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正常茭、雄茭、灰茭3种茭白为材料,测定并比较三者的形态指标、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指标。试验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雄茭与灰茭、正常茭在形态上有着显著差异,而灰茭与正常茭间差异不显著;正常茭白的叶绿素含量最高,灰茭次之,雄茭最小;正常茭具有最强的光合能力,灰茭次之,雄茭最弱。  相似文献   

2.
2010 年蔬菜涨价牵动着百姓的神经,前段时间一些地区出现的“卖菜难”问题引起社会多方关注,用什么方法才能破解“菜
贱伤农,菜贵伤民”的难题?早在2008 年商务部、农业部就提出“农超对接”,并进行了试点布局,试图通过“农超对接”,减少中间
流通环节的成本。节约的部分成本一部分用于提高对农户的收购价,另一部分以降价形式返还给消费者,超市也因此增加客流
量,提高销售额,从而实现农户、超市、消费者三方共赢。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目前我国的农超对接发展情况如何?在对
接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哪些问题?超市与农户如何对接?本刊编辑部就“农超对接”的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
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定寰老师。  相似文献   

3.
谢贻格  江扬先 《上海蔬菜》2019,(3):24-25,33
该文介绍了茭白雄茭、灰茭的产生原因及遗传特性,比较了雄茭、灰茭和正常茭在形态上的差异,总结了雄茭、灰茭的识别方法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怎样防除雄茭和灰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茭白田内 ,人们往往会发现一些株形高大 ,在孕茭期不能结茭白的植株 ,通常称为雄茭 ;同时也会发现虽然结茭 ,但肉质茎较小、包叶不开裂的茭白 ,肉质茎剖开后 ,其中充满灰黑色粉末状物 ,这类茭白不堪食用 ,称为灰茭。雄茭、灰茭是如何产生的呢 ?茭白之所以能够形成肥大的肉质茎 ,是因为茭白植株被一种称为菰黑粉菌的真菌寄生后 ,其茎端不正常膨大而成。若茭白植株未被黑粉菌侵染寄生 ,则不能形成茭白的产品器官即可食用的肉质茎 ,有些植株可以抽穗开花。这些茭白植株即为通常称的雄茭。而另一些植株被毒力强的菌种侵染 ,膨大的肉质茎内形成…  相似文献   

5.
我省自1984年大面积引进优质、高产的无锡中介茭,开始二年产量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颇受茭农欢迎,但到1986年,全省普遍反映雄茭增多,夏茭竟一茭不收。我所调查结果:温州市郊松台大队32亩秋茭,雄茭达35%,九山大队1.2亩夏茭也无一收获。温州本地茭雄茭现象也很严重。由此,茭农不愿种植茭白,市场供应的茭白依靠外地运入。针对此情况,我们对雄、灰茭进行了四年系统观察研究,发现了雄、灰茭与正常茭在二间脉之间的叶脉数是不同的,并初步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农业部“948”项目、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的资助下,我国大白菜遗传育种取得了显著成绩,本文从大白菜育种材料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育种技术及机理研究、分子生物学研究、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完善、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综述了过去5 a间取得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河西走廊洋葱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河西走廊无霜期短、降水少、气候干燥,生
产的洋葱品质佳,干物质含量高,适合鲜葱出口和脱
水加工,“酒泉洋葱”被甘肃省商务厅确定为全省洋
葱的统一品牌,良好的地域条件使“酒泉洋葱”享誉
国内外。河西走廊地区生产的洋葱约20% 用于脱水
加工出口,80% 作为鲜葱用于内销和出口,主要销往
北京、香港、山东、广州、新疆等国内市场和俄罗斯、
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外市场。虽然河西走廊洋葱
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起伏不定,2011 年又遇到多年
未有的价格挑战和压力,但洋葱产业发展的总体趋
势没有改变,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改进种植模
式,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量,正确引导,做好市场预
测,降低风险。  相似文献   

