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2022年引进了5个玉米品种,与鄂豆10号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观察玉米和大豆的相关性状,筛选出适宜的玉米品种,分析综合效益。结果表明:各复合种植模式中,以MY73+鄂豆10号处理的玉米单产、总产、总产值最高,分别为6 655 kg/hm2、8 030 kg/hm2、26 103元/hm2;玉米品种MY73在试验中表现为产量最高、株高较矮、综合抗性好,是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模式中较适宜的品种。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延安市12个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果穗性状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西蒙6号、ND367、豫单1851、金韵308 4个品种产量优势明显,适宜在延安市大面积推广种植;潞玉1611、西蒙6号最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6.0万、5.7万株/hm2;先玉1483、延科288 2个品种符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品种选择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异丙隆在大豆、玉米苗期除草的安全性和除草效果等情况,开展了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防治大豆与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杂草试验。结果表明,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3 750、1 875、900 g/hm2处理均对狗牙根无效,对灰绿藜、苘麻、田旋花、苍耳等阔叶杂草有防治效果。在大豆与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900~3 750 g/hm2对三至八叶期玉米安全,但对大豆不安全,大豆药害重。综合考虑药效、成本和药害等,建议施用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900 g/hm2防治大豆与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的杂草。  相似文献   

4.
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大区简比设计,以常规净作玉米作对照(CK),进行5种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对比栽培试验,综合分析不同模式的增产增收效应,以筛选出大豆玉米复合带状种植优选模式。结果表明:开厢宽度为200~233 cm,2行玉米套种3~4行大豆的复合种植模式较佳,其复合产值为2 426.48~2 473.22元/667m2,与CK相比,可实现新增纯收入359.26~370.99元/667m2。  相似文献   

5.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一种大豆与玉米间作套种栽培技术的集成,其目的: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目标,是提高粮油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种植方法:按照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要求,采取扩间增光、缩株保密、选配品种等关键技术,探索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集成示范。结果表明:通过随机多点测产,项目区大豆单产均在750 kg/hm2以上,玉米单产均在9 450 kg/hm2,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结论运用:通过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能提高产量和收益,不仅能有效解决玉米、大豆争地矛盾的突出问题,还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潜力,实现了“一季双收、稳粮增收”。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出玉米和甘蓝套种的最佳比例,完善套种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的理论依据,根据玉米套种甘蓝的田间试验数据,在进行产量性状和经济效益比较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5种套种模式的优劣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玉米/甘蓝不同套种模式的综合效益主要由玉米产量性状、甘蓝产量性状和不同套种模式的经济效益3个方面决定;不同套种模式的综合比较结果为处理3>处理1>处理4>处理2>处理5,即:处理3(玉米密度67500株/hm2,甘蓝密度60000株/hm2)套种模式下,玉米、甘蓝的产量分别为12150、80242.5 kg/hm2,总产值为83634.0元/hm2的,效益高于其他处理,田间配置最合理,是最佳组合模式。该研究优化了种植模式,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和种植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带状种植模式下大豆玉米生长、产量特性及经济效益,通过设置4种带型S2M2、S4M4、S4M2、S6M4及单种玉米(M)、大豆(S)6个处理对不同种植带型的大豆玉米生育进程、农艺性状、产量、土地当量比(LER)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带状种植条件下的大豆生育期有延迟现象,与单种大豆相比生育期延迟2~3 d;通过主成分分析可知,玉米边际效应优势最大的S2M2带型,玉米穗部性状因子得分最高,为1.22,单种玉米因子得分最低,仅为-2.27;带状复合种植条件下大豆的百粒重在20.17~22.87 g之间,而单种大豆百粒重仅为19.94 g; 4种带型设置的LER均大于1,其中S4M2带型的LER最大,为1.38;与单种玉米相比,S4M4带型纯收益最高,增收246.95元·hm-2,增收率为1.60%,与单种大豆相比增收11 822.07元·hm-2,增收率为101.90%。带状复合种植条件下的整体经济效益大于单种,通过土地当量比、经济效益及下一年轮作等整体分析,S4M4带型适用于种植面积大、机械化程度高的大兴安岭南麓地区。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增密后对带状套作玉米产量的调控效应,分别设置种植模式、密度、施氮量三因素裂区田间试验,主因素为种植模式:带状套作玉米(A1)和单作玉米(A2),副因素为种植密度:60 000(B1)和75 000株/hm2(B2),副副因素为施氮水平:0(C1)、225(C2)、300(C3)、375 kg/hm2(C4),连续2年的短期定位大田试验,测定并分析各生育时期2种种植模式下玉米的产量、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及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密度从60 000增至75 000株/hm2,单作和带状套作玉米分别增产5.36%和5.87%,带状套作玉米增产幅度较单作玉米高8.69%;在2种密度条件下,带状套作玉米施氮量达到300和375 kg/hm2时,产量较不施氮处理增加15.94%和14.28%,单作玉米施氮量达到225和300 k...  相似文献   

9.
