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甘蔗宿根矮化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是由一种木质部限制性病原菌引起的病害,感染RSD的蔗株一般表现为植株矮化、分蘖少、生长缓慢,成熟蔗茎基部节位维管束组织一般呈粉红色至橙红色等变色症状。被染污的收割工具很容易将病菌传染给健康蔗株而使RSD迅速传播蔓延。酶免疫方法和PCR方法是检测RSD的常用方法,各有优缺点。用于RSD病原细菌培养的培养基有多种,使用最多的是SC培养基。选育抗RSD品种和健康种茎生产体系相结合是防治RSD最有效的措施。对RSD的基因分析已有一定进展,建议进一步利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病原物为革兰氏阳性菌Leifsonia xyli subsp.xyli(Lxx)。采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Lxx离体培养物形态和感病蔗茎维管超微结构,并用光合仪测定感病甘蔗+1叶光合作用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改良的MSC培养基适于Lxx生长,培养的菌体形态多样,有隔膜和简体;菌体内细胞质分布不均,有电子透明物、电子稠密物及隔膜;RSD病原菌寄居在木质部导管的纹孔和导管壁上,其内粘附许多颗粒状物质;感染RSD蔗株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和蒸腾速率均低于健康蔗株,RSD可降低甘蔗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3.
云南双江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的调查及病原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蔗宿根矮化病(P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甘蔗病害,对甘蔗生产危害极大.摸清蔗区RSD的分布、发生危害情况,是科学推广温水脱毒健康种苗,有效防控甘蔗宿根矮化病的关键.对云南双江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的发生和分布进行了调查和田间采样,采用PCR和I-ELISA法,对田间采集的60个样本进行RSD检测.结果表明,51个样本为阳性,阳性检出率85%,9个样本为阴性,确认双江蔗区存在RSD;通过系统分析,明确了不同品种、不同植期、不同蔗地RSD发生状况,为双江蔗区推广应用温水脱毒健康种苗、有效防控甘蔗宿根矮化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粤北翁源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粤北翁源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的发生状况,给甘蔗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斑点酶链免疫试验(DB-EIA),对随机采自翁源蔗区的232个蔗茎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232个蔗茎样品中,RSD检出率为28.4%;主要栽培品种新台糖22号、粤糖83-271、粤糖93-159、新台糖16号、粤糖85-177、黑皮果蔗的RSD检出率分别为3.2%、54.8%、54.2%、17.9%、50.0%和100.0%;坝仔、周陂、庙墩、龙仙等镇的甘蔗RSD发生较重,检出率分别为37.5%、36.4%、34.4%和30.4%;新植蔗的RSD检出率为35.6%,宿根蔗的RSD检出率为26.0%,田块的RSD检出率达73.5%,说明甘蔗宿根矮化病在翁源蔗区已普遍发生,且主栽品种感病严重.  相似文献   

5.
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是由Leifsonia xyli subsp.xyli引起的病害。为研究该病对甘蔗的生长和内源激素的影响,选择2个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ROC22)和果蔗(Badila),采用桶栽种植分别进行3个处理:感染RSD病菌蔗株进行52℃温汤脱菌处理30 min、感染RSD病菌蔗株、健康蔗株(对照),在出苗后90、120、150、180 d测定株高和内源激素的含量,并利用PCR检测确定感病和健康蔗株。结果表明:感染RSD病菌蔗株的株高显著低于对照和温汤脱菌处理;感染RSD病菌处理植株的赤霉素(GA3)、生长素(IA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和温汤脱菌处理,而脱落酸(ABA)含量则相反,感染RSD病菌处理的AB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和温汤脱菌处理;对照和温汤脱菌处理的株高和激素含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甘蔗健康种苗田间评价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是一种世界性的危害性较严重的甘蔗病害,其较有效的防治方法是种植健康种苗.为了评价甘蔗健康种苗的田间效果,本文进行了粤糖00-236健康种苗与其普通种茎苗新植田间比较试验,并应用斑点酶链免疫试验(Dot Blot Enzyme linked Immuno Assay,DB-EIA)对种苗RSD病菌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粤糖00-236健康种苗较其普通种茎苗蔗茎产量增产10.6 %(达显著水平,小区试验)和9.1 %(大面积示范),甘蔗蔗糖分提高0.26个百分点,且萌芽快,萌芽率较普通种茎苗提高22.94个百分点(达显著水平),粤糖00-236健康种苗的公顷有效茎数达11 400条(达极显著水平),分蘖率高3.0个百分点,但两者的茎径、生长速及茎长差异不明显.表明粤糖00-236新植健康种苗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蔗糖分也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7.
