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术前处理对马氏珠母贝育珠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提高马氏珠母贝育珠贝的成活率、成珠率和珍珠质量。2009年8月—2011年8月,设立3个实验分别比较了术前处理过程中养殖密度、处理时间与贝龄对马氏珠母贝珍珠培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I:术前处理养殖密度对育珠效果影响,设立A1、A2、A3和A0共4个组,其中A1、A2和A3组分别每捆绑6笼、9笼和12笼,A0为对照组;实验II:比较术前处理温度和时间对育珠效果影响,设立B1、B2、B3、B4和B0共5个组,其中B1为5~10℃条件下处理1 h,B2为5~10℃条件下处理2 h,B3为10~15℃条件下处理1 h,B4为10~15℃条件下处理2 h,B0为对照组,未经任何处理;实验III:育珠贝贝龄对育珠效果影响,设立C1、C2、C3、C4和C0共5个组,C1、C2、C3和C4组手术贝与小片贝的贝龄分别为1.0龄、1.5龄、2.0龄和2.5龄,C0为对照组,手术贝与小片贝的贝龄为2.0龄。结果表明:在实验Ⅰ、Ⅱ和Ⅲ组中,A2组(每捆绑吊9笼)、B3组(10~15℃,处理1 h)和C2组(1.5龄 贝,10~15℃,处理1 h)的育珠贝具有最高成活率与留核率,术前处理对育珠贝的成活率和留核率存在显著性影响(P<0.05),采用术前处理能够提高育珠贝的成活率、留核率和珍珠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国外珠母贝养殖培育黑珍珠的研究进展,综述介绍了珠母贝分类、形态、生态和分布等生物学特征,采集天然苗种,幼虫培育的水质因子、饵料和培育密度等人工育苗技术,养殖笼具和养殖方式等母贝养殖技术,以及小片贝选择、手术前处理、植核季节等珍珠培育技术研究进展。建议加强珠母贝优良品种培育、养殖方式和植核育珠技术的研究,提高珠母贝海区养殖成活率和植核育珠的留核成珠率。  相似文献   

3.
养殖笼具对马氏珠母贝育珠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马氏珠母贝的育珠效益,分别采用锥形笼、塑料筐和柱形笼进行马氏珠母贝育珠贝休养,采用锥形笼、柱形笼和片笼进行育珠,比较养殖笼具对马氏珠母贝育珠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笼具对马氏珠母贝育珠贝休养留核率存在显著影响,柱形笼休养的马氏珠母贝育珠贝留核率最高,马氏珠母贝合适的休养笼为柱形笼和塑料筐。养殖笼具对马氏珠母贝育珠贝的成活率、留核率和优质珠率存在显著影响,柱形笼养殖的育珠贝成活率、留核率和优质珠率最高,锥形笼最低,合适的育珠贝养殖网笼为柱形笼和片笼。  相似文献   

4.
换水频率和附着基对大珠母贝育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大珠母贝育苗生产的效率,2013 年4 月10 日—6 月27 日,设立3 个试验分别比较了换水频率、附着基的类型和附着基的颜色对大珠母贝育苗效果的影响。试验Ⅰ:换水频率对大珠母贝幼虫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设立A1、A2、A3、A4和A0共5 个组,其中A1、A2、A3、A4分别为每3、6、9、12 天换水1次,A0为对照组每日换水1 次;试验Ⅱ:附着基的种类对大珠母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设立B1、B2、B3、B4共4 个组,其中B1、B2、B3、B4分别为尼龙网布、黑色粗糙面塑料片、黑色光滑面塑料片、遮阳网;试验Ⅲ:附着基颜色对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设立C1、C2、C3、C4共4 个组,其颜色分别为红色、黑色、黄色和绿色。结果表明,换水频率、附着基的种类和颜色对大珠母贝的育苗效果存在显著影响(P<0.05)。试验中每6~9 天换水一次的幼虫生长和成活率最高,粗糙面塑料片和深色(红色、黑色)附着基附苗量最大,大珠母贝生产中适合在此条件下育苗。  相似文献   

5.
不同基因型玉米材料的单倍体诱导和加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2份不同基因型F1进行单倍体杂交诱导与自然加倍研究,分析不同材料单倍体诱导率和加倍结实率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2份不同基因型F1的单倍体诱导率和加倍结实率都存在显著的差异,诱导率最高达11.03%,最低为3.34%;加倍结实率最高达13.20%,最低为2.61%。2组正反交组合的单倍体诱导率差异较小,而其中1组正反交组合的加倍结实率存在显著差异,最高相差3.34%。单倍体的雄穗加倍率与加倍结实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且雄穗正常散粉植株加倍获得稳定纯系的比例较高,达89.52%。  相似文献   

