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黄腐酸(FA)是腐植酸中分子量较小、活性最大的组分,作为一种生物刺激素,FA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株的抗逆性。研究黄腐酸不同添加量对低氮胁迫下小麦生长及根系形态的影响,为小麦减氮增效提供实践和理论参考。【方法】以小麦品种‘鑫华麦818’为材料进行了水培试验。将营养液氮浓度调节为硝态氮0.1 mmol/L模拟低氮胁迫(LN),并分别设置FA添加量0、30、60、90、120 mg/L,即LN-FA0、LN-FA30、LN-FA60、LN-FA90、LN-FA120,共5个处理;以正常供氮营养液(硝态氮4 mmol/L)为对照(NN)。分析了小麦根系形态、植株生物量、植株氮浓度、氮累积量、叶片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等指标。【结果】与LN-FA0相比,LN-FA30、LN-FA60、LN-FA90和LN-FA120处理的地上部生物量分别提高了16.31%、23.18%、26.75%和35.16%,LN-FA120的地上部生物量与正常氮处理已无显著差异;LN-FA30、LN-FA60和LNFA90总根长增加了35.00%~44.67%,根表面积增加了39.93%~95.42%,根体积增加了...  相似文献   

2.
  【目的】  磷素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土壤磷水平的高低对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性状有着显著的影响。探究高、低磷水平对小麦地上和地下部性状变化以及地上和地下部性状相关性变化的影响,为研究不同磷环境对小麦生长的影响,选育适应不同磷环境的优良小麦品种提供参考。  【方法】  小麦品种和磷水平双因素盆栽试验在河北农业大学温室内进行,供试土壤有效磷含量为5.50 mg/kg。试验设置0和200 mg/kg两个施磷水平;选用10个小麦品种。小麦分别在两个磷水平下生长35天后收获,测定小麦幼苗地上部性状(干重、相对生长速率、地上部磷吸收量、地上部磷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和根部性状(根干重、根长、根冠比、比根长、根直径、细根比例、根组织密度、根际土壤pH和酸性磷酸酶活性)。  【结果】  与高磷处理相比,低磷处理小麦地上部干重、地上部磷吸收量以及地上部磷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57.9%~72.2%、85.7%~89.8%、61.3%~71.7%,小麦根长、细根比例、根组织密度、根冠比以及比根长分别增加了50.9%~249.5%、32.5%~442.5%、–34.5%~400.0%、27.4%~198.9%、74.4%~395.3%,酸性磷酸酶活性提升了–8.1%~120.9%。在低磷条件下,小麦有32组地上和地下部性状间显著相关,在高磷条件下只有20组性状显著相关;低磷处理小麦地上和地下部协同相关性较高磷处理提升了60%。  【结论】  低磷条件下,小麦地上和地下部性状关联性较高,高磷供给弱化了小麦地上和地下部性状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小麦萌发期幼苗相关性状耐旱系数的QTL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检测与小麦幼苗耐旱性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用3个关联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对小麦萌发期幼苗的胚芽鞘长、苗高、最大根长、根数、苗鲜重、茎叶鲜重、根鲜重、根冠鲜重比、苗干重、茎叶干重、根干重、根冠干重比等12个表型性状的耐旱系数进行QTL定位。结果显示,共检测到28个耐旱相关位点,分布在小麦的1BL、1D、2B、3A、3B、3D、4A、6A、6B、6D、7A、7B等12条染色体上,可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5.61%~64.22%,其中,6个位点通过同一群体不同性状的耐旱系数检测到,2个位点通过2个群体不同性状的耐旱系数检测到,分别位于4A染色体的Xbarc61~wpt-9675标记区间和6A染色体的wpt-9679~wpt-8177标记区间内,这2个位点实现了在不同群体间的相互验证,可靠性大大提高。这些位点的发现对于小麦萌发期耐旱性的精细定位、图位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氮、锌营养均影响作物的生长、产量和品质。从小麦根系生长发育及生理活性角度,研究氮锌配施提高小麦产量的机理。  【方法】  试验于2016—2018年在河南科技大学农场进行,供试材料为‘洛麦28’。采用2因素3水平完全随机设计,氮 (N) 水平设置为120 kg/hm2 (N120)、180 kg/hm2 (N180) 和240 kg/hm2 (N240),锌 (ZnSO4·7H2O) 水平设置为0 kg/hm2(Zn0)、20 kg/hm2 (Zn20) 和40 kg/hm2 (Zn40)。在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采样,挖长和宽均为20 cm、深为40 cm的土块,将根样冲洗干净,测定小麦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根系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根系锌代谢相关酶活性、根系氮和锌含量。