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物理量场、红外卫星云图、榆林雷达(CINRAD-CB)产品等对2011年7月1~2日榆林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境场、热力、动力条件、中尺度影响系统及触发机制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外围暖湿气流与东北涡后回流冷空气是暴雨发生的环流背景,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的维持是暴雨产生的重要因素;地面干线触发了对流云团的生成,同时伴有中尺度低压的存在更有利于对流的生成和加强,从而生成多个中尺度对流云团并不断移动形成"列车效应",产生了暴雨;雷达径向速度图上"逆风区"的出现表明有中小尺度垂直环流存在,有利于暴雨天气的发生;V-3θ图上表现为暴雨时对流层顶附近有超低温存在,处于很不稳定状态,有利于产生对流,有充沛的水汽输送,预示着有强降水天气出现。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降水实况资料以及卫星云图资料和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资料等,从环流背景、形成机理、雷达回波与卫星云图特征等方面,对2012年7月14—17日娄底市持续性暴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高纬度不断有短波槽东移,副热带高压和中低层切变线稳定维持,低空西南急流发展强盛,是持续性暴雨发生的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在中尺度回波团或回波带及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影响下产生暴雨;中尺度对流回波或云团一般发生在多个天气尺度系统的汇合处,对暴雨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水汽辐合贯穿整个降水过程,在低层出现强湿度中心时,对应强降水发生;中尺度对流系统表现在整个对流层为上升运动,暴雨区位于CAPE值梯度不断加大的密集带中,低层θse锋区不断增强为对流性强降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条件。  相似文献   

3.
利用形势场、物理量场及卫星云图雷达等资料,对2022年6月29—30日柳河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副高后部切变和高空横槽是此次强降水的大尺度天气系统,西南暖湿气流与槽后西北冷空气碰撞是产生强对流天气的不稳定层结的重要原因;海上高压阻挡与青藏高压东移使两者之间形成狭窄、跨度较大切变,对流系统反复生成发展,并沿着切变线方向经过同一地区上空,呈现“列车效应”;物理量场相对湿度、对流有效位能、KI指数对流性指示较好;云图与雷达图有利于对流云团的识别,较好地监测区域降水强度及降水路径;前期柳河县降水频繁,水汽充足,局地地形抬升触发增加了降水的强度。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ECP 1°×1°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降水实况资料以及FY-2E卫星云图资料等资料,从环流背景、形成机理和卫星云图特征等方面,对2010年8月8日~9日山东区域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高纬度短波槽缓慢东移,副热带高压和地面气旋稳定维持,超低空气流发展强盛,是暴雨发生的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在中尺度回波团或回波带及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影响下产生暴雨;降水主要出现在对流云团生成,发展、成熟时期,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对流云团西部、西南部,南部;超低空东南气流由于水汽输送路径短,对短时强降水发生十分有利;中尺度对流系统表现在整个对流层为上升运动。低层θse锋区不断增强为对流性强降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及数值预报产品,对河套地区2012年6月25~26日对流性暴雨天气过程,从大尺度环流特征、中尺度系统和对流性强降水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⑴25~26日对流性降水分布极不均匀,突发性强,有明显的日变化,入夜后对流发展旺盛,而白天较弱或出现间歇。⑵高低空温度差的增大和高能舌的存在为降雨的发生储备了潜在能量,暖湿切变触发了25日和26日夜间的强对流。⑶对流单体在副高西北侧切变中合并发展,中尺度对流云团在阴山山脉南麓喇叭口地形作用下,暖区内中尺度辐合增强、动力抬升条件更加强势,对降水有明显的增幅作用。⑷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产品实时反映了对流云团的"列车效应"和地形对降水的增幅作用,对强降水量级和强度的判别有明确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ECP 1°×1°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降水实况资料以及FY-2E卫星云图资料等资料,从环流背景、形成机理和卫星云图特征等方面,对2010年8月8日~9日山东区域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高纬度短波槽缓慢东移,副热带高压和地面气旋稳定维持,超低空气流发展强盛,是暴雨发生的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在中尺度回波团或回波带及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影响下产生暴雨;降水主要出现在对流云团生成,发展、成熟时期,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对流云团西部、西南部,南部;超低空东南气流由于水汽输送路径短,对短时强降水发生十分有利;中尺度对流系统表现在整个对流层为上升运动.低层θse锋区不断增强为对流性强降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7.