6.
对农六师一三团五连奶牛场160头荷斯坦奶牛产犊季节、胎次、产犊间隔、初配年龄等繁殖指标及产奶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场奶牛3胎产奶量最高,5胎最低,与胎次对产奶量的影响变化规律不符;奶牛初配年龄在16月龄时,头胎产奶量最高,建议青年母牛在16月龄配种;秋季产犊奶牛产奶量最高,冬季次之,夏季和春季最低,可通过调整产犊季节来提高产奶量;产犊间隔与荷斯坦奶牛繁殖标准有一定的差距,建议加强繁殖管理,尽可能缩短世代间隔,增加终生产犊数及产奶量。  相似文献   

7.
湿地松半同胞家系净光合速率的比较研究及季节变异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湿地松半同胞家系间净光合速率的差异及其季节变异规律,应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湿地松优良半同胞家系一年中各月净光合速率、最大净光合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年中湿地松各半同胞家系1龄针叶、2龄针叶净光合速率、最大净光合速率的季节变异规律呈‘双峰’型,家系内不同单株同龄针叶的净光合速率值没有显著差异,而家系间相同年龄针叶的净光合速率值则存在着显著差异。一年中1龄针叶以家系464、609、1077的净光合速率较高、普通种最低,其值分别为8.17、7.91、7.88和5.46μmol•m-2•s-1,而2龄针叶以家系1077、609、46的净光合速率较高、普通种最低,其值分别为5.47、5.42、5.37和3.65μmol•m-2•s-1。湿地松各家系1龄针叶的净光合速率值、最大净光合速率值显著高于2龄针叶的净光合速率值和最大净光合速率值。各家系1龄针叶的净光合速率值仅为最大净光合速率值的64.41%、2龄针叶的净光合速率值仅为最大净光合速率值的54.44%。表明湿地松高光效育种的改良潜力较大,通过合理利用和调整育林措施,可提高湿地松优良家系的生长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8.
玉米杂交种生理成熟后子粒田间自然脱水速率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黑龙江省推广的12个玉米杂交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玉米杂交种生理成熟后子粒田间自然脱水速率差异。结果表明,供试玉米杂交种生理成熟期在抽丝后55d至65d,品种间田间自然脱水速率差异极显著;适合第一积温带南部的6个杂交种中吉单180的田间自然脱水速率最快,达到0.840%/d,其次是本育9,达到0.815%/d,最低是丰禾10,为0.305%/d;适合第一积温带西部的3个杂交种中庆单2脱水最快,达到0.795%/d,其次为四单19和金玉1号;适合第二积温带中西部的3个杂交种中白单9最高,达到0.875%/d,其次为东农250,达到0.525%/d。其结果为快速脱水玉米杂交种选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养殖水深和笼具对大珠母贝成活率与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了提高海区养成期间大珠母贝的生长性状,2010年6月—2011年6月,设立了2个实验组分别比较了养殖水深和笼具对大珠母贝成活率与生长的影响。实验I水深设为4组:HA组:3 m;HB组:6 m;HC组:9 m;HD组:12 m;实验II笼具设为3组:BN组:盒形笼;CN组:锥形笼和LN组:柱形笼;在第90、180、270、360天,比较2个实验I和II内各组的成活率与生长性状差异。结果表明:实验I,在第90、180、270天各组间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在第360天各组间的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在第90、180,270、360天HD组具有最大的成活率;在第90、180、270、360天,各组间的平均壳高与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II,在第90和180天各组间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在第270、360天各组间的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在第90、180、270、360天LN组具有最大的成活率;在第90、180、270天,各组间的平均壳高与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在第360天各组间的平均壳高与体重差异显著(P<0.05),在第90、180、270、360天LN组具有最大的平均壳高与体重。说明了大珠母贝合适的养殖水深为6~9 m,幼苗到成贝的合适养殖笼具为柱形笼。  相似文献   

