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探讨了离地栽培模式下马铃薯脱毒苗高密度栽培对农艺性状和原原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脱毒苗栽培密度的增加,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当密度增至300株/m2时,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开始下降,说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栽培密度有利于马铃薯脱毒苗生长。当密度为300株/m2和260株/m2时,合格薯(单薯质量3~5 g)占比较大,分别为53.59%和41.8%,说明提高栽培密度能够增加合格薯比例。当密度为180株/m2时,单株有效结薯数最多,为1.8粒/株;当密度为300株/m2时,总产量最高,为489粒/m2;当密度为260株/m2时,有效结薯数最多,为390.3粒/m2。生产上建议采用260株/m2的移栽密度。  相似文献   

2.
以贵州红托竹荪为试材,通过比较菌棒覆土法和木材覆土法处理下的红托竹荪产值相关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了2种栽培方法对子实体菌盖、菌柄、菌托3个部位的营养物质、矿质元素、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以期为红托竹荪提质增效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菌棒覆土法与木材覆土法相比,红托竹荪的每公顷栽培投入成本下降39.18%,产值、利润分别提升26.15%、60.49%;子实体粗多糖、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25.90%、18.68%,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下降20.36%,其中废弃的菌托粗多糖含量提高42.23%;子实体的磷、钾、镁、钙、锰、锌含量提高,菌柄的砷、汞、镉含量降低。综合所有品质因素,菌棒覆土法处理的子实体3个部位的综合得分排名前三,所以该方法下的红托竹荪品质较优。与木材覆土法相比,菌棒覆土法投入成本低,收获的红托竹荪品质优、废弃物加工利用潜力大、产值和利润高。  相似文献   

3.
低海拔竹林下红托竹荪菌棒式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2015,(1)
红托竹荪在低海拔竹林中,采用菌棒式栽培试验表明:在木屑麸皮培养基中添加葡萄糖、氯化铵、磷酸二氢钾、无水硫酸镁等速溶性小分子营养成分对红托竹荪菌丝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加土对红托竹荪菌丝生长速度没有影响;在浙江丽水亚热带低海拔地区适宜的栽培季节是秋季,能取得高产,春季栽培易失败。该模式投入成本9000元/667 m~2左右,产出干红托竹荪约32 kg,产值19 200元,可获毛利10 200元,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湄潭辣椒种植历史悠久,常年种植面积13 333 hm2,尤其以圆形椒(泡椒品种)种植为特色,为了稳定湄潭黔北优质泡椒基地的地位,加快辣椒产业化建设步伐,特引进黔辣10号(圆形椒杂交种)优质品种,并研究不同密度下其生育性状、经济性状、产量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黔辣10号种植密度在3 000株/667 m2时,单株结果数47个,产量为1 765.35 kg/667 m2,表现良好。建议黔北海拔700~900 m区域,黔辣10号种植密度为3 000株/667 m2。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工厂化栽培模式下红托竹荪的营养成分和食用安全性,根据相关检测标准,测定红托竹荪的主要营养成分、矿物质、维生素、重金属、有效活性成分、农残药残等的含量,并进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在工厂化栽培模式下,红托竹荪干品中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质量分数高达23.2%和40.75%,脂肪含量仅为1.12%,是一种低脂、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健康食品。矿物质和维生素种类多,含量高,钾元素和维生素C的含量分别达260 mg·100-1·g-1、117 mg·100-1·g-1,且多酚、多糖和三萜的含量较高。重金属、农残等安全性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食用安全性高。工厂化栽培的红托竹荪是一种具有较高的食用和保健价值的绿色安全食品。  相似文献   

6.
王一鸣  缪鑫  陈娟  宋锐  付伟  林熊  唐建 《蔬菜》2023,(1):10-12
为探究不同栽培方式对紫薯“内17-71”产量的影响,探索其最佳扦插方式及栽培密度,比较研究了不同扦插方式(正插3、5、7节和倒插3、5、7节)及不同株距(17、20、25、33、50 cm)对“内17-71”藤叶和薯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正插或倒插处理,藤叶667m2产量均随扦插节位的增多而增加,其中正插5节、正插7节处理较高,分别为1 840.03、2 539.05 kg;且其薯块667 m2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1 840.92、1 987.66 kg。随着栽培密度的提高,藤叶和薯块667 m2产量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大中薯率则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株距25、20、17cm处理的薯块667m2产量分别为1 967.65、2 164.97、2 045.47 kg,显著高于其余处理。综合考虑种植成本及市场对大中薯的需求变化等因素,紫薯“内17-71”的栽培方式以株距20~25 cm、行距100 cm,正插5~7节为宜。  相似文献   

