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引入社会主体和资源,运用经济工具保护土地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维护土地所有者利益;域外市场主导的土地信托保护发端于政府主导土地保护的困境,其核心环节包括"职能外包-建立信托-企业化运营和专业分工-经济补偿和平等协商-监管和精细化经营"五部分;通过专业分工和市场化运作,提高土地保护绩效,减少权利寻租,创造丰富的公共休憩空间;但也存在欠缺约束力、绿票讹诈和持续性、均衡性问题。选择借鉴其思维,推动中国土地保护社会化有助于降低管理成本、扩充社会资源、平衡土地利益,同时已具备政策、经济、社会基础条件。应借助土地流转和生态补偿政策改革顶层设计,培育社会土地保护主体和相关机构,拓宽筹资渠道,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体制,实现土地保护的共管共治,直至善治。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乾县枣子沟流域土地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提出土地评价分级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枣子沟流域各级土地资源质量的评价。共划分了八级土地,分别概述了土地特征和生产力。对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的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评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是后备资源不足、利用方式单一、用地布局不尽合理、管理粗放、生产力不高等。阐述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配置原则和用地结构调整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探讨杜绝土地资源配置违规与合理可行的方法措施。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因果分析法、理论指导法。研究结果:土地资源配置的违法环节:农地转变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集体土地转变为城市国有土地、政府划拨土地转变为城市商业用地;违规者有地方政府、村集体和个人;土地用途、使用权转变政策漏洞的巨大套利空间是其动力。研究结论:改革健全现行土地管理中政府划拨、商业与非商业用地间的悬殊价格差异,是杜绝土地违规交易的根本办法。  相似文献   

4.
基于WebGIS的西安市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系统以Arcinfo和Arcview为开发平台,应用GIS技术I、nternet技术、数据库技术为基本的技术支持,设计了西安市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功能、系统结构、C/S结构及其数据库,并利用Visual Basic 6.0进行了界面开发。给出了利用①地籍管理子系统;②土地利用子系统;③土地规划子系统;④建设用地子系统;⑤综合维护子系统五大模块管理西安市土地资源的方法,实现了土地管理信息化,同时也为“数字西安”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土地资源的特征:①土地面积辽阔;②土地地势高而平坦;③土地质量随地带性分布规律递变;④牧业用地比重大;⑤土地利用地区差异显著;⑥土地生产力低而不稳;⑦土地退化普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①因地制宜,合理布局;②改善农田生态系统;③合理利用草原;④增加森林覆盖率;⑤充分利用水域;⑥加强土地管理。  相似文献   

6.
“土地换社保”背景下土地承包经营权价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资源经济学、产权角度探讨"土地换社保"背景下土地承包经营权价格内涵,并以江苏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土地换社保"虽然始于对征地制度改革的探索,但在农用地产权转移、农用地用途改变程度及政策实施的出发点方面与土地征用有本质上的区别;(2)"土地换社保"背景下,土地承包经营权价格应包括农用地经济价格中属于农民的部分和农用地对农民所具有的就业保障、医疗保障、养老等基本生活保障的功能价值,而不包括农用地的生态价值和粮食安全价值。研究提出,要真正实现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资本化",并使得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提高其土地收益和财产性收益,应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化流转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7.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全国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土地退化严重、经济十分落后的区域。强化土地管理,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认真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加强土地宏观管理的重要措施。本文以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横跨河套平原、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的杭锦旗为例,分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文章从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角度分析了该旗土地利用现状结构,确定规划方针和任务,调整了用地指标。规划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对全旗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将产生较大的综合效益。结论是:加强干旱区土地管理,能够促进土地资源的科学、高效、持续利用,为干旱区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最有力的土地保障,促使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建立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可以为合理开发土地资源提供信息来源与最佳方案,而数据库的设计是建立土地资源信息系统最关键部分。以乾县试区为例,应用Visual FoxPro与ARC/INFO建立基于Windows平台的黄土高原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建立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城农民土地退出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镇化重点是实现"人的城镇化",要实现进城农民向城镇的顺利转移,合理处置进城农民的土地是关键。文中深入分析了进城农民退出土地的必要性及所处的社会背景,并通过对海口市田心村的实证考察,进一步证实了进城农民土地退出补偿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研究认为,在进城农民退出土地过程中,要建立退出土地的补偿机制,以提高农民退出土地的积极性;退出土地要采取有偿使用模式,提高市场对土地资源的配置作用;政府在农民退出土地过程中要给予资金、贷款、社会保障等政策支持,确保进城农民退出土地无风险。  相似文献   

