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十一五”期间,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供电企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经济需要电力保障,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需要强化电网建设,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促进农村社会事业进步需要电力支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需要更高的电力服务水平。因此,全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供电企业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供电企业自身加快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作为县级电力企业,应当从战略的高度明确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建设适应新农村发展需要的农村电网,建立与新农村相适应的农电管理体制、农村电力服务体系,为农村电力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统揽全局、着眼长远的战略举措,涉及农村的政治、经济、化和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取得长远成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坚实的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文化建设。无论是从农村生产、农村管理还是从农民身心健康等方面,都需要文化的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为重要的突出位置。  相似文献   

4.
戴明建 《新农村》2007,(6):37-38
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水平,着力增强科技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是中央近年来对发展农村教育的要求。作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重要基地的乡镇成校,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更有责任在实施农科教结合,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塘栖成校在实践中立足于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素质,结合本区域经济特色,不断推进农科教结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5.
突出产业、全面发展 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将生产发展放到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做强做大粮食产业,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优化调整乡镇企业,加快发展园艺产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同时,积极配合和参与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把实现农民群众的利益、增进农民群众的福祉当作根本出发点,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发展问题,而且是改革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面落实中央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发展农业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十一五”时期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三大战略”,“九大行动”等各项部署,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2007年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用现代理念指导农业,用现代手段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支撑农业,用现代制度管理农业,走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路子,确保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目标的实现,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快发展农村能源,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促进生态保护、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国家对新农村建设重视程度的逐步提高,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农民生活、城镇建设、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新农村建设各个领域的支撑作用也充分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发展生态优势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重大举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只有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有坚实的产业支撑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与举措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禹 《现代化农业》2009,(12):29-3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条件,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文章从分析研究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原因和建设的重要性入手,提出黑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目标,关键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人才的培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文化基础和力量源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功与否,系于教育。发展农村教育是农村经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3.
农村人才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职业教育与农村发展、劳动力转移、现代农业建设等密切相关,是培养农村人才的重要途径,对整体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起关键作用,为有效实施"新农村"战略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硬实力"的支撑,更需要"软实力"的哺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根据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加强"六有"建设。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武上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而农村教育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事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现念,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进农村教育改革。形成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教育事业对于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前,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发展的方向。新农村建设面临众多课题,发展现代化农业、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等各项任务都刻不容缓。其中,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是综合考虑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人文环境发展等众多课题的全新理念,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复杂而又综合性的工程,在农村建设中不仅是重要的,更是迫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文化的强力支撑。因此,新时期深入了解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瓶颈,实事求是探索解决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8.
贾超 《现代农业》2007,(7):51-5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容丰富,寓意深刻.但其根本目的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没有农民的参与和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命线.说到底就是做农民的工作,实现农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19.
2006年各地农业与农村呈现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粮食生产继续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要不断发展先进的农村生产力,核心是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本就又好又快发展现代农业问题提出一些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发展农村沼气,可以解决农民生活用能,可以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可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可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发展农村沼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它可以使农村经济的增长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路,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努力实现农村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生态富民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