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松纵坑切梢小蠹亦称松纵道剪枝小蠹、松小蠹等。它是鞘翅目,小蠹虫科的一种小蠹虫。属于松林次期害虫,对于衰弱和濒死的树木为害极为严重。在其成虫补充营养时期严重为害当年新梢,其交尾、产卵及幼虫期为害衰弱和濒死树木干部的韧皮部,严重时可使大片林木枯死。  相似文献   

2.
松纵坑切梢小蠹属鞘翅目小蠹科切梢小蠹属.是一种钻蛀树干为害很严重的森林害虫。该虫主要发生在立地条件差、林地卫生条件不好或其它各种原因导致树木生长衰弱的林分。小蠹虫主要包括柏肤小蠹、纵坑切梢小蠹.柏肤小蠹为害侧柏、桧柏等;纵坑小蠹虫主为害油松、黑松等。  相似文献   

3.
松纵坑切梢小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纵坑切梢小蠹(Blas tophagus piniperda L.)属鞘翅目,小蠹虫科。亦称松纵坑剪枝小蠹、松小蠹等。是松林主要害虫之一,对衰弱木和濒死木为害极为严重,也有为害健康木的。在成虫补充营养时严重为害当年新梢,其交尾、产卵及幼虫期为害衰弱和濒死树木干部的韧皮部,严重时可造成大片林木枯死。  相似文献   

4.
治理松纵坑切梢小蠹新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瑆 《云南林业》2002,23(2):18-19
松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属鞘翅目小蠹科切梢小蠹属蛀干蛀梢害虫,以成虫和幼虫危害树木,危害的寄主树种有云南松、思茅松、华山松、高山松等松类植物,在寄主树种上完成其世代周期。松纵坑切梢小蠹是次期性害虫,主要危害树势衰弱的林木,虫口密度大时也侵害健康林木。它对松树的危害大体分为2个阶段:一是蛀梢危害阶段。从每年3~4月开始,最多在5~6月,刚刚羽化出的成虫从树皮下钻出树干,蛀入当年生新梢,并不断转移危害新梢,直至次年1~2月。受害林分表现为大量枝梢死亡,但树木本身此间很少死亡。二是蛀干危害阶段,从…  相似文献   

5.
楚雄市西山公园松小蠹综合法治理技术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松小蠹是一种毁灭性蛀干害虫,有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 niperda Linnaeus)和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 Hartih)两种, 均属鞘翅目小蠹虫科切梢小蠹属。该虫在适生条件下,特别是在树势衰弱的云南松纯林条件下扩散蔓延最快,易造成大面积枯立木,导致大面积云南松林被毁灭,是威胁云南松林生长的最大  相似文献   

