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市苜蓿种植业发展迅速,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733万hm2。但近年来病害渐趋严重,已成为苜蓿生产中的突出问题。为了解其主要病害在不同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在2001年对北京市苜蓿品种圃和苜蓿生产区病害发生程度调查的基础上,2002年8月又进行了调查。1病害发生情况经调查,目前北京市苜蓿田发生普遍的病害有菌核病(Sclerotiniatrifoliorum)、炭疽病(Colletotrichumtriifolii)、叶斑病(Pseudopezizamedicaginis)、细菌性叶斑病(Xanthomonasal-falfa)。此外,还有根腐病(Fusariumspp.)、线虫病(Ditylenchusdipsaci)在局部地区零星发生。2调查…  相似文献   

2.
 苜蓿锈病(Uromyces striatus Schroet)是世界性分布的苜蓿病害。我国北方许多苜蓿产区,如甘肃东部,宁夏中、南部和内蒙古的中部和东南部等地区,常造成严重危害,但国内对此病研究不多。  相似文献   

3.
黄习军 《植物检疫》1994,8(1):51-52
苜蓿黄萎病传播媒介的检疫黄习军(北京动植物检疫局100029)黄萎病Verticilliumalbo-atrumReinkeetBerth是苜蓿危险性病害。该病不仅可以通过病株残体、带菌种子传播为害,近年来国外研究证实苜蓿切叶蜂Megachilero...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紫花苜蓿根腐病致病镰孢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紫花苜蓿根腐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苜蓿根部病害,是陕西省紫花苜蓿生产中的1种主要病害。2016年本课题组在榆林市调查发现,该病害发病率达45%以上,且在前期工作中已明确彬县紫花苜蓿根腐病致病菌为锐顶镰孢菌Fusarium acuminatum(易铭等,2017)。陕西省苜蓿镰孢型根腐病的发病情况虽有报道,但发病种类和分布范围仍不清楚。  相似文献   

5.
黄萎病是苜蓿的毁灭性病害,播种当年多数植株就表现症状,第二年产草量减低15%~50%,该年晚期至第三年病株大批枯死。黄萎病借种子传播,具有重要的检疫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由北欧随带菌种子蔓延到欧洲大陆各地和英国,1976年传入美国和加拿大,1980年传入日本,许多国家将该病列为重点防范对象。苜蓿黄萎病的诊断和种子带菌检验均较繁难。本文结合作者的经验,介绍苜蓿黄萎  相似文献   

6.
正享有"世界牧草之王"美誉的紫花苜蓿,属于多年生宿根性作物,一般播种一茬,连续收获5~8年,相当于多年连作,很容易发生多种病虫害。若防治不当,不但影响牧草的产量和质量,而且因用药不当威胁畜产品质量安全。笔者介绍苜蓿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为正确防治提供参考依据。1病害1.1苜蓿霜霉病1.1.1症状该病由苜蓿霜霉病原菌引起,为害多种苜蓿,在冷凉潮湿条件下易发病,通常在春夏之交或初秋流行。叶片感病后,出现形状不规则、边缘  相似文献   

7.
叶阿宝 《植物保护》1966,4(1):29-30
黄花苜蓿炭疽病(Colletotrichum trifolii)又称“座花死”。是舟山地区绿肥上的主要病害。 一、病症 黄花苜蓿炭疽病从苜蓿幼苗期至成株期均能发生为害。病菌能传染苜蓿茎、叶柄、叶部位。 茎——发生茎基部,着泥部位,首先出现淡黄  相似文献   

8.
我国苜蓿病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庆华 《植物保护》2007,33(1):6-10
综述了我国苜蓿主要病害的分布和危害、病原学、发生规律、抗性种质材料的遗传筛选和鉴定及综合防治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
苜蓿的毁灭性病害——黄萎病(Verti-cillium albo-atrum)已经传入北美,病区正迅速扩大。黄萎病最早在1918年发现于瑞典,二次大战前后已随带菌种子侵入西欧大陆和英国并进而向东欧和南欧扩展。1962年该病曾一度传入加拿大魁北克和不列颠哥伦比亚两省,但未能定殖。此后虽然美、加两国对进口苜蓿种子都采取了防范措施,但未能阻止黄萎病的传入。1976年突然在华  相似文献   

10.
不同根型苜蓿苗期对干旱胁迫的生理耐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根系类型苜蓿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适应机制,采用盆栽模拟土壤干旱条件,以根茎型、直根型和根蘖型苜蓿为材料,测定不同根系类型苜蓿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可溶性糖、脯氨酸和MDA的含量及SOD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根系类型苜蓿叶片相对含水量及叶绿素含量随干旱胁迫程度增强而降低,直根型陇东苜蓿降低程度小于其他苜蓿材料;...  相似文献   

11.
棉花根腐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耀文 《植物保护》1986,12(6):35-35
棉花根腐病又名得克萨斯根腐病,1888年Pammelm首次发现于得克萨斯州。此病是棉花上一种破坏性很大的病害,据报道,寄主已超过2000种以上,其中受害最严重的是棉花、苜蓿、多种果树、蔬菜、树木、花卉、杂草等。  相似文献   

