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3 毫秒
1.
以2株茶薪菇为试材,研究比较了其多糖深层发酵的培养特征及发酵的控制条件。结果表明:茶薪菇多糖发酵罐深层培养以26℃,pH 6.5,150~250r/min搅拌,0.03~0.05MPa罐压,0.2~0.4m3/h通风,发酵96h较适宜;菌丝胞内多糖达937~1 080mg/g。2个菌株罐批培养多糖高峰期与摇瓶一致,但产量略高,较固体栽培子实体多糖高1.3~1.5倍,时间缩短12倍。比较发现,菌株U27厚垣孢子数量较多,液体培养效果较好,摇瓶种子菌球小而齐,直径1.0~2.0mm,密度(1.5~2.5)×103个/mL,液体深层发酵的菌丝多糖达1 080mg/g,为子实体多糖的1.5倍,是1株良好的多糖深层发酵的生产菌株。  相似文献   

2.
通过中试发酵实验,在温度26℃,通气流量1∶1.0,搅拌速度50 r.min-1的条件下发酵8 d,发酵浸提液多糖含量每毫升可达36.5 mg。放罐后将菌球与发酵液一并用纱布过滤后用清水洗涤菌球,将洗涤后的菌球于56℃烘干至恒重。干菌球产量为39.92 mg.mL-1,此种干菌球的多糖含量为15.86%。  相似文献   

3.
对灰树花液体发酵及多糖提取相关工艺进行优化研究。试验优选后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豆饼粉0.75%,玉米粉2.5%,葡萄糖2.5%,蛋白胨1%,KH_2PO_40.1%,MgSO_4 0.05%,VB_1 0.001%,水1000 m L,p H自然。接种量10%,140 r/min,26℃培养,100 L罐发酵120 h,灰树花菌丝体生物量为21.97 g/L,灰树花粗多糖的总产率达到3.29 g/L。灰树花多糖提取方法的比较,结果表明采取超声辅助结合水提法提取灰树花粗多糖,效果较好:在料液比1∶10,25℃超声提取30 min后,进行水提;温度100℃,提取1.5 h,浓缩后醇沉制备粗多糖提取物。试验中粗多糖的提取率达到85%,提取物中粗多糖纯度达到65%。  相似文献   

4.
彭璐  杨健华  王巍  王琦 《食用菌》2017,(5):24-28
为提高柳生金针菇多糖产量,通过装液量、接种量、培养温度和培养箱转速单因素实验及正交优化试验,对其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优化。选取浸提时间、浸提温度及液料比3个因素,以菌丝体多糖提取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确定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适宜柳生金针菇深层发酵的培养条件为:装液量120 m L/250 m L、接种量10%、培养温度23℃、培养箱转速150 r/min。菌丝体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提时间2 h,液料比50∶1,浸提温度90℃,最佳工艺路线为:热水浸提2 h,过滤,合并3次提取液,旋转蒸发仪浓缩发酵液至原体积的1/10,4倍体积无水乙醇4℃醇沉24 h,3500 r/min离心5 min,去上清,-80℃预冻过夜,真空冷冻干燥,称重,再次溶解多糖,离心去沉淀,上清液醇沉,再次干燥,得菌丝体多糖,多糖提取率为74.39%。  相似文献   

5.
香菇的发酵研究及相关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研究,筛选所获香菇菌株能适应液体培养环境,48h前为其调整期,48~144h处于增殖生长期;发酵培养96~120h,生物量即达30g/1OOmL(鲜重);提制的香菇营养液,氨基酸含量达1851,49mg/1OOmL,多糖含量为14.75mg/100mL;提制的香菇多糖粉是一种甘露糖肽,行较强的免疫活性,得率在0.3%左右。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液体发酵生产粗多糖的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了筛选.在实验范围内,美味牛肝菌发酵生产粗多糖的最适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10.0%,蔗糖2.0%,蛋白胨0.6%,KH2PO40.3%,MgSO4·7H2O 0.2%,CaCO3 0.2%,ZnSO4·7H2O 0.1%.在初始pH 5.0~5.4,振荡转速120 r/min,培养温度25~28℃,250 mL三角瓶中装液量40%,加10颗玻璃珠,发酵时间5 d时摇瓶培养粗多糖产量最高,达3.161 g/L.经10 L机械搅拌发酵罐放大动态实验,研究pH值、溶氧、菌丝生物量(湿重)以及粗多糖产量的变化,可知最适发酵时间为96 h.  相似文献   

7.
香菇液体菌种深层发酵工艺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香菇菌种液体发酵培养基筛选、50 L发酵罐工艺试验的基础上,探索500 L发酵罐发酵工艺。发酵30h时p H开始降低;38 h时溶氧开始下降;120 h菌丝球固形物体积达92.16%;76 h~120 h流加碱(饱和Na_2CO_3溶液)频率最高;168 h发酵菌丝体接种栽培袋的菌丝体活力明显下降;192 h在显微镜下可观测到大量菌丝体片段;接种量在5 mL和10 mL时菌丝萌发最好。运用无菌培养接种罐接种(已申请专利),可有效降低接种环节培养基被污染的风险;香菇液体菌种深层发酵在24℃,p H4.5,溶氧量90%~98%,搅拌速率180 r·min-1条件下进行比较适宜;最佳接种时间为96 h~144 h,接种量为每个接种孔5 mL~10 mL。  相似文献   

