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铃薯珍品--黑色马铃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色马铃薯是最新培育成功的彩色马铃薯新品种。该品种为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90天左右。株高60厘米,植株长势强健,主茎发达、分枝少。薯形呈长椭圆形,芽眼较小。果皮呈黑紫色,乌黑发亮,  相似文献   

2.
胡利君 《新农业》2006,(1):47-47
黑色马铃薯是最新培育成功的彩色马铃薯新品种。该品种属中晚熟品种,生育期90天左右。株高60厘米, 植株长势强健,主茎发达、分枝少。薯块长椭圆形,芽眼较浅,表皮呈黑紫色,乌黑发亮,富有光泽。果肉为深  相似文献   

3.
黑色马铃薯是最新培育成功的彩色马铃薯新品种. 该品种为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90天左右.株高60厘米,植株长势强健,主茎发达、分枝少.薯形呈长椭圆形,芽眼较小.果皮呈黑紫色,乌黑发亮,富有光泽.  相似文献   

4.
《农民致富之友》2004,(12):16-16
据新华社哈尔滨电(刘加勇张晓艳)生活中人们见到的马铃薯都是黄包或白色的,如今。种“黑色马铃薯”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培育成功。这种马铃薯外观呈现黑紫色,薯形为长圆形,瓤为深紫色,由于其淀粉含量比普通马铃薯高.口感比普通马铃薯“面”牡丹江市蔬菜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李洪兴介绍说,  相似文献   

5.
黑色马铃薯     
黑色马铃薯是新培育成功的彩色马铃薯新品种.该品种为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90天左右.株高60厘米,植株长势强健,主茎发达、分枝少.薯形呈长椭圆形,芽眼较浅,果皮呈黑紫色,乌黑发亮,富有光泽.果肉为深紫色,外观好看,颜色诱惑力强.  相似文献   

6.
传统马铃薯块茎多为白色或浅黄色。近几年来,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培育出了彩色马铃薯,有红色、紫色、蓝色、黑色、金黄色等。2004年,山东省临沂师范学院与加拿大PBI公司、韩国济洲马铃薯种薯公司、平邑县农业局合作引进并试种紫色马铃薯新品种宝拉百利。经过3a(年)试验表明,山东省临沂地区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合宝拉百利生长,产量高,品质好,对早疫病、晚疫病、软腐病的抗性较强,可按传统方式进行生产。  相似文献   

7.
《农村科技开发》2005,(11):43-43
生活中人们见到的马铃薯都是黄色或白色的,如今一种黑色马铃薯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培育成功。这种马铃薯外观呈黑紫色,薯形为长圆形,瓤为深紫色。其淀粉含量比普通马铃薯高,口感比普通马铃薯“面”。牡丹江市蔬菜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李洪兴介绍说,这种马铃薯历经4年才培育成功,经过连年加代培育,至今已经培育出0.4公顷。去年秋天,收获达到8500千克,从今年起就可以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8.
秋覆黑色膜和白色膜种植马铃薯效益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秋覆黑色膜种植马铃薯,解决了地膜马铃薯薯块膨大期地表土壤温度过高,马铃薯结薯数量过多,商品率低,生产效益不明显的矛盾,认为秋覆黑色膜是一种适合干旱地区提高降水利用率和马铃薯产量的有效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9.
《现代农业》2005,(1):27-27
生活中人们见到的马铃薯都是红色、黄色或自色的,如今一种黑色马铃薯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培育成功。这种马铃薯外观呈黑紫色,薯形为长圆形,切开后瓤为深紫色。由于淀粉含量比普通马铃薯偏高,日感比普通马铃薯要“面”。牡丹江市蔬菜所专家介绍说,这种马铃薯历经4年时间才培育成功,经过连年加代培育,至今已育出5亩。2004年秋天,可望收获7.5吨,从2005年起就可以大面积推广。这种马铃薯之所以呈现黑紫色,是因为含有大量的花著素,而花著素对人体具有抗衰老作用。该马铃薯具有主秆发达、分枝少、生长势强、抗病性强的特点,预计亩产达巧00公斤,比普…  相似文献   