8.
对来自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不同地区的48 份分蘖洋葱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ISSR 标记及农
艺性状观测分析。从51 条ISSR 引物中筛选到13 条多态性高、扩增稳定、重复性好的引物,这13 条引
物共扩增出132 个位点,其中109 个多态位点;应用Nei-Li 相似系数法估算了48 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
数,结果表明,48 份分蘖洋葱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59 ~ 0.94 之间。对分蘖洋葱的抽薹情况、幼叶
色、鳞茎色和单球质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48 份分蘖洋葱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38 ~ 1.00 之间。
ISSR 标记和农艺性状分析均表明48 份分蘖洋葱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两种方法的聚类结果基本一致,聚
类结果与地理分布有明显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茭白产量,需要寻找一种快速辨别雄茭的方法。本试验在比较茭白的雄茭与正常茭、灰茭薹管内部结构差异的基础上,通过田间试验验证了薹管内部结构差异与茭白孕茭的关系:正常茭、灰茭的薹管髓腔内有丝状物,而雄茭薹管髓腔内则完全没有丝状物。髓腔内有丝状物的薹管均能孕茭,无丝状物的薹管则不能孕茭。利用薹管髓腔内有无丝状物可以快速区分出雄茭薹管,是一种高效快速辨别雄茭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针对气候变暖导致温室冬夏两季极端温度多发,尤其是夏季平均温度过高和相对湿度降低的
问题,以及这种小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温室番茄生长和品质的问题,德国科学家提出一种新的温室小气候调
控策略,并撰文报道了为期2 a 的研究结果,本文介绍和评述了该项研究。在较高环境温度和伴随的高平
均温度情况下,可应用高压雾系统结合CO2 施肥的方法降低温室内温度,提高相对湿度和CO2 浓度。与
常规气候条件下的番茄相比,新温室小气候调控策略能有效促进植株生长,增加叶片干物质质量,优化每
个花序的产量构成,使总产量提高20%,脐腐病发生程度减轻,在春季试验还能显著增大果实;新温室小
气候调控策略能显著促进次生代谢物的形成,番茄红素、β- 胡萝卜素、酚类化合物含量分别提高49%、
35% 和16%,非水溶性和水溶性组分抗氧化活性分别提高18.5% 和35.4%。因此,新温室小气候调控策
略可提高番茄总产量及品质,有利于保健化合物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以黄瓜低农药残留品系D0351 及其相对应的高农药残留品系D9320 作为材料,在始收期分
别喷施霜霉威和毒死蜱两种农药,对两个品系外果皮细胞的形态、气孔、叶绿体以及线粒体超微结构进行
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自然状态下,两个品系的最大差异是外果皮细胞结构,D0351 品系外果皮细胞呈
长条形,D9320 品系呈近正方形,D0351 品系的外表皮细胞面积小于D9320 品系。两个品系经农药处理后,
D0351 外果皮细胞变成近圆形或长圆形,D9320 外果皮细胞形态没有改变,两个品系的外果皮细胞面积都
增加,且D0351 的细胞面积仍小于D9320;气孔开口度D0351 的增大程度比D9320 小;两个品系的叶绿
体内的嗜锇颗粒数量变多、体积变大;线粒体形态及内部结构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2.
石敏 《长江蔬菜》2013,(18):95-97
来自茭白正常膨大肉质茎的黑粉菌(M—T菌株)经5kGy和10kGy 60Co-γ射线辐照后,筛选获得耐40℃的耐热突变体(H—T菌株)各10个菌株,而来自灰茭的黑粉菌(T菌株)未观察到耐热突变体。对3种菌株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特性作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T和T菌株均不能在32℃及以上温度生长;15~28℃范围内,H—T菌株的生长速率显著快于T菌株,后者又显著快于M—T菌株;相对于最适温度下的延滞期,显著延长延滞期的临界温度分别为15℃(M-T菌株)、20℃(T菌株)和20℃(H-T菌株)。因此,H-T菌株与M-T菌株的生长特性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兰州百合叶枯病病原菌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合叶枯病是兰州百合生产中的主要叶部病害,在多雨年份危害尤其严重。由于2012 年
6~8 月降水偏多,兰州百合叶枯病大发生,至8 月中旬重病田兰州百合枯死株率达50%~70%,部分田
块兰州百合地上部全部枯死。经致病性测定和形态特征比对,将兰州百合叶枯病病原菌鉴定为椭圆葡萄孢
Botrytis elliptica(Berk.) Cooke。病菌菌丝在5~30 ℃均可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 ℃ ;30 ℃菌
丝生长受抑制,菌丝褐化;35 ℃菌丝不生长,但在35 ℃培养7 d 后转放至20 ℃培养,可于5 d 后恢复生
长。菌 核产生温度为5~25 ℃,菌核的产生时间、位置及大小在不同菌株、不同培养温度及同一菌株的不
同重复间均存在较大的变幅。性孢子稀少至极丰富。分生孢子在自来水中20 ℃条件下3~5 h 即开始萌发,
15 h 萌发率达50%~99%,通常萌发产生1~2 个芽管,并在孢子中间形成0~2 个隔膜。  相似文献   