10.
同源四倍体水稻亚种间杂种胚囊的结构及受精特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对11份同源四倍体水稻亚种间杂种的胚囊结构和双受精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四倍体杂种均存在一定频率的败育胚囊,败育频率因组合而异,最高的败育率为23.8%,最低为5.5%,平均14.3%。败育胚囊主要有胚囊退化、异常小胚囊、无卵器、无雌性生殖单位和极核位置异常等5种类型。杂种在双受精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为全面了解关黄柏药材及产区土壤无机元素含量特征,在关黄柏基源植物黄檗的分布区内设置31个样点,采集药材及土壤样本,测定两者中钠(Na)、镁(Mg)、磷(P)、硫(S)、钾(K)、钙(Ca)、锰(Mn)、铁(Fe)、锌(Zn)等9种无机元素的含量并进行分析。关黄柏药材中Ca(10级)和Zn(3~9级)的含量较高,其余元素的含量较低(1~2级);不同产地药材中各无机元素的含量相对稳定;各产区土壤无机元素含量差异不显著,分析表明其与药材中无机元素的含量无相关性。关黄柏药材中各无机元素的相对含量具有较强的规律性,以此建立的指纹图谱可用于药材鉴定;土壤中无机元素的含量对药材中无机元素的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Farquhar数学模型对3种覆盖措施下春小麦的光响应曲线进行了模拟分析,并计算了不同覆盖措施下春小麦光合特征参数。模拟结果显示:RMSE的变化范围为0.29~0.59,R2的变化范围为0.99,拟合效果极佳。春小麦光合特征参数显示,地膜覆盖措施较其他覆盖措施更有利于提高春小麦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且具有最高的光饱和点和较低的光补偿点,并使春小麦暗呼吸速率消耗减小,是春小麦光合产量累积的最佳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3.
海南鹧鸪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鹧鸪茶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系大戟科野桐属植物,具有明显的清热解毒、消炎、利胆、解油腻、助消化等功效,是一种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和药用植物。笔者考察了鹧鸪茶植株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与生态分布;系统概述了鹧鸪茶的功能成分分析、毒性试验、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分子遗传学和开发加工等研究现状。提出研究鹧鸪茶植株的性别、花期与果期、叶色及其香味成分形成机理的必要性,阐明了开展对鹧鸪茶茶多酚的药理研究和开发中药古籍描述的多种药用功效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组培过程中变异的普遍性,显著影响植物的遗传稳定性,限制组培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草莓组培苗已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但变异却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其生产效益。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变异的发生是草莓及其他组培快繁技术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分析了影响组培变异的主要因素有外植体类型、基因型、培养基中激素种类和配比、继代培养的时间和次数,和内在遗传机理如染色体异常、转座子活化和基因突变等,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建议选择幼嫩的外植体、优化培养基配方、控制增殖系数和继代次数以及选择合适的光照和温度等培养条件,控制组培过程中变异的发生。同时,利用形态观察和RAPD、SSR等技术对组培苗进行检测,及时剔除变异组织或变异植株,减少变异对生产的不利影响。通过总结草莓组培中变异发生的原因和有效控制变异的途径,为包括草莓在内的植物脱毒组培快繁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同时,对变异的深入认识,为植物品种改良和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光肩星天牛寄主范围扩大的生理生化机制,给该虫制定可持续的控制措施,采用生理生化的研究方法,测定了取食复叶槭、白桦、胡杨和白蜡的光肩星天牛成虫体内5种解毒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复叶槭和白桦上取食后的天牛成虫羧酸酯酶显著高于在胡杨和白蜡上取食后的天牛成虫(P<0.05),白桦上取食后的天牛成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复叶槭、胡杨和白蜡上取食的天牛(P<0.05)。在复叶槭上取食后的天牛成虫碱性磷酸酯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在胡杨和白蜡上取食物的天牛,(P<0.05)。说明寄主树种对光肩星天牛成虫体内的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碱性酶活性有明显影响。在4种寄主上取食的天牛成虫类酸性磷酸酯酶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多酚氧化酶也得到了类似结果。说明寄主树种对天牛体内酸性磷酸酯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珠三角地区密养淡水鱼塘水体叶绿素a及水环境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2年5月—12月调查了珠三角地区主养笋壳鱼(Oxyeleotris marmoratus)、草鱼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和乌鳢(Channa argus)四个品种池塘水体中的叶绿素a(Chl a)含量和水环境因子动态变化。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方法研究池塘间水质因子的差异,使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池塘中Chl a含量变化的影响因子,使用自组织神经网络(SOM)分析方法探讨池塘水质状况。研究结果显示:池塘水体TN、TP和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Mn)变化范围分别为1.52~22.76 mg/L、0.20~4.82 mg/L和3.71~50.76 mg/L,呈现出严重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状况;池塘间Chl a含量差异显著(P<0.05),从高到低顺序为:草鱼(均值)>乌鳢>加州鲈>笋壳鱼,各池塘Chl a含量的影响因子差异较大;乌鳢池塘中盐度(Sal)、电导率(Cond)、总可溶性固体(TDS)、TP、PO43--P、TN、NO3--N和CODMn等因子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整个采样期池塘水质状况可分为5大类,并呈现出一定的时序和空间特征,池塘水质优劣顺序为笋壳鱼>加州鲈>草鱼>乌鳢。  相似文献   

17.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别对世界上研究最前沿的20个研究机构、研究作者、学术期刊、学科和国家进行了文献计量学统计,进而了解2004—2014年杨梅研究概况和动态。结果表明:2004—2014年世界杨梅研究论文数量共163篇;文献产出量逐年增加,2013年文献数量最高;中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文献数量居世界前5位,中国文献数量最多,为108篇;浙江大学、浙江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广东药学院、京都大学杨梅文献较多;最有学术影响力的核心作者来自中国,主要核心期刊是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Scientia Horticulturae、BMC Genomics;主要学科是食品科学技术、植物科学、应用化学、化学药物、药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