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宁夏298个生态移民新村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探析宁夏生态移民新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宁夏生态移民新聚落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特征;从县域尺度来看,各县区的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红寺堡区、沙坡头区、同心县;在空间方向特征上大致呈"南—北"走向分布,符合宁夏"以川济山,山川共济"的人口迁移重大决策;从时间尺度来看,不同时段的新聚落点依赖于不同的移民工程,在分布格局上呈现明显的差异性。海拔、坡度、人口密度、人口承载力是影响生态移民新聚落分布的重要因素,相对较低的海拔和较小的坡度、人口密度较低和人口承载力较强的区域是政府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中生态移民新聚落选址和发展主要立地。生态移民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动力因素是生态胁迫与经济胁迫,在此基础上政府的政策规划推动这一演变的落实和发展,构建了宁夏生态移民新聚落空间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2.
水资源作为典型的公共品具有很强的外溢性,而且其外溢性具有单向流动的特征,围绕水资源生态补偿引发的流域上下游地方政府间矛盾日益突显。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分析我国跨区域上下游地方政府的博弈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流域上下游地方政府达成合作的局面长期内主要受上游地方政府惩罚值、下游地方政府惩罚值、下游地方政府对上游地方政府的补偿收益以及上游地方政府保护水资源的成本等四个方面因素影响,而与下游地方政府因水资源受到保护而获得生态收益无关。高层级政府解决水资源补偿问题时,不能仅考虑下游地方政府获得生态收益,而应该综合考虑上游地方政府惩罚值、下游地方政府惩罚值、下游地方政府对上游地方政府的补偿收益以及上游地方政府保护水资源的成本等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态足迹计量模型,对日照市1994—2017年生态足迹变化轨迹及生态压力变化特征进行测算分析;采用弹性系数法,对生态足迹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结果显示:日照市生态足迹构成中化石燃料用地占比逐年增加,2008年开始成为占比最高的用地类型;人均生态足迹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较小,生态赤字明显,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变化特征;研究期内,生态足迹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第二产业比重,抑制因素为第三产业比重,且主要驱动因素与抑制因素伴随人均生态足迹的阶段变化而存在一定差别。合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建构生态文明、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保障日照市生态足迹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科学论证张家口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分析张家口建设生态经济区的驱动因素,对区域进行空间区划,明确空间结构,并提出生态经济区建设机理。方法根据空间依赖性和居民地临近性等原则,使用TM遥感影像和居民点等矢量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和遥感影像解译方法,对研究区进行地理区划,并结合经济社会统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张家口建设生态经济区是实现京津冀区域生态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张家口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存在自然可能性、经济可行性和政策可容性。其中区域生态环境脆弱且环境外溢显著是其自然驱动因素,处在重要区域经济圈内但经济发展滞后是其经济驱动因素,区域规划与政策导向是其政策驱动因素。张家口生态经济区划可分为以"坝上坝下、两山两河"为主体的自然空间结构,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一轴两翼一区"为内容的功能分区结构。结论张家口生态经济区建设要立足绿色发展,坚持产业发展生态化和生态发展产业化,经济建设要以城镇化建设为引擎,加快城市点轴模式的开发,生态建设要构建以自然尺度为单元的由面状草原、带状农田和块状森林组成的综合生态系统,同时建议张家口实施首都经济圈和外长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战略和建设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战略。  相似文献   

5.
明确生态退化及其驱动因素的空间分布,是有针对性开展生态调控修复的前提。围绕生态功能退化、自然驱动力、经济社会驱动力,运用地理信息再编码叠加分析技术、生态分区技术等,构建生态退化驱动空间分布识别模型,并以浑善达克防风固沙功能区为例,基于防风固沙生态功能退化空间差异性分析,以生态调控理论为指导,提出重点治理、调控治理、预防治理、维护治理的生态修复分区策略,并根据生态功能退化自然驱动与经济社会驱动复合空间分布特征,针对不同区域提出具体的生态调控修复方案。结果显示,重点治理区主要分布在浑善达克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主要包括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镶黄旗、克什克腾旗、多伦县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部分区域,植被、地形、畜牧业的发展水平是其防风固沙功能退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城镇化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之间的耦合情况,以2007—2017年具有“老、少、边、山、穷”特点的广西、云南、贵州三个省份为研究对象,从“人、土、经、社”和“山、水、林、田、环”构建城镇化系统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灰色关联模型探究区域城镇化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耦合协调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老、少、边、山、穷”整体区域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水平2007—2015年高于城镇化水平,2015—2017年低于城镇化水平,且二者之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区内城镇化系统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系统的整体差异程度趋于扩大,且后者内部差异程度高于前者。城镇化系统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由轻度失调转变为初级耦合协调,区域整体耦合协调水平高于各省份,虽然耦合协调状况有所改善但仍然相对偏低,未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两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关联度较高,且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对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驱动力较高。研究表明,“老、少、边、山、穷”区域应统筹规划,基于边际分析理论,可将城镇化提高程度视为边际收益,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成本提升程度视为边际成本,以耦合协调度为约束,形成互为驱动的良性机制,实现二者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太原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7,(5):805-808
通过提取不同时空尺度下太原市城区绿地景观信息和分析其驱动因素,以期为城市生态格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以2006,2015年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SVM方法进行监督分类,利用Fragstats 4.2软件计算景观格局特征指数。结果表明,在过去近10 a中,城区绿地景观面积比例由30.60%上升到35.41%,新增绿地主要来源于城市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面积分别为3 405,2 710 hm~2,失去的绿地主要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3 444 hm~2;城市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斑块形状更加复杂,景观多样性降低;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调整、城市道路建设和政府政策是城市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8.
农业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为有效促进农业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农业特色小镇开发模式分析,结合已有研究和实地调研总结出23个影响农业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进行解释和概括。研究表明:影响农业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可归纳为产业驱动因子、人才驱动因子、制度驱动因子及生态驱动因子四个方面。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对农业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9.
耕地生态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基于国家公顷生态足迹模型测算2000—2021年黄河流域耕地生态安全,采用标准差椭圆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黄河流域耕地生态安全的时空演进特征,识别其驱动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黄河流域耕地生态安全总体呈现"N"型变动趋势,仍具有较大提升空间。从空间格局来看,黄河流域耕地生态安全呈现"东北—西南"方向收缩、"西北—东南"方向扩散态势,耕地生态安全差距变大。城镇化、财政支农及降水有利于提高黄河流域的耕地生态安全,农村居民收入及化肥施用强度则具有抑制作用,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性。  相似文献   