10.
文中将生态足迹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有机结合,构建了生态足迹视角下的土地资源资产核算体系,并以陕西省为研究靶区,对其近20年的土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对土地资源的消耗不断增加,土地权益逐年降低,而土地资产和负债呈先增后减的波动变化趋势,2019年土地负债约占GDP的5.99%;同时,该区域土地资源利...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平台,以新疆各县市统计资料及Landsat TM影像解译得到的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对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1996-2004年土地利用数量、类型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后2个4年间,林地和建设用地是先减少后增加,草地则是先增加后减少.在8年尺度上土地利用总的动态特征是: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园地、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增加.8年尺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32.前4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17,园地与建设用地的年变化率较大,林地的年变化率较低.后4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19,耕地与园地的年变化率较大,未利用土地和草地的变化率较低,后4年变化程度比前4年明显.最后引入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反映出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政策变动、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市场需求和人口增长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基准地价是我国地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政府部门对土地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本文在基准地价测算的基础上,检验、分析巴彦浩特镇样点及地价,提出了抽样样本的总体和方差检验、准确的测算地价是基准地价更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生态安全对防止耕地隐性流失和保证粮食安全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生态安全的角度探讨了我国的耕地流失和粮食安全问题。笔者认为,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所引起的耕地面积减少不应简单地算入耕地流失之列。应从大农业的角度看待农用土地在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合理转换。畜牧业等农业内部产业的用地固然会减少粮用耕地的面积,但会减轻畜牧业以及人类消费对粮食的需求。各种形式的生态劣变是耕地资源流失和耕地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生态退耕应看作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保护措施和对耕地资源贮备形式。由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结构趋于多样化,口粮在食物构成中的比例趋于减少,简单以粮食占有量来评价国家粮食安全形势是不够全面的。从人体营养需求、国家粮食生产能力、消费趋势、国际市场潜力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由于人口增长缓慢,利农政策及价格对粮食生产的刺激,以及国际粮食生产和市场的巨大潜力,我国的粮食安全不存在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变化预测研究——以西安地区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解修平  周杰 《干旱区研究》2008,25(1):125-130
基于1988年与2003年两期TM影像,综合遥感与GIS技术以及马尔可夫模型,分析了西安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环境效应。主要表现在:城镇建设用地、果园以及未利用地面积增加,而水体与农用地减少。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是以侵占大量的农用地为代价的,从而导致粮食安全问题变得突出,水体面积的持续减少使矛盾加剧。利用马尔可夫模型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理论趋势值分析表明,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变化以各类型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的趋势最强,显示了研究区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阶段;最后预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农用地、林地面积和水体将持续减少,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用地扩张的矛盾将变得尤为突出。因此,要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以提高单位土地产量,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与植被恢复活动,保护当地的生态与环境。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平台,以新疆各县市统计资料及Landsat TM影像解译得到的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统计分析工作,对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1996~2004年土地利用数量、类型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前后2个4年间,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耕地为先增加后减少,园地和林地则是先减少后增加.在8年尺度上土地利用总的动态特征是,耕地、园地、林地、水域及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8年尺度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61.前4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55,耕地及建设用地的年变化率较大,园地和林地的年变化率较低.后4年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38,园地与耕地的年变化率较大,水域和未利用土地的变化率较低,前4年变化程度比后4年明显.最后引入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反映出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政策变动、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市场需求和人口增长是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耕地变化驱动力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根据陕西省以及11地市(区)1997-2006年耕地变化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陕西省各地市(区)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及其差异。结果表明:陕西省省域耕地面积变化第一驱动力为社会经济因素,第二驱动力为退耕还林政策;根据驱动因子内容划分,咸阳、宝鸡、渭南、榆林、商洛属于产业拉动型,铜川和延安属于投资推动型;西安、汉中和安康属于社会经济综合驱动型;10个地级市均受到退耕还林政策的驱动,杨凌示范区则由于特定的发展时期受到固定资产投资的驱动影响。陕西省11地市(区)耕地变化的第一驱动力存在区域上的差异,第二驱动力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7.
以松嫩平原西部荒漠化的典型区域大安市为研究对象,在GIS平台下,根据1986年,1996年和2000年TM影像解译获取的景观动态数据,分析近15年大安市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规律。并应用Markov模型预测大安市景观格局动态,结果表明如不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2050年荒漠化土地将占土地总面积的42.30%,高-中覆盖度草地,水域,沼泽将大面积退化,分别仅占1986年水平的48.69%,24.71%和22.74%。在此基础之上,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了土地荒漠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近15年来筑路、开荒等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气候因子的变动有利于土地荒漠化过程的发展,是土地荒漠化过程的背景因子;水文因子迭加了人类的无序开发、利用,是土地荒漠化过程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8.
基于张掖市1996-200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数量结构、利用程度、区域差异分析了张掖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较大,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净减少,园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净增加,土地利用程度整体增加,并且土地利用变化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自然条件、政策、经济发展、人口、城镇化发展和科技等因素共同驱动着张掖市的土地利用变化。  相似文献   

19.
呼和浩特市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阐述地价指数涵义和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定基价格指数和环比价格指数,测算出呼和浩特市2000年-2005年各种不同用途和级别的地价指数,从不同角度进行城市地价水平变化分析,从一般因素和区域因素方面分析地价变化原因。采用线性回归法进行未来五年的地价变化趋势预测,结论是地价将不会出现大幅度上涨态势,且将略低于2005年度的同比增幅水平。该成果将为政府加强地价管理和宏观调控土地市场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干旱区小城镇——锡尼镇为研究对象,从地籍调查建立的地籍数据库中提取信息,快速、准确地对锡尼镇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进行了分析,对提高该镇的土地利用率、合理配置和最佳使用各类土地提供了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