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研究应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黑果腺肋花楸果汁超滤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得出压力、初始温度、果汁浓度对超滤通量的影响规律;在超滤过程中,超滤通量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当压力达到0.18MPa以后,超滤通量达到最大值;当初始温度在10~30℃变化时,超滤通量基本不变;当初始温度在30~50℃变化时,超滤通量有小幅度增加;果汁浓度在50%~70%变化时,超滤通量变化很小;果汁浓度在70%~100%变化时,超滤通量随果汁浓度增加而降低;通过正交试验L9(3)和极差分析法,确定黑果腺肋花楸果汁超滤通量影响因素排列顺序依次为:压强 > 果汁浓度 > 初始温度;最佳组合为:压力0.18MPa,初始温度40℃,果汁浓度70%,此条件下黑果腺肋花楸超滤通量最大。  相似文献   

2.
树莓果实贮藏与加工性状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黑莓、丰满红、红莓32#、红泡刺藤为试材,进行了贮藏实验和加工性状研究。通过不同温度的贮藏实验,选择出了合适的贮藏温度;通过不同加热温度制取树莓果汁实验表明,加热温度是影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重要因素.品种与加热时间是次要因素。同时,探讨了加工过程温度对果汁营养成份的影响,品种间的差异是影响还原糖的重要因素,温度是影响吸光度的重要因素,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增加而吸光度增大,高温能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温能保证维生素c的高含量。  相似文献   

3.
不同成熟期苹果品种非浓缩还原汁品质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不同成熟期对苹果非浓缩还原汁(not from concentrate,NFC)综合品质的影响,明确不同成熟期苹果NFC果汁品质的异同,为NFC果汁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早熟、早中熟、中熟、中晚熟及晚熟共22个苹果品种为试材,经榨汁、灭酶、巴杀、热灌装等单元操作制备NFC果汁。通过测定果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H、可滴定酸含量、固酸比、浊度、色值以及多酚组分,分析不同果汁的理化性质;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明确不同品种NFC果汁各指标之间的差异。此外,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DA)对22个品种NFC果汁进行归类,探究不同成熟期苹果NFC果汁特点。【结果】果汁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随果实成熟期延迟呈相对增加趋势,早熟、早中熟及中熟品种果汁的pH低于中晚熟和晚熟品种。PCA结果显示,早熟、早中熟及中熟品种的果汁可归为一类,这类果汁具备较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中晚熟和晚熟品种NFC果汁在PCA得分图上呈交叉分布,其中‘玉华早富’‘红玉’‘元帅’‘新红星’‘澳洲青苹’‘长富2号’及‘印度’可归为一类,这类品种的NFC果汁具有较低的固酸比和较高的可滴定酸含量,表明口感较酸。‘秦红’‘鸡冠’‘新世界’‘秦冠’及‘粉红女士’可归为一类,其特点是亮度高,浊度大。‘华丽’和‘寒富’可归为一类,这类果汁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pH和固酸比相对较低。此外,LDA分析结果与PCA类似,表明早熟、早中熟及部分中熟品种的NFC果汁品质接近,中晚熟和晚熟品种果汁间理化特性接近,但两组之间差异显著。此外,多酚组分分析结果显示,22个品种苹果果汁中单体酚组分相同,但含量不同,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然而不同品种的NFC果汁中均以绿原酸、原花青素B2、表儿茶素及表没食子儿茶素为主要酚类物质。【结论】早熟、早中熟及中熟苹果NFC果汁在理化特性方面差异较小,但与中晚熟和晚熟苹果差异显著,因此NFC果汁生产中应该以果实成熟期作为首要考察因素。  相似文献   

4.
