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中国荷斯坦奶牛第二泌乳期泌乳曲线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满足对奶牛个体营养需要量的精确预测,探索乳成分的分泌规律。【方法】以中国荷斯坦奶牛第二泌乳期305d产奶量为基础,从6000—13000kg,按1000kg为间隔分为7个区间对289头奶牛进行分组,分别采用Wood、Gompertz经验模型和Dijkstra机理模型对每月测定并校正到标准日期的产奶数据进行模拟。通过SAS非线性参数估计和均方误差(MSE)分析,筛选得到了21套泌乳产量区间的泌乳曲线模型,并通过模型的参数揭示了每个区间的起始产量(y0)、达到泌乳高峰时的天数(tm)、高峰产量(ym)和泌乳持续力(r(th))等泌乳特性指标。【结果】通过分析模型参数及特性指标的规律表明,上述3类数学模型均能较好反映中国荷斯坦奶牛第二泌乳期不同产量区间的泌乳规律,但是3种模型中的估测参数及其派生的泌乳特性参数表现出不同的特征:Wood和Gompertz的模型参数a、b、c基本与泌乳区间平均产量(Yavg)呈现规律性变化(模型14例外),但Dijkstra模型的参数a、b、c和d与Yavg未表现出规律性;由模型参数决定的泌乳特性参数对y0的估计Wood模型有局限性,由Gompert模型决定的y0的规律性最优,而Dijkstra模型得到的y0值变异大,不能反映实际结果;对tm的计算结果,总体上Wood模型值均高于其它2种模型的计算结果,而后两种模型除在最低产量与最高产量区间上出现较大差异及变异外,其它5个泌乳区间上的计算值基本一致;而3种模型在不同泌乳区间上对Ym和r(th)的计算结果的吻合性高度一致。【结论】上述建立在中国荷斯坦奶牛第二胎不同泌乳区间上泌乳曲线模型为准确预测奶牛营养需要、实施奶牛的精细饲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荷斯坦奶牛第一泌乳期泌乳曲线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国荷斯坦奶牛目前尚无系统完整的泌乳曲线模型的现状,以第一泌乳期305天的、产奶量从7000kg-8000 kg的泌乳奶牛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Wood、Gompertz经验模型和Dijkstra机理模型对每月测定并校正后的产奶数据进行模拟。通过SAS非线性参数估计和均方误差(MSE)分析,筛选得到了三种泌乳产量区间的泌乳曲线模型,包括模型参数和由参数派生的起始产量(y0)、达到泌乳高峰时的天数(tm)、高峰产量(ym)和泌乳持续力(r(th))等泌乳特性指标。上述泌乳曲线模型的建立为准确预测奶牛营养需要、实施奶牛的精细饲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荷斯坦牛泌乳早期(6—35 d)体细胞数(SCCel)的群体特征及其与不同泌乳阶段体细胞数(SCC)及产奶量(MY)之间的关系,并对荷斯坦牛泌乳早期体细胞评分(SCSel)进行遗传参数估计,以期为我国荷斯坦牛乳房炎抗性选育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了141个牧场2008—2018年182 378头牛的2 783 046条生产性能测定记录。质控后,共得到150 864头牛的1 869 976条测定日记录。将有表型的母牛至少向上追溯三代(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通过追溯,获得用于遗传分析的系谱文件,共包含6 451头公牛和103 452头母牛。利用SAS软件的GLM过程分析了牧场测定规模、测定季节、测定年份、泌乳天数、胎次等因素对SCSel的影响;利用SAS软件的REG过程分别分析了SCSel与不同泌乳阶段的SCS和日产奶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基于DMU软件,使用单性状重复力动物模型、单性状动物模型和双性状动物模型分别估计了SCSel的遗传参数。【结果】荷斯坦牛产后前2周SCCel变化幅度较大,荷斯坦牛SCCel随着泌乳天数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牧场规模、测定季节、胎次和泌乳天数均对SCSel有显著影响(P<0.05),泌乳早期年均测定规模1 000头以上牧场的奶牛SCSel显著(P<0.05)低于年均测定规模1 000头以下的牧场。SCSel随胎次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奶牛在夏季SCSel最高,在冬季最低。SCSel与泌乳期各测定日SCS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回归关系(P<0.01),回归系数范围为0.06 —0.19;SCSel与泌乳期各测定日产奶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回归关系(P<0.01),回归系数范围为-0.46 — -0.16,泌乳早期SCSel对泌乳期乳房健康状况及生产性能均有影响。荷斯坦牛1胎、2胎、3胎及各胎次SCSel的遗传力分别为0.05 ± 0.005、0.07 ± 0.01、0.04 ± 0.01和0.03 ± 0.01,SCSel为低遗传力性状;不同胎次的SCSel性状之间存在中高遗传相关,遗传相关估计范围为0.54—0.87。【结论】荷斯坦牛泌乳早期(6 —35 d)SCC受胎次、季节等影响,泌乳早期SCC具有不同于泌乳期测定日SCC的群体特征;泌乳早期SCC处于较高水平会影响荷斯坦牛在随后整个泌乳期内的健康状态和生产性能。本研究为牧场在母牛产后利用SCCel进行差异化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探究荷斯坦牛在泌乳早期体细胞数差异的遗传机制奠定了基础,通过开发泌乳早期SCS新性状有助于完善我国荷斯坦牛乳房炎抗性选育。  相似文献   

4.
