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4 毫秒
1.
几种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式脂肪酸(TFA)是所有含反式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的总称,已有研究表明食用油中大部分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危害。为了比较常规浸提-精炼工艺和冷榨冷炼工艺提取的花生油、大豆油和核桃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采用甲酯化-气相色谱法对反式脂肪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冷榨冷炼工艺制取的油中未检测到反式脂肪酸,浸提-精炼工艺生产的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很低,两种工艺生产的油脂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都低于欧美标准,是非常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食用油脂的营养与安全关系到人类健康。本文探讨了食用油脂中微量营养物质、油料中有害物、环境污染、溶剂残留、加工助剂、反式脂肪酸、氯丙醇脂肪酸酯、缩水甘油脂肪酸酯等对食用油安全性的影响,以及加工过程中油脂营养物质及不安全因素的变化情况,提出了保留营养物质,降低不安全因素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反式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反式脂肪酸的定义、来源以及对人体的危害,介绍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甲酯化-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反式脂肪酸的检测方法,阐述了氢化技术、油脂脱臭技术和酶法酯交换过程中控制反式脂肪酸产生的措施,展望了开发氢化油脂替代物及基因改良技术等减少反式脂肪酸摄入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红外ATR光谱法(ATR-IR)用于山茶油中棕榈酸和十四烷酸含量的快速分析.配制了72个山茶油样本用于ATR光谱的采集,不同的光谱预处理方法用于光谱有效信息的提取,小波压缩(wavelet compression,WC)方法用于建模变量的优化,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PLS)用于脂肪酸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的构建.结果表明,ATR光谱经小波导数(wavelet derivative,WD)—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te,SNV)预处理后,棕榈酸模型的预测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prediction,Rp)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分别为由原始光谱的0.789和3.332改善为0.908和2.653;十四烷酸模型的Rp和RMSEP分别由0.870和0.087改善为0.948和0.058;建模变量经WC预处理后由原始光谱的2 500个分别减小为190和180个,为山茶油中脂肪酸含量的测定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CARS-PLS的食用油脂肪酸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吴静珠  徐云 《农业机械学报》2011,42(10):162-166
采用CARS波长变量挑选方法优化建模,对食用油中4种主要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进行近红外定量分析。应用预测浓度残差法剔除奇异样本后,对样品集光谱进行标准化预处理,通过CARS优选出的波长变量分别建立4种脂肪酸的偏最小二乘法(PLS)模型。与采用OPUS软件自动优化建模相比,CARS法所建模型的决定系数(R2)、交叉校验均方根误差(RMSECV)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都优于后者所建模型。CARS法有效地简化了模型,且所挑选出的特征波长较少。  相似文献   

