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水酶法提取的红花山茶籽毛油为原料,分别考察不同因素对水化脱胶、碱炼脱酸和吸附脱色等过程精炼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化脱胶的条件为脱胶温度为75 ℃,磷酸添加量为0.4%,加水量为5%,其脱胶率为(93.6±2.3)%,得到的脱胶油中磷脂含量为(20.2±0.6) mg·kg-1;碱炼脱酸的参数为脱酸温度为80 ℃,脱酸时间为40 min,碱液浓度为15%,油脂酸价最低为(0.19±0.2)mg·g-1;磁性纤维素微球为脱色吸附剂,脱色温度为100 ℃,脱色时间为30 min,吸附剂浓度为3%,油脂脱色率为79.1%。  相似文献   

2.
茶油精提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莉  陈乃富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5):125-127
在实验室条件下针对茶油的脱胶、脱酸及脱色工艺的最佳条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水化脱胶工艺最佳条件为,水和油同时升温至70℃,混合后升至80℃,加水量为油重的5%,水化时间为30min.脱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选用波美度为12的NaOH.脱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活性炭用量为油重的2.5%,时间30min,温度160℃.  相似文献   

3.
茶油精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莉  陈乃富  汪四赞  刘正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684-10687
[目的]为茶油的精加工提供指导。[方法]以机榨毛油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茶油的最佳脱胶、脱酸及脱色条件。[结果]常规水化脱胶可满足茶油的脱胶要求,且对茶油的酸价影响较小,茶油得率较高;水化脱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水和油同时升温至70℃,脱胶时间10min,加水量7%;8.78%的NaOH溶液对茶油的脱酸效果最好;最佳脱色条件为:活性炭用量为油重的7%,脱色时间30min,脱色温度140℃;同时,试验过程中采用氮气为保护气可防止油脂过氧化值升高。[结论]该研究确定了茶油的最佳脱胶、脱酸及脱色条件。  相似文献   

4.
为鉴别优良酸枣野生资源,以10个产地野生酸枣果实及酸枣种仁生品为试验材料,测定酸枣果实的营养成分、生物活性成分及酸枣种仁的生物活性成分皂苷A和皂苷B含量,并利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酸枣果实的营养成分中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可溶性蛋白和氨基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9±0.83) mg·g-1、5.35%±2.40%、(32.05±17.45) mg·g-1和(9.39±3.65) mg·g-1;生物活性成分中平均维生素C、多糖、总黄酮、总酚含量分别是(43.88±18.26) mg·100 g-1、(51.12±16.48) mg·g-1、(47.57±15.73) mg·g-1和(25.34±17.58) mg·g-1。酸枣种仁活性成分皂苷A含量最高的为山西吕梁,含量为0.429 mg·g-1,最低的为山西长治,含量为0.138 mg·g-1。酸枣仁皂苷B最高含量的为北...  相似文献   

5.
以4-10月7批次采收的6个品种桃叶为试验材料,采用超声波辅助萃取法提取,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分析比较了桃叶的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桃叶片中总黄酮含量依生长期存在显著性差异,6个试验品种生长期总黄酮月均值高低排序为4月(42.79 mg·g-1)>10月(28.36 mg·g-1)>7月(26.70 mg·g-1)>5月(24.11 mg·g-1)>8月(23.98 mg·g-1)>9月(23.07 mg·g-1)>6月(19.05 mg·g-1)。不同品种桃叶的总黄酮含量也差异显著,其平均值从高到低排序为:中油8号(31.34 mg·g-1)>瑞蟠7号(29.52 mg·g-1)>京春(29.45 mg·g-1)>早硕蜜(26.24 mg·g-1)>早黄(23.91 mg·g-1)>燕红11(20.72 mg·g-1)。同一生长期不同品种总黄酮含量差异显著,其中6月初的差异最大。综合考虑桃树生长需要和品种间差异,建议对4月份修剪掉的桃树嫩叶和9月底或10月初桃子采收后的桃叶中的黄酮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任秋壮  袁春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555-13556,13560
[目的]优化葡萄籽油的精炼工艺,找出相对提取率较高的提取方法。[方法]为获得优质精油,将葡萄籽毛油经脱酸、脱胶、脱色、脱臭工艺精炼,通过正交试验对葡萄籽毛油精炼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毛油精炼的最佳脱酸方案为碱液浓度18%,碱炼初温44℃,超碱用量0.3%;最佳脱胶方案为水化温度77℃,水化加水量为4倍毛油磷脂含量,水化作用时间为9h;选择白土脱色的最佳脱色方案为2次脱色工艺,第1次加入白土量为4%,温度为90℃,脱色时间为30 min,第2次加入白土量为3%,温度为85℃,脱色时间为15 min,2次的真空度均为0.1 MPa;脱臭的最佳方案:真空度0.08 MPa,控制温度180℃,控制时间90 min。[结论]该研究为葡萄籽油的提取及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降水变化和氮沉降对土壤细菌及酶活性的互作效应,本研究以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试验设计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自然降雨(CK)、增雨30%(W)和减雨30%(R)3个水分梯度,副区为0、30、50、100 kg·hm-2·a-14个氮素梯度(分别记为N0、N30、N50、N100),共12个处理。结果表明:降水变化和氮沉降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但未显著改变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降水变化和氮沉降对土壤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R-N100中最低(1.63 mg·g-1·d-1),与CK-N0相比显著降低了7.4%;土壤蔗糖酶活性在W-N0中最高(2.20 mg·g-1·d-1),与CK-N0相比显著增加了14.6%,在R-N100中最低(1.52 mg·g-1·d-1),与CK-N0相比显著降低了20.8%;土壤脲酶活性在W-N0中最高(17.66 mg·g-1·d  相似文献   