以3个牛场2009~2010年参与DHI测定的成年母牛的泌乳期数据为资料,用Wood模型通过SPSS的非线性参数和决定系数来拟合泌乳曲线并分析泌乳曲线参数在不同牛场和胎次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牛场估测的泌乳曲线模型参数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导致部分泌乳特性参数也有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牛群选育或饲养管理或二者共同的结果.因此,分析泌乳曲线应与牛场自身的饲养管理和选育程度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娟姗牛泌乳曲线的特征及其305d产奶量的影响因素,并重点比较娟姗牛和荷斯坦牛两品种泌乳曲线间的差异,本研究收集了河北地区某规模化牧场2017年1月—2021年1月共1 721头娟姗牛和6 093头荷斯坦牛的日产奶量连续监测记录,利用Wood模型对奶牛的个体泌乳曲线进行拟合,并根据曲线特征确定了高峰奶、高峰日、日产奶量变化速率、各泌乳阶段产奶总量等指标对泌乳曲线进行剖析。利用SAS 9.4软件的GLM过程分析了胎次、产犊季节等因素对娟姗牛305d产奶量的影响及两群体泌乳曲线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Wood模型对娟姗牛泌乳曲线的拟合效果较好,泌乳曲线拟合度(R2)可达0.86;2)娟姗牛305d产奶量受胎次、产犊季节等因素影响显著(P<0.05),较高胎次及春季产犊的娟姗牛305d产奶量更高;3)娟姗牛和荷斯坦牛的泌乳曲线在高峰奶、高峰日及日产奶量变化速率等方面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娟姗牛的高峰日较荷斯坦牛提前了39.84天,而高峰奶占总产奶量的比例较荷斯坦牛高0.036%,且娟姗牛的泌乳主要集中于泌乳前期(1~99d),在泌乳后期(200~305d)产奶量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拟合泌乳曲线对影响宁夏地区荷斯坦牛测定日产奶量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并采用随机回归测定日模型估计遗传参数,为后续估计乳成分和体细胞数遗传参数及个体育种值估计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制定适合该群体的优化育种方案提供参数。【方法】收集了2009—2013年间,宁夏地区24个牛场38 592头荷斯坦牛原始DHI数据,共包含550 078条测定日产奶量记录。质控标准为:产犊月龄为22—36 mo、泌乳天数为5—305 d及日产奶量为5.9—53.3 kg。质控后,共得到14 320头母牛的127 478条测定日记录(占原始记录的23.14%)。将有表型的母牛至少向上追溯三代(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得到遗传评估所用的系谱文件,共包含24 272头奶牛。使用Excel 2013计算各测定日的平均产奶量,利用SAS 9.1软件的非线性回归过程(NLIN)结合Wood模型拟合群体水平的泌乳曲线。采用随机回归测定日动物模型,通过DMU 5.2软件对头胎产奶量进行遗传参数估计。随机回归测定日模型中包括了一般固定效应、固定回归项及随机回归项三类效应。研究中使用场-测定日作为固定效应、产犊年季效应作为固定回归项,并将加性遗传效应和永久环境效应作为随机回归项。测定日子模型采用4阶勒项德多项式(Legendre polynomials)。根据宁夏地区气候特点,将产犊季节划分为春(3月11日至5月20日)、夏(5月21日至8月25日)、秋(8月26日至10月15日)和冬(10月16日至3月10日)四季。【结果】宁夏地区荷斯坦牛头胎测定日产奶量群体均值为29.66 kg,在泌乳90 d时达到泌乳高峰,高峰产奶量为31.84 kg。通过不同产犊年份、产犊季节和牧场效应组合下的泌乳曲线拟合效果分析,以上因素通过影响泌乳曲线拟合效果进而影响头胎产奶量。在使用测定日模型估计头胎遗传参数时均应通过子模型拟合考虑其泌乳曲线的差异,在产奶量遗传评估模型中予以考虑。产奶量性状5—305d的遗传力在0.08—0.29之间,305d产奶量的总遗传力为0.16。【结论】通过使用wood模型拟合宁夏地区荷斯坦牛头胎泌乳曲线,优化了适合于该群体的测定日模型。利用修改后的测定日模型,估计了宁夏地区荷斯坦牛测定日产奶量的遗传参数。