采用Micaps平台提供的各类气象资料,对7月26日暴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机制,各物理量场及地面气象要素、云物理量的动态形势进行叠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前临夏州处于高原低值系统西南侧的暖湿气流中,有明显近地面的扰动气流配合,其中冷空气南下有利于中尺度扰动形势的加强,促使了高原暖湿气流与对流云团的加强作用,为暴雨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热力、水汽条件,在暴雨区上空形成深厚的湿度层结,低空急流扰动对此次局地突发性暴雨起到了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Micaps平台提供的各类气象资料,对2017年6月8—9日处于高原边坡的临夏地区暴雨大尺度环流背景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前临夏州处于高原低值系统右侧西南暖湿气流中,有明显的近地面扰动气流配合,其中冷空气南下有利于中尺度扰动形势的加强,促进了高原暖湿气流与对流云团的增强,为大暴雨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水汽条件,在暴雨区上空形成充沛、深厚的湿度层结,低空的急流扰动在局地强降水过程中起到了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9.
程海霞  张红霞  张燕  王建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59-19462
[目的]分析2010年8月晋城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方法]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卫星云图等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对2010年8月18~19日发生在山西晋城的一次强降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此次暴雨产生于西低东阻的环流场中,是在中低层切变线、低空急流等有利的天气形势下产生的,低层切变、风向辐合均有利于晋城地区附近不稳定空气的抬升,而对流层低层和地面冷空气的入侵是这次对流天气产生的主要触发机制;西南低空急流为暴雨区输送了充沛的水汽,高温高湿为暴雨的发生积蓄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这次过程的主要降水系统是地面中尺度切变线扰动激发的对流回波单体,对流回波单体在中低空西南气流的引导下,向晋城移动形成列车效应,在晋城地区产生了大暴雨;多普勒雷达资料揭示了此次中尺度暴雨系统的发生、发展、移动的特征;强降水中心位于TBB低值中心后方的梯度大值区内。[结论]该研究为此类短时暴雨的预报、预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2019年7月在江苏南通出现了一次特大暴雨,此次暴雨过程对当地农业造成了极大影响。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FY-2G风云卫星资料、自动气象观测站资料等监测数据,分析了特大暴雨成因及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西风槽、中低层切变线和远距离热带风暴是造成特大暴雨的天气背景;一个由γ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了强降水的产生;低层强锋生导致不稳定能量释放,是特大暴雨发生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雷达资料对2011年6月15—16日广西来宾地区出现的局地性强降水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原槽、低层切变线、地面静止锋以及西南低空急流是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发生前西南水汽通道的打开及不稳定能量的积累为此次强降雨的产生提供丰富的水汽、能量条件。物理量场的诊断分析发现,强降水落区中低空与正涡度区对应,在强降水发生前有指示意义。雷达资料分析可见,过程期间桂中地区形成了一中尺度对流系统,在速度图上可以看出有明显的逆风区,西南水汽与冷空气相遇在静止锋的区域不断有中尺度对流云团生成,且长时间的稳定少动是导致来宾市局地性强降水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郭一波  张燕  李帅帅 《北京农业》2013,(18):133-134
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1年7月2-3日发生在山西晋城的区域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产生于西低东高的环流场中,是在西北涡、中低层切变线、低空急流等有利的天气形势下产生的,低层风向切变、风向辐合、中尺度切变线均有利于晋城地区附近不稳定空气的抬升,而地面冷空气的入侵是对流天气产生的主要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3.
利用高空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 1.0°×1.0°再分析资料、FY-2C资料等,从天气系统、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等方面对2014年8月23日黔西南州的这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切变和冷空气是此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地面辐合线触发了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中尺度对流云团沿地面辐合线生成与发展,对流云团合并增强是直接造成黔西南州大暴雨的主要原因;850 h Pa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沿着地面辐合线自北向南移动影响黔西南州,且降雨落区与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辐合中心相对应。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FY2E卫星资料,对2015年8月2—4日发生在鲁西北地区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雷达回波及卫星云图特征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此次暴雨的单体多为低质心单体风暴,强中心高度都在0°层以下,降水效率高。回波主体的尾端前部易生成新的单体;大暴雨的发生与单体位置的稳定少动有直接关系。弓形回波后部有明显的后侧入流缺口,前部易出现阵风锋。VWP产品可以看出,强盛的低空及超低空急流为暴雨发生提供水汽和能量,干冷空气侵入到低层后,强降水发生;冷空气减弱或者低空西南急流能量再次下传扩展到低层时,降水减弱。深厚的逆风区可以加强局地的辐合上升运动,起到暴雨增幅的作用。上游生成的形状规则、边缘光滑的对流泡需加强注意,更容易生成强盛的中尺度对流云团。云核分裂预示着云体消亡。  相似文献   

15.