8.
连晓倩    潘洁琳    黄勇来  马祥庆    吴鹏飞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6):48-53
选取优良无性系洋-061杉木采穗圃母树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6个月对母树根基环境进行综合措施的处理,测定分析母树根基穗条数量,穗条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碳(C)、氮(N)、磷(P)含量及其扦插穗条生根率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杉木根基环境的处理措施明显提高了穗条的萌发和生根能力,每月穗条数量为7.3条·株-1,生根率达75.95%。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穗条SOD、POD酶活性和MDA含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分别为215.16、186.42 U·g-1和6.64 nmol·mg-1,N、P含量也明显增加了16.58 mg·g-1和1.69 mg·g-1,但C含量减小了0.61 mg·g-1,说明在根基环境处理条件下,穗条从杉木采穗母树获取的C分配量减少,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母树光合产物的消耗。可见,对杉木母树根基环境进行综合措施处理有利于杉木根基穗条萌发,且萌发穗条的抗逆性强、生根率高,可在生产实践上推广。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超声提取球兰叶片总黄酮的工艺条件,促进福建球兰的开发利用。以球兰叶片为主要原材料,通过超声辅助提取,设计单因素试验探究提取时间、料液比及提取温度对球兰叶片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表明:球兰叶片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40 min、料液比1∶35、提取温度40℃,此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球兰叶片总黄酮的提取率为125.28 mg·g-1,与模型方程理论预测值126.18 mg·g-1较接近。  相似文献   

