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紫果百香果外果皮花青素的浸提工艺并探讨其稳定性。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pH为2,以料液比、时间、温度、乙醇浓度为自变量,花青素提取率为响应值,根据Box-Benhnken原理设计4因素3水平试验并进行数据分析,同时研究了在不同的温度、光照、pH、金属离子、还原剂、氧化剂、防腐剂、发色剂以及漂白剂的作用条件下花青素稳定性。结果表明:优化的浸提工艺pH为2,料液比1:26,时间3.8 h,温度34℃,乙醇浓度82%,此工艺条件下提取率可达3.080 mg/g,实际提取率为3.125 mg/g。花青素长时间在室外光照容易消色;受高温影响较大,200℃时不仅消色且最大吸收波长产生了较大的红移;漂白剂NaHSO_3、发色剂NaNO_2、还原剂Vc和氧化剂H_2O_2对花青素溶液有消色作用,消色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NaNO_2、NaHSO_3、H_2O_2和Vc;金属离子Al~(3+)、Fe~(3+)、Fe~(2+)、Cu~(2+)对色素有增色作用,其中Fe~(3+)高浓度时花青素甚至产生沉淀现象,Na~+、K~+、Mg~(2+)、Ca~(2+)对花青素影响不大。pH值对其影响较大,在酸性环境中比较稳定,随着pH增大,色素溶液的最大吸光度降低,pH接近5时,色素溶液颜色开始由亮红渐变为蓝绿色;不同浓度的防腐剂山梨酸钾和苯甲酸钠对色素溶液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由于油田采出水中Na~+、Ca~(2+)、Mg~(2+)、Fe~(2+)等离子及悬浮物、细菌的存在,使采用油田回注污水配制的HPAM(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酚醛树脂交联可动凝胶性能变差,并且随污水中离子浓度增加,对凝胶性能影响越严重。为提高回注污水配制可动凝胶的性能,试验研究了降低Ca2+、Mg~(2+)、Fe~(2+)等离子对凝胶性能影响的添加剂NHCS配方。通过试验,在油田回注污水中加入与Ca~(2+)、Mg~(2+)、Fe~(2+)离子等量反应的添加剂NHCS,同时通过对污水进行搅拌等措施,使污水配制可动凝胶的黏度达到同浓度清水配制的70%以上,有效提高了油田回注污水配制可动凝胶的交联黏度和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3.
比较了9种阳离子、碳源、氮源和pH值对烟草青枯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阳离子对烟草青枯菌生长的影响具有差异,在1 mmol/L浓度条件下,Ca~(2+)、K~+、Mg~(2+)、Mn~(2+)、Fe~(2+)、Fe~(3+)等离子间对青枯菌生长影响差异较小,而与Cu~(2+)、Al~(3+)差异较大;在10 mmol/L浓度条件下,Mn~(2+)、Fe~(2+)、Fe~(3+)、Cu~(2+)、Al~(3+)等离子显著抑制青枯菌生长;在30 mmol/L浓度条件下,Ca~(2+)、K~+明显抑制青枯菌生长,而Mg~(2+)在60mmol/L浓度下,仍青枯菌生长良好。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青枯菌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7,最适宜的碳源为蔗糖,最适宜的氮源为蛋白胨,硝态氮氮源不利于青枯菌生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津田弯孢C12(Curvularia tsudae C12)对重金属铅的耐受性,并分析相关的理化机制,为该菌在重金属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并丰富真菌重金属抗性机制理论。【方法】采用固、液两种培养方法,分别检测不同Pb~(2+)质量浓度(0,200,400,800,1 200,1 600,2 000 mg/L)胁迫下津田弯孢C12的生长状况,并依据菌丝体干质量计算铅对该菌的半效应浓度(EC_(50)),明确该菌对铅的耐受性;测定不同Pb~(2+)质量浓度胁迫下津田弯孢C12培养液的pH值和有机酸含量、菌丝体中的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初步分析津田弯孢C12可能的铅耐受性机制。【结果】津田弯孢C12在所测Pb~(2+)质量浓度下均能生长,但相同Pb~(2+)质量浓度下液体培养的菌丝体干质量和EC_(50)(990.8 mg/L)均显著高于固体培养(P0.05);铅胁迫下(200~2 000 mg/L),津田弯孢C12菌落直径、菌丝体干质量和培养液pH值均显著(P0.05)低于不加铅(0 mg/L)的对照,而培养液中4种有机酸含量和有机酸总量及菌丝体内GSH含量均高于不加铅的对照,且草酸和柠檬酸含量显著(P0.05)高于酒石酸和苹果酸。随培养基中Pb~(2+)质量浓度的增加,菌落直径和菌丝体干质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草酸含量先升高后稳定,在Pb~(2+)质量浓度800~2 000 mg/L时达到最大;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的含量和有机酸总量都呈先升高后降低并趋于平稳,在Pb~(2+)质量浓度400~800 mg/L时达到最大值;培养液pH则呈先降低后升高并稳定的趋势,Pb~(2+)质量浓度为800 mg/L时培养液pH值最低;菌丝体内GSH含量逐渐上升,低Pb~(2+)质量浓度(200~1 200 mg/L)下显著低于(P0.05)高Pb~(2+)质量浓度(1 600~2 000 mg/L),而MDA含量则是先增加后降低再升高,但各个Pb~(2+)质量浓度下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津田弯孢C12对重金属铅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其在液体振荡培养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和铅耐受性均明显优于固体培养,改变形态以增加吸附表面积、分泌黑色素、积累GSH和有机酸,尤其是草酸和柠檬酸,可能是该菌减轻重金属铅毒害、具有较高铅耐受性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5.