宋长远  梁曙光  寇思聪  赵雷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630-1632,1649
利用常规资料、卫星云图和营口多普勒雷达产品,对2011年8月28~29日发生在本溪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风带低槽、低层切变线和副热带高压边缘强盛的暖湿气流共同影响造成了这次暴雨天气过程;在基本反射率图上,在混合性降水云系中存在强度为45~55 dBz的强回波中心,对流云团出现"列车效应"时有利于暴雨天气的发生;在多普勒速度图上,低空急流和逆风区是这次暴雨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利用地面高空常规观察资料、单站资料和风云2C卫星云图资料,对2014年6月17—18日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及物理量场、云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前,红外云图上识别出对流云团的发展对强降雨发生有重要指示意义,强降雨主要发生在对流云团发展最旺盛阶段。中尺度分析可以作为此类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2019年7月在江苏南通出现了一次特大暴雨,此次暴雨过程造成大面积农田被淹、金鱼养殖受灾等,对当地农业造成了极大影响。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FY-2G风云卫星资料、自动气象观测站等监测数据,对此次农业致灾暴雨的环流背景、内部结构及其演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1)西风槽、中低层切变线和远距离热带风暴是造成特大暴雨的天气背景,2)产生强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是一个由γ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成β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3)低层强锋生导致不稳定能量释放,是特大暴雨发生的触发机制,4)通过分析来提高暴雨预报能力,提出防范应对措施,提前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减轻暴雨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赵繁盛  赵惠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43-18346,18432
2006年7月10日辽东半岛地区出现了暴雨或大暴雨天气,利用常规的天气资料、卫星云图以及MM5模式,对发生在大连地区的这次暴雨天气进行天气形势、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等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由高空槽、副高后部切变云系、北上台风的外围云系、地面倒槽相互作用引起的对流天气过程。切变线云系中不断产生并发展加强的多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是这次过程的直接中尺度系统。MM5模式模拟结果分析揭示了造成此次暴雨时,对流层低层存在很强的西南低空急流,台风充足的水汽配合低层旺盛的西南流场为雨区输送水汽和热量;切变线结构为低层有辐合中心,高层有辐散中心,垂直运动场上对应有强上升运动,为暴雨提供动力条件;暴雨区上空存在着较深厚的高湿水汽柱和高温层,为暴雨的产生提供充足的水汽和能量。暴雨区高层有明显冷气流侵入是产生暴雨天气的触发机制;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及强度变化对这次暴雨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苟阿宁  李武阶  黄延刚  吴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343-11346
[目的]分析2011年6月9日湖北入梅后首场暴雨过程。[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每6 h一次的NCEP 0.5°×0.5°再分析资料、卫星资料和地面加密雨量站资料等,对2011年6月9日湖北入梅后首场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和中尺度分析,寻找湖北省梅雨期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结构特征、系统移动演变规律以及触发机制等。[结果]这次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下产生的,此次暴雨过程是单阻型梅雨形势,500 hPa中高纬维持"两槽一脊"形势,无明显阻高,副高位置偏东偏弱,以高原冷空气为主;川东低涡东移、中低层切变线、干线和低空急流为降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和动力条件;造成强降水的雨团有明显的中尺度系统特征,3个中β对流云团分别来自西南暖湿气流、700 hPa冷式切变尾部和850 hPa暖式切变顶部,经过在鄂东南合并加强,生成具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带状结构特征、维持少动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Mβcss),该云团是此次降水的直接制造者,通城强降水出现在云团合并发展最旺盛的地方。[结论]该研究为梅雨期暴雨的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农技服务》2016,(12):1-3
利用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朝阳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葫芦岛市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14年9月20日发生在葫芦岛的一次短时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本次极端短时暴雨过程,是发生在高空冷涡控制下,700h Pa槽后干冷气团叠加在850h Pa暖湿气团上、在地面倒槽前部偏南气流区内产生的一次强对流天气;通过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尺度云团主要是在冷涡后部西北气流和底部偏南气流下生成发展,其演变过程与葫芦岛的降水有密切关系;通过对各种雷达产品的分析,发现连山站强降水主要是受一条带状回波影响,该回波内有中小尺度辐合,产生强烈上升运动,引发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