在成熟期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结果】  同一施氮水平下,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根系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根系氮和锌含量均在Zn20处理下最高,而其根系核糖核酸酶活性最低;同一施锌水平下,根长、根表面积、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根系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根系氮和锌含量均在N180处理下最高,而其根系核糖核酸酶活性最低。氮锌互作显著影响小麦产量、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根系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根系氮和锌含量。与其他处理相比,N180Zn20处理下小麦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以及千粒重均最高,产量增幅为3.5%~53.4% (2016—2017)、5.3%~54.5% (2017—2018)。相关分析表明,在主要生育期,小麦的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根系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根系氮含量和锌含量与产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根系核糖核酸酶活性与产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结论】  施氮和锌均显著影响小麦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根系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根系核糖核酸酶活性、根系氮和锌含量。适宜的氮锌配施具有良好的氮锌协同效应,有利于根系良好形态的建成,调节根系生理活性以及氮、锌养分的吸收利用,从而促进小麦的高产稳产。综合分析可知,N180Zn20处理为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配施组合。   相似文献   

5.
氮磷养分胁迫下小麦幼苗期生物学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阐明小麦苗期耐低氮、低磷胁迫的生物学响应特征,以矮抗58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试验法研究了小麦在不同营养环境中(全营养、低氮胁迫、低磷胁迫)的地上部生物学特性(地上部干重、株高、叶面积)、根系形态学特性(最大根长、总根数、根系总长度、根系干重和根冠比)和根系生理特性(根系活力、根系吸收面积),以及小麦苗期氮、磷素吸收与根系形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低氮和低磷胁迫下,小麦的株高、叶面积、茎叶干重、含氮量、根系干重、总根长、总根数及根冠比均明显降低,其中低磷胁迫下根系干重、总根长及根冠比的下降幅度大于低氮胁迫,低氮下最大根长的增加幅度较低磷增加7.3%;在低磷条件下小麦的含氮量下降了57.7%。低氮、低磷胁迫下小麦根系的总吸收面积、活性吸收面积及根系活力均明显降低;正常条件下的小麦氮、磷素吸收量与根系形态指标之间相关性较差,在低氮和低磷条件下小麦的氮、磷吸收量与根系干重、总根长、总吸收面积、活性吸收面积及根系活力呈极显著正相关。总之,该小麦品种根系对低磷环境反应较为敏感,而对低氮胁迫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小麦通过改变根系形态增加对低氮、磷胁迫的适应。  相似文献   

6.
叶面喷施有机硅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有机硅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生长的影响,以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品种"午夜"为参试材料,设置7个有机硅肥梯度(0、1、2、2.5、3、4、5 mmol·L~(-1))进行叶面喷施,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有机硅对草地早熟禾苗长、苗干重、根长、根干重、根系总长、根系总表面积、根头数、叶片相对电导率及地上部硅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一定浓度的有机硅可以增加草地早熟禾的苗长、苗干重、根长、根干重、根系总长、根系总表面积和根头数,其中施有机硅2.5 mmol·L~(-1)处理表现最佳,显著高于对照,对根系平均直径有促进作用,但不显著;干旱胁迫下喷施有机硅能够减少叶片细胞电解质的渗漏,保持叶片细胞膜的完整性,提高草地早熟禾抗逆性;喷施不同浓度的有机硅均能显著提高草地早熟禾地上部含硅量,其中喷施3 mmol·L~(-1)有机硅制剂含硅量最高。