10.
正紫玉是由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选育出的紫色马铃薯新品种,于2016年6月通过了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紫玉马铃薯株型直立,分枝少,茎绿色带紫色,叶片绿色,复叶中等大小,顶小叶紫色,生长势强。花冠白色,花药橙黄色。块茎卵圆形,薯皮紫色,薯肉紫色,表皮光滑,芽眼少而浅,商品性好。匍匐茎多,结薯集中。块茎中等大小、整齐、食用品质佳。块茎干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属于薯芋类蔬菜,又名洋山芋、地蛋、土豆等。马铃薯肉色有多种:如白色、乳黄色、红紫色等;马铃薯的皮色有白色、紫色、黄色、红色和紫红色等;马铃薯的总产量在全世界居水稻、小麦之后,居第三位。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黑美人’、‘蓉紫芋5号’2个紫色马铃薯品种的营养品质,以四川地区栽培的2个品种马铃薯为试验材料,分析测定及评价其质量参数(单薯重、薯块形状、表皮颜色、芽眼深浅和个数、果肉硬度、干物质含量)和营养参数(淀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酚、花青素、和抗氧化能力)指标。结果表明:‘黑美人’和‘蓉紫芋5号’为紫皮紫肉倒锥形薯肉块茎,干物质率约19%,其中‘蓉紫芋5号’平均单薯重较重,‘黑美人’质地较硬,但两者差异较小;‘蓉紫芋5号’的淀粉、可溶性糖、总酚及花青素含量高于‘黑美人’,而‘黑美人’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抗氧化值高于‘蓉紫芋5号’。‘黑美人’和‘蓉紫芋5号’是适合大众食用的高营养低成本且富含抗氧化物质的粮食作物,本试验为科学利用紫色马铃薯提供依据,为紫色马铃薯的产品研发提供理论支撑。#$NL关键词:紫色马铃薯;营养成分;品质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缺水海岛地区的马铃薯生产方式,研究在不同底肥种类和不同覆盖方式处理下的马铃薯出苗期、产量和商品薯率。结果表明:选择适合的肥料种类作为底肥,能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菜籽饼和复合肥均能提高马铃薯产量。覆盖白色地膜出苗最早,覆盖黑色地膜的生产方式能显著提高产量,覆盖白色地膜或黑色地膜均能显著提高马铃薯商品率。在舟山地区运用菜籽饼作为底肥、黑膜覆盖的生产方式,能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属茄科作物,别名土豆、洋山芋、荷兰薯,为1年生草本植物,须根系,块茎繁殖。茎有地上茎、匍甸茎和块茎.地上茎从母薯芽眼抽出,匍匈茎的顶端膨大成块茎,块茎为食用部分。但匍甸茎有两重性,见光则形成分枝。块茎有圆、椭圆、长筒形,皮色有黄、红、白、紫色.肉有黄白、淡红、淡紫色。广东地区多利用晚稻收获后的冬闲田种植马铃薯,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黑紫马铃薯是茄科(Solanaceae)茄属(Solanum)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经人工选育的新品种,俗名黑土豆、紫土豆。薯型长椭圆形,芽眼小。表皮黑紫色,乌黑发亮,富有光泽。薯肉深紫黑色。耐旱、耐寒,适应性广,抗病力强,块茎对光不敏感、不易变绿,块茎内不易形成对人体有害的龙葵素(茄碱),并耐贮藏。但在栽培过程中易发生病虫危害,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16.
不同覆盖物对不同品种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铃薯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计4个马铃薯品种(荷兰14、闽薯1号、兴佳2号、青薯9号)与4种覆盖物(黑色农用膜、银灰色农用膜、白色农用膜、干稻草),研究不同覆盖物处理对不同品种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筛选出各品种马铃薯适宜的覆盖栽培模式。结果表明:覆盖干稻草处理的青薯9号产量最高,其次为覆盖银灰色农用膜处理的闽薯1号和覆盖干稻草处理的闽薯1号,3个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同马铃薯品种适宜的覆盖物不同,荷兰14适宜的覆盖物为银灰色农用膜和干稻草,青薯9号适宜的覆盖物为干稻草,兴佳2号适宜的覆盖物为黑色农用膜,闽薯1号适宜的覆盖物为银灰色农用膜和干稻草。  相似文献   

17.
黑色马铃薯是最新培育成功的彩色马铃薯新品种。黑色马铃薯为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90天左右。株高60厘米,植株长势强健,主茎发达、分枝少。薯形呈长椭圆形,芽眼较小。果皮呈黑紫色,乌黑发亮,富有光泽。果肉为深紫色。果肉中淀粉含量高达13% ̄15%,口感较好,品质极佳。据测定:每100克黑色马铃薯中含蛋白质2.3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16.5克,钙11毫克,铁1.2毫克,磷64毫克,钾342毫克,镁22.9毫克,胡萝卜素0.01毫克,硫胺素0.10毫克,核黄素0.03毫克,烟酸16毫克。另外,该品种富含花青素,花青素对致癌物质有抑制作用,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增强…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主要病害之一,发病严重的地块可减产50%左右. 一、发病特征 马铃薯病原菌主要侵害叶片、茎和薯块.先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水浸状褐色,具有浅色晕圈的斑点.温度高时迅速扩大,并产生一圈白霉,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干枯.发病严重时叶片卷缩,全株黑腐,散发出腐败气味.薯块发病时,产生褐色或紫色大斑块、稍凹陷,病部皮下熟肉呈褐色,逐渐向四周扩散或烂掉.  相似文献   

19.
紫色马铃薯是茄科1年生作物,原产南美洲,近年引进我国。紫色薯肉的马铃薯含有大量的花青素,研究表明,花青素具有抗氧化、抗突变、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抑制肿瘤细胞发生等多种生理功能,发展前景广阔。紫色马铃薯是一种无性繁殖作物,在栽培过程中易受病毒浸染而种性退化,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黑色地膜覆盖效果试验初报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以庄薯3号为指示品种,进行了马铃薯黑色地膜覆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黑色地膜覆盖对马铃薯杂草田间防效为41.79%,马铃薯折合产量为35636.36 kg/hm2,较普通地膜覆盖增产34.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