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不同脂肪源配制成等氮等脂的7种试验饲料,对体重为(27.31±0.10)g的大菱鲆幼鱼进行40 d的饲养试验,旨在探讨饲料脂肪源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7种试验饲料的脂肪源分别为鱼油、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猪油、鱼油+豆油(鱼油∶豆油=1∶1)和鱼油+豆油+猪油(鱼油∶豆油∶猪油=3∶4∶3)。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尾鱼。结果表明:鱼油+豆油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鱼油组、豆油组和菜籽油组(P0.05),花生油组、猪油组和鱼油+豆油+猪油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则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系数以鱼油+豆油组最低,猪油组最高。各组干物质和总磷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猪油组和鱼油+豆油+猪油组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花生油组、鱼油+豆油组和豆油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猪油组(P0.05)。摄食不同脂肪源饲料的大菱鲆幼鱼鱼体水分、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猪油组鱼体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菜籽油组、花生油组和鱼油组(P0.05),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除C14∶0以外,各组大菱鲆肌肉中的脂肪酸含量和相应饲料中脂肪酸含量呈正相关。大菱鲆幼鱼肌肉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以鱼油组和鱼油+豆油组较高,而以花生油组和猪油组较低。结果提示:豆油和菜籽油是大菱鲆幼鱼饲料良好的脂肪源,鱼油和豆油按1∶1混合添加则能使大菱鲆幼鱼更好地生长。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探究大规格吉富罗非鱼(GIFT)对不同植物油的利用效果,筛选出大规格吉富罗非鱼饲料中合适的植物脂肪源。分别以大豆油(SO)、棕榈油(PO)、棉籽油(CO)、菜籽油(RO)、磷脂油(SL)和大豆油∶棕榈油∶棉籽油∶菜籽油∶磷脂油=1∶1∶1∶1∶1的混合油(MIX)为脂肪源配制6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229.92±0.31)g的吉富罗非鱼8周。每种试验饲料投喂4个网箱(重复),每个网箱放养50尾。结果表明:对于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棉籽油组和混合油组显著低于菜籽油组(P0.05)。菜籽油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混合油组(P0.05),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混合油组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菜籽油组和磷脂油组(P0.05)。混合油组肝体指数显著高于棕榈油组和菜籽油组(P0.05)。大豆油组、菜籽油组、棕榈油组和磷脂油组在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大豆油组和菜籽油组肌肉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对于肌肉中n-3系脂肪酸/n-6系脂肪酸,菜籽油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棉籽油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棉籽油组肝脏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菜籽油组则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对于肝脏n-3/n-6,菜籽油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肌肉脂肪酸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组成的相关系数均高于肝脏脂肪酸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组成的相关系数。在饲料脂肪酸组成与肌肉或肝脏脂肪酸组成的相关系数中,均以棕榈油组最大,磷脂油组最小。由此得出,大豆油、棕榈油、菜籽油和磷脂油可以作为大规格吉富罗非鱼(体重为230~790 g)饲料中良好的脂肪源。大规格吉富罗非鱼肌肉中脂肪酸组成一定程度上被饲料脂肪酸组成影响,但肝脏脂肪酸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组成的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菜籽油替代鱼油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生长、脂肪酸组成以及脂肪沉积的影响。以菜籽油分别替代0、33.3%、66.7%和100.0%的鱼油,配制4种等氮等脂实用饲料。选择初始体重为(5.89±0.02)g的大菱鲆幼鱼42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每种饲料随机投喂1组试验鱼,养殖周期为92 d。