12.
苜蓿是饲养奶牛不可或缺的优质粗饲料,苜蓿的种植主体在种植行为上存在不同的模式选择.在对内蒙古17个牧业旗,8个半农半牧(旗)县和14个农业(旗)县农牧民进行了人户调研后,选取有效数据386份,采用Logit二元选择模型分析了农牧民的苜蓿种植选择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农牧户受教育程度每增加一单位,选择意愿的优势比增加20.8%;农牧户耕地面积增加1个单位,选择种植苜蓿的优势比增加0.5%;种植的青储玉米和玉米对农牧民选择种植苜蓿有反向影响;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农牧民更倾向于愿意种植,而在农区种植意愿不显著.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牧民在农业生产决策上日益按照比较利益行事.由此提出科学规划苜蓿种植区域,充分发掘牧区及半农半牧区牧草生产潜力、加大苜蓿种植补贴力度、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腐霉利与菌核病菌胁迫下紫花苜蓿理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属多年生豆科牧草,是饲养奶牛的优质粗饲料.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苜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南方,受凉湿气候和土壤条件影响,苜蓿菌核病已蔓延成灾.  相似文献   

14.
采取随机区组试验,根据农田杂草群落的生态学原理 ,运用生态学方法,通过玉米苜蓿间种与玉米清种相对照,探讨了间种抗旱植物苜蓿对玉米田杂草群落与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清种玉米田中稗草和红蓼的重要值较高,为优势种,间种苜蓿田中的优势种有红蓼、稗草、苘麻、反枝苋、龙葵、藜;在玉米各生育期,间种苜蓿田中的杂草生物量均低于清种玉米田处理,杂草株高大部分低于清种玉米处理;间种苜蓿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穗重、穗粒重、百粒重和产量较清种玉米分别增加了6.6%、7.6%、2.2%、 12.28%、9.9%、7.8%和4.3%.认为间种苜蓿能够控制杂草数量,抑制杂草生物量增加,苜蓿有抗旱保水的作用,使玉米产量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5.
 黄萎病(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 & Berthold)是苜蓿的毁灭性病害,在欧洲常于播种当年就有许多植株发病,第二年末或第三年会有大批植株死亡,使苜蓿地失去利用价值。1976年以后,本病在北美流行,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6.
苜蓿田杂草茎叶处理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北京市大力推广种植紫花苜蓿,以带动草食动物饲养业的发展.杂草危害是造成苜蓿减产和品质下降的重要原因,危害严重时影响苜蓿的建植甚至造成毁种.我国苜蓿田杂草防除是一个薄弱环节,可借鉴的相关资料很少.为了控制杂草的危害,提高经济效益,2001年我们进行了药剂防除筛选试验,取得了良好的防效和增产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苜蓿炭疽病是各苜蓿种植区分布较广的毁灭性病害。毁灭刺盘孢(Colletotrichum destructivum)是苜蓿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本试验研究了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pH、光照、湿度对毁灭刺盘孢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和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菌丝适宜生长的培养基为PDA、PSA和V-8汁;适宜温度范围为28~36℃,最适温度为32℃;适宜pH范围为4~6。该病菌在PDA培养基上,分别以麦芽糖和蛋白胨为碳、氮源,在28℃,pH 6的条件下培养时其产孢能力最强。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牛肉膏、蛋白胨;最佳温度28℃;最适pH为6。相对湿度98%以上有利于孢子的萌发。持续光照利于菌丝生长、产孢和萌发。  相似文献   

18.
基于CLIMEX的苜蓿籽象甲在中国的适生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苜蓿籽象甲(Tychius medicaginis Bris.)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的北疆地区和甘肃,是新疆北疆苜蓿种子田重要害虫.本研究综合运用CLIMEX 3.0与ArcGIS 9.3对苜蓿籽象甲在我国目前以及未来气候条件下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气候条件下,苜蓿籽象甲在我国的适生区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内蒙古等苜蓿主要种植地区.基于中国未来气候的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其中高度适生区范围由20.25%增加至23.88%,增加了3.63%;非适生区有所减少,由21.32%降至13.99%,减少了7.33%.可以看出,未来气候条件将更适宜首蓿籽象甲的生存.鉴于首蓿籽象甲在我国的适生性研究结果,建议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预报体系,采取相应有效的防控策略,加强对苜蓿籽象甲的防治措施,严防该虫的进一步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   

19.
苜蓿品种间种子萌发及苗期耐盐性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模拟内蒙古河套灌区盐分组成,对九种紫花苜蓿品种种子萌发及苗期的耐盐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苜蓿品种在种子萌发期和苗期所能忍受的极限盐浓度不同,分别为1.0%和0.7%左右,揭示出苗期对盐分反应较种子萌发期更为敏感。综合评定苜蓿品种耐盐能力强弱:芋县苜蓿=准格尔苜蓿≥沙湾苜蓿>新疆抗旱苜蓿=苏联36号苜蓿=公农1号苜蓿≥阳高苜蓿>公农2号苜蓿=紫苜蓿。  相似文献   

20.
对豆科牧草的5个属14个种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苜蓿假盘菌接种,并观察苜蓿假盘菌的寄主范围,试验结果表明:苜蓿假盘菌可以危害苜蓿属的紫花苜蓿、杂花苜蓿、镰荚苜蓿,草木樨属的白花草木樨、黄花草木樨,三叶草属的库拉三叶草。说明苜蓿假盘菌具有寄主专化性。经室内鉴定,苜蓿假盘菌可以在苜蓿属和黄花草木樨上产生成熟的子实体及子囊孢子,而在白花草木樨和库拉三叶草上不能形成子实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