建设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对比田,开展“2∶3”“2∶4”“4∶4”“4∶6”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栽培试验,对比不同品种在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筛选出较适合当地推广的种植模式,为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取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种植模式(M),设5个水平,玉米净作为对照;副区为品种(V),设3个不同的玉米品种,共15个处理,不设重复。生产过程中如实进行生产记录,玉米、大豆成熟前进行理论测产。测产结果表明,整体4行玉米穗数较多,但穗小,2行玉米更能发挥玉米的边际优势。在同一种植模式下,不同品种对产量影响不明显。2行玉米∶4行大豆种植模式效果最好,可以达到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硼是向日葵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本试验以食用向日葵TR309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叶面喷施硼肥对向日葵产量及与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硼肥能提高向日葵产量、结实率和百粒重,其中以处理C4(苗期300 g/hm2+现蕾期600 g/hm2)为最佳,较对照增产9.28%。  相似文献   

11.
平昌地处盆周山区,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落后,农民普遍有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习惯,在耕地、坡台、田坎、路边,随处可见大豆玉米的身影,“玉米带大豆,十年九不漏”,就是农村人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经验总结。2021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6.7867×104hm2,总产39.9×104t,其中:玉米1.7×104hm2,总产11.6×104t;大豆2.267×104hm2,总产0.5×104t,大豆玉米对粮食总产的贡献率超过30%。通过对平昌县16个镇(街道)36个村的225个经营主体开展专题调研,结果显示: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优势明显,经营主体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意愿强,但存在田间管理难、除草风险大、种植成本高、担心秋雨多、配套政策缺、劳动力偏紧等问题,期盼从保险、补贴、机械、技术等多方面出台配套措施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12.
崔兰英 《河南农业》2023,(28):51-52
<正>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俗话说:“玉米套大豆,十种九不漏,玉米不减产,大豆额外赚。”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是利用两种作物的植株高度差,充分发挥边行效应和大豆固氮养地作用,有利于改善土壤条件,提高土壤地力,从而达到农作物协同共生、一地双收的效果。玉米收获后每667 m2产量约650 kg,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设置了4种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处理,分别为大豆玉米S3:M2、S4:M2、S3:M4、S4:M4和单作玉米对照(M),与单作玉米相比,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产量减产25.1%~41.4%,S4:M2影响最大减产41.4%,S3:M4影响最小减产25.1%;玉米产量构成:收获穗数减少4.2%~14.9%,千粒重减少0.5%~3.6%,单穗粒数减少5.2%~10.8%;玉米穗部性状:穗长减少6.1%~11.2%,穗粗减少0.2%~3.1%,秃尖长增加17.7%~27%,植株农艺性状:株高减少2.2%~9.3%,基茎粗作减少14.4%~19.4%。综合玉米产量构成及农艺性状指标,带状复合种植S4:M2对玉米影响较大,S3:M4对玉米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为扛牢粮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任务,发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2022年3—10月根据陕西省汉中市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试验示范工作安排,经过汉中市南郑区农技人员多点多次踏查,与汉中市巴山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协商一致,在南郑区阳春镇安坎村建立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核心示范基地120亩,同时在示范基地内开展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品种筛选试验、大豆密度试验和玉米肥效利用率等试验,以便探索适合汉中市南郑区推广应用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为汉中市南郑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现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密度试验进行阐述。在示范基地内,南郑区农技推广与培训中心选用玉米品种为中金368、大豆品种为陕豆125,以2.2 m带型“2+3”模式(即2行玉米、3行大豆套作模式)开展了大豆密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和大豆密度对大豆的农艺性状影响非常明显,在该种植模式下,陕豆125的密度在7 000~10 000株/亩均可行,但从实际产量和效益来看,陕豆125的种植密度在7 000~8 000株/亩表现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5.
