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小麦叶绿素缺失突变体Mt135的叶绿体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叶绿素缺失突变体Mt135自交后代稳定表现绿株、条纹株和白化株3种类型, 其中条纹株白色组织和白化株的叶绿体数目和结构发生突变, 完全失去光合能力。为研究该突变体叶绿体基因表达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分析了白化株和条纹株的叶绿体基因表达。在白化株中共检测到40个差异表达基因, 涉及4类功能(编码光反应相关蛋白、编码叶绿体内能量代谢相关酶、核糖体合成和tRNA合成), 包括18个上调表达和22个下调表达基因;在条纹株中共检测到13个上调表达基因, 其表达变化趋势与在白化株中一致。白化株的差异表达基因中, 编码光系统II、I结构蛋白的psb、psa及ycf等基因家族的基因表达量显著下调;多个编码核糖体蛋白大、小亚基的基因表达量改变, 尤其是核糖体蛋白小亚基编码基因rps14和23S rRNA的编码基因23S rDNA表达量显著下调。推测Mt135突变性状与参与光反应相关蛋白的编码基因、叶绿体内能量代谢相关酶的编码基因、核糖体合成相关基因以及tRNA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是中国著名的杉科孑遗植物。近些年来,对水杉的生态习性、病虫害防治和生物活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分子水平的相关研究还很少。本研究以水杉原生种为植物材料,从三代测序的全长转录组文库中克隆了一个核糖体蛋白基因(MG-RPS6)。对MG-RPS6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的全长c DNA为1 365 bp,分子量为423.20 kD,编码氨基酸数量为251个,编码蛋白为核糖体蛋白S6;该蛋白的分子量为28 609.46 kD,等电点为10.76,总平均吸水值为-0.847,不稳定指数为47.21;该蛋白含有20个常见功能位点,有28个磷酸化位点,含有典型的核糖体蛋白S6e结构域;二级结构包括8个折叠区、3个螺旋区和一些无规则卷曲区;三级结构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本研究克隆的基因为真核生物核糖体蛋白S6基因;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证实水杉和日本柳杉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本实验结果可以为水杉及其它物种的核糖体蛋白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卢全有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273-277
采用PCR技术对桑树黄化型萎缩病植原体核糖体蛋白基因操纵子的部分基因进行扩增,并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利用rpF/rpR引物对扩增得到桑黄化型萎缩病植原体核糖体蛋白基因操纵子片段大小为1240bp(GenBank登录号为GQ373255),该片段包含rps19 基因部分序列,rpl22 和 rps3 基因的全部序列。相似性分析表明,该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与16SrⅠ-rp亚组中各代表植原体的rp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为96.6-99.9%。构建的进化树表明,桑黄化型萎缩病植原体与报道的桑萎缩病植原体(MD)聚类为一个rp亚组,即rpI-B亚组。  相似文献   

4.
利用cDNA-AFLP技术和5'' RACE技术在玉米自交系黄早四Ht2上分离并克隆了QM(编码核糖体蛋白L10)同源基因(命名为ZmQM)。其cDNA全长为967 bp, 开放阅读框为738 bp,。该基因编码245个氨基酸的ZmQM蛋白,分子量为27.78 kD, 等电点(pI)为10.69, 预测含蛋白酶C磷酸化位点、N-酰基化位点和酰胺化等位点。玉米ZmQM蛋白与包括人类等l3个物种QM蛋白的同源性比较发现, 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66%~92%。RT-PCR分析表明, 在接种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 1号小种12 h后, 黄早四Ht2中ZmQM基因表达量较黄早四中明显上调,推测ZmQM基因可能参与黄早四Ht2对玉米大斑病菌1号小种的抗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花生NBS-LRR类基因在花生抗病中的分子作用机制,本研究以花生品种‘Z525’为试验材料,采用电子克隆与RT-PCR相结合的方法,克隆了花生叶片中的P9基因。结果表明,获得一个长度为3557 bp的序列,该序列包含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ORF的长度为3195 bp(93 bp^3287 bp),编码1064个氨基酸(120.4 kD),等电点pI为5.92。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与花生中假定的抗性蛋白RPP13-like及花生二倍体野生种Arachis duranensis和Arachis ipaensis推测的抗病蛋白At3g14460、RPP13-like高度相似;P9蛋白属于NBS-LRR家族,具有典型的NB-ARC和LRR-3两个保守结构域,推测该基因参与花生抗病调控过程。蛋白质亚细胞定位预测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主要位于叶绿体中,可能少量分布于细胞核中,推测该基因可能主要作为叶绿体蛋白参与细胞的抗氧化、抗衰老等抗逆过程,其次作为转录因子参与转录调控作用。本研究克隆了P9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该基因序列、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花生抗病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花生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前期通过转录组结合表达谱分析发现一类MBD片段在低温解除牡丹花芽内休眠中的差异表达,为了进一步研究MBD基因特征及其在牡丹休眠解除中的作用,利用RACE扩增获得1204bpPsMBD5全长cDNA,其中编码框1056bp,推测编码351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PsMBD5蛋白分子量约为38.1274kDa,等电点为5.14,不稳定系数为44.27,推测该蛋白为不稳定蛋白。