结果表明:1)随菜籽油替代水平的升高,大菱鲆幼鱼的终末体重和特定生长率均有下降的趋势,而肝体比则有升高的趋势,其中全菜籽油组的终末体重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全鱼油组(P0.05),肝体比则显著高于全鱼油组(P0.05)。菜籽油替代水平并未显著影响大菱鲆幼鱼的存活率、饲料效率、摄食率和表观净蛋白质利用率(P0.05)。2)菜籽油替代水平并未显著影响大菱鲆幼鱼的体成分、肌肉脂肪含量以及饲料脂肪表观消化率(P0.05),但显著影响了大菱鲆幼鱼的肝脏脂肪含量(P0.05)。66.7%菜籽油组和全菜籽油组肝脏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全鱼油组(P0.05)。3)肝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组成呈正相关关系;相对于全鱼油组,66.7%菜籽油组和全菜籽油组肌肉和肝脏中C18∶2n-6(亚油酸)和α-C18∶3n-3(α-亚麻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C20∶5n-3(EPA)和C22∶6n-3(DHA)含量显著下降(P0.05)。综上可知,从营养品质角度考虑,在大菱鲆幼鱼饲料中菜籽油替代鱼油水平应低于66.7%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以不同脂肪源配制成等氮等脂的7种饲料,对大菱鲆[(27.31±0.10)g]进行40 d的饲养试验,旨在探讨不同饲料脂肪源对大菱鲆生长、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7种饲料分别添加6%的鱼油(FO)、大豆油(SO)、菜籽油(RO)、花生油(PO)、猪油(L)、鱼油-豆油(1∶1)(FSO)和鱼油-豆油-猪油(3∶4∶3)的混合油(MIX)。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尾鱼。研究结果表明:(1)鱼油-豆油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较鱼油组(基础饲料组)提高了10.42%(P < 0.05),猪油组特定生长率最低,较鱼油组降低了19.79%(P < 0.05)。猪油、混合油、花生油组饲料系数分别较鱼油组提高了36.36%、33.33%、25.25%(P < 0.05),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 > 0.05);(2)饲料脂肪源对大菱鲆鱼体水分、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影响不显著(P > 0.05),猪油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鱼油组、菜籽油组和花生油组,其中较鱼油组降低了4.47%(P < 0.05)。摄食不同脂肪源饲料的大菱鲆空壳、内脏和背肌的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 > 0.05),猪油组空壳的水分显著高于菜籽油组和混合油组(P < 0.05);(3)各试验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碱性磷酸酶含量无显著差异(P > 0.05)。猪油组和混合油组的谷丙转氨酶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较鱼油组分别升高了124.89%和119.94%(P < 0.05),混合油组的谷草转氨酶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较鱼油组提高了352.51%(P < 0.05),表明猪油组和混合油组鱼体肝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综合以上7种饲料脂肪源对鱼体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鱼油-豆油(1∶1)、豆油和菜籽油可作为大菱鲆饲料合适的脂肪源,而猪油、混合油不适宜作为大菱鲆的饲料脂肪源。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脂肪源对养成期彭泽鲫生长、体组成、抗氧化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配制4种含有鱼油(FO)、大豆油(SO)、菜籽油(CO)和大豆磷脂(SL)的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53.63±0.10)g的养成期彭泽鲫(Carassius auratus var.Pengze)56 d。结果显示:大豆磷脂组增重率显著高于菜籽油组(P<0.05),较菜籽油组提高了5.91%,与鱼油、豆油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脂肪源对彭泽鲫全鱼粗灰分均无显著影响。鱼油组肌肉粗蛋白质含量较大豆磷脂组提高了6.24%(P<0.05),与豆油组及菜籽油组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脂肪源对彭泽鲫肌肉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豆油组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大豆磷脂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菜籽油组提高了19.89%(P<0.05),但与鱼油和豆油组无显著差异(P>0.05);鱼油组和大豆磷脂组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菜籽油组,分别较菜籽油组提高了11.04%和10.48%(P<0.05),但与豆油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以上4种饲料脂肪源对鱼体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鱼油、豆油和大豆磷脂可作为养成期彭泽鲫饲料合适的脂肪源,而菜籽油不适宜作为彭泽鲫饲料的单一脂肪源。  相似文献   

6.