10.
为定量揭示驱动因子对兴义市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本文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从自然驱动因子和人文驱动因子2方面构建了驱动因子指标体系,基于GIS-Logistic复合空间回归模型和Spass对兴义市2005—2015年进行景观格局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景观类型总体变化在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重要驱动因素,其中人口、城镇化水平、坡度、高程等因子对于兴义市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较强。本研究可为兴义市未来进行生态安全评价、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等研究提供方法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王建华  郭跃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290-1292,1294
分析了2006年重庆市的特大旱灾的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并提出了抗御旱灾的策略.认为2006年的特大旱灾是自然驱动因子与社会驱动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因素导致的易损性--"缓慢的、长期的危机"在致灾力触发下表现出的"剧烈的紧急危机"的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以高原山地地貌为主的云南省耕地利用作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历年与耕地利用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得出影响云南省耕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人口、经济、社会以及政策等方面的因素,着重针对人文驱动中的可量化的因素指标,选用相应的指标体系,建立了耕地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力分析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合区域自然因素指标对驱动力因素进行了综合的定量分析,得出了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总人口和经济因素是该区域耕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提出了耕地保护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资兴市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资兴市1996~2004年间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试图揭示内地城市化过程中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尝试性地建立驱动因子指标体系,并运用 SAS 统计软件对55个驱动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36个与耕地面积变化相关性较强的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述36个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归纳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产业结构变化和科技进步为资兴市耕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驱动因子与耕地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杨永梅  郭志林  杨改河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934-13935,14010
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因子对沙漠化的贡献。结果表明,自然因素是该沙地沙漠化的主要驱动力,以气温变化的驱动力最大;人口密度也是沙漠化的主要驱动力,以耕翻为主人为活动对沙漠化驱动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5.
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对新疆基本农田变化驱动力进行了探讨。得到新疆基本农田数量变化驱动力主要有三类:经济发展因素、政策影响因素、农业科技进步因素;根据粮食需求预测出发,给出新疆2010年的基本农田的预测值;针对新疆特殊的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1996~2008年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996~2008年,广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迅速,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表现出快速城市化的土地利用特征;社会经济因子是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子,其中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  相似文献   

17.
陈晓江  杨劼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189-5192
红碱淖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内陆湖泊,位于鄂尔多斯高原.通过对1978 ~ 2012年红碱淖面积变化动态与气候因子在时间序列上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揭示了内陆湖泊面积萎缩的驱动原因.研究结果显示,1978~2012年湖泊年平均萎缩率为1.31%.1987 ~ 2012年红碱淖面积呈递减趋势,1978年湖面积为61.93 km2,2012年湖面积33.08 km2.该流域降水减少是内陆湖泊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之一;通过分析该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发现人类活动干扰是使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驱动因子.最后揭示了以降水补给为主的高原内陆湖泊红碱淖面积动态及生态胁迫原因.  相似文献   

18.
筛选了11个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得到各因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联度,给出各因素对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长的贡献率;分析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驱动因素,提供制定相关政策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梁辉  王录仓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2114-22116,22118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会宁县1996~2009年粮食产量与粮食单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村劳动力、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等要素之间的关联程度,揭示了影响粮食产量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6~2009年,会宁县粮食产量表现为阶段性波动增长的特征。从驱动力看,单产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首要因素,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农用地膜、节水灌溉等技术的投入是影响粮食产量的关键因素,且表现出很大的潜力,干旱黄土沟壑区特定的资源禀赋是影响粮食产量的基础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县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驱动力分析——以安塞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陕西省安塞县近年来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情况的分析,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有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安塞县土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得出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工业因素是影响安塞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力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