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研究1960-2009年塔城盆地日照百分率年、季、月时间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塔城盆地年平均日照百分率均在60%以上,其中塔城站、裕民站最多,均为66%;额敏站最少,为63%。四季平均日照百分率以夏季最多,普遍在200%以上,其次为秋季,春季居第三,冬季最少。  相似文献   

2.
利用1961~2000年塔额盆地塔城、额敏、裕民、托里4个气象站雾的观测资料,分析盆地雾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盆地年平均雾日数7-17d,多出现在10月~翌年4月。塔城雾的高发期在7:00~11:30,持续时间集中在2h以内。除塔城外,盆地其余3站年雾日数40年内减少。额敏雾日数年际变化具有15年的震荡周期,其余3站具有6~9年的震荡周期。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熊岳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利用1953~2010年熊岳日照时数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积距平法,分析熊岳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熊岳日照时数在20世纪60年代最多,90年代最少,且仅90年代日照时数低于气候标准值;年、季日照时数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年日照时数以53.5 h/10a的速率减少;四季中夏季减幅最大,冬季减幅最小;突变分析显示,熊岳日照时数在1971年附近发生突变,从气候多日照时段转变成少日照时段。  相似文献   

4.
大连市近59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冬艳  谷苹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614-6615,6660
[目的]分析大连市的日照时数变化特征。[方法]利用大连市1951~2009年日照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累积距平法,对大连市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年、季、月变化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近59年大连市年代际、年、季、月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20世纪50年代年平均日照时数最多,21世纪以来最少;年平均日照时数最多为1978年,最少为2003年;1989年之前为日照偏多期,之后呈快速减少趋势;四季中,秋季日照时数减少最快,春季减少最慢;月平均日照时数最多的是5月份,12月份最少;各月日照时数减少最快的是6月,仅3月份日照时数呈现增加趋势。[结论]该研究为合理利用光能资源、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程晓辉  刘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22-423,428
[目的]分析近40年来邢台地区日照时数变化趋势。[方法]选取邢台、沙河、内丘1971~2010年的逐年及季总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折线图、趋势图以及气候变率分析年、季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结果]1971~2010年邢台、沙河、内丘的年日照时数均呈现出系统减少的趋势,3站平均以77.7 h/10 a的速率减少,以邢台减少最为显著,内丘次之;3站的春、夏、秋、冬季的总日照时数均呈现出系统减少的趋势,以邢台减少最为显著,3站平均分别以10.7、18.7、21.6、26.6 h/10 a的速率迅速减少;无论年还是四季总日照时数均以邢台最为显著,体现出城市的浑浊岛效应特征;就3站的40年平均而言,冬、春、夏、秋季的季总日照时数为485.5、691.4、631.7、551.1 h,说明春季的日照最为充足,其次为夏季,冬季的气层稳定,日照时数最少。影响日照时数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城镇化发展及污染物排放的加剧。[结论]该研究为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现代农业科技》2015,(18):236-237
为了解灯塔市生长季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利用1981要2013年灯塔市日照时数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积距平法法,分析灯塔市生长季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3年灯塔市生长季日照时数平均为1 124.0 h,最大值为1982年的1 327.7 h,最小值为2010年的932.3 h。日照时数在3个年代中呈阶梯状减少,20世纪80年代最多,90年代次之,21世纪00年代最少,且仅此阶段日照时数低于多年平均值。33年中生长季日照时数呈极显著下降趋势,减少速率是54.781 h/10年。突变分析显示,灯塔市生长季日照时数在2002年附近发生突变,从多日照时段转变成少日照时段。  相似文献   

7.
近59年邯郸市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邯郸市气象观测站1955~2013年逐年、逐月的日照时数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分析了邯郸市日照时数的年、季变化趋势,并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对其进行了突变检验。结果表明,近59年邯郸市年日照时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其气候变化率为-103.68 h/10a;日照时数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峰值点1965年与谷值点1996年相差可达1 096.6 h;日照时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夏季变化趋势最明显,其次是冬季、秋季,而春季变化趋势不显著;近59年来5月平均日照时数最多,12月最少,各月日照时数减少最明显的是7月,3、4月变化不显著;年日照时数在1982年发生了明显的突变,从气候多日照时段转为少日照时段,秋季突变时间点与年突变相同。  相似文献   