在一种实用饲料配方的基础上,分别添加1.5%的鱼油、豆油、菜籽油、亚麻籽油和猪油作为单一脂肪源,配制成5种等氮等能(粗蛋白质含量35%,总能15mJ/kg)的试验饲料,通过8周的饲养试验,以研究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鲤鱼生长性能、体组成、肝胰脏脂质代谢相关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平均初重为(5.83±0.01)g的鲤鱼75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鱼.结果表明: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饲料系数(FCR)以鱼油组最好,猪油组最差,且2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SGR、PER和FCR在豆油组、菜籽油组、亚麻籽油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脂肪源对全鱼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全鱼干物质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鱼油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最高,而粗脂肪含量最低.肝胰脏脂蛋白脂酶(LPL)活性以鱼油组最高,其次是豆油组、菜籽油组、亚麻籽油组,以猪油组最低.肝胰脏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表现为:亚麻籽油组>豆油组>鱼油组>菜籽油组>猪油组.猪油组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而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脂肪源对肝胰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有显著影响(P<0.05),以鱼油组最高,猪油组最低.由此可见,鱼油是鲤鱼较适宜的脂肪源,而猪油不适宜作为鲤鱼的单一脂肪源,会损害肝胰脏健康,进而影响鱼体生长.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植物蛋白质饲料中添加丁酸钠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肝脏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探索提高水产饲料中植物蛋白质替代鱼粉比例的可行性方法。以鱼粉、豆粕、玉米蛋白粉、谷朊粉、花生粕和啤酒酵母为蛋白质源,鱼油、椰子油和大豆卵磷脂为脂肪源,小麦粉为糖源,配制5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其中,以含60%鱼粉的基础饲料为阳性对照组(FM组),以复合植物蛋白质源替代基础饲料中50%鱼粉的替代饲料为阴性对照组(CON组),以在替代饲料中分别添加0.15%(D1组)、0.30%(D2组)和0.60%(D3组)丁酸钠的饲料为试验组。用上述5种试验饲料分别饲喂初始体重为(13.00±0.01)g的大菱鲆幼鱼58d,试验在室内养殖系统中进行,每种试验饲料投喂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结果表明:1)随着丁酸钠添加水平的增加,大菱鲆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FM、D1和D2组增重率、饲料效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CON组(P0.05),而各组间摄食率无显著差异(P0.05);除D2组脏体比与FM组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各组的脏体比均显著低于FM组(P0.05);各组全鱼水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2)D1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CON组(P0.05),与FM组无显著差异(P0.05);D1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CON、D2和D3组(P0.05),与FM组无显著差异(P0.05);D2和D3组之间干物质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3)D2组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CON组(P0.05),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由此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高植物蛋白质饲料中添加0.15%的丁酸钠能够提高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肝脏抗氧化功能,过量添加丁酸钠会降低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用不同配比的亚麻籽油与大豆油混合油全部替代鱼油后对杂交鲟生长性能、肌肉脂肪酸组成及血清肝功能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共配制4种等氮等脂等能的试验饲料,A组饲料添加8%的鱼油,B、C、D组饲料分别用75%亚麻籽油+25%大豆油的混合油(混合油中亚麻籽油与大豆油的配比为3∶1)、50%亚麻籽油+50%大豆油的混合油(混合油中亚麻籽油与大豆油的配比为1∶1)以及25%亚麻籽油+75%大豆油的混合油(混合油中亚麻籽油与大豆油的配比为1∶3)替代A组饲料中全部鱼油。每种试验饲料投喂3个养殖桶(重复),每个养殖桶放养40尾初始体重为(70.8±0.5)g的杂交鲟,共进行12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B组杂交鲟的末均重(FBW)、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是4组中最高的,且与A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B组杂交鲟肌肉中粗脂肪含量和肝脏中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A组(P0.05),而与C、D组差异不显著(P0.05)。A、B组杂交鲟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C、D组(P0.05);B组杂交鲟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以B组最低,显著低于C组(P0.05),但与A、D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此外,B组杂交鲟肌肉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分别为A组对应脂肪酸的65.7%和74.5%,肌肉中EPA和DHA的含量并没有因为混合油替代鱼油而大幅下降。由以上结果得出,以不同配比的亚麻籽油与大豆油的混合油全部替代饲料中的鱼油,当混合油中亚麻籽油与大豆油的配比为3∶1(即75%的亚麻籽油+25%的大豆油)时杂交鲟的生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橡胶籽油替代鱼油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脂蛋白含量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择大小均匀、体格健壮的吉富罗非鱼鱼苗600尾,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5组试验鱼分别投喂以橡胶籽油分别替代0(对照)、25%、50%、75%和100%鱼油的5种等氮等能饲料,分别记为G0、G25、G50、G75、G100。