可见,适宜浓度的有机硅显著促进了草地早熟禾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控释尿素配施黄腐酸对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供应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控释尿素可调控氮素缓慢释放使其与作物养分吸收速率基本同步,黄腐酸可调控土壤与肥料养分转化,两者均能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然而控释尿素配伍黄腐酸对小麦的协同增效研究鲜有报道。本文研究控释尿素配施黄腐酸对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其科学施用提供依据。 【方法】 以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 为试材进行了盆栽试验,供试土壤为棕壤。试验设不施氮 (CK)、尿素全量 (U)、尿素减量1/3(U2/3)、尿素全量及减量配施黄腐酸 (U + FA、U2/3 + FA)、控释尿素全量及减量 (CRU、CRU2/3)、控释尿素全量和减量配施黄腐酸 (CRU + FA、CRU2/3 + FA) 共9个处理。所有处理P2O5 和K2O施入量均为150 kg/hm2和75 kg/hm2,尿素全量处理为N 225 kg/hm2,黄腐酸处理黄腐酸用量为45 kg/hm2。控释尿素处理均为一次性基施,普通尿素处理于拔节期追施尿素,基追比为1∶1。于小麦苗期、返青期、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取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同时测定株高和叶片SPAD值,收获期调查了小麦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 【结果】 1) 控释尿素CRU、CRU2/3较等氮尿素U、U2/3处理产量平均显著增加7.3%,净收益显著提高24.9%;CRU2/3与处理U产量差异不显著;CRU + FA较CRU显著增产6.4%,净收益显著增加12.6%;与U2/3处理相比,U2/3 + FA显著增产10.6%;U + FA较U处理显著减产12.8%。2) 等氮条件下,CRU、CRU2/3处理与U、U2/3处理小麦株高、叶片SPAD值差异不显著,CRU + FA、CRU2/3 + FA与CRU、CRU2/3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3) 拔节期,CRU、CRU2/3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比等氮U、U2/3处理平均显著高出54.7%,CRU2/3处理与U处理差异不显著;配施黄腐酸处理U + FA、U2/3 + FA、CRU + FA、CRU2/3 + FA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最后降低的趋势,拔节期CRU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与U处理无显著差异,CRU2/3、U2/3 + FA的土壤有效磷含量较CRU处理显著提高了18.6% 和20.6%;拔节期U + FA、U2/3 + FA较等氮U、U2/3处理土壤pH平均显著降低了0.11个单位,其他时期U + FA和CRU + FA处理与等量单施化肥处理差异不显著。 【结论】 控释尿素配施黄腐酸可协同增效,满足小麦各生育期氮素需求,一次性基施显著提高小麦中后期土壤养分供应强度,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肥料利用率和净收益。   相似文献   

8.
为废弃羽毛资源化利用及作物优质高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以中麦9 号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废弃羽毛酶解氨基酸肥(FEAF)对小麦根系形态、抗性酶活及单穗重的影响,并与海鱼酶解氨基酸肥(SFAF)和矿物源黄腐酸钾肥(BSFA)比较。结果表明:与不施液体肥(CK)相比,FEAF 处理显著增加了小麦根系的主根数、根体积、根鲜重、根干重和根系活力,分别较CK 增加25.00%、167.00%、111.00%、95.50% 和51.57%。在抗性酶活方面,FEAF 处理显著降低了小麦根系的丙二醛含量,增加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过氧化氢酶活和总抗氧化能力,其中丙二醛含量较CK 降低20.47%,超氧化物歧化酶活、过氧化氢酶活和总抗氧化能力分别较CK 提高36.57%、260.18% 和219.77%。植株干物质积累和单穗重在FEAF 处理下较CK 分别增加95.45% 和140.00%。与SFAF 处理相比,FEAF 处理的小麦根体积、根鲜重、根干重、过氧化氢酶活、总抗氧化能力和单穗重均显著增加,其中单穗重较SFAF 处理增加30.43%,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而与BSFA 处理相比,FEAF处理的小麦根系上述指标和单穗重差异不明显。综上,增施羽毛酶解氨基酸肥能显著改善小麦的根系形态,提高根系活力及抗性相关酶活,促进植株生长,进而增加单穗重,其作用效果与矿物源黄腐酸钾肥相近,但显著优于海鱼酶解氨基酸肥。  相似文献   

9.