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在我国蔗区普遍发生,研究其防治方法十分必要。应用50℃2 h热水处理严重感染RSD的粤糖00-236,新台糖22号种茎,用斑点酶标记免疫试验(Dot blot en-zyme immunoassays,DB-EIA)检测RSD病原菌(Leifsonia xylisubsp.xyli,Lxx),研究热水处理脱菌效果;并以粤糖00-236热水处理种茎与未处理种茎进行田间对比试验,研究热水处理对种茎再生植株的影响。结果表明:50℃2 h热水处理种茎可极显著的杀死感病种茎中的RSD病原细菌Lxx,对RSD有较好的防效,但不能彻底去除感病种茎中的Lxx。与未经热水处理种茎再生植株相比,经热水处理的粤糖00-236感病种茎再生植株的茎长、节间长度、一茎重显著增加,有效茎数极显著增多,生长速度加快,蔗茎产量增加23.2%,但成熟期甘蔗品质几乎无差异。另外,热水处理对种茎蔗芽有损伤,降低了种茎萌芽率。结果表明:50℃2 h热水处理甘蔗种茎能有效的防治甘蔗RSD,促进甘蔗生长,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8.
 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在我国蔗区普遍发生,研究其防治方法十分必要。应用50 ℃ 2 h热水处理严重感染RSD的粤糖00-236,新台糖22号种茎,用斑点酶标记免疫试验(Dot blot enzyme immunoassays,DB-EIA)检测RSD病原菌(Leifsonia xyli subsp. xyli,Lxx),研究热水处理脱菌效果;并以粤糖00-236热水处理种茎与未处理种茎进行田间对比试验,研究热水处理对种茎再生植株的影响。结果表明:50 ℃ 2 h热水处理种茎可极显著的杀死感病种茎中的RSD病原细菌Lxx,对RSD有较好的防效,但不能彻底去除感病种茎中的Lxx。与未经热水处理种茎再生植株相比,经热水处理的粤糖00-236感病种茎再生植株的茎长、节间长度、一茎重显著增加,有效茎数极显著增多,生长速度加快,蔗茎产量增加23.2%,但成熟期甘蔗品质几乎无差异。另外,热水处理对种茎蔗芽有损伤,降低了种茎萌芽率。结果表明:50 ℃ 2 h热水处理甘蔗种茎能有效的防治甘蔗RSD,促进甘蔗生长,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9.
在甘蔗伸长盛期,SCMV—A侵染的蔗株叶片中蔗糖含量明显低于健株,还原糖含量则相反;不同钾、镁肥施用水平下,SCMV—A侵染的蔗株均比对照健株显著矮化,蔗茎和蔗糖含量均显著降低.而蔗茎锤度、蔗糖和还原糖含量则因钾、镁肥施用量的不同或高或低于其相应健株;适量施钾可增加健株的蔗茎及蔗糖产量,又可部分减少由SCMV—A年致的产量损失.施镁肥也有部分减少由SCMV—A引致产量损失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甘蔗病害,对甘蔗生产为害较重。为了明确湛江农垦蔗区甘蔗RSD的发生情况,为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应用斑点杂交酶链免疫法(DotBlotEnzymelinkedImmunoAssay,DB-EIA),对随机采于湛江农垦丰收、华海及广前三个主要蔗区的1935个蔗茎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935个样品中,RSD检出率为62.84%;广前公司蔗区、华海公司蔗区及丰收公司蔗区RSD发生率分别为95.3%、80.9%及41.0%;主要栽培品种新台糖22号、新台糖25号、粤糖89-113、粤糖79-177的RSD检出率分别为55.0%、54.2%、84.3%及94.8%;新植蔗发生率64.2%,宿根蔗发生率61.3%;调查的12个品种和84个甘蔗生产队均可检测出RSD。RSD在湛江农垦蔗区已普遍发生且发生率较高,主要栽培品种感病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广西主要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ing disease,RSD)的发生情况,了解其分布、危害程度及发生规律,为推广甘蔗健康种苗,有效防控RS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2014年在广西9个糖料蔗主产区进行RSD发生情况调查和田间取样,采用PCR对采集的蔗茎样品进行RSD检测,并按不同蔗区、不同品种、不同植期、不同蔗地类型的发病率分析广西蔗区RSD发生状况.[结果]在278个样品中有198个样品检测出RSD,检出率为71.2%;调查的9个主产区均检测出RSD,阳性检出率在58.3%~100.0%;采集的27个甘蔗品种(系)均检测出RSD,其中主栽品种ROC22发病严重,RSD检出率达80.8%;新植蔗的RSD检出率为36.0%,宿根蔗的RSD检出率为75.7%,宿根年限越长,RSD检出率越高;旱地蔗的RSD发病率比水田高18.1%(绝对值).[结论]RSD在广西普遍发生且发生严重,生产中急需推广甘蔗温水脱毒种苗和选育高抗且综合性状优良的甘蔗品种.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我国甘蔗产区(简称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Sugarcane 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的发生情况,从我国甘蔗主产区的12个蔗区收集甘蔗叶片样品598份,采用特异性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进行宿根矮化病的分子检测。结果表明,598份甘蔗样品中有99份能检测到RSD,平均检出率为16.56%。12个蔗区的RSD检出率各不相同,临沧蔗区的RSD检出率最高,为27.78%;南宁蔗区的RSD检出率最低,为4.88%。15个主要甘蔗栽培品种均能检测到RSD,阳性检出率为15.38%~44.44%,其中新台糖22号RSD发病最严重,阳性检出率为44.44%,海蔗22号RSD发病最轻,阳性检出率为15.38%。可见,宿根矮化病在我国甘蔗栽培品种中普遍发生。  相似文献   

13.