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1)橡胶籽油替代不同比例鱼油对罗非鱼幼鱼的末重、体增重、日增重系数、摄食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2)G25组罗非鱼幼鱼肠道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G25组罗非鱼幼鱼肠道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G75组(P0.05)。橡胶籽油替代不同比例鱼油对罗非鱼幼鱼肝脏胰蛋白酶、淀粉酶和二糖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3)随着橡胶籽油替代鱼油比例的提高,罗非鱼幼鱼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大体上呈下降的趋势,肝脏游离胆固醇(FC)含量及FC/TC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以G25组最低。4)G0组罗非鱼幼鱼血浆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G0组罗非鱼幼鱼肝脏GR活性显著高于G50和G100组(P0.05),G100组罗非鱼幼鱼肝脏总抗氧化能力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由此可见,橡胶籽油替代25%~75%鱼油对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和抗氧化功能均无明显负面影响。橡胶籽油替代25%鱼油有利于改善罗非鱼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橡胶籽油替代100%鱼油时,罗非鱼幼鱼抗氧化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浆生化指标及肠道和肝脏酶活性的影响。选择健康、初重(102.80±1.02) g的斜带石斑鱼300尾,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5组分别投喂碳水化合物水平为7%、14%、21%、28%和35%的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28%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05),28%组的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7%和14%组(P 0.05),28%和35%组的蛋白质效率(PER)、肥满度(CF)和肝体比(HSI)显著高于7%组(P0.05),35%组的脏体比(VSI)显著高于7%组(P0.05)。2)7%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21%、28%和35%组(P0.05)。35%组的粗脂肪和能量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7%、14%和21%组(P0.05)。3)28%和35%组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7%组(P0.05),35%组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5%组的全鱼粗灰分含量显著小于7%、14%和28%组(P0.05)。28%和35%组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7%组(P0.05),7%组的肌肉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5%组的肝糖原含量显著高于7%、14%和21%组(P0.05),35%组的肌糖原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7%组的血浆总蛋白(TP)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21%、28%和35%组的血浆葡萄糖(GLU)含量显著高于7%和14%组(P0.05),28%和35%组的血浆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高于7%和14%组(P0.05),28%和35%组的血浆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高于7%、14%和21%组(P0.05)。5)35%组的肝脏己糖激酶(HK)活性显著高于7%组(P0.05),35%组的肝脏磷酸果糖激酶(PFK)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5%组的肝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活性显著高于7%、14%和21%组(P0.05),21%和28%组的肝脏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活性显著高于7%、14%和35%组(P0.05)。6)35%组的肠道胃蛋白酶(PS)活性显著高于7%、14%、28%组(P0.05),35%组的肠道脂肪酶(LPS)活性显著低于7%、14%和28%组(P0.05),35%组的肠道淀粉酶(AMS)活性显著高于7%、14%和28%组(P0.05)。7)35%组的肝脏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7%组的肝脏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21%、28%和35%组(P 0.05),28%组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7%组(P0.05),28%和35%组的肝脏溶菌酶(LZM)活性显著高于7%、14%和21%组(P0.05)。上述结果显示,饲料中适宜的碳水化合物水平可以改善斜带石斑鱼的生长性能,且对体成分、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浆生化指标及消化、免疫、代谢酶活性有一定影响,饲料中高碳水化合物水平将导致鱼体HSI、VSI及肌糖原、肝糖原含量升高。以SGR为评价指标,经二次回归曲线模型拟合后得出,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碳水化合物适宜需要量为28.50%。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液学指标和肝脏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以鱼粉、豆粕、棉籽粕、菜籽粕、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质源配制成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5%、30%、35%、40%和45%的5种等能饲料(脂肪水平均为9%)。选取初始平均体质量为(4.70±0.01)g的尼罗罗非鱼幼鱼30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试验期为10周。