305 d遗传力(0.16)略低于其他群体的同类文研究结果。在测定日模型评估生产性能记录时,应注意对残差方差的处理并关注构建分子亲缘关系矩阵所需系谱的完整性,以保证遗传评估的可靠性。本研究为日后使用多性状随机回归测定日模型估计泌乳性状遗传参数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奶牛不同胎次间生理状态具有关联性。研究旨在探究荷斯坦牛头胎患隐性乳房炎(subclinical mastitis, SCM)次数和乳中体细胞评分(somatic cell score, SCS)对2胎SCS的影响,为提高牧场奶牛2胎泌乳性能和原料乳品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江苏13个牛场2015—2020年荷斯坦牛同时具有1—2胎的DHI测定日记录共162 509条,先用Excel 2019对测定日记录进行前期处理和筛选,采用SAS(Ver 9.4)的混合模型探究牛场规模、采样年度、产犊季节、泌乳月、头胎患SCM次数和头胎各泌乳阶段SCS(泌乳期平均、泌乳前期、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对2胎荷斯坦牛乳中SCS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头胎牛患SCM次数和各泌乳阶段SCS与2胎各泌乳月SCS的相关性。【结果】 牛场规模、采样年度、产犊季节、泌乳月、头胎患SCM次数和头胎不同泌乳阶段平均SCS均对荷斯坦牛2胎乳中SCS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其中,规模在5 000头以上的牛场SCS显著低于其他规模的牛场(P<0.05);2020年荷斯坦牛SCS显著高于其他采样年度(P<0.05);春夏季产犊的奶牛SCS显著高于其他产犊季节(P<0.05),冬季产犊的奶牛SCS显著低于其他产犊季节(P<0.05);第9、10泌乳月乳中SCS显著高于其他泌乳月(P<0.05),第2泌乳月乳中SCS显著低于其他泌乳月(P<0.05)。头胎患SCM为2次及以下的奶牛,2胎各泌乳月SCS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头胎患3次及以上SCM的奶牛,2胎各泌乳月SCS波动较大。头胎牛泌乳期平均SCS、泌乳前期、泌乳中期、泌乳后期各为0、1、2、3时,2胎各泌乳月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头胎泌乳期平均SCS大于3时,2胎各泌乳月SCS波动较大。整体来说,随头胎牛患SCM次数及各泌乳期平均SCS的增加,2胎牛各泌乳月SCS也逐渐升高。头胎患SCM次数及各泌乳阶段SCS与2胎各泌乳月SCS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头胎泌乳期平均SCS与2胎各泌乳月SCS的相关系数最大(0.238),头胎泌乳前期SCS与2胎各泌乳月SCS的相关系数最小(0.104)。其中,头胎患SCM次数与2胎第3泌乳月SCS相关系数最大,与第10泌乳月SCS相关系数最小;头胎泌乳期平均SCS与2胎第5泌乳月SCS相关系数最大,与2胎第1泌乳月SCS相关系数最小;头胎泌乳前期平均SCS与2胎第5泌乳月SCS相关系数最大,与2胎第1、10泌乳月SCS相关系数最小;头胎泌乳中期平均SCS与2胎第5泌乳月SCS相关系数最大,与2胎第1泌乳月SCS相关系数最小;头胎泌乳后期平均SCS与2胎第5泌乳月SCS相关系数最大,与2胎第1泌乳月SCS相关系数最小。【结论】 头胎患SCM次数和不同泌乳阶段平均SCS对荷斯坦牛2胎乳SCS均有极显著影响,头胎患SCM次数及各泌乳阶段SCS与2胎牛各泌乳月SCS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该结果为今后提高牛场2胎荷斯坦牛原料乳质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国荷斯坦牛CSN3基因的多态性,并探索其与泌乳性状的关系。【方法】采用DNA测序方法,对565头中国荷斯坦牛CSN3基因进行群体变异分析,将检测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与中国荷斯坦牛泌乳性状进行关联性分析,同时分析不同双倍型对中国荷斯坦牛泌乳性状的影响。【结果】从中国荷斯坦牛CSN3基因中共检测到4个SNP位点,分别为g.463AG、g.1012AC、g.2015TA和g.2396AT,除g.2396AT外,其余3个SNPs位点与中国荷斯坦牛泌乳性状紧密关联,其中g.463AG、g.2015TA均可以显著影响乳脂率和乳蛋白率,g.1012AC可以显著影响乳脂率。