10.
采用"预处理+超滤+纳滤"工艺对浙江某农药厂生化尾水进行深度处理试验,通过改变投药量、超滤和纳滤操作压力和回收率,探讨了预处理和双膜法深度处理农药厂生化尾水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聚合硫酸铁投加量在300 mg/L的条件下,预处理出水效果达到超滤进水要求。超滤操作压力控制在0.1~0.2 MPa,回收率90%;纳滤操作压力控制在2.0~2.2 MPa,回收率80%,膜处理性能较好。废水经双膜法处理后,总磷降至8 mg/L以下,COD去除率90%以上,出水浊度小于0.1 NTU,完全达到含磷废水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1.
为了去除青豆油中的叶绿素,利用树脂吸附使成品油的色泽变浅。以青豆毛油为原料,对其进行水化脱胶和碱炼脱酸等工艺,去除胶杂和调整酸值。选取12种不同的树脂分别进行静态吸附脱色试验,通过方差分析法从中选出效果最好的树脂为HP2MGL。进行两次吸附,脱色率为71.35%,树脂重复使用后吸附能力保持稳定。结果表明树脂对去除青豆油中的叶绿素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以TC3、TC5、TC9、TC16和TC20等5个1年生红椿家系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淹水胁迫对红椿幼苗的生理影响。结果表明:在短期淹水胁迫下(3~6 d),TC9和TC3叶绿素含量有小幅度的上升,TC16、TC9和TC3的MDA含量增长较慢,质膜相对透性呈先增加后下降,抗氧化酶SOD和POD活性增长快、峰值高,TC16、TC9和TC3的SOD活性最高值为854.287、899.598 U·g-1和734.619 U·g-1,TC16、TC9和TC3的POD活性最高值为33 463.156、37 573.641 U·g-1·min-1和31 786.820 U·g-1·min-1。在长期淹水胁迫下,5个红椿家系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在淹水胁迫第21天,TC5和TC20的叶绿素含量最低为0.548 mg·g-1和0.756 mg·g-1,叶片几乎全部变黄;MDA含量增加,在淹水胁迫第21天,TC5和TC20MDA含量达到21.399 μmol·g-1和17.019 μmol·g-1;质膜相对透性增大,TC5和TC20相对电导率达到76.3%和74.3%;抗氧化酶SOD和POD活性呈下降趋势。可见,长期淹水对5个红椿家系幼苗影响大;TC9、TC3和TC16在短期淹水胁迫下具一定的适应性,在育苗造林中可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13.
黑莓籽油是一种新型的植物油.为了提高黑莓籽油的食用价值,对黑莓籽油的精炼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黑莓籽毛油为原料,在60℃条件下,加入油质量10%的水搅拌30 min,水化脱胶,磷脂的去除率可达到89.04%;在80℃,超碱量0.3%条件下,碱炼脱酸50 min后油的酸价(KOH)由4.50 mg/g降至0.34 mg/g,使用活性炭与白土脱色剂3.0%,在80℃条件下脱色15 min,脱色率可高达到84.07%;利用旋转蒸发仪,通入水蒸气,脱臭3~6h,可有效除去毛油的收敛性苦涩味,所得精炼油澄清、透明,呈淡黄色,符合国家食用植物油卫生质量标准,是优质的可食用油.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改性牛粪生物炭对土壤铬形态分布和酶活性的影响,以HNO3改性牛粪生物炭、FeCl3改性牛粪生物炭和原始牛粪生物炭为研究对象,研究3种改性生物炭对农田土壤铬形态分布、土壤理化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HNO3改性牛粪生物炭和FeCl3改性牛粪生物炭相比于原始牛粪生物炭,比表面积、总孔容、微孔比表面积分别提升了2.86 m2·g-1、0.004 cm3·g-1、0.01 m2·g-1和11.09 m2·g-1、0.013 cm3·g-1、2.20 m2·g-1,但平均孔径分别下降了1.28 nm和3.86 nm。与未改性生物炭相比,改性生物炭官能团种类没有变化,但羟基(—OH)、羧基(—COOH)和羰基(C=O)均得到强化。Cr(Ⅵ)吸附试验中,3种生物炭均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效果,尤其是FeCl3改性牛粪生物炭的吸附效果最优,最大吸附量达到15.90 mg·g-1。土壤培养试验结束时(60 d),添加生物炭的土壤酸可溶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铬含量分别比未添加生物炭土壤降低0.97%~2.15%、0.28%~0.94%、4.70%~9.40%。而在添加改性生物炭的土壤中残渣态铬含量(42.3%~45.2%)显著高于添加未改性生物炭的土壤(38.6%)和对照土壤(32.8%)。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生物炭主要通过提高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和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中的酸可溶态铬向残渣态转化,其中FeCl3改性牛粪生物炭的促进效果最优。生物炭的添加降低了土壤中铬的毒害作用,同时提升了土壤中脲酶、蔗糖酶和脱氢酶的活性,其中改性生物炭对土壤酶的促进效果优于原始生物炭。研究结果证明改性生物炭可以作为一种低成本、环保的吸附剂来有效修复Cr(Ⅵ)污染土壤。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抗寒性对壳聚糖施用水平的响应,以‘公农1号’紫花苜蓿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秋季喷施含量为0、50、100、150、200 μg·g-1的壳聚糖,将紫花苜蓿越冬材料模拟低温冷冻条件(-20 ℃)和冷藏(4 ℃)处理,检测紫花苜蓿根颈的相对电导率以及可溶性蛋白、脯氨酸、蔗糖和果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低温冷冻条件下,100 μg·g-1壳聚糖处理时,紫花苜蓿根颈的相对电导率最低,为31.49%,而脯氨酸、蔗糖和果糖含量均为最高,分别为8.05、88.17和86.32 μg·g-1;150 μg·g-1壳聚糖处理时,紫花苜蓿根颈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为27.19 mg·g-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低温胁迫处理下紫花苜蓿根颈中可溶性蛋白、脯氨酸、蔗糖、果糖与相对电导率的关系均为负相关。在低温冷冻胁迫条件下,壳聚糖通过提高苜蓿根颈的可溶性蛋白、脯氨酸、蔗糖、果糖含量,可以降低相对电导率,提高苜蓿抗寒性。在科尔沁沙地秋季喷施100~150 μg·g-1壳聚糖有利于苜蓿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明确雁北嗜蓝孢孔菌(Fomitiporia yanbeiensis G1)固态发酵对不同谷物总酚含量以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方法]选用大米、黄米、藜麦、玉米和黑米作为培养基进行传统发酵,以Vc作为阳性对照,并利用方差分析对比研究不同发酵方式、不同提取方法和不同提取参数对发酵产物中总酚含量以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经雁北嗜蓝孢孔菌G1固态发酵以后,5种发酵谷物总酚含量和总抗氧化性存在差异,其中发酵黄米水提物中总酚含量达到最大值(8.37 mg·g-1),是未发酵黄米水提物(1.98 mg·g-1)的4.23倍;而发酵黑米的乙醇提取物总抗氧化活性最高可达到773.41 U·g-1,是对照组(220.64 U·g-1)的3.51倍。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了不同提取工艺参数对发酵藜麦总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无水乙醇于50℃水浴振荡提取80 min,发酵藜麦的总抗氧化性可达到848.13 U·g-1,是未发酵藜麦(148.32 U·g-1)的5.7...  相似文献   

