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10年在普洱市思茅区万掌山林场、南岛河、澜沧等地进行千年桐不同海拔栽培试验和施肥试验,3年观测结果初步表明:千年桐生长量随着海拔降低而增加;施肥对幼龄千年桐生长效果十分明显,幼林期加强抚育管理是千年桐造林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降雨量对千年桐生长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不同林龄杉木千年桐混交林与纯林土壤理化性质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5年生的杉木千年桐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0~30 cm土壤层为研究对象,探讨幼龄期杉木纯林和杉桐混交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旨在为杉阔混交林的营造以及持续健康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幼龄期各林龄杉桐混交林在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方面显著优于杉木纯林,说明营造杉木千年桐混交林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纯林各林分p H值介于4.22~4.53,混交林各林分p H值介于4.41~4.85,杉桐混交林缓和了土壤的酸度。不同林龄的杉木纯林和杉桐混交林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基本呈现明显的"表聚"现象。其中,杉桐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杉木纯林,除4年生杉桐混交林的水解氮、全钾、速效钾含量低于纯林,3、5年生的混交林水解氮、全钾、速效钾含量均高于纯林,幼龄期杉桐混交林的全氮、全磷、有效磷含量高于纯林。整体来看,杉木千年桐混交林土壤养分相较杉木纯林大体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内生真菌对植株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选取8种千年桐内生真菌菌株对千年桐幼苗接种,60 d后测定植株生长指标以及叶片和根系部分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拟盘多毛孢属和盾壳霉属菌株对地径和苗高增长的影响最为明显。接种1∶2比例混合的木霉属与毛霉菌属菌株后,苗木生物量和根冠比的增幅显著。盾壳霉属、链格孢属以及木霉属菌株处理后叶片氮含量较对照增加了50%以上,根系氮含量增加了85%以上。链格孢属以及木霉属菌株有效地推动了千年桐幼苗磷含量的增长,较对照增幅超过2倍以上。盾壳霉属和木霉属菌株较大程度提高了幼苗的钾含量。对比不同菌株处理对促进千年桐幼苗的叶片和根系养分元素含量的效果可发现,接种盾壳霉属、链格孢属和木霉属菌株后,植株根系氮和磷含量的增加程度显著高于地上部分;而镰刀菌属和生赤壳属菌株对促进植株根系钾含量的效果更为明显。相较于单种菌株,木霉属和毛霉菌属菌株混合接种就促进植株养分吸收的效果而言并未表现出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桐优039是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与福建神农大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用自育的桐A与泉恢039配组而成的三系杂交水稻新品种,于2014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表现高产稳产、壮秆大穗、熟期转色好等优点。介绍了桐A、泉恢039、桐优039的选育过程,以及桐优039的性状表现、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等。  相似文献   

5.
张新 《甘蔗(福建)》2009,(3):159-161
对福建省建阳市千年桐育苗技术与苗木生长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千年桐1年生苗高平均123.67 cm,最高的149 cm;平均地径1.87 cm,最粗的2.5 cm;>5 cm Ⅰ级侧根7-13条,根系较发达,利于裸根苗造林。播种后48 d左右苗木开始出土,1年生苗可出圃造林;6月中旬-9月中旬为苗木生长高峰期,期间要加强肥水管理,促进苗木生长;9月下旬基本停止生长,9月中旬开始不宜追施N肥,9月中旬-10月应适量施P、K肥,以促进苗木直径生长和苗木木质化。  相似文献   

6.
内源激素驱动下的千年桐种源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福建省11个千年桐种源种子,并于2010年按随机区组设计在福建省建阳市蕉溪采育场进行田间试验。本试验设置12个区组,每区组设11个小区,每小区面积100 m2,每小区栽植25株,测量其苗高、地径。采取二年生叶片,采用间接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引种的11个种源的GA3、ZR、IAA、ABA 4种内源激素,并用改进的投影寻踪方法,用投影值的大小确定优良种源。结果显示:种源的优劣排序为莆田>政和>周宁>尤溪>建阳>屏南>沙县>福鼎>柘荣>蕉城>福安。从内源激素对千年桐生长的影响角度进行优良种源的选择,为种源早期选择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杉木纯林及杉桐混交林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5 a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千年桐(Aleurites montana)混交林与杉木纯林2种营造模式下不同土层(0~10、10~20、20~30 cm)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杉木纯林和杉桐混交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Aleurites montana mixed forest)的土壤脲酶(URE)、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和蔗糖酶(INV)活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同一造林模式同一林龄不同土层间,4种酶在土壤表层含量最高,随着土层加深,各林下土壤ACP、URE和INV均呈明显下降趋势,CAT活性无差异性。(2)同一造林模式同一土层不同林龄间,杉木纯林和杉桐混交林土壤酶活性均随林龄的增大而变大,但不同酶的变化趋势不同。(3)同一林龄同一土层不同造林模式间,杉桐混交林的土壤ACP、URE及INV活性总体高于杉木纯林。(4)不同林地和土层的土壤酶活性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混交模式下的林地土壤酶活性均高于杉木纯林模式,土壤生物学性质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8.
采用实地样方方法,对海南省花场湾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植物种类和群落进行调查和分析,确定有真红树植物7科11种,半红树植物1科1种;群落类型有榄李群落、桐花树群落、桐花树+秋茄群落及红海榄群落4种,红树林群落演替系列是桐花树+秋茄、桐花树、榄李—红海榄群落。  相似文献   

