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拉开粮食品质差价、季节差价和地区差价,切实做到按质论价”的精神,为了拉开质量、品质差价,推进"优质优价”和种植结构调整工作,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会同原国家粮食储备局、农业部,对<稻谷>、<小麦>、<玉米>三项国家标准进行了修改,并制、修订了<优质稻谷>、<优质小麦-强筋小麦>、<优质小麦-弱筋小麦>、<淀粉发酵工业用玉米>、<饲料用玉米>五项优质专用粮食标准.新标准已于2000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 关于对《稻谷》、《小麦》、《玉米》三项国家标准所做的修改总的来看,取消了按地区、种植季节进行分类的质量指标和水分含量指标,3个标准中的质量指标均不再有地区差异和种植季节差异.根据市场和生产的要求增加了一些标准,如稻谷中增加"整精米率”和"谷外糙米”指标,玉米增加了"不完善粒”指标.提高了部分质量指标,如稻谷的"黄粒米”,小麦的"皮色分类指标”、"角质率”、"粉质率”指标.调整了某些指标,如小麦的"不完善粒”,玉米定等指标由"纯粮率”定等改为"容重”定等.  相似文献   

2.
为了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步伐,推动粮食品种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国家将修订新的粮食质量标准,此标准预计在1999年9月下旬发布.据了解,新修订的标准有六项,即<小麦>、<优质小麦>、<稻谷>、<优质稻谷>、<玉米>、<优质玉米>.  相似文献   

3.
谈优质小麦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已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优质粮食生产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朱钅容基总理在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用经济杠杆促进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优化,要进一步拉开质量差价、品种差价,适当缩小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的范围,引导农民生产优质、适销的粮食品种,把粮食生产的品种、质量、效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小麦面积、总产均居全国之首。搞好优质小麦的开发利用,对发展我省经济、提高小麦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根据市场需求和我省…  相似文献   

4.
最近安徽省政府决定将小麦定购价格调整到上年保护价水平,实行一个价格收购.具体收购价格为:每50公斤中等质量标准白小麦64元,花小麦62.5元,红小麦56元.小麦等级差价维持上年2元不变.为搞好与周边地区价格衔接,允许各地、市人民政府根据省定收购价格上下浮动3%确定本地区收购价格;拉开优质小麦差价,皖麦38号和等外小麦收购价格,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根据市场情况,按照优质优价、劣质低价和购得进、销得出的原则自行确定 .  相似文献   

5.
根据国家粮改政策,我省决定将红皮小麦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这对我市以种植红皮小麦为主的广大农民带来一定压力.国家将进一步运用经济手段拉开粮食的品种、品质差价,逐步实行按质论价,优质优价.因此,调整秋播结构,优化品种利用是我市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农业区域结构雷同、农业效益不高、不少地方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等问题,农业部正式发布了《关于 2001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意见》。   ——突出抓好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合理确定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按照口粮、加工专用粮、饲料粮对粮食品质的不同要求,扩大优质稻谷、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青贮玉米、优质大豆和优质小杂粮生产;按照纺织业对棉花质量的要求,大力发展优质棉生产;长江中下游等油菜产区要提高 "双低 "油菜比重;稳定发展糖料生产,大力推广高产高糖良种,提高糖料单产和含糖量;蔬…  相似文献   

7.
利用省级面板数据估计2004—2012年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总产量增长中种粮投入因素的影响及其对粮食产量增长率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作物生产中,播种面积的产出弹性均远大于物质服务投入强度,劳动力成本强度的影响则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2004-2012年,尽管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的产量不断增加,但增长速度逐渐下降,种粮投入对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增产率变化的贡献均在80%左右,播种面积减少是粮食增产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稻谷产量增长率变化中播种面积的贡献比重逐步加大,小麦增产率变化中播种面积的贡献比重则显著下降,而玉米的投入贡献比重变化不明显。促进我国粮食增产,稳定和扩大播种面积是基础,保护耕地是关键,应针对不同作物制定科学合理的粮食生产投入政策与机制。  相似文献   

8.
<正>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改革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发展多元化市场购销主体。科学确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国家储备规模,完善吞吐调节机制。健全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加大专项建设基金对扶贫、水利、农村产业融合、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三农"领域重点项目和工程支持力度。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  相似文献   