不同石榴品种果实类黄酮物质组分和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个不同表现型石榴品种‘泰山红’、‘大青皮’、‘墨石榴’和‘三白’为试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测定果皮和果汁中杨梅酮、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素、芹菜素等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4个品种的果皮、果汁中均存在这5种类黄酮物质,其中以杨梅酮和槲皮素含量最高。4个品种间类黄酮含量有差异。‘三白’石榴果皮和果汁中的类黄酮总量均最高,分别达到377.5μg/g和82.0μg/g,‘泰山红’、‘大青皮’和‘墨石榴’果皮和果汁中类黄酮含量依次降低。此外,同一品种不同部位也有差异,‘三白’果皮类黄酮总量是果汁的4.60倍,而‘泰山红’、‘墨石榴’和‘大青皮’依次是3.51、4.45、4.28倍。表明类黄酮含量在石榴不同品种以及同一品种果皮和果汁中均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低温胁迫及恢复对杏树品种雌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寒品种‘围选1号’和冷敏感品种‘龙王帽’的雌蕊为试验材料,利用LED人工气候箱对杏树枝条进行低温处理,研究低温胁迫和恢复处理对‘围选1号’和‘龙王帽’雌蕊表型、解剖结构和生理指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围选1号’和‘龙王帽’雌蕊的相对电导率随温度的降低呈上升的趋势且与抗寒性呈负相关关系,‘围选1号’和‘龙王帽’雌蕊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3.44℃和-2.30℃。相较于‘围选1号’,‘龙王帽’出现的裂隙较多且裂隙在较高温度时就会出现;‘龙王帽’和‘围选1号’雌蕊的褐化率和MDA质量摩尔浓度随温度的降低呈上升的趋势,与其抗寒性呈负相关关系;CAT和P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杏树雌蕊的抗寒性呈正相关关系。恢复过程中‘围选1号’的MDA质量摩尔浓度较‘龙王帽’低,POD和CAT活性较高,表明‘围选1号’恢复能力较强;另外,相较于低温胁迫,恢复过程的MDA质量摩尔浓度较低,POD和CAT活性较高,表明温度的恢复使雌蕊的膜损伤有所减缓。  相似文献   

6.
为了使沙棘提取果汁后的废弃物(沙棘籽渣)得到有效利用,解决黑木耳生产中原材料短缺和传统原材料中的麦麸和豆饼中农药超标及重金属残留超标的问题,进行了在黑木耳培养料中添加沙棘籽渣的研究。通过试验确定沙棘果籽渣最佳添加量(15%)和最佳配方,以及该配方对不同品种(‘青皮1号’‘黑山’‘黑29’‘黑威15’)菌丝生长的影响。通过出耳试验测定所生产黑木耳营养成分和各项指标,结果表明,配比为木屑82.5%、沙棘果籽渣15%、石膏1%、白灰1.5%,对‘青皮1号’‘黑山’‘黑29’‘黑威15’的菌丝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利用该配方生产黑木耳的产量增加20%,口感明显变好,并达到有机黑木耳标准。利用沙棘籽渣生产黑木耳技术工艺稳定,效益高。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寻夏玉米穗部性状对不同密度的响应程度及对产量构成的影响,揭示果穗各性状间的协调关系,为夏玉米新品种高产创建的合理密植提供科学依据。以‘弘大216’、‘垦丰101’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密度处理,通过对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等的监测,研究夏玉米穗部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各品种产量均随着密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符合二次曲线关系,相关分析显示,行粒数、穗长均和产量呈极显著相关,秃尖长与产量呈显著相关;紧凑型玉米品种‘弘大216’穗行数与产量呈极显著相关,半紧凑玉米品种‘垦丰101’千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相关。在保证合理密植条件下,通过肥水措施协调好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之间的关系,更容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采用不同浓度的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花前及花后处理对早黑宝葡萄果实膨大的影响,旨在为宁夏地区早黑宝葡萄的生长栽培提供实用的技术参考。结果表明,‘早黑宝’葡萄开花前12天选用15 mg/L的赤霉素对‘早黑宝’葡萄蘸穗拉长效果最佳;花后15天选用赤霉素25 mg/L+5 mg/L氯吡脲对‘早黑宝’葡萄膨大的效果最佳,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采收期和贮藏环境对早熟梨‘新梨七号’果实品质的影响以及贮藏环境条件与果实品质的关系,为‘新梨七号’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月‘新梨七号’品质最佳期采收和延长至9月采收,在室内、果窖和冷库中贮藏,测定贮藏环境温度、湿度、CO_2浓度的变化,测定果实失重率、果皮叶绿素和果实内在品质的变化。[结果]不同贮藏方式的环境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室内、果窖贮藏温度呈下降趋势,湿度10月上旬中旬后有所降低,CO_2浓度变化平稳,果窖贮藏CO_2浓度12月后迅速升高;冷库贮藏温度和湿度平稳变化,CO_2浓度10月后升高。