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Singh  P  Solomon  S 《广西农业科学》2011,42(4):375-379
【目的】收获后原料蔗的蔗糖分损失是糖业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评价印度亚热带地区榨季期间原料蔗在冬季和夏季不同月份的蔗糖分损失程度,为糖业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对收获后的贮藏原料蔗进行3种处理:T-1,直接堆放,无任何遮盖物,作为对照;T-2,贮藏期间洒水、并覆盖一厚层蔗叶;T-3:用氯化苯甲烃铵(杀藻胺)+硅酸钠溶液对堆放蔗茎进行处理后,覆盖一厚层蔗叶。根据不同时间间隔的蔗茎品质参数包括蔗汁转光度、纯度、转化糖、酸性转化酶和甘蔗蔗糖分(商品蔗糖,CCS)来估测贮藏蔗茎的蔗糖分损失。【结果】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升高,甘蔗蔗糖分损失增加;蔗茎收获后240h,甘蔗蔗糖分在1月的损失量(2.27个单位)明显低于4月(5.29个单位)。对照的蔗汁纯度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其他两个处理;采用药剂处理的蔗茎还原糖增加量最小,明显小于对照。在夏季和冬季不同月份的蔗茎转化酶活性具有明显差异,在高温条件下,蔗茎酸性转化酶活性急剧升高,且以对照高于其他两个处理。【结论】使用氯化苯甲烃铵(杀藻胺)和硅酸钠配方处理收获贮藏的蔗茎,可减少蔗糖分的转化和损失,并抑制酸性转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2.
甘蔗收获后蔗糖分降低是蔗糖加工单位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那些在高温下持续压榨的地区。通过研究评估榨季后期甘蔗收获后蔗糖分的损失量及其与酸性转化酶和葡聚糖蔗糖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甘蔗收获后,随着这两种酶活性的上升,甘蔗的商品蔗糖急剧下降。刚收获的甘蔗商品蔗糖值为10.88,在收获48、240h后,则分别降低2.27、6.59个单位,10d后蔗糖分降低约60%。对收获的甘蔗淋水并覆盖蔗叶,其蔗糖分降低约44%,而经化学物质处理并覆盖蔗叶的甘蔗蔗糖分减少27%。在甘蔗贮放期间,其蔗糖酸性转化酶和葡聚糖蔗糖酶活性明显增加。经化学处理并覆盖蔗叶后,收获甘蔗的两种酶活性明显下降。研究结果还表明,通过应用抗菌和抗转化化学物质配方具有使后期收获的甘蔗蔗糖分降低到最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甘蔗收获后蔗糖分降低是蔗糖加工单位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那些在高温下持续压榨的地区。通过研究评估榨季后期甘蔗收获后蔗糖分的损失量及其与酸性转化酶和葡聚糖蔗糖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甘蔗收获后,随着这两种酶活性的上升,甘蔗的商品蔗糖急剧下降。刚收获的甘蔗商品蔗糖值为10.88,在收获48、240h后,则分别降低2.27、6.59个单位,10d后蔗糖分降低约60%。对收获的甘蔗淋水并覆盖蔗叶,其蔗糖分降低约44%,而经化学物质处理并覆盖蔗叶的甘蔗蔗糖分减少27%。在甘蔗贮放期间,其蔗糖酸性转化酶和葡聚糖蔗糖酶活性明显增加。经化学处理并覆盖蔗叶后,收获甘蔗的两种酶活性明显下降。研究结果还表明,通过应用抗菌和抗转化化学物质配方具有使后期收获的甘蔗蔗糖分降低到最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原料蔗品质变劣程度与品种本身及贮存时间的长短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贮存期间的延长,蔗茎蔗糖分等7个品质指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蔗汁还原糖分等6个生理指标有着不同程度的上升.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综合评价这些生理指标,认为福引83-13原料蔗品质变劣程度最大,其次为闽糖70-611和桂糖11号.在贮存前期,与原料蔗糖分变化相关的酸/中性转化酶活性也随之提高,尤以酸性转化酶活性提高最为显著;到后期,活性提高渐缓并略有下降,其中中性转化酶活性下降程度高于酸性转化酶.收获后甘蔗的糖分损失主要通过转化和呼吸作用进行  相似文献   