虾壳黏附蛋白中的酸性氨基酸残基含量相对较高,有利于虾壳通过阳离子交换方式脱除水溶液中的重金属。脱无机盐虾壳经磷酸盐缓冲液浸泡活化可以得到一种能够脱除水溶液中低浓度镉离子的虾壳材料。以Cd~(2+)浓度约3 mg/L水溶液中的Cd~(2+)脱除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了浸泡活化中磷酸盐缓冲液pH值、磷酸盐缓冲液浓度、磷酸盐缓冲液与虾壳液固比、活化时间等因素对虾壳脱除镉能力的影响。确定了磷酸盐缓冲液活化虾壳的最佳条件:磷酸盐缓冲液pH 7.5,浓度0.15 mol/L,液固比20∶1,活化时间120 min。所得磷酸盐缓冲液活化虾壳在100 mg/80 m L加入量下,对水溶液中Cd~(2+)的脱除率为95.25(±0.57)%。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1株镉耐受性较强的弯孢属真菌C12进行分类鉴定,评估其对重金属镉的耐受能力,并初步分析和探讨其相关的镉耐性机制,为揭示真菌的重金属抗性机制及其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菌株C12进行分类鉴定,采用固体和液体2种培养方法研究不同Cd~(2+)质量浓度(0,20,40,80,160,320mg/L)下菌株C12的生长状况,比较不同Cd~(2+)质量浓度下菌株C12培养液中pH值和有机酸含量以及菌丝内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菌株C12被鉴定为津田弯孢(Curvularia tsudae);该菌在Cd~(2+)质量浓度高达320mg/L时仍有菌丝生长,菌丝体干质量在固体培养时随Cd~(2+)质量浓度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在Cd~(2+)质量浓度为20mg/L时达到最大(P0.05),而液体培养时却随Cd~(2+)质量浓度的升高逐渐降低(P0.05);培养液中柠檬酸和苹果酸的含量较高,琥珀酸仅在高Cd~(2+)质量浓度(80~320mg/L)时才会产生,未检测到草酸和酒石酸;随Cd~(2+)质量浓度的升高,柠檬酸、苹果酸、乙酸和琥珀酸质量浓度以及菌丝内的GSH含量均先增加后降低,且在160mg/L时达到最大(P0.05),而培养液的pH值并无显著变化(P0.05),但均显著低于不加镉的对照(P0.05);菌丝内的MDA含量则随Cd~(2+)质量浓度的升高先增加再降低后又升高,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结论】津田弯孢C12具有较高的镉耐受性,且液体培养条件下菌丝生长和镉耐受性明显优于固体培养,GSH和有机酸(柠檬酸、苹果酸和琥珀酸)的大量积累可能是其减轻镉毒害、提高镉耐受性的潜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对重金属有较强的耐受能力并能起到富集作用,是进行土壤净化的重要力量。分离鉴定南四湖底泥中的抗铅菌株,并且对其吸附特性进行研究。从南四湖底泥中采集土样,经过分离、培养,最终筛选出2株抗铅菌株。对所得菌株进行16S rDNA测序和序列相似性分析,鉴定其种属后对其Pb~(2+)质量吸附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菌株1D、8A最大耐Pb~(2+)浓度分别为700 mg/L和600 mg/L。16S rDNA序列相似性分析表明,菌株1D、8A分别与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彭氏变形杆菌(Proteus penneri)亲缘关系最近。经过吸附性能测试,菌株1D在35℃、pH值=5、Pb~(2+)质量浓度为100 mg/L、菌体投放量为30 g/L、转速为180 r/min、吸附时间为15 min时吸附效率最高;菌株8A在20℃、pH值=7、Pb~(2+)质量浓度为300 mg/L、菌体投放量为20 g/L、转速为180 r/min、吸附时间为5 min时吸附效率最高。此外,2株菌株对Zn~(2+)、Cu~(2+)、Co~(2+)和Fe~(2+)等重金属也有一定的耐受性。筛选到的菌株抗铅性能高、吸附性好,丰富了微生物修复的生物资源库,同时对于吸附特性的研究又可以为抗重金属菌株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姚运先  刘晶晶  李倦生  王安群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661-12662,12665
[目的]为利用人工湿地处理酸性重金属废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人工湿地种植野茭白对酸性含铁、锰、总铬等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在试验时间内(7d),低浓度(铁≤800mg/L、锰≤524.8mg/L、总铬≤40mg/L)重金属废水的pH值由2上升到7左右;废水中铁、锰、总铬的浓度分别下降到5.0、5.0、1.5mg/L,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而当废水中重金属浓度较高时,需延长处理时间。重金属浓度较低时,湿地系统对铁、锰、总铬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8.4%,81.2%和99.5%以上。[结论]人工湿地种植野茭白可不同程度降低废水中重金属的含量,实现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9.