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成活率、肥满度、肝体比和内脏比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蛋白质效率显著降低(P<0.05),蛋白质沉积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全鱼水分、粗蛋白质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而对全鱼粗脂肪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蛋白质水平为25%的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全血中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无显著影响(P>0.05),而对全血中血红蛋白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蛋白质水平为40%的组全血中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蛋白质水平为25%的组(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对血清中肌酐、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蛋白质水平为25%的组肝脏中溶菌酶活性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肝脏中过氧化氢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蛋白质水平为25%的组最低,显著低于蛋白质水平为35%和45%的组(P<0.05)。蛋白质水平为45%的组肝脏中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由此可知,在饲料脂肪水平为9%条件下,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5%时即可满足尼罗罗非鱼幼鱼的生长需求,但适当提高饲料蛋白质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尼罗罗非鱼幼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为评估饲料中糖源对大黄鱼生长性能及消化酶、糖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以鱼粉、小麦蛋白粉和豆粕为蛋白质源,鱼油、豆油和大豆卵磷脂为脂肪源,葡萄糖、蔗糖、糊精、土豆淀粉、玉米淀粉和小麦淀粉分别为糖源,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每种试验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初始平均体重为(7.06±0.48)g的大黄鱼幼鱼50尾,以重复为单位养殖于浮伐式网箱(1.5 m×1.5 m×2.0 m)中,每天饲喂2次。结果表明:小麦淀粉和玉米淀粉组大黄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蔗糖和葡萄糖组(P0.05)。葡萄糖组大黄鱼的肝体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中糖源对大黄鱼的脏体比、肥满度及全鱼粗蛋白质、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小麦淀粉、土豆淀粉和玉米淀粉组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糊精、蔗糖和葡萄糖组(P0.05)。葡萄糖组大黄鱼的肝糖原含量最高,肌糖原含量最低。土豆淀粉组的血清葡萄糖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小麦淀粉、玉米淀粉和土豆淀粉的肠道淀粉酶、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蔗糖和葡萄糖组(P0.05)。饲料中糖源对大黄鱼肝脏葡萄糖激酶(GK)、磷酸果糖激酶(PFK)、丙酮酸激酶(PK)活性的影响显著(P0.05),但肝脏1,6-二磷酸果糖酶(FBPase)活性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由结果得出,大黄鱼对小麦淀粉和玉米淀粉等结构复杂多糖的利用能力要高于蔗糖和葡萄糖。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脂肪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脂肪酸组成、脂肪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挑选450尾体格健壮、大小均匀、平均体重为(17.67±0.03) 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鱼苗,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各组分别投喂以鱼油(FO)、豆油(SO)、亚麻籽油(LO)、菜籽油(RO)、花生油(PO)为脂肪源配制的5种等氮(粗蛋白质约49%)、等脂(粗脂肪约11%)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FO组和LO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PO组(P0.05)。2) RO组的肝脏C18∶1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SO组的肝脏C18∶2n-6含量显著高于除PO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FO组的肝脏C20∶5n-3、C22∶6n-3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 PO组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O组的血清超氧化物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 LO组的肝脏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低于SO组(P0.05),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高于FO组和RO组(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低于FO组和PO组(P0.05)。FO组的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显著高于除LO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LO组的肝脏肉碱脂酰转移酶1(CPT-1)活性显著高于PO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脂肪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脂肪酸组成、脂肪代谢相关指标均有一定的影响。FO组和LO组的生长性能相对较好,而SO组和RO组次之,SO、LO、RO可以作为珍珠龙胆石斑鱼饲料中良好的植物油源。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以猪油或鱼油为脂肪源的饲料中添加乳化剂对牛蛙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力及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2×2因子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2种脂肪源(猪油和鱼油)和2个乳化剂添加水平(0和300 mg/kg),配成4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将初始平均体重为(19.01±0.01)g的180只牛蛙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蛙,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未添加乳化剂的鱼油组增重率(WGR)和摄食量(FI)显著高于未添加乳化剂的猪油组(P0.05)。添加乳化剂的猪油组WGR和FI显著高于添加乳化剂的鱼油组(P0.05)。