7.
红星是以自交系0801为母本,以金20-1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中早熟厚皮甜瓜一代杂种,全生育期75~90 d(天),果实发育期33~35 d(天),植株长势中等,抗逆性强,田间表现高抗霜霉病,中抗蔓枯病,抗白粉病。果实高圆形,果皮光滑、亮黄色;果肉红色,肉厚4.0~4.5 cm,肉质脆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5 %以上,平均单果质量2.0 kg,保护地适宜栽培密度为2 000株·(667 m2-1,每667 m2产量4 000 kg左右。适宜在华北及条件适宜的保护地栽培。  相似文献   

8.
通过直接施撒不同用量的米糠于土壤中,比较羊肚菌菌丝生长和子实体产量、品质情况,探索羊肚菌栽培基料免堆置发酵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施用0.5 kg/m2米糠,羊肚菌综合性状表现优,平均产量1 027.2 g/m2,出菇密度19.3个/m2,子实体单重17.8 g,子实体形态佳、商品性好。表明播种前直接施用未发酵、未高温灭菌的米糠可作为羊肚菌栽培中提高产量和品质的一项简单易行、成本低廉的操作。  相似文献   

9.
为丰富蔬菜品种,充分利用温室空间,增加草莓日光温室复种指数,实现增产增收,通过推广应用草莓套种鸡腿菇栽培技术,每栋标准温室可采收鸡腿菇1000kg,较普通草莓日光温室可增收1.5万~2.0万元,折合每667m2鸡腿菇产量和效益分别为2000kg和3万~4万元,同时平均每667m2草莓总产量和效益分别达到4000kg和6万~8万元,日光温室草莓套种鸡腿菇每667m2总收益可达9万~12万元,经济效益显著。现从茬口安排、品种选择、草莓育苗及定植、鸡腿菇菌棒制作及覆土栽培、套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日光温室草莓套种鸡腿菇栽培技术,以供同类地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徐彦军 《北方园艺》2017,(4):136-139
以长裙竹荪"D-古优1号"‘织金红托竹荪’和‘织金白鬼笔’为试材,采用光皮桦木材生料层架式筐栽方法,研究光皮桦生料对3种荪类菌丝、菌蛋、子实体生长发育情况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不同温型竹荪高效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菌丝生长速度快慢顺序为处理3("D-古优1号")处理1(‘织金红托竹荪’)处理2(‘织金白鬼笔’);单个菌蛋质量为处理2处理3处理1,且处理间存在显著以上差异;干荪产量为处理1(443.1g·m~(-2))处理2(430.4g·m~(-2))处理3(400.4g·m~(-2)),处理1与处理2间差异不显著,处理1与处理3间差异极显著。比较光皮桦2种处理方式栽培‘织金红托竹荪’,处理1在1m~2荪数、菌盖直径、菌柄粗、菌柄长、菌裙长宽、单荪鲜质量等性状及产量表现优于CK,且干荪产量达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在浙中地区,通过在羊肚菌栽培大棚内不同位置放置不同数量的营养包,研究营养包投放数量和投放位置对羊肚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每667 m2栽培面积投放1 500~2 500个营养包,营养包的投放量对羊肚菌鲜菇产量具有显著影响。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营养包投放位置对羊肚菌产量的影响并不大,尤其当营养包投放量为2 500包/667 m2时,不同位置的产量相差无几。  相似文献   

12.
 为探求黄瓜适宜的节水灌溉方式,以温室栽培的黄瓜自根苗和嫁接苗为试验材料,设定每次灌水150、300和450 m3 · hm-2的不同灌水量,研究灌水量对黄瓜根系分布、商品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水量对照(每次450 m3 · hm-2)相比,适度减少灌水量,在多数情况下不会显著影响黄瓜根系生长、垂直分布与水分利用,每次150 m3· hm-2的灌水量对自根与嫁接黄瓜的产量无显著影响,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每次150 m3 · hm-2灌水量下,嫁接黄瓜的根系旺盛且粗壮,同时诱发了大量毛细根向土壤深层分布,使其产量显著高于自根黄瓜,因此在减量灌溉条件下,嫁接具有良好的促根节水丰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以从汝城朝天椒中新选育的优良株系SYT20为材料,开展了SYT20栽培行株距及单双株栽培模式的研究。结果发现,汝城朝天椒SYT20株高、主茎高在单双株栽培模式下,双株栽培显著高于单株栽培,单株栽培的主茎粗大于双株栽培,但株(穴)距对其影响并不显著;单株(穴)结果数双株栽培大于单株栽培,株(穴)距越大结果数越多;单株栽培的产量以35单株最高,折合产量为1 127.45 kg/667 m2,双株栽培的产量以30双的平均产量最高,折合产量为1 196.85 kg/667 m2,但30双与35单、35双、40双和45双都未达到显著性差异。综合考虑栽培密度、种苗用量对增产效果的影响,建议SYT20株系采用株行距35 cm×60 cm单株栽培为宜。SYT20株系栽培密度的研究结果为制定汝城朝天椒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探明商品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作基肥对番茄植株性状、产量及效益的影响,作者开展了温室秋茬番茄生产商品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的栽培试验,以明确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最佳比例。试验结果表明,商品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作基肥对番茄的植株性状、产量有积极作用,每667 m2施三元复合肥160 kg、商品有机肥400 kg作基肥,番茄每667 m2产量为6 125 kg、收益达22 374.35元,同时减少了20%的化肥用量。  相似文献   

