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推广     
1营养强化大米加工项目我国2/3的人口是以大米为主食,营养强化大米的问世,对提高全民人口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挤压法加工添加工艺,可将碎米、糟米加工成营养大米。产品外观、口感与优质大米一致。该项技术具有生  相似文献   

2.
胚芽米是指稻谷在加工过程中能保留其胚芽部分的一种精制米,胚芽位于胚轴的顶端,能发育成胚叶并生长,故胚芽米被称为具有生命力的“活米“.胚芽在一粒大米中按重量只占3%,但其营养却占一粒米的50%,被誉为“天赐营养源“.胚芽蕴含丰富的蛋白质、淀粉、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及生物活性物质,且含微量元素钙、铁、锌、硒等.经化验分析,大米胚芽中植物蛋白含量20.8%,脂肪含量20.7%,每公斤胚芽中含维生素B14.5 g,维生素B23.6g,维生素E3.7g,为此,胚芽是大米中的营养“黄金“.……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以甘著和稻米为主要原料的营养强化甘薯米的加工工艺及配方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了运用挤压成型技术加工营养强化甘薯米的可行性并考察了双螺杆挤压成型时物料含水率、机筒温度、螺杆转速对营养强化甘薯米品质的影响:采用可旋转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对变量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应用响应面分析了实验数据.确定了挤压成型的最佳操作参数。  相似文献   

4.
(1)唇部信号:唇部开裂、脱皮、唇线模糊,是缺维生素B2和维生素C的征兆.可多吃青菜、柑橘、西红柿、瓜果、马铃薯等食物,或服维生素B族营养丸和维生素C片.  相似文献   

5.
<正>(1)唇部信号:唇部开裂、脱皮、唇线模糊,是缺维生素B2和维生素C的征兆。可多吃青菜、柑橘、西红柿、瓜果、马铃薯等食物,或服维生素B族营养丸和维生素C片。  相似文献   

6.
乐亭县沙铺村青年农民赵均,1996年种植的地膜西瓜,平均亩(0.067hm2)产7500kg,比当地一般地膜酉瓜增产45%,亩效益达3100多元。他主要抓了四个关键增产环节。1.选用优种,培育壮苗他选用丰收1号优种,改小钵育苗为大钵育苗。大钵高10cm直径为7cm,比使用高10cm,直径为5.5cm的小钵育苗,营养土体积增加62%。钵内营养土配方为:5年内未种过瓜类作物、上茬为玉米的肥沃大田上7份,优质腐熟有机肥3份,每立方米营养土加压碎的磷酸二铵2kg、硫酸铵250g、硫酸钾500g。当营养上装填至距营养钵口4~5cm时,改装2cm厚的大田活土,然后把营…  相似文献   

7.
黑木耳是优质食用菌 ,也是药用菌 ,不仅营养丰富 ,药用价值也很高。木耳的营养价值高 ,每 10 0 g干品 ,含水份15 5g ,蛋白质 12 1g ,脂肪 1 5 g ,糖类 35 7g ,植物纤维 2 9 9g ,还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 、尼克酸 (烟酸 )、钙、铁、磷等多种营养素。木耳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当于肉类 ,且不含胆固醇 ,脂肪也很少 ,是减肥食品 ,其蛋白质是大米、面粉、蔬菜类食品所不能相比的 ;而维生素B2 的含量是一般大米、面粉、大白菜的 10倍 ,比猪肉、牛羊肉高 3~ 5倍 ;铁质比肉类高 10 0倍 ;钙的含量是肉类的 30~ 70倍。因此防治有关的营养缺乏病是理…  相似文献   