 利用从澳大利亚引进的甘蔗宿根矮化病病原(RSD)的标准抗原抗体,建立了I-ELISA检测甘蔗宿根矮化病的方法。采用电镜负染法和I-ELISA法,对采自云南红河、开远、新平蔗区的42个样本进行RSD检测,结果表明:29个样本为阳性,13个样本为阴性,确认云南蔗区存在RSD。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蔗茎红粉蚧在广西蔗区的发生危害情况,为生产上预防和控制该粉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年7月-2013年1月,在广西9个主要蔗区16个点随机调查20块蔗田甘蔗上蔗茎红粉蚧的虫口密度及为害株率。虫口密度调查为在蔗田设8个取样点,每点相隔3行,每取样点随机选取相近3株甘蔗,调查记录蔗茎红粉蚧的发生数量;为害株率调查为顺序调查同行100株甘蔗中发生蔗茎红粉蚧的株数,重复4次。【结果】蔗茎红粉蚧在广西9个主要蔗区均有发生,以崇左市蔗区发生较为严重,为害株率超过60.00%;北海市合浦县南康镇的蔗茎红粉蚧为害株率虽高达79.75%,但其虫口密度相对较低;南宁市横县陶圩镇、柳州市柳城县大埔镇、河池市罗城县、贵港市港南区及百色市田阳县等蔗区蔗茎红粉蚧为害也较为严重,为害株率为40.00%~70.00%。【结论】蔗茎红粉蚧在广西蔗区普遍发生,是广西蔗区重要害虫之一。  相似文献   

15.
研究结果表明 :株高、节间长度与蔗茎产量有着极具显著的相关 ,公顷有效茎数与果蔗蔗茎产量达显著相关水平 ,茎径与蔗茎产量相关较小。性状间株高与节间长度相关达极显著 ,其他性状相关不显著 ;公顷有效茎数对蔗茎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 ,其次是株高和节间长度 ,茎径对蔗茎产量直接贡献较小。由此认为在果蔗选育种和资源筛选上 ,选择产量时把公顷有效茎数和株高放在首位 ,重视节间长度。在栽培上适当增加播种量。公顷有效茎数控制在 7- 7. 5万条 ,茎粗 3cm以上 ,做好水肥管理 ,提高株高和节间长度。  相似文献   

16.
