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宁夏小麦品种抗条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选择宁夏50年代至90年代不同时期的主要栽培品种26个,用各时期流行的12个主要条锈菌生理小种进行室内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指出:不同品种对各生理小种的反应均为垂直抗病性,对敏感优势流行小种类型均为感病类型,而引起生产上的品种更换。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以前,品种纯度鉴定技术发展到了田间小区鉴定和田间检验方法。50年代后,国际种子检验协会开始提出种子检验室鉴定品种的可能性和价值。70和80年代发展了电泳技术、幼苗鉴定技术和快速鉴定技术。90年代开始注意计算机模拟分析系统和分子技术的应用。1形态鉴定技术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玉米品种抗病性研究进展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持续进行玉米品种抗病性研究。加强抗能种工作,是保证玉米产稳定产的重要课题。我省由70年代开始系统进行此项研究,并不断完善和提高。针对玉米丝黑穗病、大、小斑病、茎腐病、穗、粒腐病等主要病害,研究总结出一套科学有效的鉴定技术。对数各粉玉米自交系、测交种、杂交组合、农家种等进行鉴定,筛选出一批抗源和抗病品种。80年代以来,我省的主要掖品种绝大多数抗病性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主  相似文献   

4.
1凉山州马铃薯育种的回顾 凉山州从事马铃薯育种工作已有40多年的历史,70年代以前主要以引种为主,引进的品种多数来源于前苏联、德国、美国等国家,如“燕子”、“卡它丁”、“阿普它”等。目前生产上应用的“米拉”即是高山作物研究站(原凉山州昭觉农科所)于1960年从四川省农科院引进鉴定后示范推广的品种(该品种来源于民主德国)。  相似文献   

5.
 从3万多份小麦材料的抗赤霉病性鉴定及主要抗赤霉病品种的系谱分析中发现,我国改良小麦品种的抗赤性最初起源于中度感病品种。其中,最主要的是一些中度感病的意大利品种和我国地方品种。70年代以来,抗赤性来源几乎局限于意大利品种Mentana、Funo和我国地方品种台湾小麦等几个基因型,以致80年代我国抗赤育种没有取得新的突破。因些,很有必要广泛开拓和利用新抗源。抗赤性的选择应当在低世代和人工诱发病害流行的条件下进行,把抗赤性分为O、HR、R、MR、LR、S和HS更合理。  相似文献   

6.
谢长荣 《新农业》2011,(8):13-14
一.品种问题全世界葡萄品种有8600多个,就鲜食品种而言,目前我国市场上就有100多个。发展葡萄选什么品种好?这个问题不应一概而论。既是一个品种,就有它的优点、特性和不足,但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区各有制约因素,选择品种各有侧重,20世纪80年代,全国大都栽巨峰,90年代全国又重点栽红提。  相似文献   

7.
1种质资源研究1.1地方品种50年代到60年代初,我们在河南省农家品种的调查、整理、征集与异同鉴定工作中,发现河南地方品种的类型分布(除一些特殊类型外)多与生态条件有关。例如圆颖多花类多分布在豫西伏牛山两侧的山、丘地区,洛阳山、丘地区多称之为“出山豹...  相似文献   

8.
《农家顾问》2013,(11):34-34
对当前生产上使用的苹果主要种质资源、品种的抗褐斑病性进行鉴定和评价,以期了解中国苹果种质资源的抗褐斑病特点。通过离体叶片室内接种试验结合田间品种圃自然发病情况调查.对85个苹果品种进行系统抗褐斑病鉴定。结果表明,供试的所有品种都能感染褐斑病菌,没有发现免疫品种,且感病品种占供试品种的62.4%;  相似文献   

9.
1992 ̄1993年在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对江苏省70 ̄90年代育成的抗枯萎病棉花品种进行产量及有关性状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90年代品种比70年代品种产量提高近两成。80年代品种铃重的增加,90年代单株铃数和衣分率的提高是棉产上升的主导因素。不同时期育成的品种纤维品质变化不显著。在棉铃空间分布上,90年代品种纵向上部铃及横向第一、二果节内围铃比例均比70年代品种增加。棉株光合强度、生物产量及收获  相似文献   

10.
蔬菜耐热育种与耐热栽培研究进展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20世纪90年代蔬菜耐热性鉴定方法,遗传规律,耐热品种的引进与筛选,育种方法及成就和耐热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我国蔬菜耐热性研究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金冠、新红星、富士、新陆奥、乔纳金、青森、山荆子等7个苹果品种/类型为试材,应用毛细管区带电泳的方法对其水溶性蛋白质进行分析,成功地对7个不同苹果品种/类型进行了区分,说明毛细管区带电泳法可以用于苹果品种的鉴别,且方法简便、快速、高效。  相似文献   

12.
小麦醇溶蛋白电泳分析及其品种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率亲缘关系的远近,各品种间醇溶蛋白 电泳图谱差异均明显。凝胶的光密度扫描图亦表明不同小麦品种醇溶蛋白组分有显著区别。本法可用于鉴定不同小麦品种甚至亲缘极近的品种。  相似文献   