15.
苏糯3 号是以自选系W22 为母本、以HN3 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优质花糯玉米新品种;南京
地区春播出苗至采收鲜穗86 d(天)左右,夏秋播65~75 d(天);植株生长势强,株型半紧凑,叶片
数16~17 片;果穗排列整齐,品质极佳,籽粒红白相间,单穗鲜质量250 g 左右,每667 m2 鲜穗产量
900~1 000 kg,适宜上海、湖南等地春秋两季栽培。  相似文献   

16.
迪达番茄无限生长类型,大红果,单果质量220~250 g,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YLCV)、南方根结线虫(Mi-1)、番茄灰叶斑病,秋延后保护地栽培4 穗果每667 m2 产量8 000~9 000 kg,北方保护地越冬栽培,每667 m2 产量12 000 kg 以上。  相似文献   

17.
为给黄瓜高效栽培和循环农业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以荷兰3099黄瓜为试验材料,探究了不同菇渣及其施用量对黄瓜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量为2kg/m2甘蔗渣菇渣的黄瓜植株叶绿素、类胡萝卜素、P*-叶片数、开展度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优势。该处理的单株瓜数和产量值最大,分别为5.33个和8.25kg;黄瓜生育期58d。甘蔗渣菇渣2kg/m2处理的黄瓜叶绿素和胡萝卜素含量较高,分别为1.48mg/g、3.18mg/g;甘蔗渣菇渣2kg/m2处理的POD活性和SOD含量在各处理中表现最好。综上所述,施用量为2kg/m2甘蔗渣菇渣对黄瓜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确定花椰菜在宁南山区露地栽培的最佳作畦模式和种植密度,设置2个不同作畦模式(2行、3行;分别编号为T、N)和3个不同种植密度(2 500、3 000、3 500株/667 m2;分别编号为1、2、3)的双因素试验,比较分析不同作畦模式与密度对花椰菜植株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花椰菜生长、产量及品质指标在不同作畦模式及种植密度处理下有所不同;株幅、花球质量、花球横径、中心柱高在2行作畦且密度在2 500株/667 m2时最优;可溶性蛋白含量在2行作畦且密度在3 000株/667 m2时最优;叶片数、花球纵径在3行作畦且密度在2 500株/667 m2时最优;株高、外茎高、产量、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可溶性糖含量在3行作畦且密度在3 000株/667 m2时最优。综合考虑花椰菜植株生长、产量及品质指标,主成分分析最终排名N2>T2>N3>N1>T3>T1,2行和3行作畦且密度在3 000株/667 m2时排名前...  相似文献   

19.
京研春秋绿2 号是以10-c66 为母本、10-c11-29 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春、秋保护地和露地兼用的黄瓜一代杂种。瓜条棒状,长35~36 cm,瓜色亮绿,有光泽,白刺,刺瘤中等大小,棱浅,果肉绿色,风味佳、品质优。抗枯萎病,中抗霜霉病,耐白粉病。北方地区春保护地栽培产量为5 000~6 500 kg·(667 m2-1,秋保护地栽培产量4 000~5 000 kg·(667 m2-1,适宜华北、东北、西北春、秋保护地和露地栽培。  相似文献   

20.
作者以千胜205结球生菜为试验材料,开展不同底肥和叶面肥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以筛选适合上海金山地区结球生菜生长的底肥和叶面肥的施用种类及用量。各底肥处理中,酵素生物有机肥处理结球生菜的叶球最大、产量和产值最高,每667 m2分别较鄂中三元复合肥(ck1)增产495.0 kg、增收1 732.6元;红四方微生物菌剂处理结球生菜的产量和产值较高,每667 m2分别较鄂中三元复合肥(ck1)增产401.6 kg、增收1 405.8元。各叶面肥处理中,沪铭有机无机复合型悬浮液体肥处理结球生菜的单球质量、产量和产值最高,每667 m2分别较红四方叶面肥(ck2)增产530.2 kg、增收1 856.0元;人元生物叶面肥处理结球生菜的产量和产值较高,每667 m2分别较红四方叶面肥(ck2)增产521.0 kg、增收1 823.5元。试验结果表明,金山区结球生菜生产可使用酵素生物有机肥和红四方微生物菌剂作底肥,建议每667 m2分别施用100 kg、60 kg;叶面肥以沪铭有机无机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