双倍型关联性分析发现,H14H14的乳脂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双倍型。【结论】CSN3基因可以作为中国荷斯坦牛泌乳性状的候选基因用于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荷斯坦奶牛瓜氨酸血症的PCR-SSCP检测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的荷斯坦奶牛精氨酸琥珀酸合成酶基因(Ass)第5外显子核苷酸序列(登录号:M2619),设计并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应用PCR-SSCP方法检测北京市周边牛场173头荷斯坦奶牛瓜氨酸血症的隐性基因,并利用PCR-RFLP和DNA序列测定验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结果】PCR-SSCP检测的173头奶牛中有1头是瓜氨酸血症携带者,与PCR-RFLP和DNA序列测定结果一致,携带率为0.58%。【结论】建立了荷斯坦奶牛瓜氨酸血症的PCR-SSCP检测方法,该方法简单快捷、准确性高、成本低廉,适合荷斯坦奶牛的大规模检测。  相似文献   

10.
李林  艾阳  谢正露  曹洋  张源淑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5):3046-3053
【目的】选取分娩1周后的泌乳期荷斯坦奶牛6头,提前适应期1周后,正式饲喂从2013年6月29日至8月5日,总共35 d(5周),使泌乳奶牛处于热应激状态。进而检测泌乳奶牛乳产量及乳蛋白含量,血液中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葡萄糖以及肝脏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糖异生作用的变化情况,拟从GH-IGF-I轴的角度阐明泌乳奶牛发生热应激时对糖异生作用及乳品质下降的机制。为进一步揭示奶牛热应激的发生机理及控制奶牛热应激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统计第1—5周泌乳奶牛的产奶量及分析乳蛋白含量,并采集泌乳奶牛颈静脉血液和进行活体采取肝脏组织的方法,检测血液中葡萄糖和GH、IGF-I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对奶牛肝脏组织中HSP70和糖异生的关键酶丙酮酸羧化酶(PC)、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以及生长激素受体(GH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IGFR)进行检测。【结果】在35 d的饲喂过程中,日间平均气温在32℃以上的持续时间达25 d,且最高温度为38℃,高温持续时间大于72 h,即此气候条件下奶牛处于一个热应激状态。随着泌乳奶牛热应激程度的不断加深,从第1周到第5周产奶量和乳蛋白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通过比较第5周和第1周泌乳奶牛肝脏中HSP70的表达,发现第5周HSP70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第1周。检测血液中GH、IGF-I以及葡萄糖的含量,发现在第5周的时候其含量均高于第1周且差异显著(P0.05);检测泌乳奶牛肝脏组织中PC和PEPCK的表达水平,发现第5周显著高于第1周(P0.05);通过检测第5周与第1周肝脏组织中GH和IGF-I受体的表达水平,发现GHR和IGFR同样上调,其中IGFR显著上调(P0.05)。【结论】随着泌乳奶牛热应激的程度的不断加深,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显著升高,其可能是由于垂体分泌的GH刺激肝脏产生更多的IGF-I,即通过GHIGF-I轴上调肝脏糖异生途径关键酶的表达,使糖异生途径处于激活状态。而乳中乳蛋白含量的下降可能是由于其前体物被过多的用来进行糖异生作用,增加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维持机体正常供能所致。  相似文献   

11.