《山西农业科学》2017,(2):172-177
为了探讨污水与镉(Cd)复合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机制,采用实验室水培技术、紫外分光光度和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对复合胁迫致玉米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各自空白对照相比,单一和复合胁迫在Cd~(2+)质量浓度为0~10 mg/L时,对玉米种子萌发均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但对株高和根长没有影响;在Cd~(2+)质量浓度为10~50 mg/L时,对玉米种子萌发没有影响,但对株高和根长则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P0.001)。与各自空白对照相比,2个系列Cd~(2+)均能诱导玉米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 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过氧化氢酶(CAT)4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增加,且随着Cd~(2+)浓度的增大,酶活性变化均呈现双阶段性:低浓度增加缓慢,高浓度增加迅速;与Cd单一胁迫相比,复合胁迫4种酶活性的变化,在Cd~(2+)为0~10 mg/L时,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Cd~(2+)为10~50 mg/L时,均为复合胁迫显著高于单一胁迫(P0.05)。单一和复合胁迫均会导致玉米幼苗Cd积累,且Cd~(2+)质量浓度相同时,复合胁迫高于单一胁迫;在2个系列中,随着Cd~(2+)质量浓度的增大,玉米幼苗Cd含量上升亦呈现双阶段性,Cd~(2+)为0~10 mg/L时增加迅速,为10~50 mg/L时增加缓慢。污水在Cd~(2+)质量浓度较低时可以缓解重金属Cd对玉米幼苗的危害,Cd~(2+)质量浓度较高时,则加剧对玉米幼苗的危害;Cd~(2+)为5~10 mg/L是污水与Cd复合胁迫诱导玉米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的敏感点,污水与高浓度Cd~(2+)复合胁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应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0.
探讨甲基紫-Fe~(2+)-H_2O_2体系的实验条件,得到了最佳的测定方案:pH值=3.5,甲基紫浓度1.4×10-5 mol/L,Fe~(2+)浓度1.2×10~(-4)mol/L,H_2O_2浓度0.12%。在最佳实验条件下,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富硒金针菇中硒蛋白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硒蛋白清除羟自由基的效果比相同浓度的无机硒和蛋白都要明显。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盆栽阴香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NaHCO_3和Na2CO_3(1∶1)混合溶液(0mmol/L、50mmol/L、100mmol/L、200mmol/L、300mmol/L)处理,研究阴香幼苗对Fe~(2+)、Mg~(2+)、K~+、Na~+吸收、转运、利用以及对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盐碱胁迫程度的增加,根系中K+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茎、叶中K+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叶片中K~+含量与根系相当,茎中K~+含量最低;各器官中Na~+含量呈上升趋势,根系中Na+含量最高,茎中最低;根系、茎中的K+/Na+呈先升后降趋势,叶片中K~+/Na~+呈下降趋势,叶片中K~+/Na~+最高,根系中最低。低盐碱胁迫(0-100mmol/L)提高根、茎、叶中Fe~(2+)含量,促进光合色素合成;而高盐碱胁迫(100~300mmol/L)降低根器官中Fe~(2+)含量,略增加茎、叶中Fe~(2+)含量,明显降低光合色素含量;盐碱胁迫对根、茎中Mg~(2+)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降低叶片中Mg~(2+)含量。阴香幼苗能耐低程度盐碱胁迫。  相似文献   

12.