8月和9月采收‘新梨七号’果实品质变化相似;贮藏环境条件与果实品质变化存在相关关系,室内、果窖的温度、湿度变化与叶绿素含量、果实硬度、可滴定酸含量变化呈下降事态,存在正相关关系;与果实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趋势相背,存在负相关关系;冷库贮藏CO_2浓度与果实品质变化密切相关,与果实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趋势相同,与果皮叶绿素含量、果实硬度、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含量变化呈相反事态,部分性状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贮藏方式的温度、湿度、CO_2浓度发生不同趋势变化;‘新梨七号’果实品质变化与贮藏环境条件存在一定相关关系,与贮藏温度变化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时期黑穗醋栗果实内抗坏血酸(AsA)含量及其合成代谢过程中相关酶活性的变化,以明确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AsA含量与代谢合成相关酶之间的关系,为全面揭示黑穗醋栗果实AsA积累规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3个不同黑穗醋栗品种(‘亚德’‘布劳德’和‘黑丰’)为试材,测定果实在幼果期、膨大期、半转色期、转色期和成熟期时还原型抗坏血酸(AsA)、氧化型抗坏血酸(DH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以及AsA合成与代谢相关酶活性。【结果】 不同品种黑穗醋栗果实大小、AsA含量以及AsA相关代谢物水平存在明显的多样性。其中‘亚德’单果重最大,为1.97 g。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总抗坏血酸(T-AsA)和AsA含量在3个品种中变化趋势一致,均在幼果期含量最高,其中‘亚德’幼果期果实中AsA含量最高,为83.17 μmol·g -1 FW,随着果实的生长迅速下降,在成熟期降至21.28 μmol·g -1 FW;3个品种果实中GSH和T-GSH含量随着果实发育呈升高趋势,但不同品种升高时期或增加幅度不同;GSSG含量在不同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成熟果中‘黑丰’含量最低,为0.008 μmol·g -1 FW,仅为‘亚德’的10.2%。AsA-GSH循环再生代谢中,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活性在果实膨大期达到最高,成熟期降至最低,其中‘布劳德’果实中DHAR和MDHAR活性略高于‘亚德’和‘黑丰’;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在幼果期最高,‘亚德’幼果期果实中GR活性最高(0.06 μmol·min -1·g -1 FW),之后随着果实的生长发育不断下降,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变化与之相似;L-半乳糖途径的关键酶L-半乳糖-1,4-内酯脱氢酶(GalLDH)活性随着果实生长发育的变化趋势与AsA含量变化相一致,且‘亚德’果实中GalLDH活性在幼果期和成熟期均高于其他两个品种。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GalLDH与T-AsA、AsA、DHA、DHAR和MDHAR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可达0.91以上,即果实中GalLDH活性越高,果实中AsA含量也越高;DHAR和MDHAR与T-AsA、AsA间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APX与T-GSH、GSH间相关性较强。【结论】 黑穗醋栗幼果期果实中AsA含量最高,且品种间差异显著;GalLDH、MDHAR和DHAR可能是黑穗醋栗果实中AsA合成代谢的关键酶,黑穗醋栗果实中AsA含量积累主要取决于GalLDH活性,说明合成途径起着更关键的作用,而AsA-GSH循环再生途径相关酶对AsA合成也有一定的贡献,黑穗醋栗高AsA含量的积累是由合成途径与循环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用蜂蜜作果汁防腐剂美国康奈尔大学食品研究所指出:在加工新鲜果汁时,通常采用亚硫酸盐作防腐剂,但试验表明:用等量的浓度为20%的蜂蜜取代亚硫酸,同样可以起到防腐的作用,且效果更好,这是因为蜂蜜可以遏止果汁中的酶及酚化物与空气产生氧化反应,因而避免了果汁...  相似文献   

12.
黑胚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小麦(包括普通小麦和硬粒小麦)病害,其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取决于品种、地点、年份和农艺措施[‘,‘j。我国小麦黑胚病原是北方冬小麦上一种不引人注意的病害,但近年来随着小麦成熟期间气候变化,华北麦区还有加重趋势[’j。目前河南省大面积推广的品种病粒率为0.4%~29.5%[“;河北省推广的品种也不同程度地感病,病粒率一般为11%左右,严重的高达42.8%‘’‘。由于黑胚病危害,导致小麦品质下降,影响种子出苗和幼苗生长,已成为小麦生产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国内学者在黑胚病的症状、病原、发病…  相似文献   

13.