5.
甘蔗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全球蔗糖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当前研究者们正致力于通过揭示蔗糖代谢的复杂性而提高蔗茎蔗糖分。为研究探讨甘蔗工艺成熟期不同阶段早熟(高糖)品种和晚熟(低糖)品种的叶片转化酶活性,测定了早熟和晚熟甘蔗品种光合作用很强的第3叶的可溶性酸性转化酶、中性转化酶活性以及叶片酸性转化酶与中性转化酶活性。结果表明,低糖甘蔗品种叶片的酸性转化酶活性较高,而中性转化酶活性较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叶片酸性转化酶活性与蔗糖分呈负相关,而与己糖含量呈正相关;相反,叶片中性转化酶与蔗糖分呈正相关,与己糖含量呈负相关。研究结果说明,不管甘蔗品种的熟性表现如何,其叶片转化酶在甘蔗糖分调节中均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 12个甘蔗基因型叶片中的酸性磷酸酶、淀粉酶、酸性转化酶等 7种酶活性变化对蔗糖分的影响 ,结果表明 ,叶片中酸性磷酸酶以及中性转化酶活性与甘蔗蔗糖分的高低呈显著正相关 ,淀粉酶、酸性转化酶活性则与此相反 .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蔗糖分高低与前期酸性磷酸酶、淀粉酶、转化酶活性关系密切 ,而成熟期除了酸性磷酸酶起主要作用外 ,转化酶是影响甘蔗蔗糖分的关键酶  相似文献   

7.
甘蔗不同基因型叶片酶活性差异与蔗糖分积累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12个甘蔗基因型叶片中的酸性磷酸酶、淀粉酶、酸性转化酶等7种酶活性变化对蔗糖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中酸性磷酸酶以及中性转化酶活性与甘蔗蔗糖分的高低呈显著正相关,淀粉酶、酸性转化酶活性则与此相反,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蔗糖分高低与前期酸性磷酸酶、淀粉酶、转化酶活性关系密切,而成熟期除了酸性磷酸酶起主要作用外,转化酶是影响甘蔗蔗糖分的关键酶。  相似文献   

8.
甘蔗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全球蔗糖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当前研究者们正致力于通过揭示蔗糖代谢的复杂性而提高蔗茎蔗糖分。为研究探讨甘蔗工艺成熟期不同阶段早熟(高糖)品种和晚熟(低糖)品种的叶片转化酶活性,测定了早熟和晚熟甘蔗品种光合作用很强的第3叶的可溶性酸性转化酶、中性转化酶活性以及叶片酸性转化酶与中性转化酶活性。结果表明,低糖甘蔗品种叶片的酸性转化酶活性较高,而中性转化酶活性较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叶片酸性转化酶活性与蔗糖分呈负相关,而与己糖含量呈正相关;相反,叶片中性转化酶与蔗糖分呈正相关,与己糖含量呈负相关。研究结果说明,不管甘蔗品种的熟性表现如何,其叶片转化酶在甘蔗糖分调节中均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乙烯利处理对三个甘蔗品种桂糖11号、桂糖15号和新台糖16号生长后期中性和酸性转化酶活性的影响。甘蔗工艺成熟前期,蔗糖分含量稳定上升.节间2的转化酶活性迅速提高;在工艺成熟期,蔗糖分达到最高.而转化酶活性却出现一个下降过程;工艺成熟后期.出现回糖现象.转化酶活性再次上升。说明转化酶在蔗糖分积累和再次利用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廿蔗生长后期用400mg/L乙烯利处理,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提高节间2中性和酸性转化酶活性.有利于甘蔗蔗糖分积累和成熟;而乙烯利处理3周后转化酶活性低于对照,蔗糖代谢活动降低,抑制甘蔗回糖,有利于甘蔗糖分较长时间保持在高水平。  相似文献   

