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为在黄褐天幕毛虫等鳞翅目食叶害虫防治生产中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开展好林木虫害无公害防治工作,以公路绿化林内山桃上发生的黄褐天幕毛虫为试验防治对象,以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和清水为对照,选用20亿PIB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1 000倍液、8 000IU苏云金杆菌油悬浮剂600倍液、2 000 IU苜核·苏云菌悬浮剂750倍液和1%苦参碱水剂1 500倍液等4种生物农药,研究了4种生物农药对3龄前黄褐天幕毛虫幼虫的林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施药1 d后即效果显著,施药3 d后虫口减退率达到最高;4种生物农药虫口减退率均随施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提高,虽然施药3 d后虫口减退率低于高效氯氰菊酯,但施药7 d后除2 000 IU苜核·苏云菌悬浮剂750倍液虫口减退率未达到90%以外,其他3种生物农药虫口减退率均在90%以上;施药10 d后4种生物农药虫口减退率全部高于高效氯氰菊酯,且均在90%以上,其中20亿PIB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和苜核·苏云菌悬浮剂2种生物农药的虫口减退率超过95%,防治效果高出高效氯氰菊酯近7个百分点。除虫口减退率较高,生物农药对天敌影响较小,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农药。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美国白蛾的防治效果,开展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b NPV)防治美国白蛾试验。分别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10亿PIB·mL~(-1)悬浮剂、10亿PIB·g~(-1)可湿性粉剂、25%灭幼脲悬浮剂3种药剂对美国白蛾一代和二代幼虫进行喷雾防治。结果表明:在防治一代美国白蛾的试验中,10亿PIB·mL~(-1)MbNPV悬浮剂250倍液对美国白蛾的防效最好,虫口减退率最高,11 d时均达到100%。在防治二代美国白蛾的试验中,25%灭幼脲悬浮剂2 000倍液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其他两种试验药剂MbNPV,而两种试验药剂MbNPV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为控制美国白蛾的危害,以清水为对照,选用20亿PIB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8 000 IU苏云金杆菌油悬浮剂等7种无公害农药,每种药剂设置3个浓度梯度,研究了7种农药对美国白蛾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亿PIB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800倍液防效为92.4%,8 000 IU苏云金杆菌油悬浮剂1 000倍液防效为93.6%,2 000 IU苜核·苏云菌悬浮剂1 000倍液防效91%,25%灭幼脲Ⅲ号悬浮剂1 500倍液防效91%,6%甲维·杀铃脲悬浮剂1 500倍液防效93.2%,1.2%烟碱·苦参碱1 000倍液防效92.5%,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 500倍液防效94.4%。20亿PIB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8 000 IU苏云金杆菌油悬浮剂、2 000 IU苜核·苏云菌悬浮剂等生物农药具有选择性杀虫功效,对天敌昆虫无伤害。应用生物农药(仿生)防治美国白蛾幼虫的最佳龄期为3龄前,防治美国白蛾高龄幼虫时,可选用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高效低毒农药,防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用天幕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us Polyhedrosis Virus,NPV)对黄褐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ulsky幼虫以胃毒方式进行生物测定.结果表明:NPV对黄褐天幕毛虫幼虫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幼虫感染后的死亡率与病毒浓度呈正相关.1.824×102,1.824×103,1.824×104,1.824 × 105,1.824 × 106,1.824×107 PIB/mL 6种病毒浓度接种天幕毛虫幼虫后死亡率分别为26.63%,34.78%,48.37%,72.83%,80.98%和94.57%,致死中浓度为1.096×104 PIB/ mL.接种1.824×10 7,1.824×106,1.824×105 PIB/mL浓度的幼虫致死中时分别为6.8,8.2,9.1d.  相似文献   

5.
在2003年,在内蒙古林区利用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BtMP-342、性引诱剂和植物制剂等多种生物措施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进行防治试验.利用两种浓度(2.632×106 PIB·mL-1 and 2.632×107 PIB·mL-1)的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舞毒蛾2龄幼虫进行喷洒试验,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0%和77.8%.BtMP0-342被用于舞毒蛾3、4龄幼虫的防治,防治效果达80%.性引诱剂在诱捕舞毒蛾成虫时也显示了良好的效果.自制的植物性杀虫剂是从大兴安岭地区有毒植物中提取的植物性杀虫活性物质,对舞毒蛾的幼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实验室内应用原液防治舞毒蛾3,5龄幼虫的效果达82%.  相似文献   

6.
黄褐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ulsky.)是世界性的大害虫,也是我国森林、园林、果树上的一大害虫。为了探索其效果理想的防治新途径,进一步开发新型、环保、高效的杀虫剂,有效控制林业害虫的危害,结合生产实际选用8%噻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进行黄褐天幕毛虫防治试验。结果表明:8%噻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以1 500倍液处理对食叶害虫的防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应用思茅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endrolimuskikuchiiCPV (2 0 2 5× 10 11PIB/hm2 )防治云南油杉及云南松林内的思茅松毛虫的试验表明 ,其防治效果达 70 9%以上 ,具有显著的扩散流行和持续防治效果 ,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oNPV)杀虫剂是一种新型生物农药。经1992年林间2700亿PIB/公顷、3600亿PIB/公顷、4500亿PIB/公顷、5400亿PIB/公顷四种浓度和林间3600亿PIB/公顷大面积应用,其防治效果(以平均虫口密度下降率表示)分别为81.05%、81.23%、83.52%、84.29%和83.40%。存活幼虫感染率(体内镜检含有PoNPV为准)为85.00%。  相似文献   

9.
1980年以来云南澄江从松毛虫等自然感病虫尸中分离出多种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质型多角体病毒(CPV)和颗粒型多角体病毒(GV)。于1980-2001年先后应用NPV、CPV防治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文山松毛虫、灰褐带蛾、毒蛾、蚕蛾;面积达7732.2hm^2,当年防效平均约为97%,1次防治,防治效果可持续10年以上。  相似文献   

10.
<正>利用昆虫病毒防治森林害虫,国外这方面的试验工作较多,且已用于生产实践上,曾试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森林害虫天幕毛虫(malacosoma spp)、赤松毛虫(Dendro limnsSpectabilis)、云杉梢蛾(Choristoneura fumiferana)、金合欢树衰蛾(Kotochalia ju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