规模化奶牛场数字化网络管理平台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网络数据库技术,建立规模化奶牛场生产过程数据网络整合与智能分析共享平台,以满足规模化奶牛场数字化管理水平,提高繁育效率及遗传进展。【方法】基于奶牛从发情、配种、孕检、妊娠、产犊、泌乳、干奶到下一个繁殖周期的生产管理流程,将奶牛划分为犊牛、青年牛、育肥牛、泌乳牛、干奶牛5种类型,在设计采集生产母牛及公牛基本信息及数据标准规范后,采用Microsoft.Net框架、SQL Server 2008网络数据库及FusionCharts网络绘图等技术,研究构建规模化奶牛场繁殖、泌乳及健康等数据管理及智能分析平台。【结果】平台一级子系统包括系统维护、牛只管理、繁殖管理、产乳管理、饲养管理、健康管理、统计分析及场内管理。在8大子系统上总共实现的功能模块多达96项。其中,系统维护6项,牛只管理10项,繁殖管理13项,含DHI数据的产乳管理14项,饲料管理4项,健康管理10项,统计分析18项以及场内管理21项。平台主要实现了对奶牛繁殖与泌乳生产核心数据的网络远程数字化管理,主要包括公、母牛个体繁殖状态的全程记录、不同胎次的泌乳数据的记录、牛只资料卡等在线动态分析、各类基础数据的排序与输出等。在数据挖掘分析上,可在线计算平均胎间距、泌乳牛胎次结构、高低产母牛数量、系谱跟踪及近交系数等。在生产提示功能设计上,可处理的项目包括发情配种、初检复检、产犊泌乳、干奶、催乳、淘汰及犊牛断奶等各类将发生的生产事件,而且可对大部分统计分析数据进行可视化图形渲染处理,如胎次产量分布图、年度产奶比较图、二叉树谱系图及泌乳曲线图等。【结论】对生产过程基本数据的分析与数据挖掘,提升了基础数据的利用价值,更有利于奶牛场管理者的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12.
新疆褐牛乳中体细胞数与产奶性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影响新疆褐牛乳中体细胞数(SCC)与产奶性状的非遗传因素,为有效指导并提高新疆褐牛的生产性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构建协方差分析模型,利用SAS 9.2软件分析不同场、胎次、泌乳月及两两间互作效应等非遗传因素对262头新疆褐牛SCC与产奶性状的影响,并阐述各性状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采用Excel 2 013对新疆褐牛1 510条DHI数据进行整理,利用相邻两月SCC差值等级划分方法,绘制了不同牛场SCC变化趋势及其与产奶性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场和胎次对新疆褐牛SCC及产奶性状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泌乳月效应对产奶量和乳中SCC影响极显著(P<0.01),对乳糖率有显著影响(P<0.05),对其它乳成分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场、胎次、泌乳月两两间互作效应对新疆褐牛SCC均无显著影响(P>0.05),而场和胎次互作效应对产奶量和乳成分有极显著影响(P<0.01),场和泌乳月互作对乳脂率和乳中干物质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乳糖率有显著影响(P<0.05),对其它性状无显著影响(P>0.05);胎次和泌乳月互作效应对新疆褐牛各产奶性状均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新疆褐牛乳中SCC增加,乳中干物质含量增加,而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乳糖率下降;绘制泌乳期SCC差值与产奶量和乳糖率变化曲线发现,随着SCC差值升高,产奶量及乳糖率均降低,表明使用SCC差值等级法能够有效评价奶牛产奶量变化并及时判定奶牛乳房炎的发病趋势。通过比较新疆褐牛两个牛场的产奶量、乳成分以及SCC控制情况,发现二号牛场各性状均优于一号牛场,其产奶量较高、SCC较低,且不同胎次水平的乳脂率、乳糖率及乳中干物质均较高,体现较好的生产管理水平。【结论】针对新疆褐牛非遗传因素的研究表明,为有效提高和改善该乳肉兼用牛品种的产奶性能和奶品质,应着力改善牛场管理水平、优化环境卫生及规范挤奶设备等;一号牛场应加强生产管理水平和DHI监测记录,通过控制新疆褐牛SCC来降低和避免泌乳牛的乳房炎隐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高产与低产奶牛胎次对产奶量、乳成分和泌乳持续力的影响,为优化奶牛场的饲养管理模式及提高奶牛使用年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北京、河北等地17个奶牛养殖场共12406头荷斯坦奶牛2021年春季的生产性能测定(DHI)报告,按高产(48.69±6.88 kg/d)和低产(23.47±5.28 kg/d)进行分组,对原数据经预处理后获得5158头高产奶牛和3110头低产奶牛的DHI报告;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方差齐性检验,通过Pearson双侧检验进行多变量相关分析,并以LDS和Duncan's多重比较对组间差异进行分析,2个变量间的相关性则通过S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判断。