8.
《农村电气化》2004,(10):46-46
(1)人体共有骨206块,约占体重20%。(2)人体肌肉数量多、分布广,约占人体总量40%。(3)人的消化通道由口腔到肛门,共长约9米。(4)人有乳牙20颗,恒牙32颗。(5)人的胃特别充满时容量约有3000ml。(6)小肠全长约5m至7m,大肠1.5m,阑尾约7cm至9cm。(7)肝重。我国男性为1230g至1450g,女性为1100g至1300g。(8)人的气管长11cm至13cm。(9)膀胱容量300ml至500ml,最大容量可达800ml。(10)人的外耳道长约2.5cm,人的眼睛可辨别800万种深浅不同的色调。(11)心的2/3在身体正中的左侧,1/3在右侧,体积略大于本人的拳头。(12)心房和心室的心动周期均为0.8s,心房心…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维生素B12稳定性和开发维生素B12营养强化食品,以维生素B12-大豆分离蛋白复合体系为研究对象,利用光谱技术(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圆二色谱)分析维生素B12与大豆分离蛋白的相互作用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荧光光谱分析表明,随着维生素B12质量浓度的增大,大豆分离蛋白的荧光强度不断降低,通过Stern-Volmer方程计算可得,维生素B12对大豆分离蛋白的猝灭方式属于静态猝灭,二者主要通过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结合,结合位点数为1;同步荧光光谱分析表明,维生素B12与大豆分离蛋白结合位点位于色氨酸附近;紫外光谱分析表明,维生素B12诱导色氨酸残基附近的微环境疏水性增强,蛋白分子的结构发生改变;红外光谱和圆二色谱分析表明,维生素B12的加入导致大豆分离蛋白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具体表现为α-螺旋和β-转角相对含量增加、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相对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维生素D3的光稳定性,采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大豆分离蛋白(SPI)-维生素D3纳米粒子,研究了均质次数对SPI-维生素D3纳米粒子中SPI结构和维生素D3光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样品相比,高压均质2次时,SPI-维生素D3纳米粒子负载率提高了27.7%,平均粒径由145.20nm减小至82.00nm,浊度逐渐减小,粒径分布更均一;SPI-维生素D3纳米粒子中SPI的表面疏水性增大,内源荧光光谱荧光强度增强;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显示,高压均质后SPI-维生素D3纳米复合物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当均质次数不超过2次时,α 螺旋和β 折叠逐渐转变成β 转角,均质次数为3、4次时,样品发生了不溶性聚集;经过2次高压均质处理后,样品中维生素D3的光稳定性显著提高,与对照样品相比,紫外线照射4h后维生素D3的质量分数提高了166.6%。本研究表明,采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SPI-维生素D3纳米粒子是提高维生素D3光稳定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再生稻发苗肥施量与发苗水层。【方法】以黄华占为试验材料,对发苗肥(头季收获后2 d撒施的肥料;尿素F0:0 kg/hm~2、F1:112.5 kg/hm~2、F2:225 kg/hm~2)和发苗水层(头季收割后15 d内田间的水层;W0:0 cm、W1:2 cm、W2:4 cm、W3:6 cm)进行裂区试验。【结果】F1、F2处理的苗桩比(再生苗数/稻桩数)、再生苗数、再生季产量均显著高于F0,涨幅分别为6.71%~9.40%、10.87%~15.33%、19.33%~20.20%。穗桩比(齐穗期穗数/稻桩数)表现为F2、F1处理均高于F0处理,其中F2处理显著高于F0处理。W2处理的穗桩比最高,W1、W2、W3处理的苗桩比、再生苗数、再生季产量均高于W0处理,其中W2处理的产量比W0处理高13.88%,达到显著水平。发苗肥和发苗水层均能改善再生季发苗环境,提高出苗速度和数量,但是发苗肥的作用更加显著。【结论】发苗水层对黄华占再生季发苗和产量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发苗肥能显著提高黄华占再生季发苗和产量,水肥耦合效应下W2F1处理综合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揭示不同灌水深度对超级早稻灌浆结实期高温热害的缓解效应,明确适宜灌水深度.[方法]以超级早稻"陵两优268"为材料,在自然高温热害条件下设置田间试验,设置常规灌溉(灌水深度2.5 cm,CK)、灌水深度5、7.5、10 cm共计4个灌水深度,测定水稻群体温度、剑叶生理指标、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分析不同灌水深度...  相似文献   