通过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混合硫酸盐还原菌,并研究其最适的生长条件,考察了接种量、温度、最初pH、Fe~(2+)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接种量为10%,温度为35℃,初始pH为6.5,培养基内Fe~(2+)为200 mg/L时,混合硫酸盐还原菌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天然矿物吸附重金属Pb~(2+),研究吸附剂量、pH、反应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对其吸附过程进行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随着吸附剂量的不断提高,初始浓度为50 mg/L与100 mg/L的重金属Pb~(2+)的吸附去除率均不断提高,而其饱和吸附量逐渐下降,天然矿物对重金属Pb~(2+)的最大饱和吸附量为87.67 mg/g。酸性条件下天然矿物对重金属Pb~(2+)的吸附效果较低,而偏酸性环境吸附处理效果较好。天然矿物对Pb~(2+)的吸附去除率随反应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天然矿物对Pb~(2+)的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且Pb~(2+)的吸附过程拟合结果更加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4.
采集湖南某铅锌尾矿周边土壤,通过浓度梯度筛选得到1株耐镉菌株,菌株编号为KYN。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判断为贪铜菌(Cupriavidus sp.)。对菌株进行电镜形态观察、菌株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表明:在Cd~(2+)浓度为100 mg/L条件下,菌株形态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在Cd~(2+)浓度为250 mg/L条件下,菌株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当250 mg/L Cd~(2+)浓度≤700 mg/L条件下,菌株迟缓期均延长,但稳定期OD值与Cd~(2+)浓度为250 mg/L时相当;菌株对Cd~(2+)最高耐受浓度为700 mg/L。菌株对Pb~(2+)和Zn~(2+)均具有耐性,Pb~(2+)浓度和Zn~(2+)浓度大于500 mg/L时菌株生长受到抑制。随着Cd~(2+)浓度的增加,菌株对镉去除量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在Cd~(2+)浓度为200 mg/L时达19.106 mg/g。可见,该菌有较好的耐镉能力和镉处理能力,为镉污染的土壤和水体的生物修复提供了宝贵的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15.
胭脂虫红酸是从仙人掌上的胭脂虫体内提取的一种天然色素,但在含铁含钙环境中呈色易受影响,限制了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了Al~(3+)、Zn~(2+)、氨基酸、肽、乳清分离蛋白(WPI)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含铁含钙胭脂虫红酸溶液呈色的影响,以期改善其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Fe~(3+)和Ca~(2+)浓度分别为0.001~0.010 mol/L、0.01~0.10 mol/L时,添加0.1 mol/L Al~(3+)后,在pH 6.0和pH 8.0缓冲液中胭脂虫红酸呈红色;0.1 mol/L Zn~(2+)对胭脂虫红酸呈色无改善。谷氨酸、甘氨酸、谷胱甘肽、酪蛋白磷酸肽和WPI对含0.001~0.010 mol/L Fe~(3+)的胭脂虫红酸溶液颜色无明显影响。谷氨酸和谷胱甘肽使含0.1 mol/L Ca~(2+)的胭脂虫红酸水溶液均呈橘黄色,不再生成棕色絮状物。甘氨酸、酪蛋白磷酸肽和WPI使含0.01~0.10 mol/L Ca~(2+)的胭脂虫红酸水溶液呈灰绿色。EDTA的螯合作用使胭脂虫红酸呈色稳定,其在水溶液及pH 6.0缓冲液中呈橘黄色,在pH 8.0缓冲液中呈绛紫色,不受0.01 mol/L Fe~(3+)及0.01~0.10 mol/L Ca~(2+)的影响。该研究为改善胭脂虫红酸在含铁含钙食品体系中的呈色效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玫瑰花(Rosa rugosa)多酚氧化酶(PPO)的酶活性,分析了pH值、温度、热稳定性、底物结合能力、底物浓度、抑制剂以及金属离子对PPO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PO最适pH值为7.0,最佳反应温度为40℃,PPO在80℃及以上加热12min后酶活性基本完全丧失。玫瑰PPO与焦性没食子酸亲和力最强,底物最佳浓度为0.04mol/L,PPO催化的酶促褐变反应符合米氏动力学方程,相应动力学参数Km和Vmax分别为0.351mol/L和76.335U/min。L-抗坏血酸、亚硫酸氢钠、L-半胧氨酸和柠檬酸4种抑制剂均能抑制PPO活性,抑制剂在相同浓度下的作用由强到弱的顺序为:L-抗坏血酸亚硫酸氢钠L-半胧氨酸柠檬酸,L-抗坏血酸的抑制作用较明显。