盐胁迫对诱变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研究以化学诱变获得的小麦突变体为材料,研究了盐胁迫对小麦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0、100 mmol.L 1、200 mmol.L 1、300 mmol.L 1、400 mmol.L 1)的增加,小麦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芽长、根长、芽鲜重和干重、根鲜重和干重均呈下降趋势,300 mmol.L 1NaCl为4种小麦(3个突变体、1个对照CAO811CK)发芽能力的临界盐浓度,其中突变体CAO8113K优于其他小麦材料。在300 mmol.L 1NaCl胁迫下,随着时间延长(12 h、24 h、48 h、96 h、192 h),4种小麦材料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上升趋势。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可溶性蛋白、MDA、SOD、POD、CAT 5项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评价,4种小麦材料耐盐潜力由强到弱依次为CAO8113K>CAO811CK>CAO8114K>CAO8112K,CAO8113K突变体小麦材料表现出较强抗盐性,与发芽指标检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肥模式对桃幼树根系生长与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盆栽试验,应用15 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桃幼树根系生长与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相比,单施化肥(MF)、生化黄腐酸钾配施化肥(BFA)及有机肥配施化肥(OF)3种施肥模式均显著提高了根系总长度、平均直径、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尖数、分枝数和交叉数,其中BFA处理显著提高了根系平均直径,OF处理增加根系生物量的效果最好,并且OF处理更有利于诱导细根(d≤2mm)的发生和生长,而BFA处理更有利于诱导根系的加粗生长,增加中粗根(2mmd≤4.5mm)和粗根(d4.5mm)的长度。BFA处理的根系活力显著高于其它各处理,且根系SOD、POD、CAT酶活性显著高于其它处理,MDA含量显著低于其它处理,表现为BFA处理延缓根系衰老效果最好。不同施肥模式处理的桃幼树各器官Ndff%差异显著,BFA处理各器官Ndff%显著高于其它处理。BFA处理的15 N利用率为13.53%,显著高于OF(11.77%)和MF(10.60%)处理。不同施肥模式处理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桃幼树地上部的生长,且BFA处理更能显著促进地上部新梢的加粗和加长生长,这与BFA处理对根系加粗生长的影响表现出一致性。综上可见,生化黄腐酸钾配施化肥(BFA)能显著促进根系生长,促进根系加粗生长,增加粗根的长度,提高根系活力,延缓根系衰老进程,同时还能显著提高根系氮素利用效率,促进桃幼树地上部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小麦苗期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差异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氮肥过量施用,不仅造成氮素大量流失,还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筛选和培育氮高效小麦品种是提高氮肥利用率、 降低环境污染风险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44个小麦品种苗期性状的考察,初步筛选出具有氮高效潜力的小麦品种。【方法】利用循环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安徽省44个小麦品种(系)在正常氮(5 mmol/L)和高氮(45 mmol/L)条件下苗期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采用隶属函数法将评价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区间为[0,1];而后采用客观赋权法将标准化后的数据整合成一个无量纲的综合值,最后基于综合值运用最短距离法、 欧氏距离平方聚类分析方法,将44个小麦品种划分成不同的氮效率类型。【结果】在两种供氮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的茎叶干重、 根干重、 叶面积、 茎叶氮累积量和根氮累积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变异系数分别在27.9%~33.7%和21.5%~32.8%之间,可作为小麦苗期氮效率的评价指标。小麦苗期氮效率综合值在正常氮和高氮水平下分别在0.053~0.920和0.001~0.853之间,其中鉴76在正常氮和高氮条件下的氮效率综合值均大于80%。通过隶属函数氮效率综合值及其聚类分析,将44个供试小麦品种分为氮高效型、 氮中效型和氮低效型三类;其中扬麦16和鉴76在正常氮和高氮条件下均表现为高效型,皖麦68、 F60501-4、 鉴62和安农1026只在高氮条件下表现为高效型。氮高效型、 氮中效型、 氮低效型小麦品种在正常供氮和高氮条件下分别占供试品种总数的4.54%、 54.55%、 40.91%和13.63%、 38.64、 47.73%。【结论】在正常供氮和高氮条件下,44个供试小麦品种的茎叶氮累积量、 茎叶干重、 根部氮累积量、 根部干重和叶面积存在显著性差异,可以作为小麦苗期氮效率评价指标;初步确定扬麦16和鉴76为正常供氮和高氮条件下的氮高效型品种,皖麦68、 F60501-4、 鉴62和安农1026 为高氮条件下的氮高效型品种。  相似文献   

12.
