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对采自江西省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桑黄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形态学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证实分离的菌株为锦带花桑黄。利用单因素试验法对该菌株的培养特性进行研究,确定该菌株生长的最适pH为6.0,最适生长温度为27.5℃,最佳碳氮比为5∶1。经正交试验对固体培养基进行优化,得到菌株最适培养基为红糖20 g·L-1、酵母浸膏2 g·L-1、KH2PO4 0.5 g·L-1、琼脂20 g·L-1,菌丝生长速度为5.38 mm·d-1。  相似文献   

2.
以1株野生侧耳属菌株为试材,采用ITS序列克隆和分析,并结合传统形态学研究对其进行分类鉴定,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野生菌株为紫孢侧耳(Pleurotus sapidus),其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为玉米粉,最佳氮源为牛肉膏,最适培养温度为30℃,最适pH 7.0。该研究为加快紫孢侧耳的推广和产业化提供了基础和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3.
对采自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一株野生平菇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比较了不同培养温度、碳源、氮源、无机盐、初始pH条件下的菌丝生长情况,正交优化最佳因子组合,并初步考察人工栽培的子实体。结果表明:该菌株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6℃,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酵母膏,最适无机盐为磷酸二氢钾,最适初始pH为7.0,正交优化得到最佳因子组合为:葡萄糖20 g/L,酵母膏5.0 g/L,磷酸二氢钾1.5 g/L,初始pH6.5;人工栽培子实体生长整齐,大小较均匀,菌柄短,肉质嫩,韧性好,采收三潮菇的生物学效率为149.27%。  相似文献   

4.
以2株野生侧耳属菌株ZY-P和SH-P为试验材料,结合形态学与ITS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鉴定。设定不同因素对菌丝体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筛选出适合菌丝体生长的最佳条件,并通过驯化试验探究野生菌株的出菇特性。结果表明,菌株ZY-P和SH-P分别为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和哥伦比亚侧耳(Pleurotus columbinus)。菌株ZY-P菌丝体生长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酵母膏,最适pH为7,最适生长温度为30℃,在全黑暗条件下生长最好。菌株SH-P菌丝体生长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甘露醇和酵母膏,最适pH为7~8,最适生长温度为30℃,在全光照条件下生长最好。经出菇试验,菌株ZY-P和SH-P第一潮菇生物学效率分别达46.36%、49.89%。  相似文献   

5.
以一株巴布亚新几内亚野生香菇为试材,采用ITS、LSU和SSU序列分析对其进行分子鉴定,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探究其菌丝生物学特性.以期明确其分类学地位以及为砖红小香菇Lentinula lateritia的人工栽培和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该野生香菇的ITS序列长度为725 bp,LSU序列长度为934 bp,SSU序列长度为1100 bp,均与砖红小香菇相似度最高,鉴定该菌株为砖红小香菇Lentinula lateritia;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野生香菇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果糖,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最适pH为4.0,最适生长温度25℃.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不同营养和环境条件对侧耳属3个主要栽培种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和生长势培养特性的影响,明确了侧耳属3个种菌株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平菇为25℃、杏鲍菇为30℃、秀珍菇为25℃;最适pH值,平菇为6~7、杏鲍菇和秀珍菇均为6;最适碳源,平菇为果糖、杏鲍菇为淀粉、秀珍菇为葡萄糖;最适氮源,平菇和秀珍菇为酵母膏、杏鲍菇为牛肉膏。  相似文献   

7.
以采集到的裂褶菌标本为试材,采用正交实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研究了裂褶菌液体发酵工艺,以期获得适于工厂化生产的液体发酵工艺技术。结果表明:该菌PCR产物长度为615 bp,结合ITS序列比对确定该菌株为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以得到的菌种为研究对象进行液体发酵试验,以菌丝干质量为标准,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裂褶菌液体菌种发酵的最优培养基配方为可溶性淀粉30 g·L-1,牛肉膏8 g·L-1,KH2PO4 0.75 g·L-1,MgSO4 0.25 g·L-1,pH自然;通过单因素筛选、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得出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26℃,装液量109 mL,初始pH 6.3。结合正交实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后,培养的菌丝球密度大、大小适宜、活力强,适合作为菌种进行工厂化栽培。  相似文献   

8.
对采集自岫岩的野生肺形侧耳进行了菌种分离纯化,并通过比较碳源、氮源、温度及pH等营养因子和环境因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对该菌株的菌丝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的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25℃;培养基适宜pH为5~11,最适pH为6;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是玉米粉,最适氮源是酵母膏。出菇试验,生长出的子实体与采集的野生标本菇型一致,常见的食用菌栽培料可实现栽培。  相似文献   

9.
榆干侧耳菌丝培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研究了榆干侧耳菌丝的培养特性。结果表明,榆干侧耳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果糖、甘油与葡萄糖;蛋白胨、黄豆粉、酵母膏、玉米粉、麸皮为氮源均适合榆干侧耳生长;最适微量元素为MgSO4与MnSO4,CuSO4抑制菌丝的生长;VB1、VB2、VB6、VC、肌醇均适合榆于侧耳的生长;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pH7.83;适当的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榆干侧耳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一株木薯渣野生型草菇菌株菌丝生长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株从木薯渣发酵堆上分离的野生型草菇菌株V木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营养因子、培养条件及木薯渣含量对该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野生型草菇V木菌丝生长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酵母粉,无机盐为MgSO4·7H2O,最适培养温度为30℃~35℃,最适初始pH值范围为6.0~8.0;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酵母膏4.0g/L,蔗糖10.0g/L,MgSO4·7H2O0.40g/L,马铃薯200.0g/L;利用木薯渣作为主料培养草菇菌丝选用50%~70%木薯渣含量较合适。  相似文献   