13.
稻麦联合收获开沟埋草一体机播种系统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免耕播种机多为收获后免耕播种作业,未有将免耕播种系统与收获、秸秆还田相结合的复式机型,为了满足此种集成作业需要,达到抢农时、提高作业效率、减少机器下地次数的目的,设计了一种免耕播种系统与稻麦联合收获开沟埋草一体机相结合的机型,该播种系统主要由排种装置、种沟开沟装置、抛土装置构成。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小型免耕开沟器开沟深度为3.1 cm,开沟宽度为3.6 m,破茬率为83.4%;延伸板长度为12 cm的抛土装置单侧抛土幅宽为105 cm,覆土厚度为2.2 cm,碎土率为97.8%,抛土均匀性为91.7%。播种系统水稻旱直播田间试验表明:当播种系统播种水稻干种、湿种播量分别为112.5 kg/hm~2、135 kg/hm~2时,产量分别为6 532.4、6 510.0 kg/hm~2,满足一体机免耕旱直播的播种需求。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土壤水分条件和生物炭添加对水稻茎秆性状、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2017年于涟水县水利科学研究站进行测坑试验,共设置轻旱控排W1、重旱控排W22种控水模式及无生物炭施加B0、生物炭施加B12种水平,生物炭施加水平为50 g/kg.结果表明,施加生物炭能改善水稻茎秆基部性状,通过缩短水稻茎秆基部节间长度、增大茎秆...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维生素C对(NH4)4Ce(SO4)4-NaBrO3-丙二酸化学振荡系统振荡的影响规律。以奶粉与纯水空白样为检测样本,将检测样本加入反应池后进行数据采集,当振荡曲线平稳进行到8min时,分别加入不同质量的维生素C,考察维生素C添加量对相应振荡图谱直观信息与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每克奶粉中维生素C添加量大于0.0015g时,奶粉与纯水空白样的直观图谱及部分特征参数均变化较为明显,尤其当维生素C添加量大于0.0106g时,奶粉振荡图谱的特征参数干扰后的最大振幅基本不变,振荡状态基本停止。随着不同添加量维生素C的加入,空白样品化学振荡图谱存在一定的差异,当维生素C添加量大于0.0203g时,干扰后的最大振幅基本达到平稳状态,而干扰后的峰谷电位则随着维生素C添加量的逐渐增加而降低,当维生素C添加量大于等于0.0254g时,干扰后的峰谷电位基本不再发生变化。本研究可为奶粉样本中维生素C含量的定性与定量检测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水稻植质钵盘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水稻植质钵盘结构进行改进设计。阐述水稻植质钵盘设计思想,探讨水稻植质钵盘结构改进设计思路及结构设计依据,分析改进前后的水稻植质钵盘结构强度,同时分别以改进前的水稻植质钵盘(CK1)、日本塑料钵盘(CK2)和平育秧盘(CK3)为水稻育秧载体,通过多年田间对比试验探讨改进后的水稻植质钵盘(CK)对水稻生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水稻植质钵盘正应力较改进前水稻植质钵盘提高15.09%;CK和CK1秧苗移栽后均无缓苗期,CK2和CK3秧苗均需一定缓苗期;在生育期和收获期,CK和CK1秧苗素质均无显著差异,但均优于CK2和CK3秧苗素质;CK生产投入均低于CK1和CK2生产投入,但高于CK3生产投入;CK和CK1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同,在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层,CK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较CK2和CK3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7.06%、10.08%,2.53%、3.34%,0.48%、0.11%;CK和CK1对土壤容重影响程度相同,与CK2和CK3相比较,在相同土层,CK能够促使土壤容重减小;CK和CK1产量持平,较CK2和CK3,产量分别提高10.59%和13.54%。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滴灌水稻高产高效的适宜灌溉定额及播种量。【方法】本试验在新疆农业科学院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应监测基地进行,设置3个灌溉定额水平,分别为796 mm(W1)、938 mm(W2)、1 059 mm(W3),每穴直播粒数设为每穴8粒(D1)、14粒(D2)、20粒(D3)3个水平,观测比较不同生育期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等生长指标,分析不同灌水量与每穴直播粒数对滴灌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灌水量与每穴直播粒数交互作用以组合W3D1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分别为83.46 cm、8.46和2 962.67 g/m2,交互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W3D1处理产量最高达到6 789.00 kg/hm~2,灌水量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W3D1水分利用效率为最优组合达到0.65 kg/m3。每穴直播粒数为8粒时,与W1、W2处理相比,W3处理产量增幅为54.95%、30.24%;W3处理中,D1处理与D2、D3处理相比,产量增幅分别为19.11%、23.96%。【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W3D1组合灌溉水量及每穴直播粒数为最佳。  相似文献   

18.
植酸盐水解制取的肌醇,是维生素B族之一,有良好的生理与保健作用。为了提升植酸盐的水解率,选用脱脂米糠为原料,引入离子交换技术吸附植酸,再用烧碱做洗脱剂,可以得到较多的植酸钠。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优化了植酸纳提取肌醇的水解工艺条件。正交试验以吸附液流速、洗脱液流速和洗脱液浓度为因子,结果显示,提取的最佳条件是吸附液流速1 mLmin,洗脱液流速2 mLmin,洗脱液浓度5.5%的NaOH溶液。   相似文献   

19.
生物炭对苏打盐碱稻田土壤养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明生物炭对苏打盐碱稻田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于2017—2018年在吉林省白城市舍力镇设置连续2 a的定位试验。以长白9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0 t/hm^2(C0)、33.75 t/hm^2(C1)、67.5 t/hm^2(C2)、101.25 t/hm^2(C3)4个生物炭处理,分析了施用生物炭后苏打盐碱地稻田土壤养分、稻谷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变化。【结果】苏打盐碱稻田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的量均随着生物炭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但显著降低了土壤碱解氮、铵态氮的量(P<0.05)。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了水稻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生物炭处理(C1、C2、C3处理)水稻生物产量2个试验年度的均值平均增加48.35%、52.09%、57.47%,收获指数表现为C2处理>C1处理>C3处理>C0处理。添加生物炭显著提高了稻谷产量,其中穗数、千粒质量、结实率的增加是主要原因。【结论】施用生物炭可显著提高苏打盐碱稻田土壤养分,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