8.
邵伟  熊泽  刘世玲 《食用菌》2006,(Z1):24-25
考察了各种条件对杏鲍菇菌丝在液体发酵中生长的影响,确定了杏鲍菇最适摇瓶培养条件,试验表明,摇瓶培养适宜条件:温度26℃、接种量为10%、pH6.0、500 mL摇瓶装液量150 mL,摇床转速为200 r/min。10L罐液体发酵控制条件为:温度(26±1)℃、搅拌转速200 r/min、空气压力40~50 kPa、通气量1:0.4 vvm、发酵时间3~4 d。  相似文献   

9.
灵芝发酵液体种子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菌丝体生物量为主要指标,结合发酵液多糖含量,研究灵芝发酵液体种子培养的营养因子和非营养因素.结果表明,适宜灵芝G5760菌株发酵液体种子的培养基配方为麦麸粉5%,黄豆饼粉3%,KH2PO40.10%,MgSO40.09%;而优化发酵条件为初始pH5.5,装液量32%,菌种种龄6d,接种量10%,培养时间8~9d.  相似文献   

10.
赤芝G2深层发酵优化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菌丝体生物量为主要指标,研究了发酵培养基中不同碳源、氮源、C/N比、无机元素等营养因子和接种量、装液量、初始pH、转速等非营养因素对赤芝G2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赤芝G2规模发酵最适培养基配方为:豆饼粉2%,玉米粉3%,KH2PO40.1%和MgSO40.05%。发酵76h,菌丝体生物量最高(1.15g/100mL);发酵62h,胞内多糖含量最高(22.15%);发酵60h,胞外多糖含量最高(3.16%)。赤芝G2菌丝深层发酵的优化条件为:起始pH自然,种子液摇瓶装量40%,规模培养装液量20%,接种量10%,发酵培养时间76h。  相似文献   

11.
醇沉条件对猴头菌多糖得率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粗多糖得率和含量为评价指标,对水提醇沉制备猴头菌多糖(Hericium erinaceuspolysaccharides,HEP)工艺中主要醇沉条件进行了筛选,得出猴头菌多糖醇沉的最佳工艺条件:提取液的浓缩比(粗提液体积∶子实体干重,mL∶g)为3∶1,醇沉浓度70%,加入乙醇时浓缩液温度为40℃,醇沉时间和静置温度分别为8 h和4℃。不同醇沉浓度得到的多糖分子量分布及体外免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醇沉浓度为40%时,得到的多糖大分子部分占的比例较高,活性较好。醇沉浓度越高,多糖含有的小分子物质越多。  相似文献   

12.
猴头菌活性多糖高产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株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菌株的菌丝多糖产量和体外免疫活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的猴头菌菌株发酵所产生的菌丝多糖量及其多糖对刺激巨噬细胞产生NO的产量不同;其中华中猴头(H10)不仅菌丝多糖量高且对巨噬细胞的刺激作用也较强,可作为深层发酵生产猴头菌菌丝多糖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3.
猴头多糖的提取与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人工栽培的猴头子实体干品为原料,用蒸馏水、0.5%草酸铵溶液、1N氢氧化钠溶液三种得取剂分别提取猴头粗多糖,并用蒽酮比色定糖法测定多糖含量,结果表明,1N氢氧化钠溶液提取的粗多糖量最高,达30.80%,其中的多糖含量亦最高,达22.12%,纸层析法鉴定多糖成分表明,其中均有D-甘露糖、D-半乳糖、D-葡萄糖和D-木糖。  相似文献   

14.
猴头菌多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应用保健功能的评价方法对猴头菌子实体中提取的猴头菌多糖进行免疫功能测定。实验结果表明,猴头菌多糖能提高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促进迟发型超敏反应(DTH)的发生,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细胞;而对体液免疫和免疫器官的增殖作用不明显。这说明猴头菌多糖主要是通过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  相似文献   

15.
提取7种不同来源的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子实体粗多糖,对其理化性质和体外免疫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猴头菌子实体粗多糖含量和得率差异较大,以来源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县(H1)、林口县(H3)的子实体粗多糖含量、得率较高;各粗多糖提取物分子量分布相似,单糖组成均以葡萄糖为主,并含有岩藻糖和半乳糖;7种子实体粗多糖提取物均能增强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生成NO的量,以500 μg/mL H3提取物活性最高、H1次之.  相似文献   