【结果】不同胎次对高产与低产奶牛的产奶量、乳成分和泌乳持续力均有影响:高产奶牛3胎和4胎的日产奶量显著高于其他胎次(P<0.05,下同),4胎以上高产奶牛的牛乳体细胞数(SCC)显著高于1胎和2胎高产奶牛;低产奶牛1胎的日产奶量、乳糖率显著高于其他胎次,且SCC显著低于除2胎外的其他胎次。在奶牛泌乳持续力方面,1胎高产奶牛的泌乳持续力显著高于3胎、4胎和5胎,1胎低产奶牛的泌乳持续力显著高于其他胎次,其他胎次间的泌乳持续力均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高产与低产奶牛的泌乳持续力与SCC间无显著相关性,但与日产奶量显著相关。除干物质含量与日产奶量、乳脂率与乳糖率的相关性外,高产奶牛和低产奶牛的产奶量、乳成分及SCC间的相关性基本一致,其中,日产奶量与乳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与SCC呈极显著负相关,而SCC与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高产奶牛最佳使用胎次为3~4胎,低产奶牛最佳使用胎次为1~3胎;高产与低产奶牛的胎次均影响其产奶量、乳成分及泌乳持续力,但不同胎次下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应进一步优化营养供给,及时调整饲粮配方,合理对奶牛进行分群和规划,以达到奶牛的最佳使用胎次,增加养殖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棉籽替换TMR(全价混合日粮)中精料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方法]试验选用产奶量、膘情、胎次相近、泌乳后期健康的荷斯坦奶牛30头,褐牛25头.采用自身对照,对照期按牛场常规TMR饲喂奶牛,试验期在TMR中用2kg全棉籽替换等量的精料饲喂奶牛,与对照期相比较.[结果]试验期乳脂率、乳糖率极显著地高于对照期(P<0.01),荷斯坦奶牛和褐牛的乳脂率提高了9.09;和8.70;;荷斯坦奶牛和褐牛的乳糖率提高了2.82;和7.98;;试验期奶牛产奶量、干物质采食量、乳蛋白都有增高的趋势,但与试验期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奶牛泌乳后期,用2kg全棉籽替换TMR中等量(2kg)精料可以提高奶牛的乳脂率和乳糖率,但对体细胞数及其它乳成分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产奶性状和长寿性状均是奶牛育种中的重要性状。近年来奶牛选育中追求高产,在产奶量不断提高的同时,长寿性却呈下降趋势。随着平衡育种理念的发展,各奶业发达国家陆续将长寿性状纳入其奶牛综合选择指数。为此,探究产奶量和奶牛长寿性间的关系,为新疆地区制定中国荷斯坦奶牛综合选择指数,实现平衡育种和奶业高质量健康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收集新疆地区3个规模化牛场1997—2020年间的各项生产记录,计算在群天数和生产寿命,共计获得7 206条奶牛长寿性记录和15 218条头胎305 d产奶量记录。收集个体三代系谱信息共计18 183条,其中包括903头公牛以及20 883头母牛。首先利用SAS 9.2软件的GLM过程分析场、出生年份、出生季节和初产月龄对新疆地区中国荷斯坦牛在群天数、生产寿命和头胎305 d产奶量的影响,计算出在群天数、生产寿命和头胎305 d产奶量的最小二乘均值。再利用SPSS 19.0 软件计算新疆地区中国荷斯坦牛在群天数、生产寿命和头胎305 d产奶量Pearson相关系数。其次利用DMU软件中AI-REML结合EM算法并配合多性状动物模型,估计新疆地区荷斯坦奶牛在群天数、生产寿命和头胎305 d产奶量的遗传方差、表型方差、协方差,计算在群天数、生产寿命和头胎305 d产奶量之间的遗传相关。最后利用动物模型 BLUP 法对新疆地区中国荷斯坦牛在群天数、生产寿命和头胎305 d产奶量进行育种值的估计,并绘制遗传趋势图。【结果】对新疆地区中国荷斯坦牛在群天数、生产寿命和头胎305 d产奶量进行基本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新疆地区中国荷斯坦奶牛平均在群天数1 754.7 d,平均生产寿命937.33 d,头胎305 d产奶量平均为9 362.94 kg。GLM程序分析显示不同场、出生年份、出生季节以及初产月龄效应对在群天数、生产寿命以及头胎305 d产奶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新疆地区中国荷斯坦牛在群天数、生产寿命和头胎305 d产奶量的遗传力为0.11(0.03)、0.11(0.03)和0.33(0.03)。在群天数和生产寿命之间遗传和表型相关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99和0.98;305 d产奶量与在群天数和生产寿命表型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79和0.077,而遗传相关则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8和-0.20。对新疆地区中国荷斯坦在群天数、生产寿命和头胎305 d产奶量遗传趋势图绘制可知,在群天数和生产寿命,均随着参测牛头数增加育种值变化较大,整体呈下降趋势;荷斯坦牛的头胎305 d产奶量同样随着参测牛头数的增加,育种值变化较大,但是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结论】因此在对产奶量进行选育提高同时,应当兼顾长寿性,避免随着产奶量的提高,导致奶牛长寿性的下降。  相似文献   

16.