试验于2016—2017年以裸燕麦粮用品种‘坝莜1号’、饲用品种‘坝莜3号’、粮饲兼用品种‘坝莜18号’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调查了3个品种在开花期、乳熟期的株高、节间长度、茎秆生长特性、重心高度、茎秆机械强度与倒伏指数等。结果表明:3个燕麦品种株高年际间无显著变化,穗茎节、穗茎节长也无显著差异。‘坝莜18号’基部第二节间长度相对较短,节间壁较厚,节间较粗,鲜重密度与干重密度均较大,与其余2个品种差异显著。乳熟期的‘坝莜18号’茎秆机械强度最高,达到3129.00g,极显著高于‘坝莜1号’的1416.70g和‘坝莜3号’的1239.90g;‘坝莜18号’的品种倒伏指数为0.740,极显著低于‘坝莜1号’的1.675与‘坝莜3号’的1.646;‘坝莜18号’从开花期至乳熟期各节间机械强度增大,可以防止生育后期整株倒伏。对‘坝莜18号’茎秆生长特性与品种倒伏指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第二节间鲜重和干重对其抗倒性影响最大,较小的鲜重和较大的干重可增强品种的抗倒伏能力。为实现燕麦高产、优产、优质及抗倒伏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选择4种不同花色的矮牵牛品种‘Pink’、‘Red’、‘Pink Vein’和‘Peppermint’,以MS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分别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6-BA、NAA、IBA激素,除草剂双丙氨膦和抗生素壮观霉素,研究其不定芽的诱导频率,为后续的叶绿体转化提供受体。结果表明:影响矮牵牛叶片诱导不定芽因素中,品种间的影响比激素更重要。当诱导培养基中的6-BA质量浓度为1.0 mg·L-1、NAA质量浓度为0.5 mg·L-1时,诱导效果最佳,是品种‘Pink’、‘Pink Vein’的最适培养基;同样地,品种‘Peppermint’最适培养基中,6-BA质量浓度不变、NAA的质量浓度降低至0.3 mg·L-1;品种‘Red’最适培养基中,6-BA质量浓度仍不变、NAA质量浓度降低至0.1 mg·L-1。4个矮牵牛品种的不定芽诱导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Pink’、‘Pink Vein’、‘Peppermint’、‘Red’,因此,优先选择品种‘Pink’作为转基因受体材料。分别利用不同质量浓度双丙氨膦和壮观霉素筛选,通过二者对品种‘Pink’叶片分化的影响,发现双丙氨膦和壮观霉素的最低抑制质量浓度分别为3、100 mg·L-1。该研究结果对今后利用叶绿体遗传转化技术改良矮牵牛品种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为构建玉米密植高产群体结构建立评价指标、提供理论依据,以‘先玉335’与‘浚单20’为供试品种,分别设置67 500和97 500株/hm~2 2个密度处理,分析3种不同冠层叶片的下垂系数:冠层(a_1),冠层中部(叶长60 cm,a_2),冠层底部与上部(叶长≤60 cm,a_3)。结果表明:叶片下垂距离与叶长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下垂系数a_1、a_2与穗三叶茎叶夹角,a_1、a_2和a_3与穗位以上叶片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下垂系数与千粒重和秃尖长呈显著负相关。‘先玉335’在2个密度间的a_2相差0.13、其他下垂系数相差均0.04;2个品种的a_3值均a_1与a_2,说明叶长60 cm的叶片较易下垂,叶片相对平展;且3种叶片下垂线性回归关系中,R~2值(决定系数)均随密度增加相应降低,同一密度下‘先玉335’叶片R~2值较‘浚单20’小,说明‘浚单20’叶片形态特征保持能力较‘先玉335’强、下垂关系较稳定,可在密植条件下进一步提高产量。因此,玉米叶片下垂系数能够反映冠层叶片形态结构特征,耐密品种能够通过调节冠层叶片下垂特征以缓解增密对群体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凤丹’牡丹因兼具油用、药用等价值且具有耐旱耐瘠薄,易管理等特点,被各地广泛种植和推广。如何才能丰产高效是‘凤丹’产业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开展 ‘凤丹’间作、密度、平茬试验研究,得出结论:核桃与‘凤丹’间作是试验研究的几种间作模式中最适宜的;不同苗龄最适密度不同,4年以上苗龄定植最适密度为2000株/亩左右。平茬措施是促进‘凤丹’丰产及其有效的措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显著。