6.
利用多重降解生命表来分析松纵坑切梢小蠹自然种群的死亡原因,是一种新方法。本文利用云南省昆明地区松纵坑切梢小蠹自然种群生命表的资料,分析其死亡原因。发现该地区松纵坑切梢小蠹自然种群52.79%的死亡率出现于卵期、幼虫期和蛹期,分别为18.06%、22.03%、12.70%;特别是幼虫期和卵期死亡率最高,其中34.86%的种群死亡为捕食性天敌所致。其捕食率分别为12.64%和12.58%,因此,认为捕食是幼虫期及卵期控制种群数量的关键因子之一。对该害虫进行综合防治时,应重点加强对捕食性天敌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弄清中国云南4种切梢小蠹伴生菌的携带率差异,了解伴生菌在蠹害过程中的互作关系。[方法]采用人工接种法和野外调查法,检测松树韧质部是否蓝变,判断切梢小蠹带菌情况,统计分析小蠹试验材料的带菌率。[结果]云南切梢小蠹成虫带菌率(80%)明显高于横坑切梢小蠹(63%)、松芽小蠹(53%)、华山松切梢小蠹(56%)。切梢小蠹幼虫的带菌率最高(90%),其次是蛹的带菌率(78%),新成虫的带菌率最低(58%)。切梢小蠹头(33%)、足(30%)、翅(32%)3个重要器官带菌率差异不明显。林间调查表明,切梢小蠹伴生菌提高了小蠹蛀干繁殖的成功率。[结论]首次报道了中国云南4种切梢小蠹伴生菌的带菌特性及其差异,研究结果为揭示云南省切梢小蠹成灾机制及探索切梢小蠹有效防控新途径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疑山郭公虫对纵坑切梢小蠹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疑山郭公虫对纵坑切梢小蠹成虫捕食量及对纵坑切梢小蠹繁殖过程和繁殖率的影响.在室温为22~24 ℃条件下,繁殖期疑山郭公虫平均每天可捕食纵坑切梢小蠹成虫0.61±0.043头.在实验室内,先将纵坑切梢小蠹引入云南松新鲜木段,7 d后再引入疑山郭公虫成虫.结果表明:疑山郭公虫成虫对纵坑切梢小蠹成虫的产卵过程形成干扰,从而导致后者繁殖率下降.疑山郭公虫幼虫可以捕食木段内纵坑切梢小蠹幼期各虫态,捕食率为8.3%.在野外,将疑山郭公虫成虫放到受到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的树干上,再用尼龙网将其包裹起来.研究结果表明,疑山郭公虫对树干内纵坑切梢小蠹幼期(幼虫和蛹)的捕食率大体为10.6%.疑山郭公虫对繁殖期纵坑切梢小蠹的影响主要包括捕食繁殖期纵坑切梢小蠹成虫、干扰纵坑切梢小蠹繁殖过程以及捕食纵坑切梢小蠹幼虫等.研究初步认为,疑山郭公虫对纵坑切梢小蠹种群增长具有明显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室内条件下,对繁殖期云南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的竞争展开了研究。在养虫笼中放入来源同株云南松的2根木段,同时放入2种小蠹,分别放入1种小蠹,观察小蠹对其繁殖材料云南松木段的选择。试验表明,横坑切梢小蠹喜在树皮厚的木段上繁殖,即云南松树干的下部,而云南切梢小蠹喜在树皮薄的木段上繁殖,即云南松树干的上部。从产卵到新成虫羽化,云南切梢小蠹的历期明显短于横坑切梢小蠹,分别为86~89 d和120~125 d。结论:在中国云南,云南切梢小蠹对云南松的攻击能力强于横坑切梢小蠹,后者更具次期性害虫特点。  相似文献   

10.
杉木蛀干害虫主要是双条杉天牛和三种小蠹(纵坑切梢小蠹、横坑切梢小蠹和星坑小蠹)。杉木被危害,引起衰弱和枯死。 几年来,根据人工杉木林蛀干害虫的发生规律,防治的关键在于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1966年在对抚育间伐调查研究和总结群众防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营  相似文献   

11.
纵坑切梢小蠹是欧亚大陆的主要森林害虫之一。文章系统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PCR扩增后电泳分析、PCR-RAPD、PCR—RFLP分析和DNA序列分析等技术在纵坑切梢小蠹研究中所取得的一些重大成果,重点介绍了纵坑切梢小蠹起源及与近缘种的遗传学关系等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横坑切梢小蠹、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梢转干期在寄主云南松树冠和树干中的分布规律及三者之间的竞争互存关系,为其种群监测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抽样调查法,根据生态位理论,从时间和空间资源利用上分析云南省大理市祥云县云南松梢转干期树冠和树干中3种切梢小蠹的种群分布和生态位关系。【结果】树冠中横坑切梢小蠹雌、雄高峰期均晚于云南切梢小蠹,短毛切梢小蠹无明显高峰期;横坑切梢小蠹主要分布在树冠下层,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主要分布在树冠上层;云南切梢小蠹入侵初期可分布于整个树干,随着横坑切梢小蠹由树干基部向上部入侵过程而逐步向中上部分布;横坑切梢小蠹虫口密度在树干不同高度差异显著,而云南切梢小蠹虫口密度则在蛀干后期差异显著;3种切梢小蠹种间在时间和空间资源利用上存在差异,且性别间也存在差异;横坑切梢小蠹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大于云南切梢小蠹,但在空间资源利用上弱于云南切梢小蠹,短毛切梢小蠹与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在时间资源利用上生态位分离;横坑切梢小蠹、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在1月对空间资源的利用最大。【结论】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通过对时空资源的分配和弥补达到种群共存和同源竞争,短毛切梢小蠹与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在时间资源利用上生态位分离。  相似文献   