8.
利用肃北国家一般气象站1973-2010年日照观测资料,通过Excell、Spss对肃北县城区的年代、年际、季节以及月变化特征进行统计,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小波分析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利用Mann-Kendall法对日照时数进行突变检测。结果表明:日照时数逐年变化波动性较大,其中1996-2004年日照时数偏多,气候趋势率为41.2h/10a,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年日照时数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上升的趋势;四季当中夏季日照时数占全年的比例最多,达到了28.1%,其次是春季、秋季,分别为26.7%、24.9%,最少的是冬季,为20.3%;春季和冬季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9.5h/10a、14.2h/10a,均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四季中只有春季和冬季日照时数增加幅度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1~1999年塔额盆地4个气象站雷暴天气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盆地雷暴的时间变化和周期。分析表明,盆地中平原地区年雷暴日数为20~26 d,接近山脉的托里最多达32 d。盆地5~8月雷暴出现较多,其中7月最多。39年内盆地雷暴日数除塔城外,呈减少的趋势,盆地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具有6~9年的震荡周期。塔城和托里1 d中雷暴分别集中在16:00~20:00、13:00~19:00,2站有57%的雷暴持续时间在30 min以内。  相似文献   

10.
1960—2011年博州地区降水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52年(1960—2011年)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4个气象观测站逐月、季、年降水量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降水的气候统计特征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四季降水呈单峰型分布,各站夏季降水最多,春季次之,秋季居第3位,冬季降水最少。年均降水以温泉站最多,达232.8 mm,其次为博乐站,阿拉山口和精河站年均降水量较接近。年降水线性倾向率均为正值,即表现为显著增多趋势,其中温泉站增速最快,其次为博乐站、阿拉山口站,精河站增速最小。四季降水均表现为增多趋势,但各站增幅各不相同,冬季博乐站增速最大,其次为温泉、阿拉山口,最少为精河站,秋季仅精河站以3.3 mm/10 a的速率显著增多,春季4站均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降水年代际分布4站除温泉站外均以21世纪初最多,20世纪80、90年代次之,20世纪70年代或60年代最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塔城地区气温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塔城、和布克塞尔、托里、乌苏4个典型气象站点1955~2008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运用小波分析、气候趋势系数等方法,对塔城地区气温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其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塔城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为5.88℃,气温年际变化相对平稳,变差系数为0.130~0.265,极值比在1.73~3.79;气温序列分布呈现平顶峰型,年均气温相对较为离散。塔城地区气温存在5年、准9年和准14年的主周期;20世纪70年代处于冷期,平均气温仅为3.77℃,80年代是近54年来最暖年代,均温达8.10℃,90年代以来,相较80年代,塔城地区气温有所下降,但仍高于70年代,预计未来气温仍将会有所升高。塔城地区各区域年及四季平均气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冬季升温最明显,幅度达1.15~2.05℃/10a,夏季升温速率最小为0.16~0.45℃/10a,年均气温变化速率为0.40~0.78℃/10a。[结论]塔城地区的气温变化对气侯变暖呈现正响应趋势。  相似文献   

12.
谭祥  吉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08-410
[目的]分析近57年本溪山区日照变化特征。[方法]利用本溪市草河口气象站1954~2010年逐月日照时数以及与相关的总云量、水汽压和≥0.1 mm降水日数等气候资料,运用线性倾向率、Mann-Kendall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近57年本溪山区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日照减少的可能气象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近57年来,本溪山区除冬季日照时数呈不显著增长趋势外,其他年、季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年日照时数在1971年发生突变。总云量、水汽压和≥0.1 mm降水日数对日照时数影响比较明显,但日照时数并不是简单随着云量和≥0.1 mm降水日数的减少而增加,说明影响日照时数变化影响因素比较复杂。[结论]该研究为合理利用山区光能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陕西黄土高原1961~201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方法]基于陕西黄土高原43个台站1961~2010年逐月日照时数,采用气候倾向率、气候趋势系数、Mann-Kendall分析、小波分析和线性相关等方法,对近50年陕西黄土高原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引起该区域日照时数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近50年来,陕西黄土高原年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4.47 h/10a。除春季日照时数表现为增加趋势外,其他季节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其中,以夏季减幅最显著,平均减少24.34h/10a。陕西黄土高原年、季日照时数气候趋势系数呈上升趋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米脂、子洲、绥德、延安、延长和安塞,其余区域为下降趋势。近50年来,陕西黄土高原年日照时数在1972和2003年发生突变,并存在5~7年的振荡周期。近年来,大气污染严重,混浊程度加大,从而增强了大气对太阳光的反射及吸收作用,使太阳辐射减小,由此造成年日照时数减少。[结论]该研究为分析陕西黄土高原的气候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对左权核桃生长的影响。[方法]利用左权县1961~2010年气温、降水量、日照气象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左权核桃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近50年左权县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冬季增暖尤其明显;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秋季减少最为显著;日照时数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各气象因子发生变化最显著时段均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气候变暖,左权核桃种植适宜区域范围扩大,且引发核桃萌芽至开花物候期提前,遭遇低温冻害的几率和强度增加;降水量减少,大大增加了核桃遭受春旱、夏旱的可能性,对核桃正常生长和产量的稳定不利;日照时数减少,光照强度下降,影响核桃的品质和产量。[结论]该研究可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最大程度地减轻气候条件对左权核桃生长发育不利的影响提供决策和服务依据。  相似文献   

