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中国特色淡水鱼产业竞争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中国特色淡水鱼产业竞争力,以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为基础,对中国31个省份和地区的特色淡水鱼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通过构建特色淡水鱼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罗非鱼、鳗鱼、鮰鱼和鲟鱼4个主要出口品种的竞争优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中国特色淡水鱼产业的现实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研究表明:(1)国内特色淡水鱼产业在生产竞争力要素方面,资源禀赋优势明显;在市场需求要素方面,特色淡水鱼消费量日益增长;在关联产业和市场结构和竞争方面,特色淡水鱼加工品的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有待提高,特色淡水鱼专用饲料产业化应用较小,规模企业数量有待增长;在机遇和政府政策方面,逐渐建立起绿色健康生态养殖制度体系。(2)特色淡水鱼产品资源禀赋系数始终维持在1.0以上,具有明显的资源禀赋优势;中国特色淡水鱼产品整体国际市场占有率为73.22%;贸易竞争力指数接近1;罗非鱼和鳗鱼的显示性比较优势系数大于6,说明中国特色淡水鱼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2.
我国养殖大黄鱼的出口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滢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0):113-117
本文通过对我国大黄鱼产业出口现状的描述,揭示了大黄鱼出口市场的基本特征:由于我国大黄鱼养殖产地集中,出口省份也较为集中,并且面临着严峻的贸易壁垒。同时,文章通过运用出口竞争力指标,对几个省份的大黄鱼出口优、劣势作出了分析。并提出了积极寻找新型出口方式、拓展出口市场、加强出口产品的多样化以及合理规避贸易壁垒等建议,以实现大黄鱼出口利润的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罗非鱼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出口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以1994-2014年的相关贸易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了中印两国的产品竞争力。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结果表明:中国罗非鱼产品对美国出口总额不断增长,增长速度快于印尼,但印尼罗非鱼产品拥有自己的品牌的外销渠道,市场价格较中国高很多。中国罗非鱼逐步占领了美国大部分市场,印尼的市场占有率则相对稳定。中国罗非鱼产品在美国市场上已经逐步由比较劣势转变为比较优势,但印尼在罗非鱼产品出口上更加具有比较优势;从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的分析来看,竞争力效应对中国罗非鱼产品在美国市场出口额的增长的贡献率较高,中国罗非鱼产品的竞争力在不断增强,但罗非鱼产品结构的合理化程度以及在本国出口增长中的贡献率仍低于印尼。  相似文献   

4.
中国罗非鱼产业供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供求的角度,对当前罗非鱼产业供求的情况、特点、存在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罗非鱼的供求发展呈现出供给高度集中,国内消费分散;产品以供给国际市场为主,对外依存度高;需求国多元化,贸易量受美国市场影响大等特点。中国罗非鱼需求变动幅度较大,尤其是美国市场未知性的影响,使得罗非鱼供给存在部分过剩的现象。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罗非鱼需求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这种下降会在新冠疫情影响后得到缓解,并继续增长。而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等原因,中国罗非鱼供给量增长将持续放缓,甚至减少。  相似文献   

5.
罗非鱼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提高罗非鱼养殖的三大效益,总结了罗非鱼产业供给侧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供需失衡、生产成本持续上涨、市场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小等,分析其成因包括中国罗非鱼主要依赖出口市场,出口消费不景气、加工厂盲目扩大产能,产品附加值低等。笔者从罗非鱼苗种生产、成鱼养殖,产品加工和出口贸易四个产业主要环节概述了中国罗非鱼产业生产现状,提出了罗非鱼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技术经济与政策路径,即通过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加强加工产品关键配套技术研发、加大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力度、开拓国内市场和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组织等措施,以促进罗非鱼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丹  林中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26):158-164
中国是世界芦笋生产大国,面积和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芦笋产业已发展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在全球芦笋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研究中国芦笋的国际贸易和产业竞争力,根据FAO、WTO和中国海关(一般贸易)的芦笋贸易数据,对中国芦笋的进出口贸易现状进行了分析,选取生产者价格、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出口价格比4个分析指标,对中国芦笋的产业竞争力给予评价。结果表明:中国芦笋贸易以出口为主,一直处于贸易顺差状态,2008年以后,进口增长很快,进出口差距显著缩小,2019年进口量是出口量的1/3,而进口额超过了出口额。芦笋价格方面,中国芦笋生产成本和生产价格较低,占据优势,但是出口单价和出口额相对也较低,出口创汇不显著,2013年以来进口单价快速上涨超过了出口单价,进口芦笋价格昂贵,未来芦笋进口不会明显增加,出口保持稳定。在国际芦笋出口大国中,秘鲁、墨西哥基本上是芦笋净出口国家,具有极强的贸易竞争力;其次是希腊,竞争力指数也较高;美国、西班牙、荷兰的优势也比较明显。中国是全球最大芦笋生产国,但芦笋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不高,贸易竞争力指数为正数时接近1,出口额远大于进口额,反映出中国芦笋...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贸易和营销对促进马铃薯消费、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贸易和销售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在新常态和新形势下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特点,提出了促进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贸易策略和营销策略。研究结论表明:(1)中国是马铃薯生产和消费大国,贸易小国,出口以鲜薯为主。(2)中国马铃薯生产价格底线约为0.82元/kg。(3)马铃薯市场价格波动频繁,价格季节波动明显。(4)马铃薯营销方式传统,营养价值认识不足,消费形式单一,制约国内马铃薯消费。(5)营造良好的贸易发展环境,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动马铃薯主食化和综合利用产品的消费,促进马铃薯贸易和消费。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和中国的猕猴桃生产、贸易和竞争力都有了新的变化。本文以世界粮农组织(FAO)数据和相关文献为基础,分析了猕猴桃生产和发展情况以及我国猕猴桃贸易和竞争力。世界猕猴桃的收获面积和产量持续增加,我国猕猴桃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单产与新西兰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世界和我国猕猴桃的进口和出口呈现平稳增长态势,但是中国猕猴桃进口量和进口额远大于出口量和出口额。中国猕猴桃出口竞争力很差甚至极差水平上,在国际猕猴桃果市场上中国出口猕猴桃果品质中等偏低。针对中国猕猴桃生产和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改善中国猕猴桃产业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农药进出口市场从整体来看,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出口多、进口少的特点。国内生产的农药产品近半数是用于出口。而出口产品主要以原药为主,其中草甘膦等产品优势突出。进口则以制剂产品为主。2012年,农药进出口总数量为165.3万吨,总金额为84.3亿美元,农药进出口数量和金额呈现二位数的增长。2013年19月,中国农药进出口总数量和金额保持上年的增长态势,但出口产品及出口国家发生结构性变化。出口增速明显减缓2013年19月,中国农药进出口总数量和金额保持上年的增长态势,但出口产品及出口国家发生结构性变化。出口增速明显减缓2013年19月,农药出口数量为127.6775万吨,同比增长5.4%。出口金额为65.404亿美元,  相似文献   