不同供钾水平对西瓜幼苗生长和根系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5个供钾水平(0、60 kg.hm 2、240 kg.hm 2、500 kg.hm 2和700 kg.hm 2)下西瓜苗期生长指标和根系形态参数的变化。结果显示:240 kg.hm 2钾浓度下,西瓜幼苗茎鲜重、叶鲜重、茎干重、叶干重、子叶面积、茎粗、株高、根长、比根长、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和根平均直径分别比不施钾处理增长46.05%、31.31%、57.56%、29.87%、2.92%、12.71%、37.18%、67.23%、64.00%、64.03%、58.88%、154.11%和6.25%。700 kg.hm 2钾浓度下,西瓜幼苗茎鲜重、叶鲜重、茎干重、叶干重、子叶面积、茎粗和株高比240kg.hm 2钾浓度处理分别降低40.24%、25.31%、36.90%、23.08%、31.09%、9.81%和41.44%。700 kg.hm 2钾肥处理对西瓜幼苗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不明显。所有处理的西瓜幼苗直径≤1.0 mm的根长占总量的90%以上,直径≤0.5 mm的根尖数占总量的98%以上;直径≤2.0 mm的比根长、根体积和根表面积占总量的50%以上;钾素对西瓜幼苗直径≤2.0 mm、2.5 mm<直径≤3.0 mm、3.5 mm<直径≤4.0 mm的根长、比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影响最明显。由于细根的吸收活力比较强,而西瓜细根所占比例最大,因此缺钾条件下,西瓜幼苗钾营养状况受到的影响较根系生长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适宜的钾浓度有利于西瓜幼苗的生长,提高幼苗的生长质量,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而不施钾和高钾处理会抑制幼苗的生长,但高钾对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经济因素,240 kg.hm 2钾肥施用量对西瓜幼苗生长和根系形态建成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3.
树木枯落叶对作物的化感效应是建设林(果)粮间作复合体系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陕西关中地区常见的12种树木枯落叶经室内混土分解培养后的不同浓度水浸提液作为培养基质,进行室内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试验,探讨了林(果)粮间作树种枯落叶对小麦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1)杜仲处理和元宝枫处理促进了小麦幼苗苗高生长,提高了CAT活性,却降低了根系活力;泡桐处理和杨树处理促进了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花椒处理抑制了小麦幼苗根长、生物量、CAT活性和根系活力;核桃处理在高浓度时明显抑制了小麦发芽速度指数、根长、CAT活性和叶绿素含量;梨树处理对小麦发芽速度指数、根长和叶绿素含量表现为低促高抑;苹果处理提高了小麦发芽速度指数、幼苗苗高、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柿树处理和枣树处理抑制了小麦幼苗根长和生物量;桃树处理和杏树处理对小麦种子萌发表现为低促高抑。(2)统计学主成分分析表明,整体上对小麦发芽和生长起明显促进作用的树种是泡桐、苹果和杨树,其次是杏树和元宝枫;整体上对小麦发芽和生长起到明显抑制作用的树种是柿树、核桃和枣树,其次是花椒和桃树;而梨树起到低促高抑的作用,杜仲则相反。  相似文献   

14.
生化黄腐酸(biochemical fulvic acid,BFA)在改善土壤结构、促进作物生长与提高肥效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应用价值。为探讨添加BFA对盐碱土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揭示BFA淋盐增效机理,基于一维垂直土柱入渗试验,对不同BFA添加量(0,1,2,4,8 g/kg)条件下盐碱土的水盐运移特征、入渗模型参数及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入渗条件下增加BFA能够降低土壤水分入渗速率,延长入渗时间,提高土壤保水性能。Kostiakov模型、Philip模型和代数模型均能较好地描述入渗过程,模型参数中经验系数(K)、吸渗率(S)和综合形状系数(α)均随BFA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相比,添加BFA均能提高土壤持水效率和相对脱盐率,在2 g/kg BFA添加量条件下,0—20 cm土层内土壤平均体积含水率提高3.38%,平均持水效率提高10.65%,相对脱盐率提高36.32%。此外,相比对照,添加BFA后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total exchangeable base,TEB)均有所增加,TEB组成中Ca2+浓度增加,Na+浓度降低。因此,在盐碱土中添加BFA能够显著影响土壤水分入渗和水盐运移特征,改善土壤水盐分布状况,对盐碱土具有较好的保水和脱盐效果,且添加BFA后土壤TEB显著增加,能够显著改善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提升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5.