16.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苹果果皮的类胡萝卜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苹果果皮多种类胡萝卜素。以丙酮与石油醚提取色素 ,用NovapakC18(4 .6mm×15 0mm)色谱柱 ,乙腈∶甲醇∶二氯甲烷 (70∶2 0∶10 )流动相 ,在 45 0nm下检测类胡萝卜素。结果表明 ,玉米黄质、叶黄素、番茄红素与 β 胡萝卜素的回收率分别是94.2 7%~ 99.82 %、84.5 6 %~ 89.41%、87.5 3~ 93.5 4%与 88.0 8%~93 .2 4%。其中富士果仅检测到玉米黄质 (5 .9× 10 -3 μg/mm2 )与 β 胡萝卜素 (5 .4× 10 -3 μg/mm2 ) ;蛇果 (红星 )只有玉米黄质 (9.1× 10 -3 μg/mm2 )。  相似文献   

17.
以新品种‘北冰红’、品系‘2001-1-135'和‘98-8-165’为试材,研究了株距0.5、0.75、1.0、1.5m,行距2.5、3.0m,不同株行距和架式组合试验对葡萄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篱架株行距(0.5~0.75)m×2.5m和小棚架0.5m×3.0m,建园密度大,通风透光差,植株感霜霉病害较重,导致第2年植株萌芽率和坐果率低而大幅度减产.小棚架株行距1.0m×3.0m单株保留2个主蔓和1.5m×3.0m单株保留3个主蔓,分别需5a和6a进入盛果期,表现植株感染霜霉病轻、坐果率、果实含糖高、产量低.株行距0.75 m×3.0m单株保留1个主蔓的小棚架,始花期早,4a生树可进入盛果期,表现产量最高,果实品质好,1.0m×2.5m单株保留2个主蔓的篱架产量较高,这2种架式和株行距表现试验当年和试验第2年稳产.通过试验结果确定,新品种‘北冰红’、品系‘2001-1-135'和‘98-8-165'建园适宜的株行距和架式是:0.75m×3.0m的小棚架和1.0m×2.5m的篱架.  相似文献   

18.
珊瑚状猴头菌多糖对大鼠肝抗氧化及代谢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珊瑚状猴头菌多糖的抗氧化作用和对大鼠肝脏代谢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多糖干预组和模型组。对照组喂饲基础饲料,多糖干预组(剂量1组、剂量2组)和模型组喂饲高胆固醇饲料,同时多糖干预组(剂量1组、剂量2组)给予多糖灌胃5周,5周后处死大鼠取肝脏。分别测定大鼠肝脏的丙二醛(MDA)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大鼠肝脏相关基因表达量:酰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2(ACAT2)、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与模型组比较:多糖剂量1组、剂量2组大鼠肝脏的MDA含量显著下降(P〈0.01),T-SOD活力显著升高(P〈0.01),GSH-Px活力显著升高(P〈0.01),CAT活力显著提高(P〈0.01);多糖剂量1组、多糖剂量2组大鼠肝脏的基因表达量ACAT2mRNA显著下降(P〈0.01);LCATmRNA显著升高(P〈0.01)。珊瑚状猴头菌多糖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对大鼠肝脏的代谢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闫闻  王喜庆  贾云鹤  付永凯  尤海波 《园艺学报》2020,47(11):2161-2168
实验中发现西瓜大粒种子自交系BW85和其小粒种子突变体F211,在授粉后7 ~ 11 d,种子的大小无显著差异,其中11 d的种子长度、宽度、鲜种子百粒质量和干种子百粒质量分别为7.93 mm、4.53 mm、4.23 g、0.32 g和8.26 mm、4.95 mm、4.54 g、0.30 g;在授粉后13 d,种子大小出现显著差异,种子长度、宽度、鲜种子百粒质量和干种子百粒质量分别为9.99 mm、6.12 mm、9.47 g、1.33 g和8.86 mm、5.32 mm、4.60 g、0.46 g。用石蜡切片的方法比较BW85与其突变体F211之间解剖结构差异,结果表明:授粉后15 d,突变体F211种子的表皮、皮下组织和厚壁组织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44.57 μm、130.53 μm、38.22 μm,均显著小于BW85的各组织厚度。对BW85(P1)与突变体F211(P2)构建的F1、F2、BC1P1和BC1 P2群体的遗传分析发现,F1和BC1P2群体均表现为与突变体相同的小粒种子性状,F2和BC1P1群体小粒种子植株与野生型大粒种子植株比例分别符合3︰1和1︰1分离比,表明该突变性状受1个显性主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20.
枣庄地区青檀生物学观察及种子育苗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芬 《中国园艺文摘》2012,(6):15-17,44,F0003,F0004
2003年以来,对分布于枣庄地区的青檀生物学特性及育苗技术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枣庄地区青檀主要分布于石灰岩山地中上坡,在瘠薄山地生长良好。种子平均千粒重为24.3g,种子长×宽×厚为2.5~5.18mm×3.35~4.82mm×2.1~3.55mm。采用种子繁育青檀苗木,需清水浸泡种子5~6d,沙藏增温催芽10~15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