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利用1971~2000年呼伦贝尔市10个站的月降水量、月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资料,计算了各站历年的湿润指数,并进行了干湿不同程度的分区,分析表明:林区、农区、牧区地表干湿状况具有一定的差异,全市地表呈变干趋势是由于降水减少温度升高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利用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市牧区4个站1971~2000年20 cm口径的蒸发量资料,采用线性趋势、距平等方法,对30年来内蒙古北部牧区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异常特征和水分盈亏地表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0年来内蒙古北部牧区年平均蒸发量为1503.5mm,四季中夏季的平均蒸发量最多,其次是春季和秋季,最少的是冬季。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市牧区过去30年蒸发量虽然季节变化的幅度变化剧烈但总体呈现减少趋势,其倾向率为-59.7 mm/10a;四季倾向率春季和冬季为正值,蒸发量最多的是5月份,最少的是1和12月,各月蒸发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利用1981-2010年黑龙江省勃利县站的月降水量,月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资料,计算了单站历年的湿润指数,并进行了干湿不同成程度的分区。分析表明:勃利县地表干湿状况具有一定的亏损,而且地表呈变干趋势,是由于温度升高,降水减少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选取呼伦贝尔市16个站点1961-2012年的气候资料,分别计算历时52年夏季气温和人体舒适度指数,运用线性回归、变化速率、偏离度等分析人体舒适度指数的年代、季内及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呼伦贝尔市夏季各地区各时段人体舒适度指数都呈上升趋势,并且波动范围不同,凌晨最低气温时变化幅度最大,白天最高气温时变化幅度最小.其空间分布为沿农区-牧区-林区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5.
近55年来四川盆地气候的干湿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川盆地18个站点1955-2009年降水和气温等资料计算得到近55年来的湿润度指数,并运用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和Mann Kendall趋势检验等方法对四川盆地近55年的气候干湿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空间分布上,四川盆地由西向东其气候变化趋势由变干趋势逐渐转为变湿趋势,但干湿差异并不显著;在时间变化趋势上,四川盆地气候在总体上没有呈现显著的变干或变湿趋势;乐山、绵阳、成都和宜宾在60年代后呈现变干趋势,并且在1966年、1993年、1997年和2001年存在气候的突变现象,达州和沙坪坝则呈现较显著的变湿趋势.四川盆地干湿气候变化主要是受降水和日照时数两个气象要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呼伦贝尔市2011年气候对牧业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1年呼伦贝尔市牧区牧草各物候期热量充足,光照较强,并且在牧草返青期及营养、生殖快速生长期降水充沛,减轻了牧草拔节、分枝期因水分欠缺而生长发育停滞的危害。草场植被生长高度、绿色覆盖度都好于近7年来的水平,牧草产值属丰收年景。  相似文献   

7.
利用呼伦贝尔市16个台站1970~2009年的冰雹资料,分析了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总结呼伦贝尔市冰雹天气的一般天气类型。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冰雹在空间分布为林区冰雹日数最多,牧区和农区日数相差不大;集中发生在4~10月,峰值为6月份;发生时段集中在12:00~16:00;且持续时间为3~5min的冰雹最多;年代际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呈现出冰雹日数为少-多-少-少、并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的特征;呼伦贝尔市冰雹天气以局地对流为主,系统性对流次之,产生系统性对流天气的影响系统主要分为冷涡型、西北气流型和高空低槽型,其中冷涡型是产生系统性冰雹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8.
<正>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位于北纬47°~53°,年平均气温-5.3~2.4℃。大兴安岭以东北—西南走向纵贯呼伦贝尔市中部,大兴安岭山地为林区,岭东为低山丘陵与河谷平原,岭西为呼伦贝尔大草原。近年来,呼伦贝尔市牧区设施瓜菜生产发展迅速,目前设施面积已发展到近2000亩。牧民也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乳肉饮食习惯,他们渴望吃到更多的新鲜地产瓜菜。作者一直致力于牧区蔬菜开发技术指导工作,针对牧区寒冷、干旱、多风等气候特点,积  相似文献   

9.
2010年12月,呼伦贝尔市主要气候特点:气温与历年同期值相比,牧区、农区异常偏低,林区大部分地区在偏低1℃至正常值之间。降水量比历年同期值偏多82%~653%,其中12个台站降水量为近50年以来历年同期最多值。月内,该市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有:阶段性低温,频繁降雪使多条公路交通受阻,牧区部分地区出现白灾。  相似文献   

10.
使用呼伦贝尔市1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7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近40年呼伦贝尔市暴雪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对暴雪次数进行趋势分析发现1971-1990年为减少趋势,1990-2010年为增加趋势,有明显的月际变化,4月份暴雪天数最多,其次是10月份。暴雪日数呈现自东北向西南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1.
2011年7月25-26日呼伦贝尔市强降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强对流天气是呼伦贝尔市夏季发生频率较高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其中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最为常见。应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地面自动站加密降水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对2011年7月25日8:00时至26日8:00时呼伦贝尔市中部地区发生的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首先南北向的低空急流将日本海和东海的暖湿空气带入该市,其次低空急流左侧强烈的风速和风向切边,有低压生成发展,并在流场上形成辐合,从而造成急流轴左侧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再次西风槽带来的干冷西北气流与之配合形成不稳定层结,为暴雨的出现提供了极有利的天气条件。  相似文献   