6.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食用油酸价和过氧化值自动化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食用油酸价和过氧化值的自动化快速检测,以常见食用油为材料,利用近红外自动分析仪结合连续进样流通池,建立食用油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定量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在波数范围为5 500~4 600 cm-1时,光谱预处理选择(6 524,4 823)两点基线校正和标准正交变换,酸价定量模型验证相关系数和预测标准偏差分别为0.987 3和0.114 mg/g;在波数范围为6 050~4 450 cm-1时,选择一阶求导和Norris导数平滑,过氧化值定量模型验证相关系数和预测标准偏差分别为0.995 8和0.90 mmol/kg;模型盲样验证效果良好,模型可行,通过近红外自动分析仪每小时可检测90个样品。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市场上食品专用油脂的随机取样,分析了其甘三酯分子结构和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从而得到食品专用油脂产品中含有的反式脂肪酸的现状和甘油酯分布情况,有利于食品生产企业更好地使用专用油脂,也利于消费者对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在使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进行食用油酸值与过氧化值检测时,仪器制造与检测环境的差异导致不同仪器建立的校正模型无法共享。为解决食用油酸值与过氧化值模型转移问题,使用125个食用油样本于主机建立偏最小二乘校正模型,采用光谱空间转换法进行模型转移,并与斜率/截距算法、直接标准化算法、分段直接标准化算法、极限学习机自编码器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光谱空间转换法进行模型转移后,验证集酸值与过氧化值的预测均方根误差分别从0.583 6 mg/g和15.801 0 mmol/kg降低到了0.167 0 mg/g与9.989 3 mmol/kg,说明光谱空间转换法可以有效应用于食用油酸值与过氧化值间的模型转移,使不同仪器之间实现模型共享,这对于近红外光谱应用于食用油品质快速检测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采用红外衰减全反射光谱法(ATR-IR)用于山茶油中亚麻酸含量的快速分析,探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和连续小波导数用于光谱的预处理,结合偏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随机森林和极限学习机4种校正方法用于分析模型的构建,采用蒙特卡洛无信息变量消除方法对最优模型的进一步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亚麻酸的SNV-CWD-PLS模型得到了最好的预测结果,模型的预测相关系数(Rp)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902和0.557;模型经MCUVE方法优选变量后,Rp和RMSEP得到改善,分别为0.929和0.492,建模变量由3321减小为110。SNV-CWD-MCUVE-PLS结合ATR光谱为亚麻酸含量的测定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应用现有的脱臭技术,采用一种二次换热汽提蒸馏脱臭塔,进行试验。以反式脂肪酸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得到最佳脱臭工艺参数:脱臭温度238℃、脱臭时间34min、蒸汽用量1%和残压226.65Pa(1.7Torr),最终成品油中反式脂肪酸相对含量仅为0.83%。脱臭过程中总蒸汽用量2%,较传统工艺节约蒸汽能耗20%,脱臭效果也更好,是一种节能、绿色的新型脱臭设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通过Lipozyme RM IM催化紫苏油与中链甘油三酯(MCT)进行酯交换合成富含α-亚麻酸的中长链甘油三酯(MLCT),研究了酶添加量、底物中MCT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MLCT得率的影响。40%MCT和60%紫苏油在6%的Lipozyme RM IM催化作用下,于60℃进行4 h的酯交换反应,结果表明,在反应平衡后,MLCT得率超过70%。采用两步法除臭工艺纯化酯交换产物,产品中的甘油三酯纯度达到97%,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反式脂肪酸质量分数可以控制在1%以内。此外,在纯化产物中存在超过40%的α-亚麻酸,超过85%的长链脂肪酸在甘油三酯中的sn-2位置。  相似文献   

12.
董晶晶  吴静珠  陈岩  刘翠玲  陈立果 《农业机械学报》2017,48(S1):417-421, 428
应用激光拉曼光谱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实现了食用调和油中5种原料油(花生油、芝麻油、菜籽油、大豆油和玉米油)的定量检测。首先选取食用油脂肪酸信息丰富的169.58~1813.61cm-1谱区,再通过一阶导数+Norris 3点预处理对该谱区进行滤波去噪,净化拉曼光谱信息,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食用调和油中各原料组分的拉曼定量检测模型,其中花生油、芝麻油、菜籽油、大豆油和玉米油的检测模型的校正集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8、0.9418、0.9988、0.9998、0.9961,验证集相关系数分别为0.9435、0.8593、0.9542、0.9676、0.9429,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17、0.218、0.128、0.125、0.179。研究结果表明,激光拉曼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快速、准确地测定食用调和油中各原料组分的含量具有可行性,且预测能力良好。  相似文献   

13.
为保证我国食用菌质量安全,提出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下食用菌农药残留含量检测方法。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度下,分析农药残留情况,获取农药残留含量限制指标,并参照食品安全法律制度《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进行食用菌样品处理,在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其他检测方法中选取气相色谱法,对食用菌样品中农药残留含量进行检测,分析样品中农药残留含量可知,农药的来源对于减少食用菌产品农药残留含量非常必要,所提方法有效提升了食用菌产品安全。  相似文献   