1 形态特征 "冀蔗一号”属鲜食型果蔗.在北方为1年生高肥四碳植物(长江以南地区可作越冬蔗或须根蔗栽培).皮色紫红,叶片互生,一叶一节,单株总叶18~24片. 该蔗种较南方蔗株高大挺拔,生长势强,一般株高2.5~~3.0m,最高达3.2m以上.单芽茎分蘖7~10个,一般每亩栽二芽段茎1800株左右.每株选留壮蘖4~~5根,高肥田可留6根,确保亩有效茎8000~10000根.最高有效茎1.5~1.9m.茎粗4.5~6cm,单茎重2~3kg,增幅高于南蔗30%以上.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不同甘蔗品种的甘蔗宿根矮化病(RSD)感病情况,采用PCR检测方法,对13个甘蔗品种进行RSD感病率检测.结果显示,在所检测的13个甘蔗品种中,不同品种感病率有所差异,其中所检测的2个CP系列感病率最低.同时,利用MSC培养基从感染RSD的甘蔗蔗汁中分离培养到一种生长缓慢、菌落颜色为乳白色的杆状细菌.根据菌落形态、显微镜观察,以及特异引物和16S rDNA扩增多种方法鉴定,最终确认所分离到的杆状细菌即为甘蔗宿根矮化病病原菌(Lei sonia xyli subsp.xyli).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百色市右江区甘蔗红尾白螟发生情况,评估其对甘蔗株高、茎径等产量性状及蔗糖分的影响,并提出防控对策,为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当地甘蔗主栽品种新台糖22号为研究对象,在甘蔗成熟期采用5点取样法调查红尾白螟为害造成的死尾蔗率,同时测量甘蔗的株高、茎径和有效茎数,并用手持光学锤度计测定蔗茎中部蔗汁锤度.[结果]红尾白螟为害造成的死尾蔗率平均高达74.87%,株高平均下降34.65 cm,蔗茎单产下降21.23%;比较分析显示,健康蔗与死尾蔗的茎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但两者株高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下同).锤度测定结果显示,死尾蔗的蔗汁锤度和折算后的蔗糖分均较健康蔗显著或极显著下降,两者分别下降1.45%和1.57%.[结论]红尾白螟的发生为害已扩散至百色市右江区,并上升为当地甘蔗的主要害虫;红尾白螟为害可导致甘蔗产量和蔗糖分下降.  相似文献   

19.
不同热处理对甘蔗蔗茎脱毒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甘蔗脱毒的最佳方式,以期为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的生产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将甘蔗蔗茎分别置于不同温度的恒温水浴中进行不同时间的恒温热处理。结果表明:不同热处理对蔗茎处理7 d后,低于52℃的各处理萌芽率均在90%以上,52℃处理30 min以内萌芽率均为60%以上,其余处理蔗茎萌芽率低于30%;当热处理温度高于55℃、58℃和61℃时可以分别获得脱去宿根矮化病(RSD)、花叶病毒(Sc MV)和黄叶病毒(Sc YLV)的腋芽,但是蔗茎萌芽率低于20%;而在52℃恒温热处理30 min后经过38℃恒温气候箱中培养1周后,蔗芽生长点均未检测出以上3种病原微生物。以此最佳条件,研究了心叶诱导愈伤组织培养、腋芽培养、温水处理种植和恒温热处理结合腋芽分生组织培养4种脱毒方式的脱毒效果,发现心叶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和恒温热处理结合腋芽分生组织培养脱毒效果最佳,但是继代培养过程中发现,经诱导愈伤组织培养产生的无性系后代中变异个体较多。因此,恒温热处理结合腋芽分生组织培养为甘蔗的最有效的脱毒途径,可以培养出脱毒健康种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蔗茎红粉蚧在广西蔗区不同生境蔗田的种群动态,了解其在蔗田的发生规律,为生产上监测和控制该粉蚧提供参考。【方法】在广西上思县蔗区于2012年7-12月调查新台糖22号宿根1年蔗蔗茎红粉蚧的虫口密度和为害株率,2013年7~12月调查新台糖22号宿根1年蔗和粤糖60号新植蔗蔗茎红粉蚧的虫口密度;在扶绥县蔗区于2013年7~12月调查新台糖22号新植蔗与宿根1年蔗蔗茎红粉蚧的虫口密度。虫口密度调查为在蔗田设8个取样点,每点相隔3行,每取样点选取相近3株甘蔗,调查和记录蔗茎红粉蚧若虫和成虫的发生数量;为害株率为顺序调查同行100株甘蔗中发生蔗茎红粉蚧的株数,重复4次。每半个月调查一次,直至甘蔗收获。【结果】上思县蔗区调查结果,2012年蔗茎红粉蚧于7~8月发生数量较多,最高为100.50头/株,在9月下旬后发生数量明显减少;为害株率为24.75%78.50%,8-11月高达60%以上;2013年蔗茎红粉蚧在7~8月发生较多,新植蔗和宿根蔗的最大虫口密度分别为44.51和27.96头/株。扶绥县蔗区2013年调查结果,蔗茎红粉蚧发生数量也以7~8月较多,该粉蚧在宿根蔗上的最大虫口密度显著高于新植蔗,分别为125.87和25.08头/株。【结论】每年7~8月是广西蔗区蔗茎红粉蚧自然种群增长最快的时期,生产上应密切关注这一时期的蔗茎红粉蚧种群动态,并根据其危害情况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