10.
甘蔗采后于 2℃贮藏 ,随着贮期延长 ,蔗茎的呼吸强度呈上升趋势但没有高峰出现。蔗汁中蔗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呈下降趋势 ,还原糖和酒精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在贮藏前期 ,蔗汁中酸 /中性蔗糖转化酶活性呈增加趋势 ,其中以酸性转化酶活性增加较为显著。甘蔗采后蔗糖含量下降是转化酶和呼吸作用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11.
甘蔗叶片碳、氮代谢与产量、品质关系研究初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试验选用10个不同甘蔗基因型,在大田条件下研究结果如下:1.伸长初期叶片碳、氮代谢之间及其与产量之间有密切的正相关;成熟期叶片蔗糖代谢和氮代谢与蔗茎蔗糖分呈显著的正相关和负相关。2.通径分析表明:在伸长盛期,叶片蔗糖合成强度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遗传效应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和互作效应都居首位,酸性转化酶活性通过二者对产量的正向间接作用也较大;在工艺成熟期,叶片中性转化酶活性和叶片蔗糖含量的遗传效应对蔗茎蔗糖分的直接作用和互作效应居首位,叶片酸性转化酶活性的环境效应对蔗茎蔗糖分的直接作用和互作效应最大,但以负值为主,叶片水分和叶片蛋白质与酸性转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采前化学药剂叶面喷施法对采用原料蔗品质变劣的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甘蔗采收前叶面喷施Na2SiO3、CoCl2、MgCl2可控制原料蔗的蔗糖转化,在贮存期间蔗茎蔗糖分、纯度、蔗汁直接旋光度高于对照,而还原糖分,无机磷含量,酸性转化酶活性均低于对照,尤以抑制剂Na2SiO3、MgCl2处理的效果最佳。本文还对化学药剂应用的可行性和局限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采前化学药剂叶面喷施法对采后原料蔗品质变劣的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甘蔗采收前叶面喷施Na2SiO3、CoCl2、MgCl2可控制原料蔗的蔗糖转化.在贮存期间蔗茎蔗糖分、纯度、蔗汁直接旋光度高于对照,而还原糖分、无机磷含量、酸性转化酶活性均低于对照,尤以抑制剂Na2SiO3、MgCl2处理的效果最佳.本文还对化学药剂应用的可行性和局限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甘蔗与斑茅后代重要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供试材料主要性状与蔗茎产量、蔗汁蔗糖分的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茎径、有效茎数与蔗茎产量的相关系数虽然较小(分别为0.0808、0.3658),但有效茎数对蔗茎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1.7935),茎径次之(1.5979);叶片酸性转化酶活性、酸性转化酶活性/中性转化酶活性均与蔗汁蔗糖分存在较大负相关关系(分别为-0.5593、-0.6611,后者达显著程度),前者直接作用大,而后者间接作用大。  相似文献   