12.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对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威胁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改善呼伦贝尔市的农业生态环境,本文从历年来的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化肥施用情况、农药及农用塑料薄膜用量的变化,反映出该市的农业生产方式、肥料利用率、农业环境的变化趋势和农业环境现状,并分析导致农业环境污染的具体原因,提出保护农业环境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MODIS遥感数据,对呼伦贝尔地区土地荒漠化信息进行提取。[方法]基于空间分辨率为1km的MODIS遥感数据,选取可以反映不同荒漠化特征的5个指标进行反演,并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对呼伦贝尔地区土地荒漠化信息进行提取。[结果]呼伦贝尔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为33862km2,占全区总面积的20.36%,且主要以沙质荒漠化为主;通过野外验证及高分辨率解译数据采点验证,此评价方法总体精度达89%以上。[结论]使用文中评价方法进行荒漠化监测,不仅能够对大尺度的荒漠化地区进行监测,而且具有较好的评价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MODIS遥感数据,对呼伦贝尔地区土地荒漠化信息进行提取。[方法]基于空间分辨率为1 km的MODIS遥感数据,选取可以反映不同荒漠化特征的5个指标进行反演,并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对呼伦贝尔地区土地荒漠化信息进行提取。[结果]呼伦贝尔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为33 862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20.36%,且主要以沙质荒漠化为主;通过野外验证及高分辨率解译数据采点验证,此评价方法总体精度达89%以上。[结论]使用文中评价方法进行荒漠化监测,不仅能够对大尺度的荒漠化地区进行监测,而且具有较好的评价效果。  相似文献   

15.
结合文献资料与扶贫工作实践,就增强呼伦贝尔沙区生态保护、发展林业精准扶贫进行分析,阐述了林业在呼伦贝尔沙区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地位,就呼伦贝尔实际情况提出了沙区林业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沙地天然樟子松径向生长对干旱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呼伦贝尔沙地为天然樟子松分布区的南缘,气候变化呈暖干化特点,研究该区樟子松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的响应及其应对干旱的能力,有助于促进气候变化背景下沙地天然樟子松林的保护与恢复。方法在呼伦贝尔沙地的南辉和伊敏河两个地点建立了树轮宽度标准年表并对其变化进行比较,利用树轮宽度标准年表与气候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并计算樟子松应对极端干旱的抵抗力、恢复力和弹性力。结果南辉的樟子松标准年表与6月平均气温和6—7月平均最高气温呈显著负相关(P < 0.05),伊敏河的樟子松年表与4月、6—7月和9月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呈显著负相关(P < 0.05);两个地点的樟子松标准年表均与6—7月和9月的降水量正相关(P < 0.1);南辉的樟子松年表与9月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P < 0.05),但伊敏河的樟子松年表与前一年10—12月和当年2—3月和5月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P < 0.05);两个地点的樟子松年表均与前一年10月至当年9月的帕尔默干旱胁迫指数(PDSI)呈显著正相关(P < 0.05)。以上结果表明这一区域的樟子松径向生长受到水分的显著影响;与南辉的樟子松相比,伊敏河的樟子松对干旱的抵抗力较弱,但恢复力更强;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樟子松对极端干旱的抵抗力下降、恢复力增强。结论呼伦贝尔沙地天然樟子松径向生长受生长季气温和降水的共同影响;在1925—1935年间,两个地点的樟子松年表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伊敏河的樟子松处于幼龄,对干旱的抵抗能力较差;树龄可能会导致沙地天然樟子松应对干旱能力的差异,深入了解树龄对樟子松应对干旱能力的影响需进一步开展多点研究。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在分析农业功能区划分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的基础上,设置了农产品供给功能、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和障碍因素等5个农业功能分区指标组,采用逐步判别聚类法完成东北农业功能指标的空间聚类,将东北地区划分为东北平原国家农产品生产基地区、辽东城乡一体化发展区、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长白山老爷岭林地区、大小兴安岭林地区、呼伦贝尔草原牧区等6个农业功能区,并分析提出了各区功能定位和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呼伦贝尔地区柞林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具有发展柞蚕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在介绍呼伦贝尔地区柞蚕业发展现状及RAPD技术的基础上,分析开展柞蚕分子生物学育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呼伦贝尔沙地风沙土粒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土壤粒径分布可显著影响土壤风蚀强度,研究其变化特征,对阐明风沙运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呼伦贝尔沙地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丘表层风沙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激光衍射技术测定土壤粒径分布,计算分析不同类型沙丘风沙土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和粒配曲线。结果研究结果显示:(1)呼伦贝尔沙地表层风沙土以砂粒为主,其含量可达60% ~ 80%,黏粒与粉粒含量较少。随沙丘的固定,土壤黏粒、粉粒与极细砂含量显著增加(P < 0.05),细砂、中砂与粗砂含量显著减少(P < 0.05),极粗砂含量无显著变化(P > 0.05)。(2)沙地土壤平均粒径较粗,分选性较差,粒度分布较集中,偏度情况为极正偏,峰度值为尖窄,分形维数介于2.25 ~ 2.49之间。随沙丘的固定,风沙土粒度组成不断细化,粒径分布的对称性与均匀程度不断优化,分形维数不断增大。(3)沙地不同类型沙丘的土壤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均具有唯一峰值。流动沙丘跃移与蠕移组分的分选性较好;固定沙丘悬移组分的分选性较好。随沙丘的固定,在组分之间过渡时,土壤颗粒变化的剧烈程度不断降低。结论呼伦贝尔沙地不同类型沙丘风沙土粒径分布特征差异显著,研究结果反映了风沙土粒径分布随沙丘固定的变化特征,可为呼伦贝尔沙地土地沙漠化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呼伦贝尔草原现状,综合分析影响呼伦贝尔草原沙化的气候因素与人为因素,得出呼伦贝尔草原沙化的成因主要有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结构和人类活动,指出气候影响主要表现在干旱、大风、暴雨等气象灾害,是草原沙化的自然背景;分析草原沙化对环境的危害,从而提出呼伦贝尔草原沙化防治对策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