13.
纵坑切梢小蠹聚集化合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辉 《林业科学》1993,29(5):463-467
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L.)属于聚集性松树害虫。它是利用化学气味物质建立种内或种间联系,并由此形成聚集危害的。早在60年代,Oksanen和Perttunen等已注意到具有化学气味的物质对纵坑切梢小蠹聚集行为的影响,并对此进行过大量研究。近二十年来,探索纵坑切梢小蠹的聚集机制,已受到更多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多种原因,关于引起纵坑切梢小蠹聚集的化合物种类及释放量的问题仍然存有较大争议,该虫是否具有信息素物质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结论。确定引起纵坑切梢小蠹聚集的化学气味物质对于揭示该虫的聚集机制,加深虫害发生规律的认识,进而利用这些化合物进行害虫测报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曾对纵坑切梢小蠹种群进行了多方面研究。现将部分诱虫试验,和对有关气味化学物质的检测分析结果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14.
两种蛀干昆虫消化酶组成和活性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松墨天牛幼虫、纵坑切梢小蠹幼虫和成虫消化酶的主要种类和活性.分析结果表明,松墨天牛幼虫有10种消化酶,纵坑切梢小蠹幼虫和成虫有8种消化酶.松墨天牛幼虫的消化酶活性大小排列顺序为:果胶酶>淀粉酶>Cx酶>半纤维素酶>转化酶>β-1,4-葡萄糖苷酶>C1酶>脂肪酶>类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小蠹幼虫和成虫不含Cx酶和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顺序均为:果胶酶>淀粉酶>半纤维素酶>转化酶>C1酶>类胰蛋白酶>脂肪酶>胃蛋白酶.在55℃、pH值8.6时,果胶酶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明确云南省切梢小蠹种群结构及变化规律,指导切梢小蠹的防控。[方法]在云南蠹害林区调查采样并鉴定切梢小蠹种类,比较20世纪90年代和2010年代石林、安宁、丘北3地切梢小蠹种群结构及变化情况。[结果]共有4种切梢小蠹在云南发生危害,其中,横坑切梢小蠹占发生总量的38.1%,云南切梢小蠹占36.6%,松芽小蠹占19.7%,华山松切梢小蠹占5.6%。小蠹种群结构90年代与目前比较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云南切梢小蠹所占种群数量由20世纪90年代的92.1%减少到目前的42.7%,而横坑切梢小蠹由20世纪90年代的7.9%,迅速增长到目前的57.3%。[结论]在云南,经过20年种群演替,之前云南切梢小蠹一支独大危害松林的局面,已转变为云南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角力共同危害松林,预示当地松林尤其是云南松林正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的状况,结果为云南省切梢小蠹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了新的科学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纵坑切梢小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红  陈方 《贵州林业科技》2002,30(1):1-5,25
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L.)是一种严重危害松属植物(Pinus)的钻蛀性害虫。它具有隐蔽性强、破坏性大的特点,本文着重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在纵坑切梢小蠹的生物学、生态学和综合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目前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云南省普洱市,短毛切梢小蠹[Tomicus brevipilosus(Eggers)]是思茅松[Pinus kesiyavar.langbianensis(A.Chev.)Gaussen]主要的蛀干害虫之一。本文报道了短毛切梢小蠹在普洱市的生物学特性。短毛切梢小蠹在普洱市1年发生1代,前后两代在冬春季有部分重叠。该虫1月上旬陆续开始羽化,3月下旬羽化结束。成虫羽化后即蛀食枝梢,直到11月开始转干繁殖。短毛切梢小蠹在普洱没有越冬习性。蛀干期从11月至次年3月。  相似文献   

18.
纵坑切梢小蠹的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Linn。是我国近年来严重危害松属植物的害虫这一,尤其在云南省造成大面积云南松枯死,危害相当严重。根据其寄主林木的经济价值、危害的严重程度及进一步传播蔓延的可能性等,对其危险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纵坑切梢小蠹在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中度危险的森林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19.
纵坑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是中国主要的森林蛀干害虫。在云南,两虫经常在云南松等松类树种上共同危害,造成重大生态和经济损失。这两种小蠹的种群结构因地区而异,其性比、成虫在枝梢上聚集危害的时间及其在树冠上的空间分布规律基本相同,但在树干上的空间分布规律有很大差异。通过研究并比较这两种小蠹的种群结构、性比、季节分布及空间分布等生态学特性差异,对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红塔山自然保护区的灵照山片区和徐家山片区的云南松林中设置调查样地29个,对切梢小蠹种群、生物学特性及危害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红塔山自然保护区发生的切梢小蠹主要有云南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2种,在种群数量分布上以横坑切梢小蠹占优势,平均占78.30%。2种切梢小蠹同时存在于同一林分中形成交叉危害,对枝梢危害长度和树干危害部位存在明显差异。建议在切梢小囊蛀梢期及转干繁殖前及时采取措施降低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