Mg~(2+)、Fe~(2+)、K~+对玫瑰花PPO活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Mn~(2+)、Cu~(2+)对PPO活性具有双向作用,Ca~(2+)、Zn~(2+)、Ba~(2+)对玫瑰花PPO活性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200 mg/L Fe~(2+)(EDTA-Fe~(2+))胁迫下,不同钾水平对耐铁毒型水稻种子协优9308和铁毒敏感型水稻种子Ⅱ优838的幼芽长、幼根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POD、SOD和总淀粉酶、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0 mg/L Fe~(2+)胁迫下,加入外源钾可以促进幼芽和幼根的伸长生长,显著提高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提高POD、SOD抗氧化酶和淀粉酶的活性.Fe~(2+)胁迫下,II优838和协优9308外源钾的最适浓度分别在160 mg/L左右和240 mg/L左右.Fe~(2+)胁迫处理下,铁毒敏感型水稻种子Ⅱ优838和耐铁毒型水稻种子协优9308相比,铁胁迫对前者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藻类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和富集特征,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对不同质量浓度Zn~(2+)和Cd~(2+)的富集能力以及对其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对Zn~(2+)、Cd~(2+)均有一定的富集作用,而且Zn~(2+)的富集量明显高于Cd~(2+)。当Zn~(2+)质量浓度为0. 05 mg/L时,铜绿微囊藻的比生长速率最快,当Zn~(2+)质量浓度超过0. 05 mg/L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受到抑制,即Zn~(2+)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具有低质量浓度促进,高质量浓度抑制的作用。Cd~(2+)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不具有低质量浓度促进作用,质量浓度为0. 05 mg/L的Cd~(2+)作用96 h后,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Cd~(2+)质量浓度越高,其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越明显。Zn~(2+)、Cd~(2+)质量浓度分别为0. 20 mg/L和0. 15 mg/L时,连续培养24 h后,铜绿微囊藻的酯酶活性均显著升高,当Zn~(2+)、Cd~(2+)质量浓度分别达到0. 20 mg/L和0. 25 mg/L时,与对照相比,藻细胞光系统II(PS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显著降低。在Zn~(2+)、Cd~(2+)胁迫下,铜绿微囊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均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Cr~(6+)对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的毒害作用,探讨Cr~(6+)的毒害机制,为早期预报Cr~(6+)的危害和环境监测提供理论依据。在不同浓度(0、5、10、20、40 mg/L)Cr~(6+)的处理后,评价了空心莲子草的外伤毒害症状,测定了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_2浓度(Ci)。结果显示,在Cr~(6+)浓度为0~5 mg/L时,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值略有升高,此后随着Cr~(6+)浓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叶绿素a/b值下降趋势不明显;随着Cr~(6+)浓度的增加,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呈显著下降趋势,胞间CO_2浓度呈缓慢上升趋势。因此低浓度的Cr~(6+)对空心莲子草影响不大,而高浓度的Cr~(6+)会产生毒害作用,最终导致植株枯萎。  相似文献   

20.
酸铝对荞麦根系形态和体内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Moench.)为试验材料,设置了不同铝浓度和pH(铝浓度分别为0,50,100,150,200 mg/L,pH 3,4,5)的培养条件,研究了荞麦的根系形态和体内抗氧化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荞麦根系方面,相同铝浓度处理时,荞麦的根总长、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体积随着酸性的增强而减小;相同pH时,它们随着铝浓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小,在50和100 mg/L时达到最大。在荞麦抗氧化系统方面,在相同铝浓度处理时,随着酸性的增强,荞麦体内的MDA和Pro含量逐渐增加,POD活性则逐渐降低;而CAT活性在0,50,100 mg/L时随着pH的升高而降低,在150和200 mg/L,pH为4时CAT活性最大。相同pH时,随着铝浓度的升高,MDA和Pro含量先降低后增加,在50 mg/L时达到最低,POD先升高后降低;CAT活性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在100 mg/L或150 mg/L时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