10.
兰花在全球花卉贸易中的地位及发展动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兰花产业,成为中国花卉业的重要组分,但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基于此,有必要借鉴已趋成熟的国际兰花产业的发展经验和思路,以获悉不同种类兰花的适宜发展份额,剖析中国兰产业发展思路和国际发展空间,有助于指导兰花产业的发展。该文研究了近年全球兰花切花、盆花的进、出口贸易及主要进、出口国家的兰生产、消费情况,对其产量、面积、贸易额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蝴蝶兰、大花蕙兰、石斛兰等兰花为主要的贸易种类,其中,仅蝴蝶兰2005年全球消费量已达1.5亿株。主要的生产和出口国(地区),石斛兰和万代兰是泰国,蝴蝶兰是中国台湾;世界兰花切花、盆花的最大出口国和地区分别是泰国、台湾;兰花切花的最大进口和消费国是日本;兰花盆花的最大进口国是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主要发展兰花切花。通过回顾兰花进出口大国的生产、贸易、销售状况,理清了国际兰花的发展和趋势,同时对中国兰产业的发展有借鉴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的开展大豆科研工作,本研究对1996—2019年间东盟国家大豆种植规模和2010—2019年间东盟国家的大豆、豆油、豆粕的进出口贸易额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东盟十国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文莱未种植大豆,因此本研究中的东盟国家指的是缅甸、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这7个东盟国家(以下简称“东盟七国”)。东盟七国的大豆总收获面积、总产量呈下降的趋势(但缅甸、老挝和柬埔寨的大豆收获面积和总产量总体上升),东盟七国的大豆平均单产总体提高。2010—2019年间,东盟七国大豆、豆油和豆粕的进出口贸易额都在大幅增长,但均呈贸易逆差;其中豆粕进口贸易额占比最大、进口依赖度高。东盟七国的进口大豆和豆粕来源国主要是转基因大豆生产大国;大豆是东盟七国的主要出口类型,且主要出口目的地为欧盟、中国和日韩等地区。东盟七国大豆、豆油、豆粕自中国进口贸易额均下降,出口中国的大豆和豆油贸易额均上升,但几无豆粕出口。建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在科技力量和品种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与东盟七国的科研技术合作与投入,开展秋大豆科技联合攻关,并进行产业化开发示范和替代种植。本研究对维护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国多元化和区域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中国贝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选用生产要素和进出口2个层面的4个指标,即资源禀赋系数、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测算2001—2011年中国贝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综合分析得出中国贝类产品在生产要素层面具有突出的资源禀赋优势;在进出口层面中,代表市场占有率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及代表进出口的贸易竞争优势都表现出极强的优势,而反映出口所占比例的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则较弱。根据结果提出合理调整贝类产品贸易出口结构、加强实施品牌战略和设立贝类产品生产安全卫生管理体系3个对策。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外向型蔬菜产业现状和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蔬菜出口有以下的特点:出口量不断提高,但平均价格有下降的趋势;以保鲜蔬菜出口为主,冷冻蔬菜、蔬菜汁、脱水蔬菜发展较快;出口市场单一,价格偏低。入世后,蔬菜出口遭遇绿色壁垒,加上产品卫生质量和包装等问题,出口量将受到一定影响。但国际蔬菜市场需求量仍在增加,应大力提高蔬菜品质,成立行业组织规范出口秩序,积极开展国际认证,扶持蔬菜龙头企业,加速蔬菜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郑思宁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1):112-117
摘要:利用福建鳗鱼制品出口贸易数据和FAO渔业统计数据,分析1997-2010年福建鳗鱼制品出口贸易额、出口结构以及出口价格变动。结果表明:福建该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出口额在近十年呈现下降趋势,但2010年有较大的提升;出口市场高度集中于日本市场,但近些年集中度有所下降;福建鳗鱼制品的出口价格和该类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该产品国际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不存在产品差异性。最后,本文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升该类产品出口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