11.
以牛樟芝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的设计方案,研究不同碳源(乳糖、蔗糖、葡萄糖、可溶性淀粉、甘露醇)和氮源(黄豆粉、酵母粉、牛肉膏、蛋白胨、麦芽浸膏)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通过观测其菌落大小、菌落长势、菌丝生长速度及生长指数,筛选出最适宜牛樟芝菌丝体生长的培养条件。结果显示,在单因素试验中葡萄糖是牛樟芝菌种的最适碳源,酵母粉是最适氮源,该条件下其菌丝密度高,颜色呈橘红色,生长速度快。以菌丝生长速度和生长指数作为评价指标的正交试验中,当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煮汁) 200 g·L-1、葡萄糖20 g·L-1、酵母粉15 g·L-1、KH2PO4 1 g·L-1、MgSO4 0.5 g·L-1、维生素B1 0.1 g·L-1时,牛樟芝菌丝生长速度达2.47 mm·d-1,生长指数为12.35,明显优于其他试验组。  相似文献   

12.
采用平皿培养方式探索一株野生巨大口蘑菌株菌丝适宜生长条件.试验结果,该菌株的菌丝生长最适培养温度为30℃,培养基最适pH为6,碳源为果糖,氮源为牛肉膏或酵母膏,适宜维生素为VB2、VB6,无机盐 MgSO4、KH2PO4、KCl、CaCl2、ZnSO4、FeSO4对菌丝的生长均没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白灵侧耳菌丝营养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白灵侧耳菌丝营养生理特性.结果表明,白灵侧耳菌丝生长适宜的碳源是葡萄糖和甘露醇;适宜的氮源是酵母膏和蛋白胨;适宜的无机盐为KH2PO4和ZnSO4;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为23.8℃,最适pH为6.6,培养料最适含水量为68.6%.  相似文献   

14.
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对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生长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 ℃,最适pH值为4,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照,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酵母膏,最佳无机盐为KH2PO4+ MgSO4·7H2O.  相似文献   

15.
以1株分离自泰山的野生菌株ts916为供试材料,依据形态学和rDNA ITS序列分析进行分类鉴定。采用液体摇瓶培养法,以菌丝生物量为主要指标,从5种不同液体培养基中筛选出适宜菌丝生长的液体培养基。结果表明,该野生菌株为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适宜其生长的液体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酵母膏3 g、玉米粉20 g、麸皮20 g、KH2PO43 g、MgSO41.5 g,加水至1 L,pH自然。菌丝生物量达到2.209g·100-1mL-1。试验结果为该菌株的进一步驯化选育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采用ITS鉴定法和形态学方法对野生美味扇菇1509菌株进行鉴定,优化其菌丝培养条件.结果表明,菌株1509最适碳源为果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无机盐为MgSO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野生菌株1509的最适培养基配方为果糖20.0 g·L-1、蛋白胨2.0 g·L-1、MgSO40.75 g·L-1、CaCl20.5 g...  相似文献   

17.
对泰山花脸香蘑菌株TSlep.1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酵母膏、牛肉膏,碳源对该菌菌落形态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菌丝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适宜pH为5~7。适宜的碳氮源浓度组合为葡萄糖1%,麦芽糖0.5%,酵母膏0.2%,牛肉膏0.2%。  相似文献   

18.
孟娟  文庭池  丁勇  肖沅嫔  杨雨 《北方园艺》2022,(12):114-123
以采自贵州省龙里县的疑似冬荪菌株为试材,采用ITS序列分析对其进行分子鉴定,并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不同物质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以期明确其分类学地位,并为冬荪(Phallus dongsun)的人工栽培和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该菌株的ITS序列长576 bp,与冬荪相似度最高,鉴定该菌株为冬荪(Phallus dongsun);该菌株液体种生长的最佳碳源为果糖,其次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酵母浸膏,其次为牛肉膏;栽培种生长的最佳主料为桃树,其次为桦槁树;最佳辅料为甘蔗渣,其次为玉米芯。  相似文献   

19.
野生泡囊侧耳的鉴定及其驯化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采自广西大学校园内泡囊侧耳为试材,对其进行形态特征、培养特征、ITS序列(Gene Bank登录号为:KJ868811)等鉴定,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并利用棉籽壳、玉米芯、木糠、甘蔗渣、桑枝屑为主料进行栽培试验,以期为今后的品种使用者提供栽培方面的参考数据。结果表明:确定该菌株为泡囊侧耳Pleurotus cystidiosus;在5种供试碳源中,泡囊侧耳的菌丝利用淀粉最好;在6种供试氮源中,发现利用酵母粉最佳;泡囊侧耳的菌丝能在碳氮比10∶1~60∶1范围内生长,但以40∶1为最好;最适pH 7.0;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25.0~30.0℃,其中以27.5℃为最佳;以木糠为主料时其生物学效率最高可达到43.33%,单菇重为79.51g/袋。  相似文献   

20.
《食用菌》2017,(6)
对杏鲍菇27-6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果糖,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最适温度22~24℃,培养基最适含水量60%~65%,最适pH为5~6;菌丝在黑暗条件下生长良好;光照抑制菌丝的生长;充足的氧气可促进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