氮肥缓解苗期干旱对小麦根系形态建成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揭示氮肥缓解苗期干旱对小麦根系生长的影响,以高产高蛋白品种Spitfire(S)和抗旱品种Drysdale(D)为材料,采用沙培方式研究了不同氮素处理(180和22.5 kg·hm-2)和水分处理(干旱和正常浇水)对苗期小麦根系形态建成和生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干旱下增施氮肥减小了2个品种小麦根系总根长、根系表面积、总根体积、根尖数和分枝数,显著增加了根系直径和根系活力,S品种根系干重减小7.0%,而D品种根系干重增加12.0%。施高氮还降低了干旱下2个品种小麦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并提高了游离氨基酸含量,且耐旱性品种D变化幅度较大,2个品种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均不明显。此外,增施氮肥能促进根系对氮素的吸收,提高根系硝酸还原酶(NR)活性和含氮量。综上,在苗期干旱下增施氮肥能够促进小麦根系生长,提高根系活力和NR活性,以增强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同化能力,促进氮代谢水平,从而提高小麦的抗旱性,但不同耐旱品种对干旱下增施氮肥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为通过增施氮肥有效缓解干旱进而提高小麦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沟塘底泥为主要原料,添加蚓粪和蛭石,复配成育苗基质,研究其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市售基质相比,沟塘底泥复配的基质能够显著增加番茄幼苗的叶片数、叶绿素、根粗和茎叶鲜重,显著减小根长和根鲜重,而株高、茎粗、根表面积、根体积、根系活力、根干重、茎叶干重以及壮苗指数等无显著差异。沟塘底泥与蚓粪按8∶1(体积比)混合基质中番茄幼苗的茎粗、根粗、根鲜重、茎叶鲜重、根干重、茎叶干重以及壮苗指数显著大于4∶1体积比的基质,沟塘底泥与蛭石按4∶1(体积比)混合基质中番茄幼苗的株高、根长、根表面积、根鲜重、茎叶鲜重、根干重以及壮苗指数显著大于8∶1(体积比)的基质。沟塘底泥与蚓粪和蛭石按8∶1∶1(体积比)混合的基质与沟塘底泥分别与蚓粪以及蛭石按4∶1(体积比)混合的基质总体上对幼苗生长影响无显著差异。总之,沟塘底泥可以作为基质材料培育番茄幼苗,沟塘底泥中单独添加蚓粪(8∶1)比添加蛭石(4∶1)更有利于番茄幼苗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7.
模拟酸雨下氯化镧处理对小麦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陆晓民  盛伟  杨吉 《核农学报》2008,22(6):851-855
模拟酸雨下采用不同浓度的氯化镧浸泡小麦种子,测定其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模拟酸雨下,1~100mg/L浓度的氯化镧可以促进小麦发芽、增加幼苗干重、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根系活力及叶绿素含量,并能抑制丙二醛和脯氨酸增多,增强了小麦对酸雨逆境的抵抗能力。从不同浓度的氯化镧对小麦的发芽、营养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进行综合判断可知,以10mg/L的氯化镧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植模式土壤水浸提液对胡麻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浸提液生物测试法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土壤水浸提液对胡麻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土壤水浸提液对胡麻种子萌发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高浓度处理比低浓度处理抑制作用更强,且抑制效应由大到小依次是胡麻连作胡-麦间作撂荒小麦连作,说明胡麻连作更能产生连作障碍,自毒效应明显;2)不同处理土壤水浸提液对胡麻幼苗的苗鲜重、根鲜重、根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高浓度主要抑制苗鲜重、根鲜重和根长,低浓度主要抑制根鲜重、根长,胡麻连作和撂荒处理对幼苗生长抑制要大于胡-麦间作和小麦连作处理;3)不同处理土壤水浸提液对胡麻影响的综合效应随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而小麦连作高浓度处理比低浓度处理抑制作用变化不明显,且综合效应由大到小依次是胡麻连作撂荒胡-麦间作小麦连作;4)不同种植模式处理土壤可以减轻胡麻连作产生的化感效应,处理顺序为小麦连作胡-麦间作胡麻连作。综上所述,胡麻连作障碍问题确实存在,合理的作物布局有利于改善由于胡麻自身化感物质积累所造成的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19.