14.
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GM)的芦笋菌根苗定植在大棚内,研究菌根对芦笋植株生物
量、矿质元素吸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GM 的芦笋单株地上部鲜质量增加了45.57%,地上部干质量增加了
29.65%;拟叶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和植株根系活力均显著增加;植株吸收N、P、K、Mg、Mn、Cu 的能力均有不同程度
地提高;嫩茎中芦丁含量和皂苷含量也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利用3 个Cry1Ac 蛋白表达量不同的青花菜株系,研究了其对抗性小菜蛾和敏感小菜蛾的抗
性和产卵选择行为的影响。实验室结果表明:在非Bt 青花菜对照上,抗性小菜蛾和敏感小菜蛾的存活率
差异不显著;在Cry1Ac 蛋白表达量为167 ng·g-1 的Bt 青花菜上,敏感小菜蛾的死亡率达到100%,而抗
性小菜蛾的死亡率仅为18%;在Cry1Ac 蛋白表达量为224 ng·g-1 和246 ng·g-1 的Bt 青花菜上,抗性小
菜蛾和敏感小菜蛾的死亡率均达到100%。抗性小菜蛾和敏感小菜蛾在不同Cry1Ac 蛋白表达量的Bt 青花
菜上的产卵量没有显著差异,表明Cry1Ac 蛋白表达量对小菜蛾的产卵行为没有影响。温室试验结果与实
验室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以耐抽薹意大利生菜为试材,采用水培方式研究了纳米胶片不同处理时间对叶用莴苣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T3 处理(24 h)叶用莴苣地上部鲜质量和干质量明显提高,分别比对照增加14.57% 和22.48%,T1 处理(2 h)和 T2 处理(8 h)
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相比,各处理叶用莴苣茎粗和根冠比均无显著差异;T3 处理叶用莴苣叶片数显著增加,可溶性
糖含量和类黄酮含量有所增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稍有降低;叶用莴苣硝酸盐含量随纳米胶片处理时间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降幅为2.05%~62.14%。在本试验条件下,叶用莴苣生长发育和品质改善效果均以纳米胶片处理24 h 最佳。  相似文献   

17.
以大白菜品种Chiifu 为试验材料, 采用RT-PCR 技术, 克隆了3 个硫甙合成关键基因
BrAOP2 基因的cDNA 序列(BrAOP2.1、BrAOP2.2、BrAOP2.3)。通过氨基酸同源性比对分析,BrAOP2.1
与BrAOP2.2 的同源性为78%,BrAOP2.1 与BrAOP2.3 的同源性为74%,BrAOP2.2 与BrAOP2.3 的同源
性为81%。通过32 份大白菜重测序数据分析了3 个BrAOP2 基因CDS 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并对其与硫甙
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32 份大白菜中共检测到7 种硫甙,其中4-戊烯基硫甙(GBN)
含量和2-羟基-3-丁烯基硫甙(PRO)含量较高,分别占总硫甙含量的23.99% 和23.16%。在BrAOP2.1
基因编码区检测到5 个变异位点,在BrAOP2.2 基因编码区检测到7 个变异位点,在BrAOP2.3 基因编码
区仅检测到1 个变异位点。其中BrAOP2.1 基因的A1051G 变异位点与PRO 含量极显著相关,BrAOP2.2
基因的A560G、C753T、A790G 和T927C 变异位点与PRO 含量显著相关,BrAOP2.2 基因的G825A 位点
与4-羟基-3-吲哚基甲基硫甙(4OH)含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化学除草已成为确保现代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技术,但因除草剂会在非靶标植物中残留,进
而导致堆肥和有机肥料产品被除草剂污染,为避免堆肥及其产品在不合理应用时对后茬植物的生长产生不
良影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本试验采用市售基质、普通堆肥和受除草剂污染的堆肥为试材,设置无污
染堆肥处理(C1)、氯氨吡啶酸污染堆肥处理(C2)和二氯吡啶酸污染堆肥处理(C3)3 个处理,在0、5%、
10% 和20% 堆肥不同用量条件下,以黄瓜的出苗率和播种后45 d 时植株的节间距、株高、茎粗、植株干质量、
叶片数、叶面积、叶片卷曲情况和壮苗指数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受除草剂污染的堆肥对黄瓜种子的萌
发有抑制作用,且堆肥用量越大,出苗率越低,而且黄瓜幼苗表现出严重的除草剂药害症状,植株纤弱,
叶片狭小、卷曲。两种除草剂污染堆肥对黄瓜的影响呈现不同的规律,在堆肥用量相同的条件下,氯氨吡
啶酸比二氯吡啶酸对黄瓜的药害严重,这表明越高效的除草剂随堆肥或有机肥的施用对后茬敏感植物的药
害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9.
以黄瓜品种南水1 号、超市1 号和南抗1 号贮藏5 a 的陈种子为试材,研究不同固体基质引
发对老化黄瓜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基质引发处理可以改善老化黄瓜种子的膜透性,减轻膜脂
过氧化作用,提高种子活力,促进其萌发,蛭石和珍珠岩引发处理均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老化黄瓜种子的
萌发率和萌发速度,降低种子浸出液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及丙二醛含量,提高SOD 活性;椰糠
引发处理的黄瓜老化种子萌发特性及生理指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