添加乳化剂的猪油组WGR、FI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未添加乳化剂的猪油组(P0.05),2组之间饲料系数(FCR)、氮沉积率(NRE)、能量沉积率(ERE)均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乳化剂的鱼油组的各生长性能指标与未添加乳化剂的鱼油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牛蛙胴体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添加乳化剂的猪油组全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未添加乳化剂的猪油组(P0.05)。各组牛蛙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乳化剂显著提高以猪油为主要脂肪源牛蛙的肠道脂肪酶活力(P0.05),而对以鱼油为主要脂肪源牛蛙的影响不显著(P0.05)。各组牛蛙肝脏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无显著差异(P0.05)。在以猪油为主要脂肪源时,添加乳化剂显著提高肝脏丙二醛(MDA)含量(P0.05);在以鱼油为主要脂肪源时,添加乳化剂对肝脏MDA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根据结果得出,在以猪油为主要脂肪源的饲料中添加乳化剂可提高牛蛙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饲料对拉氏幼鱼生长、体成分和免疫力的影响,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质源,以豆油为脂肪源,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3%、28%、33%、38%,脂肪水平分别为5%、8%、11%的12种半精制饲料,饲喂初始均重为(27.60±0.13)g的拉氏幼鱼。每种饲料投喂3个网箱(重复),每个网箱放养30尾试验鱼,进行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拉氏幼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系数(FCR)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脂肪水平对拉氏幼鱼的PER和FCR有显著影响(P0.05),但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各生长性能指标无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23%和28%蛋白质组的W GR和SGR显著高于33%和38%蛋白质组(P0.05),8%脂肪组的FCR显著低于11%脂肪组(P0.05),与5%脂肪组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全鱼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都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蛋白质水平为28%时达到最高值,而全鱼水分含量不受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影响(P0.05)。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全鱼粗脂肪含量呈现升高的趋势,但8%和11%脂肪组差异不显著(P0.05)。嗜水气单胞菌攻毒48 h后,低、中蛋白质组(23%和28%蛋白质组)的存活率高于高蛋白质组(33%和38%蛋白质组),低脂肪组(5%脂肪组)的存活率高于其他2个脂肪组(8%和11%组)。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得出,拉氏幼鱼饲料的适宜蛋能比为23.67~26.03 mg/k J,蛋白质水平为23%~28%,脂肪水平为5%~8%。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棕榈油替代大豆油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肌肉营养组成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平均体重为8.80 g的吉富罗非鱼幼鱼60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5组试验鱼分别投喂以棕榈油替代基础饲料中0(对照)、25%、50%、75%、100%大豆油的5种等氮(31.60%)等脂(9.30%)饲料,分别记为G0、G25、G50、G75、G100。试验期为56 d。结果表明:1)棕榈油替代不同比例的大豆油对罗非鱼幼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2)与G0组相比,各棕榈油组(G25、G50、G75、G100组)罗非鱼幼鱼的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以及肌肉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G50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G100组(P0.05)。3)棕榈油替代不同比例的大豆油对罗非鱼幼鱼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蛋白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与G0组相比,G50、G100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G25、G50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及G50、G75组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由此得出,以生长性能为评价指标,吉富罗非鱼幼鱼饲料中的大豆油可全部被棕榈油替代;棕榈油替代大豆油比例超过50%时,显著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肌肉粗脂肪含量、部分血清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探究亚麻油和棕榈油对绒山羊屠宰性能、组织器官生长发育和肉品质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60只体重[(18.60±1.61) kg]相近、健康的(120±10)日龄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羯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羊。亚麻油组(LNO组)、棕榈油组(PMO组)和混合油组(BLP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等量的亚麻油、棕榈油和混合油(亚麻油∶棕榈油=2∶1)。预试期15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BLP组的宰前活重显著低于PMO组和LNO组(P<0.05),肠系膜脂相对重量显著高于PMO组和LNO组(P <0.05),胴体重显著低于LNO组(P <0.05),大网膜脂相对重量有低于PMO组的趋势(P=0.080),皮毛、头和肺脏相对重量显著高于LNO组(P<0.05),十二指肠、回肠、肝脏和胰腺的相对重量显著高于PMO组(P<0.05),肾周脂肪相对重量显著高于PMO组(P<0.05),背最长肌pH_(45 min)、△pH和滴水损失显著低于PMO组和LNO组(P<0.05),背最长肌和臂三头肌中粗脂肪含量有高于LNO组和PMO组的趋势(P=0.095、P=0.096)。由此可见,饲粮中亚麻油和棕榈油混合添加较单独添加降低了绒山羊宰前活重和胴体重,但促进了皮毛、头、肺脏、十二指肠、回肠、肝脏和胰腺等组织器官的生长,增加了肾周脂肪和肠系膜脂的沉积;亚麻油与棕榈油混合添加较单独添加减缓了屠宰后肌肉的酸变进程,降低了肌肉滴水损失,有提高肌肉中粗脂肪含量趋势,有利于改善肉品质。  相似文献   

18.