【目的】钾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缺钾影响棉花的生长。钠与钾有一些相同的生理功能,钠钾替代和协同作用是提高作物钾效率有效途径之一。研究钠钾替代对不同基因型棉花钾效率的影响,旨在为生产中科学高效利用钾肥提供依据。【方法】于2013~2014年在华中农业大学利用盆栽试验,筛选并获得了钾高效高增产潜力棉花基因型103和钾低效低增产潜力棉花基因型122为试验材料,采用营养液培养对不同K+、Na+浓度处理条件下棉花苗期农艺性状(株高、根长和叶片数)、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各部位(根、茎、叶和柄)钾钠含量和钾钠积累量等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钠钾替代作用对其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缺钾的条件下,施钠增加了两个基因型的根长,且103增加的幅度大于122;增加了103和122各部位干重和根冠比,而减少了根和茎的钾含量,对各部位钾积累量影响不明显,施钠还能显著提高基因型棉花103的钾利用效率,其为不施钠时的1.37倍。另外,适钾的条件下施钠,两个基因型的根长都有所增加,且103增加的幅度大于122;103和122各部位干重和总干重都显著增加,但二者根和叶钾含量显著降低,除了叶和柄其他各个部位的钾积累量都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103和122的钾利用效率均增加,103增加了28%,大于122的19%。此外,钾钠交互作用对根长和株高的相对生长速率,各部位干物重和根、叶中钾、钠含量和积累量以及全株钾利用效率都有显著影响。【结论】无论是否施钾、施钠均能增加两个基因型棉花的根长,通过促进根系的伸长来提高棉花对钾的吸收和生物量的积累。缺钾时施钠显著增加了103的钾效率,且适钾时施钠高效基因型103的钾效率增加幅度大于低效基因型122,表明钠钾替代和协同效应对钾高效基因型103比低效基因型122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接种丛枝菌根 (arbuscular mycorrhizal,AM) 真菌和间作均是防治蚕豆枯萎病的有效方法,从土壤微生物学角度研究两者协同减轻蚕豆枯萎病的机理,对控制蚕豆枯萎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盆栽试验方法,进行了间作和接种AM真菌摩西管柄囊霉 (Funneliformis mosseae,Fm) 和扭形球囊霉 (Glomus tortuosum,Gt) 试验。设蚕豆单作对照 (MF)、蚕豆小麦间作 (IF)、蚕豆单作接种Fm (MFFm)、蚕豆小麦间作接种Fm (IFFm)、蚕豆单作接种Gt (MFGt)、蚕豆小麦间作接种Gt (IFGt) 6个处理。于蚕豆开花期 (生长70天) 取土壤样品,测定蚕豆幼苗生长、枯萎病发生、根际镰刀菌数量和微生物碳代谢活性。【结果】间作显著增加蚕豆幼苗干重93.0%、降低蚕豆枯萎病病情指数71.4%,接菌显著增加蚕豆幼苗干重55.3%、降低病情指数76.6%,其中接种Fm真菌对蚕豆幼苗干重的影响更大,对病情指数的抑制效果更好。间作接菌显著增加蚕豆幼苗干重100%、降低病情指数89.8%。Biolog微平板测试结果显示,间作提高根际微生物碳代谢活性32.3%;接菌提高微生物活性85.4%;间作接菌提高微生物活性12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间作和接菌均明显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并主要改变了对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和羧酸类碳源的利用。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枯萎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与根际镰刀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AWCD值、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蚕豆与小麦间作和接菌对抑制蚕豆枯萎病和促进蚕豆生长均具有积极效应,间作显著提高了AM真菌的定殖率,二者协同提高了根际微生物活性,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并抑制了病原菌增殖,进而控制蚕豆枯萎病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