天津市中国荷斯坦奶牛乳成分变化规律及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本海  马毅  庞之洪  杨露  易渺  杨琴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23):4891-4897
【目的】为满足对奶牛饲养管理的季节性调控,探索乳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基于中国北方荷斯坦泌乳奶牛牛群生乳DHI测定数据,按第1胎到第4胎对泌乳奶牛的乳成分(乳蛋白率、乳脂肪率)进行分组,将原始数据经过预处理后获得乳蛋白率观察数据6 114个,乳脂肪率观察数据5 871个;假设以自然月份、泌乳胎次及两者的互作作为影响乳蛋白率及乳脂肪率变化的因素,采用SAS软件的GLM过程,建立统计分析模型。【结果】①在不分胎次(仅对1-4胎)对牛群自然月份乳成分的Duncan多重比较显示,不同月份之间的乳成分数据总体呈现显著差异(P<0.05)(尽管有些月份之间的数据差异不显著);乳蛋白率在9月最高(3.187%),在7月最低(3.016%);乳脂肪率在2月最高(4.137%),在7月最低(3.845%);②在不分月份(1-12个月)对牛群不同胎次乳成分的Duncan多重比较显示,不同胎次之间乳成分数据也呈现显著差异(P<0.05)(尽管有些胎次之间的数据差异不显著);乳蛋白率在第2胎最高(3.114%),在第4胎最低(3.066%);乳脂肪率在第2和第3胎分别达到最高(3.983%和3.973%),在第4胎最低(3.923%);③利用wood模型,建立了不同胎次混合牛群的乳蛋白率(MPP,%)及乳脂肪率(MFP,%)与自然月份之间的关系方程,即MPP=3.094x-0.0464×e0.0117x和MFP=4.2116x-0.0344×e0.0276x(x代表月份)。【结论】自然月份、泌乳胎次及两者的互作均极显著影响乳蛋白率及乳脂肪率(P<0.001),而且乳蛋白率及乳脂肪率分别与自然月份存在wood模式的变化规律。获得的研究结果为准确调控牛群的饲养管理和营养供给,保证在特定月份的生乳品质达到收购标准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丙二醇对泌乳早期奶牛泌乳性能和血液代谢产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丙二醇对泌乳早期奶牛采食量、泌乳性能、体重变化、能量平衡、血液代谢产物和尿酮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32头经产奶牛,根据泌乳期、上一泌乳期305 d产奶量和预产期,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4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2-丙二醇0、150、300和450 ml?d-1,测定采食量、产奶量、乳成分、体重、血糖和尿酮等浓度的变化。【结果】日粮添加丙二醇对奶牛的采食量、产奶量、乳蛋白率、乳糖率、乳干物质率和饲料转化效率无显著影响,450 ml?d-1组乳脂率显著低于0和150 ml?d-1组(P<0.05)。添加丙二醇后,300、450 ml?d-1组血浆葡萄糖和胰岛素浓度显著高于0组(P<0.05),而血浆游离脂肪酸和β-羟丁酸浓度显著低于0组(P<0.05);300、450 ml?d-1组尿酮浓度显著低于0和150 ml?d-1组(P<0.05)。添加丙二醇300、450 ml?d-1显著改善泌乳早期奶牛能量负平衡,减少了体重下降。【结论】日粮添加丙二醇有益于改善泌乳早期奶牛能量平衡状况,适宜添加量为300 ml?d-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