‘凤丹’牡丹的高效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为‘凤丹’牡丹种植户取得更高的收益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推进当地‘凤丹’牡丹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多头切花菊节间横切薄层不定芽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节间横切薄层(transverse thin cell layers,tTCLs)培养技术建立不定芽再生体系,可以极大提高植物组织培养的再生频率,并有效控制不定芽玻璃化的发生率。该研究以4个多头切花菊品种:‘Repluse’、‘Regan Elite Improved’、‘Regan Elite Sunny’、‘Regan Elite White’的节间tTCLs为外植体,筛选出不定芽分化所需的最佳生长素种类和浓度、最佳的外植体来源和取材部位,并通过调控琼脂浓度和培养温度来有效降低不定芽玻璃化的发生率。结果表明:试验中的4个品种都能高频再生,不定芽再生率都在70%以上,Ⅰ级节间的tTCLs更易于分化不定芽;不同品种对生长素的种类要求不同,0.1 mg/L的生长素浓度为最适浓度;琼脂浓度过高或过低以及培养温度过高都会增加不定芽玻璃化的发生率。该研究建立了4个品种的高效不定芽再生体系,为菊花的良种繁育以及转基因研究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对安徽南陵蓝莓新品种的矿质营养状况进行评估,为优良品种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测定分析3个南高丛蓝莓品种‘明星’‘绿宝石’和‘珠宝’果实成熟期果实与叶片矿质元素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果实的P、K、Ca和Zn含量在3个品种间并无显著性差异,‘明星’果实Fe、B及‘绿宝石’果实Mn含量相对较高,而‘珠宝’果实Mg含量相对较低;‘明星’叶片B及‘绿宝石’叶片Fe含量相对较高,而‘明星’叶片Mn及‘珠宝’叶片P、Cu、Zn含量相对较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果实Fe与叶片P、K、Zn、B含量间,果实Mn与叶片Mn含量间,果实Cu与叶片Cu、P、K、B含量间,果实B与叶片B、K、Zn含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而果实B与叶片Mn含量间呈显著负相关。对南高丛蓝莓矿质营养适量范围对比可知,‘明星’叶片各矿质元素含量均较充足,而‘珠宝’叶片P、Mg和‘绿宝石’叶片Ca含量均相对不足,在蓝莓生产中应注意增施P、Mg和Ca肥,施肥时还应注意增施有机肥提高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皖北地区主栽玉米品种适宜密度,为玉米高产创建的合理密植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穗粒数、千粒重等参数的监测,研究淮北地区密度对主栽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连续2年在宿州市农科院农试场,以‘郑单958’、‘鲁单981’、‘隆平206’为试验材料,以审定密度为基准,每7 500株/hm2为一个密度阶梯,设置从减少7 500株/hm2至增加30 000株/hm2不同密度处理,在充分满足水肥需求条件下进行高产栽培实践,在实现高产基础上分析其产量及相关性状特征。结果表明,除平展型玉米品种‘鲁单981’外,其他2个品种密度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紧凑型品种‘郑单958’最适宜种植密度为73 300株/hm2,半紧凑型品种‘隆平206’适宜种植密度为68 600株/hm2左右,平展型品种‘鲁单981’最适宜种植密度为45 000~52 500株/hm2。由此得出,品种株型越紧凑,种植密度可适当增大;随密度增大,穗粒数与千粒重与密度呈越显著负相关,品种‘鲁单981’生产上应适当稀植以规避风险。  相似文献   

20.
不同绿豆品种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绿豆良种繁育及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8个绿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了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分成两个组,各组内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组间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8个品种的光合速率日变化一般在12:00时左右达到峰值;气孔导度均表现出"早晚高,午间低"的现象,胞间CO2浓度日均值有所不同;不同绿豆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WUE)与叶片光合速率存在相关性。各品种净光合速率日均值大小关系依次为‘榆绿1号’‘良丰绿豆’‘天山大明绿’‘西绿1号’‘中绿1号’‘中绿6号’‘绿珍珠2号’‘嫩绿1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