9.
小麦、稻谷以及玉米被称为世界三大粮食作物,而玉米也是我国三大粮食品种之一,玉米的年产量大约占我国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5%.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增加了玉米的播种面积,大力推广和使用了杂交技术,使得我国的玉米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吉林省是我国玉米产量大省,是我国的"玉米之乡",并且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吉林省种植玉米的耕地占全省耕地的60%以上,并且全省粮食总产量中,玉米产量就有80%以上.由此可见,吉林省的玉米资源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吉林省玉米加工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并已经成为我国一项朝阳产业和吉林省十分重要的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在河北省小麦玉米两熟制地区普遍存在夏玉米偏早收获和"砍青"的问题;另外一个是小麦的早播问题。这种栽培模式制约了生产的发展,使得玉米没有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而小麦由于早播导致冬前生长过旺,群体过大,不能安全越冬。这些都成为粮食增产的瓶颈,这种不良的栽培模式亟待解决,成为摆在每一名农技推广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为把中央粮食直补工作落到实处,辽宁省农业厅出台了<辽宁省粮食直补资金发放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规定补贴对象为种粮农民.补贴品种为玉米、水稻、高粱、小麦、小杂粮5类粮食作物.补贴依据是粮食的商品量(辽宁省财政厅已制定了具体办法).县发放到乡村、农户的直补资金,依据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时核定的农业税计税面积用于种植玉米、水稻、高粱、小麦、小杂粮5类粮食作物的面积.在确定补贴额时,要把机动地面积从计税面积中扣除.  相似文献   

12.
<正>夏玉米的前茬一般是小麦,是河北省中南部以及黄淮海广大粮食产区的主要种植模式。就小麦、玉米而言,很多地方的农民还存在重夏轻秋的做法,其表现就是重视小麦施肥,对玉米施肥则是重视不够,甚至是玉米吃"残渣剩饭"。殊不知,目前玉米比小麦的增产潜力要大得多。玉米是一种需  相似文献   

13.
2005年,宁夏加大实施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与发展规划,优质稻、优质玉米、优质马铃薯、蔬菜、西甜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有了很大发展。1.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优质品种种植面积增加,区域布局和品质结构优化。粮食方面:优质小麦种植12万hm2,占小麦面积43.5%;优质稻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4.
速览     
<正>今年粮食面积稳中略减种植结构继续调优据农业部预计,今年夏粮面积4.1亿亩,与上年持平略减。其中稻谷、小麦等口粮品种面积保持稳定,籽粒玉米继续调减。各地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路径扎实推进种植结构调整,继续呈现调优的好势头。在稻麦面积保持稳定的同时,"镰刀弯"等非优势区籽粒玉米面积继续调减1000多万亩,大豆、杂粮杂豆、马铃薯和优质饲草等作物面积增加。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还体现在绿色优质产品增加。今年全国优质稻谷意向种植面积增加360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最后一个5月14日,打开了中国最大计划农产品的市场大门。这天在北京结束的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会议宣布:从2000年开始,东北春小麦、南方早籼稻、长江以南小麦等,退出国家保护价收购范围。同时拉开粮食质量和品种差价,允许季节和地区差价……这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16.
对稻谷、玉米及小麦霉菌限量标准建议数的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曾提出贵州省粮食霉菌限量标准的建议数,为验证其可行性,再次对贵州省稻谷、玉米、小麦中霉菌相及黄曲霉毒素B1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合原建议标准和本次研究结果,建议粮食霉菌累计检出率限制水平范围:稻谷57.3%-69.0%、玉米36.4%-50.1%、小麦85.0%-117.0%。  相似文献   

17.
原国标GB8876-88<粮食干燥机技术条件>自1988年发布实施以来,对于规范我国粮食干燥机的设计、生产和使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干燥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采用机械干燥粮食的比例大幅度增加,粮食干燥技术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粮食干燥品质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8.
<正>1邯郸市发展棉麦高效种植的意义1.1是"后吨粮市"建设的需要。2010年以来,邯郸市投入近8亿元的资金,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建成"吨粮市",使全市粮食总产突破百亿斤大关,跃居全国粮食生产大市之列。2012年邯郸市568.3万亩小麦平均单产455.2kg,510万亩玉米平均单产589kg,如期实现了"小麦、玉米两熟播种面积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重心演变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运用重心模型,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定量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及主要作物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生产重心的演变轨迹,探讨了重心演变规律,凝练了我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的演变特征,以期为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完善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经济结构等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粮食生产重心持续向北移动,年均移动距离28.03 km。分品种来看,稻谷生产重心变化规律为向东北移动;玉米和大豆生产重心变化规律为在西南和东北两个方向上来回移动,呈现区间震荡特征;小麦的生产重心变化规律为稳定徘徊。四种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重心年均移动距离波动程度显著不同,由强到弱依次为玉米、稻谷、大豆、小麦。  相似文献   

20.
小麦、稻谷以及玉米被称为世界三大粮食作物,而玉米也是我国三大粮食品种之一,玉米的年产量大约占我国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5%。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增加了玉米的播种面积,大力推广和使用了杂交技术,使得我国的玉米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吉林省是我国玉米产量大省,是我国的"玉米之乡",并且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吉林省种植玉米的耕地占全省耕地的60%以上,并且全省粮食总产量中,玉米产量就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