了几盆不知品种的兰花。  相似文献   

13.
爱花是人类最美好的素质之一。不同种类的花卉姿态、色泽、气味所引起的人体心理变化在科学卫生工程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任何其他客观事物无法比拟的。人们都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原生物,尽管它的美丽所挥发的作用不是永恒的,但当你在花繁叶茂之  相似文献   

14.
十二年前,亲友送给我一株高不过三寸的翠柏杆插苗,我悉心培育加工,逐步攀扎盘曲,修剪整形,提根翻盆,如今它已显露出苍劲古朴之姿和坚毅顽强之韵,宛如一棵迎风斗雪、扎根悬崖峭壁的青松。我就是从培养这棵翠柏苗开始逐渐形成一种业余养花癖好的,而且正在带动着周围的人们也爱花养花。据我  相似文献   

15.
八、黄庭坚的《书幽芳亭》黄庭坚(1045—1105)是北宋诗人。他很喜爱兰花,也亲自种植兰花。他在《书幽芳亭》中提出的“兰为国香”、“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等论述,多为后世所用。原文如下: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遗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霭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相似文献   

16.
权威声音     
<正>"才既难得,而又难知;则当博采,多而蓄之。"———宋代理学家朱熹"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中国作家、教育家和文学出版家叶圣陶"态度如何是受思想水平决定的。"———中国当代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邓拓"知识宝库的大门,对于每个有志于研究的  相似文献   

17.
在根艺创作中,人们往往利用根材的自然美,因材施艺制作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根艺实用品,如根几座、根书架、根凳,根桌、根屏及根文房用品等,这些根艺实用品之所以很受人们的喜爱,其原因一是实用,二是有定的艺术欣赏价值。我爱根艺、盆景,也喜欢书画艺术,自然就备有文房四宝,把文房用品用根艺的形式表现出来,就  相似文献   

18.
翠竹,以其刚直向上、虚心有节的德性和潇洒常青之美,深受人们喜爱。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足见其爱竹之笃;而郑板桥“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使其墨竹堪称一绝。郑板桥曾描绘过这样一幅清幽胜境:“茅屋一间,新篁数杆,雪白纸窗,微侵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  相似文献   

19.
非洲紫罗兰是一种十分可爱的室内盆栽花卉。有些人爱之惜之,便象对待大多数花卉一样,频频地往叶面喷水,以为如此一来它会长得越来越水灵,殊不知这倒害了它。因为非洲紫罗兰叶面上有绒毛,喷水后水会滞留在叶  相似文献   

20.
老舍最爱芲     
已故著名文学家老舍,生前最爱养花。画家叶浅予画过一张老舍的速写像,画中,老舍的周围都是花,他像个老花神——护花的神。从神态里,人们可以想像到老舍对花卉的喜爱之情。养花,是老北京人的爱好,北京人爱花的传统在老舍身上得到了很好继承。老舍幼年爱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