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做好第4代稻飞虱防治工作是保证江汉平原中稻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潜江市2006年第4代稻飞虱呈现大暴发,中稻种植面积2.84万hm2,第4代稻飞虱发生率100%,因预报及时、措施得力、防治得法,起到了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面积17.3万hm2,挽回损失11.96万t,实际损失0.94万t,其中,穿顶倒伏面积553.8hm2 ,占中稻种植面积的1.95%.分析第4代稻飞虱发生特点、原因,探讨综合防治策略,为江汉平原第4代稻飞虱科学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预计我区稻飞虱第三代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稻飞虱(包括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第三代系危害广西早稻的主害代,其盛发期与早稻抽穗期吻合,对产量构成直接威胁。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发布的《病虫情报》,今年我区稻飞虱第三代的发生概况是:①大部分县份的灯下...  相似文献   

3.
1995年白背飞虱第二代特大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枝江县植保站黄圣翠,陈江城,马国春90年代以来,白背飞虱第2代已成为我县的主害代别,主要为害早稻,西部稻区为常年重发区。1995年由于迁入量大,气候适宜,致使2代特大发生,早、中稻普遍受害,现将2代发...  相似文献   

4.
稻飞虱是崇阳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因近年来,连续大暴发,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直接影响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总结分析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形成原因及对其它地区的影响,对研究因水稻种植结构、品种调整稻飞虱新的发生为害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稻飞虱发生危害特点1.1各代田间发生期稻飞虱从4月下旬或5月上旬迁入我县,一年内在水稻上发生不完整5代,个别年份发生6代。危害盛期在7月上旬至10月中旬,混栽区中稻和双季稻晚稻受害最为严重。在早、中、晚稻混栽区,第1代长翅型成虫盛期在5月中旬,第2…  相似文献   

5.
谭梅清 《广西植保》2009,22(4):38-40
稻飞虱是陆川县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具有迁飞性,暴发性和毁灭性等特点。历来第7代稻飞虱在陆川县不是主害代,但近几年来,第7代稻飞虱发生为害非常严重。由于第7代稻飞虱发生的时期正是水稻抽穗扬花和灌浆期,防治难度大,如防治不好易出现“穿顶落窝”现象,最终造成整株枯死,导致晚稻粮食减产。  相似文献   

6.
2006年宜昌市第4代稻飞虱暴发成灾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部,辖五县三市六区,东三县为江汉平源,西六县为三峡山区.全市水稻种植面积8.93万hm2,其中早稻667 hm2,中稻7.47万hm2,晚稻8 000hm2.8月上、中旬第4代稻飞虱在中稻上全面暴发,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达100%,百蔸虫量万头以上田块占60%,为8 600~2.1万头,最高的当阳市河溶镇民联村三组一农田百蔸虫量达26万头之多.发生程度之重,面积之广,虫量之高,来势之猛,历来罕见,是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年.  相似文献   

7.
四代稻飞虱预测式的建立朱才荣(浙江桐乡市农林局病虫测报站314500)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我市以褐稻虱为主的第四、五代是为害晚稻中后期的主害代,常年经防治后,仍受稻飞虱危害而损失粮食多达上百万公斤,尤其是在大发生年份不防治、防治失时或防...  相似文献   

8.
合浦县是稻飞虱迁飞的经过路径.县内水稻稻飞虱以第3、第5、第6代为主害代.但近年来,稻飞虱为害逐年加重,呈现出非主害代为害也严重的趋势.2008年合浦县第2代稻飞虱迁入量大,为历年罕见.  相似文献   

9.
2006年宜昌市第4代稻飞虱暴发成灾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部,辖5县3市6区,东部为江汉平源,西部为三峡山区。全市水稻种植面积8.93万hm2,其中早稻0.67万hm2,中稻7.46万hm2,晚稻0.80万hm2。2006年8月上、中旬第4代稻飞虱(其中褐飞虱占97.1%)在中稻上全面暴发,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达100%,百丛虫量8 600~21 000头。其中百丛虫量超过1万头的发生面积占60%,最高的当阳市河溶镇民联村3组1块中稻田百丛虫量达26万头。发生面积广,来势猛,虫量高,为害重,是历史上最为严重的1年。虽然经过组织全面防治,“穿顶倒禾”田块仍达19.7%,稻飞虱为害造成中稻产量损失10%~30%,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灾…  相似文献   

10.
2007年湖北省稻飞虱发生程度是继2006年大暴发以来又一个大暴发年。2007年4月以来,由于受特殊气候条件和南方虫源的影响,水稻稻飞虱来势凶猛,迁入期之早、迁入量之高、发生范围之广均超过大暴发的2006年的同期水平。但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指挥下,在全省各级农业植保部门的准确在参谋和指导下,在广大农民的科学防治下,稻飞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尤其是中稻稻飞虱防控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没有出现2006年中稻大面积“穿顶”减产的现象。因此,2007年湖北省稻飞虱防控工作值得思考,应该对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以便为今后的稻飞虱防控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曾都区为稻飞虱北迁主降区,每年稻飞虱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是影响我区中稻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障碍。尤其2006年稻飞虱在我区特大暴发,是继1989年、1991年、1997年、2002年之后发生最为严重的一年。为了总结经验,寻找科学的防控策略,实现可持续综合治理,我们将近年稻飞虱在曾都区的发生及防治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探索,以实行“早期防、综合控、重点治”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12.
结合当前病虫基数、历史资料、耕作制度、品种布局、作物长势和气象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下半年湖北省农作物虫害与病害并重,其中主害代稻飞虱、稻纵卷叶螟、2代二化螟、中稻纹枯病、4代棉铃虫、棉花红蜘蛛、斜纹夜蛾、棉花枯黄萎病等病虫害将中等偏重以上程度发生(4~5级),局部地区的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部分优质稻上的稻曲病、稻粒黑粉病将有可能暴发成灾。  相似文献   