17.
以种子和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离体条件下外植体类型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山桐子器官发生和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为诱导愈伤组织的适宜外植体; 在MS+1.0 mg·L-16-BA +1.0 mg·L-1 NAA +3%蔗糖+0.6%琼脂的培养基上,愈伤诱导率达96.8%; 继代培养在MS+0.08 mg·L-1 TDZ + 1.5 mg·L-16-BA +0.05 mg·L-1 NAA 培养基上能成功的诱导芽的分化,诱导率达48.3%以上; 芽增殖的适宜培养基为1/2MS +0.03 mg·L-1 TDZ +2.0 mg·L-16-BA +0.1 mg·L-1 NAA +3%蔗糖+0.6%琼脂,增殖系数为4.83; 在1/2MS+ 0.5 mg·L-1 IBA +2%蔗糖+0.6%琼脂培养基上,无根苗生根率达88%。  相似文献   

18.
为从菥蓂种子中高效提取高得率的目的活性成分黑芥子苷,采用酶解辅助-超声提取法,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其含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酶添加量、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为关键因素,以黑芥子苷得率为响应值,应用Design-Expert V11软件,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法优化菥蓂种子中黑芥子苷酶解辅助-超声提取工艺;并与单独超声、索氏提取2种提取法的黑芥子苷得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Agilent HCC18柱(25 mm×4.6 mm×5μm),流动相A和B分别为甲醇和0.5%磷酸水溶液,检测波长215 nm,柱温25℃,流速1 mL·min-1,进样量10μL,在等度洗脱10 min下,获得的分离效果和峰型较好。以筛选出的碱性蛋白酶为酶制剂,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49℃,酶用量2.90%,酶解时间18 min;在此条件下,菥蓂种子中黑芥子苷得率为2.679 mg·g-1,经方差分析与理论值(2.687 mg·g-1)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单独超声提取(2.036mg·g-1)...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方竹笋鲜笋贮藏品质的变化规律,以方竹笋鲜笋为研究对象,将方竹笋进行剥壳及不剥壳处理在室温条件下贮藏,研究其理化指标及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贮藏5 d后不剥壳方竹笋的苯丙氨酸解氨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剥壳组高2.74和96.61 U·g-1,而剥壳组多酚氧化酶活性较不剥壳组高2.06 U·g-1;剥壳与不剥壳处理方竹笋黄酮含量较鲜笋分别增加0.117和0.164 mg·g-1,但多酚含量分别增加0.6和0.1 mg·g-1,总糖分别较鲜笋降低48.32%和78.07%。不剥壳处理在贮藏5 d时可溶性蛋白含量最低,为23.96 mg,而剥壳处理贮藏3 d时达到最低值,为19.14 mg,木质素及还原糖变化差异较小。相关性分析表明木质素与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氢酶、多酚及可溶性蛋白影响较大,剥壳后方竹笋组织破坏多酚氧化酶与空气中的氧接触极易发生褐变,且在室温条件下两种方式贮藏后方竹笋的木质素含量差异较小,故在短期贮藏时间内不剥壳处理较剥壳处理方竹笋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20.
李亚萍 《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3):236-239
以脱胶后核桃毛油中的磷脂含量、过氧化值为评价指标,结合食品安全标准要求和工厂设备现状,对低酸脱胶和水化脱胶这2种工艺进行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低酸法脱胶效果较好,最佳工艺参数如下:柠檬酸(质量浓度为5%)的添加量为8%(占核桃油的质量百分比)、脱胶时间为100 min、脱胶温度为60℃,该条件下得到的核桃脱胶油磷脂含量为31.91 mg/kg、过氧化值为6.785 mmol/kg,磷脂的脱除率可达96.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