同源性分析表明,牡丹PsMBD5与梅PmMBD5的同源性最高,为38.1%,与亚麻荠CsMBD5的同源性最低,为25.8%,与13种拟南芥MBD蛋白同源性最高的是AtMBD5。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PsMBD5基因在牡丹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初花期牡丹的根中转录水平最高,在花瓣、心皮和萼片中次之,在雄蕊中最低;PsMBD5基因在牡丹花芽中受低温诱导,且转录水平在低温处理14d时达到最大值,之后维持较高的转录水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PsMBD5基因对牡丹花芽的休眠解除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小麦类钙调素基因的功能和在植物逆境响应中的分子机制,以电子克隆结合RT-PCR的方法,在小麦中克隆到一个类钙调素基因TaCML79。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588bp,编码的蛋白长度为195个氨基酸,推测的分子量为20.45kDa,等电点为4.6,属于酸性蛋白,具有2个典型的和一个不完整的EF-hand结构域。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TaCML79与野生稻的ObCML35和水稻的OsCML10亲缘关系较近,相似性分别为84.6%和86.8%。该基因的表达在根和地上部分受到热激、NaCl、渗透和冷胁迫的诱导或抑制,初步推断该基因可能与植物抗逆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类泛素蛋白基因在苔藓植物中的生物学功能,从毛尖紫萼藓干旱cDNA文库中获得了类泛素蛋白基因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Gp-UBL5。该基因cDNA全长471 bp,包含1个222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73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Gp-UBL5基因编码蛋白分子质量为8.525 kDa,等电点为7.84,为稳定型蛋白。进化分析显示,该编码蛋白与二穗短柄草、大麦等类泛素蛋白具有较高一致性,达96%~99%。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Gp-UBL5基因在复水和快速干旱的各个时期均有表达,推测该基因可能在毛尖紫萼藓的抗旱机制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姚晓华  吴昆仑 《作物学报》2016,42(3):399-406
为了解脂质转运蛋白基因在青稞中的功能, 以青稞品种昆仑12为材料, 利用同源克隆得到青稞blt4.9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U170187), 该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720 bp, 开放阅读框长348 bp, 编码115个氨基酸残基, 相对分子质量为11.2 kD, 理论等电点9.04, 不稳定系数为28.41, 是一个稳定的蛋白质。blt4.9编码的蛋白绝大多数属于疏水区, 没有较大的亲水区。序列比对显示, 该基因与大麦blt4.9基因编码蛋白的同源性最高(98.3%)。Real-time PCR分析结果显示, blt4.9基因在20%~30% PEG-6000、4℃以及50 mmol L-1 ABA处理后表达量显著增加, 且在抗逆性强的青稞品种(旱地紫)中的表达量高于在抗逆性弱的品种(大麻)中, 推测该基因与青稞的抗逆性有关。该研究结果为利用青稞脂质转运蛋白基因改良青稞抗逆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细胞分裂素在植物生长发育和抵御盐、干旱等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研究小麦细胞分裂素信号转导途径中组氨酸磷酸转运蛋白基因的功能和在植物逆境响应中的分子机制,以电子克隆结合RT-PCR的方法,从小麦中克隆了组氨酸磷酸转运蛋白基因Ta HP4。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456 bp,编码的蛋白长度为151个氨基酸,推测的蛋白分子量为17.71 ku,等电点为9.09,属于碱性蛋白,具有一个HPt结构域和一个负责磷酸基团传递的保守的组氨酸位点。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Ta HP4与水稻和玉米中不含保守组氨酸位点的Os PHP1-Os PHP3和Zm HP4亲缘关系较近,相似性为62.3%~88.7%;而与小麦中前期已经克隆的Ta HP1-Ta HP3亲缘关系较远,相似性仅为32.2%~34.2%。Ta HP4基因表达模式具有较强的组织特异性,在叶、穗、茎等地上部表达量较高,而在根中则表达量很低。另外,Ta HP4基因受盐、干旱和ABA抑制表达,初步推测该基因可能在小麦抵御逆境胁迫的生物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小麦品种汶农14抗白粉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农14是近年山东省和国家审定一个半冬性小麦品种。采用来自不同地区的52个小麦白粉菌菌株对汶农14进行抗性鉴定,并利用分子标记分析定位了其抗白粉病基因。汶农14对43个菌株(82.7%)表现抗性反应型,对9个菌株表现感病反应型。这些菌株对汶农14的毒力谱与已知抗白粉病基因Pm2相似,但汶农14对11个菌株的反应与携带Pm2的Ulka/8*Cc不同。此外,利用26个菌株的鉴定结果表明,汶农14与携带Pm46的Tabasco相比,与3个菌株的反应型表现不同。汶农14在成株期对白粉病混合菌株表现高抗。利用汶农14×邯4564的F2和F2:3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发现汶农14对E09菌株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PmW14。分子标记分析显示,PmW14与Xcfd8、Xcfd81和SCAR203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7.5、1.8和7.7 cM。由于这些分子标记被定位于小麦5DS染色体的5DS-1-0-0.63区间,且与Pm2基因紧密连锁,因此推测,PmW14可能与Pm2位于相同的基因座。  相似文献   

12.
