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从1979年起,对油菜秋发高产栽培进行了系统研究。1979—1981年在原广济县(现武穴市)对30块(每年10块)油菜高产试验田进行观察调查,发现亩产200公斤以上的冬前(12月底)植株(每亩8000株左右)绿叶有12—13片,叶面积指数2.5—3.0,植株干重200公斤以上,我们将冬前这种长相的油菜称为“秋发”生长型(《湖北农业科学》1982年12期)。从1979—1989年,我们先后在湖北广济、四川绵竹和武昌本所,采取小区试验(计48项次)与大田试验示范相结合的方法,并对油菜秋发高产技术进行了试验与调查:1980年在  相似文献   

2.
广源58是华中农业大学选育的一个早熟、高产、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2007年11月通过长江中游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油2007004.并即将通过长江上游和下游国家审定。该品种在湖北潜江市、襄樊市、浠水县大面积示范过程中,表现生长势强、熟期早、耐迟播、抗倒性强、适宜直播和机械收获等优势,深受广大农民喜爱.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广济县自1975年推广油稻稻水田三熟油菜以来,油菜种植面积由1977年约5.9万亩,单产63斤,发展到1982年13万亩,单产280.7斤。几年来总结出一套高产技术栽培经验,并应用于长江中游诸省,在生产上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里就他们的经验以图片(见75、76页图)简要报导。  相似文献   

4.
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各协作区(片)的党、政领导支持下,经过科技人员和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长江中游地区水田三熟油菜高产栽培技术”这一研究成果,获得了1980年国家技术改进一等奖,这是对我们莫大的鼓励和鞭策。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够,这里提出几个问题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5.
为了总结交流各省优质油菜生产和加工利用方面的经验,落实下年度种植计划和工作任务,全国优质油菜示范推广协作组扩大会议,于1988年7月23日至26日在苏州举行。会议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黄珍埠副站长主持,参加协作的江苏、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浙江、贵州、四川、云  相似文献   

6.
杂交双低油菜广源58继2007年通过长江中游审定后,2008年、2009年又分别通过长江上、下游审定。该品种集早熟、高产、优质、多抗于一体,深受油菜种植农户欢迎。2007年推广1.3万hm2、2008年推广3.3万hm2、2009年推广6.7万hm2。随着该品种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种子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为了确保种植户及制种农户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长江中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光温资源丰富、越冬春化条件适宜,是我国油菜的主要种植区,播种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2%,且保有冬闲田面积超3467千公顷,极具发展潜力。长江中游地区三省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程机械化发展在全国冬油菜产区具有引领示范作用。为此,本文分析了长江中游地区油菜产业的基本情况和现存问题,对耕整地、播种、收获关键环节机械化和智能化技术进行梳理,形成可推广的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比较分析该地区冬闲田油菜生产“耕、种、收”环节的技术需求特点、推广应用难点,明确该地区冬闲田油菜生产技术模式呈半机械化、机械化到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各环节的技术发展路径依次为“防堵防黏防缠绕、高速高效低耗”的机械化耕整地技术,一次性完成多道作业工序的耕播集成技术,高效低耗低损的油菜机械化收获技术,联合收获和分段收获协同发展,油菜多功能开发利用的饲用、菜用、肥用机械化技术和油菜生产智能化技术应加快研发应用。为积极响应国家油料作物扩种的要求和实现2025年油菜机械化水平提升的目标,提出了长江中游地区冬闲田油菜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与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共同主持的研究项目“低芥酸油菜的生育特性及高产技术研究应用”,系“六五”期间研究课题和“七五”期间系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研究任务。于1988年4月26日通过技术鉴定,出席鉴定会的专家、教授认为该研究居国内先进水平。1985年秋主持单位组织“湖北低芥酸油菜高产攻关协作组”,协作单位14个。通过1982—1988年对中油低芥1号(原名81002)和中油低芥2号(原名81007)的栽培技术研究,并与常规油菜对比,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游三熟水田油菜产区,因双季稻连作,油菜迟播,迟栽,生长发育不良,难以高产。为了开发三熟水田油菜,实现高产高效益,从7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免耕方法,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一)免耕油菜的增产效益 从表1可以看出,在条件相同的基础上,免耕油菜增产效果明显,平均亩产148.6公斤,比翻耕油菜增产  相似文献   

10.
王斌 《中国棉花》2007,34(7):30
鄂杂棉17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和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合于湖北、安徽等省长江中游棉区种植。2005—2006年在本地连续示范种植两年,综合表现突出。1种植表现1.1丰产性好。植株中等偏高,塔形较松散,透光性较好。茎秆以光滑为主,少数有稀茸毛。叶片中等,叶色较深。铃卵圆型偏尖,  相似文献   