9.
桐花树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桐花树是热带亚热带海岸红树林树种中的广布种,具备优良特性,素有海上森林之称。综述桐花树生长特性、群落结构、化学成份、病虫害特征、抗性机制及其生态与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实地样方方法,对海南省新英湾红树林的红树植物种类和群落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确定有真红树7科11种,半红树植物2科3种;群落类型有红海榄群落、红海榄+桐花树+白骨壤群落及桐花树+白骨壤群落3种,红树林群落演替系列是桐花树+白骨壤(前沿向海带)→红海榄群落。  相似文献   

11.
几种番荔枝属果树的酯酶和多酚氧化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垂直板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番荔枝属的7种果树共14份材料进行酯酶和多酚氧化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2种同工酶共表现出23条酶带,其中酯酶同工酶9条,多酚氧化酶同工酶14条,不同番荔枝种间酶谱差异较大.2种同工酶酶谱除不能区分2份红毛榴莲和2份毛叶番荔枝外,对其余的10份材料均可区分.实验用几个番荔枝种间的遗传距离在0.000~0.895之间.聚类结果将14份番荔枝材料分成了2类.  相似文献   

12.
以5年生的3种不同砧穗组合的AP番荔枝嫁接树为材料,比较普通组合与牛心/山刺、秘鲁/圆滑2个组合处理对AP番荔枝的生长与结果、产量及品质、叶片矿质营养、光合色素及抗氧化酶类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处理生长势均比对照弱,但秘鲁/圆滑组合的新梢生长量显著高于对照;2种处理的产量均比对照低,但秘鲁/圆滑组合的单果重、V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2种处理的Ca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秘鲁/圆滑组合的Mg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但是2种处理的N、P、K含量却极显著低于对照.牛心/山刺组合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a+b)都显著低于对照,类胡萝卜素极显著低于对照,秘鲁/圆滑组合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2种处理的叶片抗氧化酶类活性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秘鲁/圆滑组合的根系P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牛心/山刺组合的根系P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其它抗氧化酶类活性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垄作、平作、堆作三种不同种植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植株性状表现等作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影响较大。垄作种植产量最高,为2251 kg/667 m2,比堆作种植增产65.76%,增产达极显著水平,比平作种植增产21.82%,增产达显著水平;平作种植产量为1 848 kg/667 m2,位居第二,比堆作种植增产36.08%,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大中薯率垄作种植第一,为89.03%,比堆作种植高20.37个百分点;平作种植位居第二,为86.62%,比堆作种植高17.9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正常留种和夏播留种的对比试验,可以获得正常留种和夏播留种的差异性,为当地马铃薯生产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由于夏播留种生长时间短,它的各项生长指标弱于春播留种是很正常的。但从产量和经济效益分析来看,夏播留种试验是成功的。按当年商品薯地头收购价格计算,夏播留种每667 m2收入为727.5元,比当地农民平均每667 m2毛收入700元多27.5元,说明夏播留种在当地实施是可行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夏玉米根系及叶片生长发育和主要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栽培夏玉米与传统平作栽培相比,根系发达,0~50 cm土层各层次根系干重均增加;各叶位叶片宽度增加,长度基部1~5叶位缩短、中上部增加;各期叶面积系数都较大。垄作栽培比传统平作增产12.1%。  相似文献   

16.
Cotton produces more biomass and economic yield when cluster planting pattern (three plants per hole) than in a traditional planting pattern (one plant per hole), even at similar plant densities, indicating that individual plant growth is promoted by cluster planting. The causal factors for this improved growth induced by cluster planting pattern, the light interception, canopy microclimate and photosynthetic rate of cotton were investigated in an arid region of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eaf area index and light interception were higher in cluster planting, an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raditional planting 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 growth stages. Cotton canopy humidity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was increased but canopy temperatures were reduced by cluster planting. In the later growth stage of cluster planting, the leaf chlorophyll content was higher and the leaf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canopy photosynthetic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comparing with traditional planting pattern. We concluded that differences in canopy light interception and photosynthetic rate were the primary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increased biomass production and economic yield in cluster planting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lanting of cotton.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种植方式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为了深入研究小麦垄作栽培的增产机理,采用“大田切片法”研究了小麦不同种植方式(垄作和传统平作)的群体质量和产量结构。结果表明,垄作小麦冠层不同层次(上、中、下层)叶面积系数均高于平作小麦,并且群体透光率在各时期垄作也优于平作;垄作小麦的群体和旗叶光舍速率及干物质积累等指标也大于平作。表明小麦垄作栽培显著改善了群体质量。对小麦群体干物质的调查表明,垄作栽培提高了小麦茎秆基部充实度,因而垄作小麦的抗倒伏能力较强。垄作小麦较平作小麦增产11%左右。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甘蔗套种马铃薯的最佳播种密度,提高土地复合产值,实现种植效益最大化。通过连续2 a开展新植蔗和宿根蔗套种马铃薯多种密度栽培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条件下甘蔗和马铃薯的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新植蔗田中马铃薯的最佳套种密度为4.5万粒/hm2,宿根蔗田中马铃薯的最佳套种密度为3.9万粒/hm2。其中,新植蔗田马铃薯产量达35 275 kg/hm2,甘蔗产量增19.9%,糖锤度提高1.2个百分点,土地复合产值增99.7%,新增纯收入126.3%;宿根蔗田马铃薯产量达24 115 kg/hm2,甘蔗产量增19.2%,糖锤度提高1.3个百分点,土地复合产值增89.9%,新增纯收入11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