四倍体小麦与节节麦杂交培育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小麦品种改良。以引自CIMMYT的Syn768、Syn769和Syn780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分别与中国四川成都平原主栽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回交的BC2F2:6后代群体中选育的113份优良高代系为材料,采用SSR特异引物的PAGE凝胶电泳对其Waxy蛋白亚基缺失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121份材料中,8份材料缺失Waxy-B1型蛋白亚基,占全部材料的6.6%;没有检测到其他类型的缺失体。从每个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亲本材料所形成的后代衍生群体来看, Waxy-B1缺失体频率各不相同,说明Waxy蛋白亚基缺失类型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后代衍生群体材料中的表现存在着随机性,与亲本的基因型状况关系极大。通过研究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Waxy蛋白亚基缺失类型,有助于提高分子标记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3.
试验选用三黄鸡、海南阉鸡、北京白鸭和海南鸭各4只,分别采用4×4拉丁方设计,测定家禽对玉米、小麦、糙米、木薯4种饲料营养物质的代谢,以评定这4种饲料的营养价值,并分析比较鸡鸭对营养物质利用的异同。结果表明,4种饲料在鸡鸭中的表观代谢能(AME)玉米最高,木薯最低,玉米、糙米、小麦三者差异不显著(P>0.05);海南阉鸡和海南鸭对玉米的AME与木薯比较差异显著(P≤0.05);三黄鸡和北京鸭对玉米的AME与木薯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鸡鸭对4种饲料粗脂肪、表观氮和真氮的消化率,玉米最高,糙米与玉米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木薯较低,与玉米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4种饲料中粗纤维的消化率,海南阉鸡、北京鸭、海南鸭对糙米中粗纤维的消化率最高,与玉米差异显著(P≤0.05),玉米与木薯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4种饲料的AME及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率,鸡、鸭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叶黄杨扦插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目的】通过试验,寻找适合大叶黄杨扦插生根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适宜浓度。【方法】以大叶黄杨当年生枝条作试材,分别就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种类、不同浓度及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混合处理大叶黄杨枝段的生根效应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分析结果。【结果】(1)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大叶黄杨的生根效果以IBA50mg/L为最好,其次为IAA50mg/L,NAA50mg/L的效果较差。(2)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大叶黄杨的生根效果,IBA以50mg/L为最好,IAA和NAA均以50mg/L为最好。(3)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混合对大叶黄杨生根的影响不明显,生产上不宜采用IAA50mg/L+NAA50mg/L,IBA50mg/L+NAA50mg/L的混合。【结论】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大叶黄杨的生根效果以IBA50mg/L为最好;生产上不宜采用IAA50mg/L+NAA50mg/L,IBA50mg/L+NAA50mg/L的混合。  相似文献   

15.