在选择适宜引黄高扬程灌区耐密植玉米品种的基础上,研究减穴增株种植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海拔1 500~1 800 m的引黄高扬程灌区,在相同肥水管理条件下,玉米宽窄行、减穴增株种植,每穴播种2~4株较常规单株种植平均增产1 181.82~3 939.39 kg/hm2,增产率7.2%~24.8%。一穴2株种植,种植密度为88 050株/hm2时,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中穗粒数、百粒重达最高,分别为580.7粒、36.3 g;一穴4株种植,种植密度为106 200株/hm2时,产量达最高,为19 848.48 kg/hm2。综合来看,采用减穴增株种植技术,对提高玉米产量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延缓玉米下部叶片衰老的增产效果,设置不同种植密度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90 000株/hm2,吐丝后下部叶片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6-苄基腺嘌呤(6-BA)的处理增产增收效果明显,折合产量为13 200 kg/hm2,较同一种植密度下下部叶片喷施清水的处理增产1 000 kg/hm2,增产率为8.2%,增收1 500元/hm2。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出适宜济南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玉米品种,确保大豆玉米双丰收,笔者选择了14个玉米品种,以郑单958为对照,采用4∶2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开展了种植比较试验,综合比较各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等指标。结果显示,立原296、登海1996、立原26、NK815、鑫瑞25、鲁单510株型紧凑、抗倒伏、产量高,均比对照增产10%以上,可作为济南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适宜的玉米品种进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8.
徐欣  姚刚 《农技服务》2023,(7):12-15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岑巩县积极推广的农业种植模式,可实现一地多收,对推动岑巩县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积极作用。为筛选适宜岑巩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优良大豆品种,对中豆57、中黄76、油春1204、南农47等共14个大豆品种在玉米与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的生长性状和产量表现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各大豆品种全生育期为141~146 d,差异较小。各品种苗齐而壮,均不裂荚;成熟时,徐豆24叶全部掉落,渝豆2号、渝豆11号叶片不落,其余品种叶片不完全掉落。倒伏程度,中黄76、南农47、黔豆7号为1级,中豆57、冀豆17为2级,渝豆2号为3级,其余品种为0级。各品种白粉病病级均为0级,中豆57、中黄76、油春1204、黔豆12号的花叶病毒病病级为1级,其余品种为0级。产量排名前4位的品种依次为中黄76(159.94 kg/667m2)、中黄78(139.77 kg/667m2)、徐豆24(138.74 kg/667m2)、黔豆10号(133.21 kg/667m2)。综合考虑生长性状及产量表现,中黄76、中黄78、徐豆2...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玉米品种合玉29、合玉31的最佳种植密度,设计了不同种植密度试验,并对不同种植密度下两个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个玉米品种的株高、穗位高、空秆率、倒伏率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时,两个玉米品种的玉米群体产量达到最高,合玉29产量为13200kg/hm2,合玉31产量为13625kg/hm2。相关性分析表明,玉米群体产量的高低与适宜种植密度密切相关。因此,选择品种的最佳种植密度,是获得玉米高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掌握机械深施肥对玉米性状、干物质积累、产量的影响,本试验通过机械施肥将肥料施入不同深度的土层,对玉米性状及产量进行比对。结果表明:施肥深度为15 cm时,玉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最高,产量为12 655.00 kg/hm2,比对照产量高985 kg/hm2,增产率为8.44%;比25 cm施肥深度的玉米产量高251.67 kg/hm2;比5 cm施肥深度的玉米产量高381.67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