文章旨在探讨日粮添加不同油脂原料对肉牛生长性能、养分消化及瘤胃发酵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平均初始体重(296±32.33)kg、带有瘤胃瘘管的肉牛48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对照组肉牛饲喂不含油脂的日粮,处理组肉牛分别饲喂含有5%棕榈油、亚麻油和包被脂肪的日粮。在为期10周的饲养试验后测定相关指标。结果:对照组与包被脂肪组干物质、有机物和氮摄入量及干物质、有机物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棕榈油和亚麻油组(P<0.05),而包被脂肪组与亚麻油组粗脂肪摄入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棕榈油组(P<0.05)。对照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较其他组分别显著降低31.94%、32.17%和33.56%(P<0.05),而亚麻油组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较其他组分别显著降低18.61%、17.10%和19.68%(P<0.05)。包被脂肪组瘤胃不饱和脂肪酸流量较对照组和棕榈油组分别显著提高152.26%和240%(P<0.05)。对照组与包被脂肪组瘤胃氨氮浓度显著高于棕榈油组和亚麻油组(P<0.05)。结论:包被脂肪降低了脂肪对瘤胃发酵的影响,其对瘤胃饱和脂肪酸流量的影响与亚麻油相似,但棕榈油降低了瘤胃氨氮浓度,不能有效向瘤胃提供不饱和脂肪酸。 [关键词]油脂原料|肉牛|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瘤胃发酵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探索发酵豆粕替代大黄鱼幼鱼饲料中鱼粉的适宜比例。以鱼粉、小麦蛋白粉为主要蛋白质源,鱼油、大豆油和大豆卵磷脂为主要脂肪源,配制含40%鱼粉的基础饲料。以发酵豆粕替代基础饲料中0(R0组,作为对照组)、15%(R15组)、30%(R30组)、45%(R45组)、60%(R60组)、75%(R75组)的鱼粉,并在除对照组饲料外的各饲料中添加适量晶体氨基酸(赖氨酸和蛋氨酸),配制6种等氮(蛋白质水平为45%)等脂(脂肪水平为10%)的试验饲料。养殖试验在海水网箱(1.5 m×1.5 m×2.0 m)中进行,每种试验饲料投喂3个网箱,每个网箱放养60尾初始体重为(10.49±0.03)g大黄鱼幼鱼,养殖时间持续56 d。结果表明:各组大黄鱼幼鱼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随着发酵豆粕替代鱼粉比例的升高有下降趋势;与R0组相比,R15、R30、R45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饲料系数(FCR)无显著变化(P0.05),进一步提高鱼粉替代比例(R60、R75组),SGR、WGR显著降低(P0.05),FCR显著升高(P0.05);各组全鱼粗蛋白质、粗脂肪、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发酵豆粕替代鱼粉比例的升高,全鱼粗灰分含量有上升的趋势;各组血清生化指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随着发酵豆粕替代鱼粉比例的升高,血清中总胆固醇含量有下降趋势,谷丙转氨酶活力有升高趋势;通过肝脏组织学观察发现,发酵豆粕替代鱼粉比例超过30%后会造成肝脏细胞的损伤,替代比例越高损伤越严重。综合各项测定指标,本研究认为:发酵豆粕替代饲料(含40%鱼粉)中30%的鱼粉较为适宜,过高的替代比例会造成大黄鱼幼鱼肝脏组织病变,导致生长速度、存活率下降。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多鳞鱚对饲料中n-3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的需要量。挑选均重为(6.0±0.6) g的多鳞鱚幼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各组分别投喂n-3HUFA水平为0.53%、0.80%、1.22%、1.62%、2.12%和2.56%的等氮等脂饲料8周。结果表明:1) 2.12%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显著高于0.53%组(P0.05); 2.12%组的饲料系数最低,显著低于0.53%组(P0.05); 2.12%组的肝体比最低,显著低于0.53%组和0.80%组(P0.05); 2.12%组的肥满度最高,显著高于除1.62%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2)各组之间的全鱼水分、粗蛋白质、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1.62%组的全鱼粗脂肪含量最高,显著高于除1.62%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3) 2.56%组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高于除2.12%组外的其他各试验组(P0.05),0.80%组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1.22%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0.80%组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 0.53%组的血清总胆固醇(T-CHOL)、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0.80%组的血清CHOL、T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各组之间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2.12%组和2.56%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低于除1.62%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1.62%组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低于除1.22%组和2.12%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5)随着饲料n-3HUFA水平的提高,肝脏C18∶3n-3、C20∶5n-3、C22∶6n-3含量显著升高(P 0. 05),肝脏C18∶2n-6含量显著降低(P 0.05)。6)随着饲料n-3HUFA水平的提高,肌肉C18∶2n-6、C20∶4n-6含量呈降低趋势,2.12%组和2.56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肌肉C20∶5n-3、C22∶6n-3含量呈升高趋势,2.56%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由此可见,以增重率为依据,折线模型拟合得出多鳞鱚幼鱼对饲料中n-3HUFA的需要量为2.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