对县级科普工作力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大科普工作力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首要任务。针对当前科普工作现状,列举了科普工作三个方面问题:体制健全,职能弱化;科普经费不足,工作手段简单;科协自自身发展有限。提出了科普工作四个方面的思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科普工作的良好氛围;加大工作力度,提高科普工作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深化科普工作的形式,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建立科普工作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Brown planthopper (BPH) is the most damaging rice pest globally. Resistant varieties are the most effective and environmental strategy for protecting the rice crop from BPH. Functional markers (FMs) designed from polymorphic sites within gene sequences affecting phenotypic variation are highly efficient when used for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MAS). Bph14 is the first and only cloned insect resistance gene so far in rice. Compared to the sequences of its non-effective alleles there are a number SNP differences. In this study, the method of allele-specific amplification (ASA) was adopted to design a simple, co-dominant, functional marker Bph14P/N for Bph14. Bph14P/N was combined with two specific dominant markers: one, named Bph14P, targets the promoter region of Bph14 and amplifies 566 bp fragments; and the other, Bph14N, targets the LRR region of bph14 and amplifies 345 bp fragments. Specificity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functional marker system were verified in two breeding populations and a Chinese mini core collection of Oryza sativa. We recommend the use of this simple, low-cost marker system in routine genotyping for Bph14 in breeding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7.
海岛棉GbMFT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RT-PCR和RACE技术,从新疆海岛棉品种新海14中克隆得到了一个MFT (MOTHER OF FT AND TFL1)类似基因,命名为GbMFT1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KC513744)。GbMFT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为528 bp,编码175个氨基酸的蛋白,含一个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PEBP)结构域。GbMFT1蛋白的羧基端含有MFT蛋白都含有的脯氨酸。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GbMFT1编码产物与葡萄、番茄亲缘关系较近,属于同一进化分枝。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GbMFT1基因在棉花的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花瓣中的表达量较高;在纤维发育的不同时期中均有表达,在开花后2 d的胚珠、9 d的纤维中表达量最高。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GbMFT1基因在刚萌发的种子中表达量高,用不同浓度的ABA处理种子后其表达变化不明显,表明GbMFT1基因的表达不受ABA的调节。  相似文献   

18.
甘蔗磷脂酰肌醇转运蛋白基因ScSEC14响应干旱和盐胁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ec14-like磷脂酰肌醇转运蛋白(Sec14-like phosphatidylinositol transfer proteins, PITPs), 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 参与肌醇磷酸代谢、膜运输、极性生长、信号转导、逆境胁迫等多种重要的生命过程。甘蔗中响应干旱和盐胁迫的Sec14-like基因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从甘蔗受黑穗病胁迫的转录组数据库中获得一条SEC14基因序列, 并利用RT-PCR技术克隆得到甘蔗SEC14基因cDNA全长序列, 命名为ScSEC14 (GenBank登录号为MG571103)。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 ScSEC14基因全长1617 bp, 包含一个1008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 编码335个氨基酸; ScSEC14为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 不存在信号肽; 蛋白二级结构元件多为α-螺旋, 具有典型的SEC14结构域和CRAL_TRIO_N结构域。此外, 系统进化树分析揭示, 该蛋白属于Sec14-like蛋白家族的SSH (soybean Sec14 homolog group)亚家族。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 ScSEC14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 ScSEC14基因在甘蔗中组成型表达, 在蔗皮中的表达量最低, 蔗叶中的表达量最高, 约为蔗皮的4.9倍; 该基因在PEG、NaCl、CaCl2和水杨酸(SA)胁迫下的表达量均上调。因此, 甘蔗ScSEC14基因可能参与Ca 2+和SA介导的抗逆信号通路, 积极响应逆境胁迫, 尤其调节了干旱和高盐环境下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19.
唐山地区种植业干旱灾害特征及模糊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唐山11区、县1991~2005年作物干旱受灾资料,对各区县作物干旱受灾指数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基于信息扩散的模糊数学理论方法,对本地区分区县农业干旱进行风险评价实例研究,定量地分析了唐山各区县种植业干旱受灾率风险水平及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选用鲁花14与花育23花生品种, 通过农杆菌介导开展了轮状病毒抗原蛋白VP4基因遗传转化研究, 从转化植株中随机选取26株表现Kan抗性植株进行npt II基因的PCR检测, 结果有22株能扩增出620 bp左右的npt II基因条带, 阳性率约为84.62%。提取npt II基因显示为阳性的植株叶片DNA作模板, 用VP4基因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 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所有npt II基因阳性的植株均扩增出了约2 350 bp的特异性条带, 而野生型没有。对部分转基因植株进一步进行PCR-Southern杂交和Southern杂交分析, 发现转基因植株中出现了阳性杂交信号, 表明VP4基因的确已经整合到花生的基因组中, 并且是1~2个拷贝。用RT-PCR分析了11株转G1VP4基因的植株, 证明插入鲁花14中的VP4基因已经正常转录, 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筛选到的4株转基因花生, 分别提取其蛋白, 在30 kD处出现特异性蛋白条带, 这为获得转基因创新种质材料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