15.
濮阳市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捷  冯杉  姚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531-17533
[目的]分析近51年濮阳市日照时数变化特征。[方法]利用濮阳市所辖5个气象站1960~2010年逐月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滑动平均法、信噪比等方法,对日照的年、四季和月的变化趋势以及突变时间节点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揭示近51年来濮阳日照变化的客观事实和变化规律。[结果]近51年濮阳市年日照时数呈现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14.30 h/a;历年各季日照时数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0.66~-1.89 h/a,最大降幅为夏季的-1.89 h/a;历年各月日照时数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21.51~-2.13 h/a,最大下降月份为7月的-21.51 h/a;年日照时数在1983年发生了一次突变,20世纪60、70年代为日照时数相对偏多时期,80年代中后期为相对偏少期。[结论]该研究为濮阳市的种植结构调整、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近47年环青海湖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永晴  李凤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902-9904
[目的]研究近47年环青海湖地区气候变化特征。[方法]利用1961~2007年环湖地区5个气象观测站的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候要素资料,分析各气象要素的年、季、年代变化。[结果]近47年来,环湖地区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其中年平均气温以≥0.30℃/10 a的倾向率上升,年平均最低气温比年平均最高气温上升显著;年平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3.67 mm/10 a,春、秋季降水量的减少趋势明显,而夏、冬季呈增加趋势,但不明显;年日照时数也呈减少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1.79 h/10 a,夏季日照时数的减少趋势最明显,冬季次之,春、秋季节增加不明显。[结论]该研究为环湖地区气象灾害的有效防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吴建梅  孙金森  陈林祥  马英洁  徐桂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341-11342,11379
[目的]分析1961~2010年山东诸城市气候变化特征。[方法]选用诸城市1961~2010年的气温与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分析其年、季变化特征。[结果]诸城市近50年平均气温以0.383℃/10a的速度上升,各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增温幅度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近50年平均降水量以18.7 mm/10a的速度下降,春季、冬季略呈上升趋势,夏季、秋季呈下降趋势,且夏季下降最为明显,以20.9 mm/10a递减。近50年气温异常低温仅出现1年,异常高温出现了7年,均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近50年未出现降水异常偏少年份,降水异常偏多年份为6年,年总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说明降水量时空分布极为不均。[结论]该研究为提高气温和降水预报准确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近57年邢台市气候变化趋势。[方法]选取邢台市1954~2010年的降水量、气温、日照、相对湿度、地温等气候资料,利用折线图、趋势图、气候变率等方法,对近57年来邢台市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其具体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近57年来邢台市年降水量呈较明显的减少趋势,以20.952 mm/10 a的速率减少;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呈增温趋势,其中最低气温增温速度最快,平均气温次之,最高气温增温速率最慢;年相对湿度以1.460%/10 a的速率减少;0 cm地温呈上升趋势,但5~20 cm浅层地温均呈现出下降趋势,0.8、1.6 m深层地温均呈微弱的下降趋势,3.2 m地温则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年总云量以1.673成/10 a的速率增加,年日照时数以100.600 h/10 a的速率减少;年平均气压和年最低气压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年最低气压下降趋势很明显,而年最高气压呈现出较明显的上升趋势。[结论]该研究为邢台市农业生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