13.
稻飞虱是中稻中后期的主要害虫,1984年我们进行了甲胺磷颗粒剂防治三代稻飞虱及对稻田蜘蛛等天敌影响的试验。 试验农药为3%的甲胺磷颗粒剂。对照农药是甲六混合粉(含有效成份1.5%的甲基1605加3%的六六六粉)和用甲磷粉(含有效成份1.5%的甲胺磷加1.5%的甲基1605)。各农药药量均为3斤/亩,拌细黄土50斤撒施,设不施药为空白对照。各处理随机区组排列,重复三次。小区面积0.05亩。  相似文献   

14.
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大冶地区一年发生5代,种类以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为主,灰飞虱为辅.常年第三(1)代白背飞虱、褐飞虱主峰迁入在5月~6月,以迁入量和种群比例决定当年的发生程度;第四(2)代稻飞虱发生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以白背飞虱为优势种群,常造成迟熟早稻穿顶、枯秆;第五(3)代稻飞虱发生期正值高温季节,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褐飞虱种群数量逐步上升,进入8月上旬以后,如盛夏不热,阵雨较多,田间短翅型成虫比例高,褐飞虱迅速繁殖成为优势种群;9月上、中旬,第六(4)代褐飞虱常在中稻田造成为害,出现中稻、一季晚稻大面积穿顶倒伏;第七(5)代褐飞虱发生情况较复杂,大多年份晚秋气温较高,有利本地虫源大量繁殖,加上北方中稻收割后大量褐飞虱向南回迁,遇适合气候条件大量成虫降落我市继续为害,常造成双季晚稻、迟熟一季晚稻大面积倒伏.  相似文献   

15.
由于稻飞虱发生为害具有迁飞性、隐蔽性、突发性、分布不均衡性、暴发性等特点,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研究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分析其大发生的原因,从而制定科学的防控技术措施,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1发生特点1·1发生早,田间虫量高2006年的稻飞虱迁入我市的时间为4月20日,比常年要早。6月2日调查早稻田最高百蔸虫量达1980头,同期虫量历年少见,第4代稻飞虱在部分中稻田块特大发生,个别田块最高百蔸虫量达到10万头,实属罕见。第5代稻飞虱在晚稻上大发生,百蔸虫量最高4万头。1·2发生面积大、范围广我市水稻种植面积3·33万hm2…  相似文献   

16.
吡虫啉防治稻飞虱的药效试验总体荆沙市植保站(434100)吴嗣勋,赵福超,肖家浩为了进一步探索毗虫时防治稻飞虱的效果,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现将该药防治稻飞虱进行药效试验,结果总结如下。丑材料和方法试验地点设在荆沙市荆州区纪南乡红光材,中稻品种汕优6...  相似文献   

17.
远安县地处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区过渡地带,属北亚热带内陆性季风气候,一季中稻,稻飞虱在我县一年发生第4代,以第3代、第4代为主害代。2006年稻飞虱特大发生,以第3代发生危害最重。据8月20日普查,90%田块超过防治标准(1500头/百丛),一般田块3000~5000头,最高达到6.2万头,百丛虫量5  相似文献   

18.
稻飞虱在我地一年发生五至六代,而五代为主害代,是主攻保产的重点对象。现将1974至1987年的材料组建成列联表。以供参考: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来源:每年从8月下旬至10月中旬在测区选择早、中、迟插连晚和糯稻田共8块,每旬逢四、九用滴油盆拍查45丛稻,分别记载三种稻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灰飞虱),长、短翅型数量并计算成虫比例。2、方法:将45丛稻内虫量折算百丛量。以8块田平均虫量,根据成、若虫消长情况,确定成、若虫“突增”和“高峰日”,其概念和分级标准如下:  相似文献   

19.
根据6月29日~30日在石首市召开的全省农作物病虫发生趋势会商会结果,结合当前病虫基数、历史资料、耕作制度、品种布局、作物长势和气象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下半年湖北省农作物病虫害总体呈偏重发生趋势,其中主害代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第2代二化螟、中稻纹枯病、第4代棉铃虫、棉花红蜘蛛、斜纹夜蛾、棉花枯黄萎病等病虫害将呈中等偏重以上程度发生(4~5级),局部地区的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部分优质稻上的穗期综合症将有可能暴发成灾。  相似文献   

20.
桂阳县地处湘南,属南岭双季稻区。是迁飞性害虫主要为害区,也是稻飞虱发生为害的“特区”。近几年来,由于大力推广双季杂交水稻,稻飞虱出现了四个新情况。1.大发生频率增加。我县大面积种植杂交早稻是1985年,到1989年种植面积已占早稻面积的61.25%。就是在这短短的五年间,早稻稻飞虱已连续四年大发生。1971年至1984年的14年间,大发生或接近大发生的只有二年,大发生频率为14.28%。田间百丛虫量也明显高于历年平均值。以第二代若虫高峰(全国为三代)的田间虫量为例,五年平均为8054只,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