11.
湘杂油763是湖南农业大学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的双低高产高含油量核不育杂交油菜新组合,种子含油量达45.71%,芥酸含量0.1%,硫代葡萄糖苷含量18.15μmol/g。在湖南省油菜区域试验中,菜油产量比对照增产11.3%。该组合冬前长势强,中熟,抗病、抗倒,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2.
1974年,湖北省荆州地区农科所以(锦州3208×荆棉4号)F_2为母本、美国品种安通SP_(21)为父本进行复合杂交,定向选择培育陆地棉新品种——鄂荆1号。为了为湖北及长江流域棉区推广该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本人根据1983~1984年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和1986~1987年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试资料,分析其丰产性、适应性,并用模糊数学原理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①鄂荆1号在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中游表现增产;②鄂荆1号最适宜于长江中游棉区种植,随着环境条件愈优越,愈易发挥品种的增产性能;③经模糊综合评判,鄂荆1号综合性能表现最优,主要是其铃重特高且衣分也较高原因,同时,早熟性和纤维品质各项性能都较优良,突破性性状较多。因此,鄂荆1号在长江中游的湖北、江西、湖南、河南等棉区可大力推广;在长江下游的浙江、安徽、江苏等部分生态环境优越棉区也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油菜新品种中油821系我所通过复合杂交定向选择育成。1987年以来,先后在湖北等多个主产省和自治州通过审(认)定,并已在全国范围内示范推广,每年以200—300万亩的速度扩大应用,据1988年秋播统计,种植面积已达1000多万亩。自1985年试种推广以来,全国累计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  相似文献   

14.
开发稻田油菜与早、晚双季杂交水稻连作(简称油-双杂)是我省组织协作攻关和扩大应用的重点推广项目,要求三季亩产吨粮和百公斤油菜籽,产值达千元。经过连续两年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已有不少高产稻区将这种新型的耕作制列为加快粮油生产发展、建设吨粮区(县)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 一、开发“油-双杂”新型三熟制的潜力 称“油-双杂”为新型的水田三熟制,是因为三季作物在品种(组合)上有突破,在配套技术上有创新,并形成了高产栽培模式,体现出高产、高值、高效益,它不仅在湖北省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而且在长江中下游主要双季稻产区具有一定的实用…  相似文献   

15.
水稻连免高桩抛秧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连免高桩抛秧的优势连免高桩抛秧是基于以往的研究于1999年提出的一项秸秆自然还田超简化栽培新技术。该技术是在稻麦(油 )连续免耕 (小麦、油菜免耕稻草覆盖 )的基础上 ,收小麦 (油菜 )时只收麦穗 (油菜果枝) ,然后在留下的高桩小麦 (油菜 )秆间抛秧 ,利用秸秆改良土壤从而弥补常规免耕的缺陷 ,形成良性循环 ,实现土壤长期免耕 ,使作物持续高产高效。自1999年以来 ,连续设置试验对该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同时省内许多地方也对该技术进行了示范和推广应用 ,表明该技术顺应了当前农业发展的主方向 ,即优质、高效、安全、高产…  相似文献   

16.
该品种是用高产多抗(耐)非优质油菜品种中油821为母本和高产多抗(耐)双低晚熟品种中双2号为父本在隔离区内自然选择受粉,并结合人工接种病害鉴定和多代自交、定向选育而成。中双4号具有双低、高产、多抗(耐)、熟期适宜、适应性广等优良遗传特性,是继中双2号后的一个强抗(耐)菌核病的双低良种,克服了优质高产、抗(耐)病、早熟的突出矛盾。该品种已成为长江上、中游区重点推广双低良种,1993年推广面积达300万亩以上。  相似文献   

17.
常杂油2号(G212A×S15)为湖南省常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两系法选育的杂交油菜新品种.2008—2010年进入湖南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2011年3月通过湖南省油菜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常杂油2号(审定编号:湘审油20110061。该品种具备高产、优质、多抗、高含油量等特性,2009年开始生产试验和高产示范.取得良好的示范效果。  相似文献   

18.
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湘杂油6号的选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湘杂油6号是利用化学杀雄技术育成的双低高产杂交油菜新品种,母本为湘油15号,父本为742.在湖南省和国家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分别为2 305.35kg/hm2和2 309.1kg/hm2,分别比对照品种增产9.54%和21.53%,均居参试品种(系)第1位;种子含油量为42.37%,粗蛋白含量23.33%,油中芥酸含量0.46%、饼中硫苷含量24.16μmol/g.2003年分别通过国家和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宜在长江中游及邻近油菜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提高油菜生产水平,改良食用油品质,1988年开始推广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华杂2号,探索生育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并出现了大批亩产超200公斤的高产田块。 (一)高产油菜的生育特点  相似文献   

20.
我县地处成都平原西北边沿,背靠龙门山脉,自然条件较好,年平均温度15.7℃,无霜期270—280天,日照1090小时,降水量1100 mm。耕作制主要是稻—油(麦)两熟制。油菜是我县的主要经济作物,种植历史长,面积大,产量较高。但80年代初期,油菜单产处于徘徊状态。1984年秋,县政府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引进高产、多抗的“821”油菜和“秋发”栽培技术,开展了以“秋发为中心,防治菌核病为重点”的高产栽培试验、示范和推广等一系列工作,三年来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