14.
油酸和亚油酸是花生中主要不饱和脂肪酸,且油酸/亚油酸(O/L)是决定花生油货架期的重要指标,因此油酸与亚油酸含量的测定对于花生品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气相色谱归一化法,以37种脂肪酸甲酯(FAME)标准物为基础,初步建立测定花生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方法,通过校正响应因子对面积百分比法进行比较与优化。该方法可以补偿仪器的响应差异,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李莉 《农业工程》2022,12(4):75-77
为保证我国食用菌质量安全,提出食用菌农药残留含量检测方法。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度下,分析食用菌农药残留情况,获取农药残留含量限制指标。在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他检测方法中选取气相色谱法,对食用菌样品中农药残留含量进行检测。分析样品中农药残留含量可知,农药的来源对于减少食用菌产品农药残留含量非常必要,并且所提方法进行食用菌农药残留含量检测的精度较高,严格控制农药残留可有效提升食用菌产品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以兴安多羔羊为对象,利用凯氏定氮法、索氏提取法和灼烧法对羊肉营养组成进行分析,利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羊肉风味物质进行分析,明确不同性别和部位对兴安多羔羊肉营养组成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及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兴安多羔羊肉含水率75.32%,粗脂肪质量分数2.41%,粗蛋白质量分数19.81%,粗灰分质量分数1.11%;共检出28种脂肪酸和18种氨基酸;母羔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有低于公羔的趋势;股四头肌含有更多不饱和脂肪酸和脂肪氧化产物;共检测到7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占较大比例的是醛类和醇类物质。不同的性别和部位对羔羊肉营养组成和风味物质有一定影响。母羔中有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显著大于公羔;母羔由于脂肪含量低、膻味和油脂气息小,与公羔相比可接受度更高;背最长肌中2(5H)呋喃酮和己醇的含量显著高于股四头肌,但十三醛含量显著低于股四头肌。  相似文献   

17.
基于傅里叶红外光谱重组技术的食用油检测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食用油、无色矿物精油(OMS)、六羰基铬为试验材料,利用二维相关振动光谱技术对FTIR光谱重组(SR)检测中OMS特征吸收峰取代光谱标记物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单一菜籽油体系中,有9个相关吸收峰可用于TVF预测定量分析。考虑不同因素影响,相关吸收峰减至4个。最优相关吸收峰测定OMS体积分数相关性好于标记物特征吸收峰,受混合样品极性变化影响较少。在食用油和OMS混合物中既可用光谱标记物也可用OMS溶剂本身相关吸收峰来扣除混合样品光谱中OMS部分。  相似文献   

18.
不同产地沙棘果的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沙棘甘油三酯和甘油磷脂中的糖、果酸(气相色谱-质谱法,TMS衍生物)、矿物质(FAAS,ETAAS)、挥发性物质(顶部空间气相色谱-质谱法)、Vc(高压液相色谱)和脂肪酸(气相色谱-质谱法,甲基酯)的分析方法,优化不同产地的沙棘果。对1997年10-11月采集的中国沙棘果(CH)和8月底采集的芬兰沙棘果(FI)和俄罗斯沙棘果(RU)的成分进行比较,得到了为今后开展更广泛的沙棘项目所需要的足够的资料。中国沙棘果汁中的Vc含量极高,平均8g/l(4.2-13.2g/l),是芬兰沙棘果汁中含量的5倍。主要矿物元素的含量比其它可食用的浆果中丰富得多,钾是沙棘果(6-14g/kg,干重)和沙棘籽(5-9g/kg,干重)中的主要矿物质之一,在一些样品中铅和镉含量的增加表明存在轻微的污染。压榨的沙棘果汁中糖的含量从1-20g/100ml有很大的变化,含量最高的是晚秋收获的中国沙棘果,最低的是8月收获的芬兰沙棘果。糖主要是葡萄糖(占总糖分的50%以上)、果糖及葡萄糖衍生物。苹果酸和奎宁酸是主要的果酸(77%-97%),含量为每100ml果汁中4.2-9.1g。果汁上部油脂的特点是形成了C2-C5n-、iso-、和ante-iso乙醇,C4-C5n-,iso,及ante-ISO酸,也呈现出挥发性油脂的籽油乙醇前体。不同的产地和采收时间对挥发物有着明显的影响,整个果中的含油量为2%-11%(鲜重),籽中的含  相似文献   

19.
杨静  常蕊 《农业工程》2011,1(1):72-76
食用n-3多不饱和脂肪酸被认为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α-亚麻酸是n-3多不饱和脂肪酸中唯一的必需脂肪酸。本文就α-亚麻酸的结构、来源、体内代谢、生理功能和主要的提纯方法进行了简单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脂肪酸联合氧化的力能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平 《中国沼气》1996,14(4):3-7
脂肪酸是有机物厌氧消化的重要中间产物。但是,在标准状态下,长链脂肪酸转化为乙酸的反应是吸能反应。只有在氢浓度很低时,这些转化反应才能进行。在厌氧消化系统中,脂肪酸的降解是由脂肪酸降解菌和产甲烷菌协同完成的。脂肪酸降解菌和产甲烷菌之间的能量分配是以20kJ(1/3ATP)为单位进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