15.
甘蔗脱毒健康种苗能够有效提高植株生物量和糖分,而蔗糖转化酶则是甘蔗生长和蔗糖积累的关键酶。拟分析3种甘蔗蔗糖转化酶基因,即可溶性酸性转化酶(soluble acid invertase,简称SAI)、可溶性中性转化酶(neutral invertase,简称NI)和细胞壁酸性转化酶(cell wall-bound invertase,简称CWI)基因在脱毒种苗、常规种苗全生育期的表达量差异。结果表明,细胞壁酸性转化酶主要在脱毒健康种苗拔节期未成熟叶片、茎及成熟期叶片、未成熟茎节中上调表达,尤其在成熟期未成熟茎节中大幅上调表达,促进茎节的快速生长和蔗糖的卸载及积累;液泡可溶性酸性转化酶SAI、可溶性中性转化酶主要在成熟期叶片和未成熟茎节中上调表达,有利于促进成熟期脱毒健康种苗茎秆中糖分积累及对单糖的快速利用。进一步研究表明,脱毒处理可以提高甘蔗生长后期蔗糖转化酶的表达量,有利于生物量和蔗糖含量的增加,可能是脱毒健康种苗增糖增产的分子调节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L个甘蔗品种(系)农艺性状及抗旱生理生化性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适合广西桂中南部干旱蔗区种植的优良品种。【方法】以新台糖22号、桂糖00/122、台04/32、柳城06/241、柳城03/1137和柳城03/182等6个甘蔗品种(系)为材料,调查出苗率、分蘖率、茎径等农艺性状,并测定甘蔗叶片水势、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POD活性等抗旱生理指标及蔗糖分和还原糖分含量、纤维分、蔗汁重力纯度等品质性状。【结果】桂糖00/122的出苗率、分蘖力均较强,柳城03/1137株高最高,茎径较粗;桂00/122、柳城03/182、柳城03/1137等3个品种(系)蔗糖分、蔗汁重力纯度、甘蔗纤维分较高,还原糖分较低。【结论】桂糖00/122、柳城03/182和柳城03/1137综合性状表现较优,可作为早熟高糖品种推广。其中,柳城03/1137的综合性状较优,适宜广西桂中南干旱蔗区种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适合广西桂中南部干旱蔗区种植的优良品种。【方法】以新台糖22号、桂糖00/122、台04/32、柳城06/241、柳城03/1137和柳城03/182等6个甘蔗品种(系)为材料,调查出苗率、分蘖率、茎径等农艺性状,并测定甘蔗叶片水势、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POD活性等抗旱生理指标及蔗糖分和还原糖分含量、纤维分、蔗汁重力纯度等品质性状。【结果】桂糖00/122的出苗率、分蘖力均较强,柳城03/1137株高最高,茎径较粗;桂00/122、柳城03/182、柳城03/1137等3个品种(系)蔗糖分、蔗汁重力纯度、甘蔗纤维分较高,还原糖分较低。【结论】桂糖00/122、柳城03/182和柳城03/1137综合性状表现较优,可作为早熟高糖品种推广。其中,柳城03/1137的综合性状较优,适宜广西桂中南干旱蔗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
原料蔗品质变劣的生理基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原料蔗品质变劣程度与品种本身及贮存时间的长短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贮存期间的延长,蔗茎蔗糖分等7个品质指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蔗汁还原糖分等6个生理指标有着不同程度的上升,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综合评价这些生理指标,认为福利83-13原料蔗品质变劣程度最大,其次为闽糖70-611和桂糖11号。在贮存前期,与原料蔗糖分变化相关的酸/中性转化酶活性也随之提高,尤以酸性转化酶活性提高最为显著;到后期,活  相似文献   

19.
新台糖16号收获后蔗茎品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收获后蔗茎品质逐日变劣,蔗糖分和蔗汁重力纯度是随贮存时间的增加而下降,蔗汁还原糖和干耗损失则随贮存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甘蔗不同品种间品质变劣的难易存在差异。新台糖16号是个品质不易变劣的品种,主要表现为贮存期间蔗糖分损失少,蔗汁重力纯度高,还原糖分增加慢,干耗损失少和外观新鲜度高。与新台糖16号相比,粤糖63-237和新台糖10号的品质更易变劣。  相似文献   

20.
甘蔗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甘蔗13个产量与品质性状的方差分析与广义遗传力分析,除重力纯度外,其他12个性状在不同的品系(种)间都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可通过杂交予以改良,且纤维分、田间锤度、公顷合纤维量、茎径属高度遗传性状,重力纯度、出汁率,公顷产糖量属低度遗传性状。通过相关分析表明,茎径和单茎重对产量的贡献是主要的,而对于甘蔗蔗糖分则取决于田间锤度和蔗汁蔗糖分,公顷含糖量却以茎径、单茎重、公顷产量为主要,但也不可忽视甘蔗蔗糖分。通径分析进一步证实:茎径对产量,蔗汁蔗糖分对甘蔗蔗糖分.甘蔗蔗糖分、茎径对公顷含糖量的重要性。此外,也要协调好株高、茎径、公顷有效茎之间的关系和出汁率、甘蔗蔗糖分、纤维分之间的关系,方可达到高产高糖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