13.
一些小麦1B/1R易位系品质基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DS-PAGE和A-A-PAGE分析了38份小麦1B/1R易位系Glu-1、Glu-3、Gli-1位点基因组成。结果表明,小麦1B/1R易位系中品质基因多样性降低,Glu-1、Glu-3编码的高、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种类减少,Glu-B1位点含有的优质亚基比例明显下降,Gli-1位点编码的醇溶蛋白比例增加,导致劣质。因此对于抗病品种品质改良要着重于改变其遗传组成尤其是Glu-1、Glu-3、Gli-1位点基因组成,尽可能打破Glu-3、Gli-1位点基因连锁关系,淘汰Glu-3位点基因的j,导入一些优良的品质基因。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3种形态氮肥对不同专用小麦叶片氮代谢和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强筋小麦豫麦34在酰胺态氮肥处理下,开花期叶片NR活性较强,氮素含量相对较高。籽粒中蛋白质含量较高,清蛋白含量和麦谷蛋白/醇溶蛋白比值最大,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较好;中筋小麦豫麦49在铵态氮肥作用下,籽粒蛋白质含量、清蛋白含量和麦谷蛋白/醇溶蛋白比值均最大;弱筋小麦豫麦50在铵态氮肥处理下,籽粒蛋白质含量和麦谷蛋白/醇溶蛋白比值均较低,加工品质较好;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开花期叶氮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NR活性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上海和韩国粳稻品种米质特性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6个上海粳稻品种和9个韩国粳稻品种进行了品质特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和韩国品种间的粒宽、长宽比、穗着粒密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碱消值均呈显著的差异,上海水稻品种比韩国水稻品种粒型较细长,穗着粒密度高,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碱消值高,但食味值和淀粉谱特性则相反,韩国水稻品种的食味值和淀粉谱特性中的最高粘度值、最终粘度值和下降粘度值显著高于上海水稻品种。水稻品质特性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食味值与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穗着粒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最高粘度值和下降粘度值呈显著的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与最高粘度值、最低粘度值和最终粘度值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由此认为,通过育种手段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改进穗型和粒型结构,并在栽培措施上降低氮肥施用量是提高上海水稻品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普通小麦醇溶蛋白的遗传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酸性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APAGE)技术对国内外早期选育和近期推广的72个小麦品种进行醇溶蛋白位点特异性检测,分析了不同基因型醇溶蛋白的遗传差异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72个供试品种在醇溶蛋白带型上差异显著,醇溶蛋白电泳共分离出93条迁移率不同的带,其中有2条双联共显带和4条稳定表达带,68条具有多样性,占94.4%。供试品种间遗传距离在0~0.84之间,平均值为0.42,变异较大,特别是大多国外品种与国内品种之间,以及早期选育品种与近期推广品种之间均具有较大的遗传距离。聚类分析表明:供试品种在遗传距离0.57水平上聚为4类,具有相同亲缘关系的品种大多数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水稻主栽及后备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安徽省主栽及后备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方法]通过对安徽省17个后备水稻品种的抗病性试验以及对部分主栽品种的调查,鉴定了不同水稻类型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结果]盐粳9号、80优226、天协1号、A01籼、绿粳糯6号表现为中抗,A03籼、扬粳636表现为感病,其余10个品种都表现为中感;对安徽省内主栽水稻品种进行稻曲病普查,结果显示水稻两优系列品种多数较为感病,新两优香4表现一定的抗病性。[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安徽省水稻抗病性栽植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8.
不同基因型水稻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生态型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7个粳稻品种和4个籼稻品种为材料,分析了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在江苏省不同生态地区间的差异及其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不同的水稻品种对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存在着差异,并有强弱之分;粳稻的加工品质根据其品种类型的不同,在不同稻区有不同的表现,籼稻的加工品质在江苏中北部地区表现较好;粳稻品种的外观品质在江苏中部里下河稻区较优,籼稻品种的外观品质则以纬度较高的地区较优。  相似文献   

19.
不同株高粳稻氮素累积和转运的基因型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矮秆粳稻4007、武运粳和高秆粳稻豫粳和云粳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株高水稻累积和转运氮素的基闪型差异。结果表明,4007和武运粳的产量显著高于豫粳和云粳。矮秆粳稻4007和武运粳在分蘖期累积的氮素量低于豫粳和云粳,开花期后吸收的氮素显著高于豫粳和云粳。矮秆粳稻转运到籽粒中的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以及籽粒氮素产量均显著高于高秆粳稻,而成熟时残留在茎叶中的氮素低于高秆粳稻。上述结果表明,种植矮秆粳稻更有利于水稻高产和提高氮素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水旱栽培条件下水、陆稻品种产量和生理性状比较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选用来自日本、中国华北、东北、西北等地的早熟粳型水稻品种8个和陆稻品种7个,在盆栽保水、盆栽旱种和大田旱种3种栽培条件下,比较水稻品种和陆稻品种的穗长、穗粒重、实粒数、结实率、百粒重和株粒重等产量性状、叶片水势、叶片鲜重、气孔阻力、植株高度和叶片卷叶度等生理及其它地上部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旱种条件下水稻、陆稻产量都低于保水栽培的产量,水稻品种的抗旱系数(旱种产量/保水产量)低于陆稻;旱种下株高低于保水种植;陆稻品种的叶片水势均高于水稻品种,且叶片水势与抗旱系数密切相关;旱种条件下陆稻气孔阻力低于水稻品种,保水条件下并无规律性;品种间叶片鲜重差异不大,但陆稻品种稍大于水稻品种;陆稻的叶片卷叶度低于水稻。此外还提出苗期通过根系或旱种卷叶度,后期通过叶片水势鉴定水陆稻抗旱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