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大银鱼卵细胞粘丝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大银鱼的第Ⅲ时相,第Ⅳ时相,第Ⅴ时相卵母细胞和受精卵的卵细胞粘丝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它们的粘性,并讨论了卵细胞粘丝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太湖大银鱼源于我国江苏省太湖地区,是太湖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太湖大银鱼鲜嫩味美,营养丰富,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外贸出口产品,现在太湖大银鱼移植养殖已成为内陆水域开发的有效措施,且养殖效益在不断提高,因而,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一、生物学特性太湖大银鱼的成鱼体长约13~22厘米,形态略圆,形似玉簪,似无骨无肠,细嫩透明,色泽似银。太湖大银鱼生长周期为一年,在自然水域中能自行繁殖,12月中、下旬至来年九月初为其繁殖盛期,繁殖期的最适水温为3~4℃,受精卵孵化时间为63~65天,孵化出膜水温为6~7℃。太湖大…  相似文献   

3.
用电镜观察淤泥湖的近太湖新银鱼第Ⅳ时相、第Ⅴ时相的卵母细胞和受精卵的卵细胞粘丝的出现时相;卵细胞粘丝的外部形态特征;并讨论了卵细胞粘丝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对三角帆蚌胚胎在其外鳃育儿囊内的形态变化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在水温20℃-23℃时,受精卵发育为膜内钩介幼虫需11d;受精卵吸水后,卵膜膨胀,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其大小无显著变化,但膜内胚胎生长明显;整个发育期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原肠期、膜内钩介幼虫期,经过这4个时期,胚胎最大长度增长了82.8%,生长速度在后期快于前期,并且以原肠期和膜内勾介幼虫期增长速度最快。胚胎发育的不同时期与外鳃特征具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三角帆蚌胚胎在外鳃育儿囊内形态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三角帆蚌胚胎在其外鳃育儿囊内的形态变化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在水温20℃-23℃时,受精卵发育为膜内钩介幼虫需11d;受精卵吸水后,卵膜膨胀,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其大小无显著变化,但膜内胚胎生长明显;整个发育期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原肠期、膜内钩介幼虫期,经过这4个时期,胚胎最大长度增长了82.8%,生长速度在后期快于前期,并且以原肠期和膜内勾介幼虫期增长速度最快。胚胎发育的不同时期与外鳃特征具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翰嘎利水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科尔沁右翼中旗境内,是霍林河上的一座中型旁侧水库。1996年1月从河南省陆浑水库移植大银鱼受精卵78万粒,投入冰下自然孵化,孵化效果很好。经当年生长检查发现,移植的大银鱼生长发育良好,于十二月下旬达到性成熟,并开始自然繁殖,达到了一级引种效果。1997年1月为巩固大银鱼补充群体的数量,  相似文献   

7.
岱海渔场1987年从太湖引进大银鱼受精卵,当年未见成效。1988年再度引进,秋冬开始捕到少量个体。1989年仍能捕到大银鱼,并且个体均匀、生长良好,表明已在岱海自行繁殖。此后,开始清野和保护幼鱼,进行人工增殖。1995年终于获得渔业生产效益,总计捕捞大银鱼310t,创利税1550余万元。但1996年大银鱼在岱海突然绝迹了,主要原因是拖网生产时间长,船只多,使沉积湖底多年的有机物质大量翻浮起来,底层形成了一个缺氧层,在缺氧的情况下H2S、NH3-N等有害物质大量产生,致使没有回避能力的大银鱼受精卵在湖底未能发育成活。  相似文献   

8.
阐述太湖新银鱼的生物学习性(栖息环境、食性、繁殖与生长),着重论述太湖新银鱼受精卵的采集。本实验共采集受精卵50多万粒,受精率达80%以上。受精卵的暂养保存,采取控温方法,将温度控制在8℃,使受精卵发育减慢,但孵化率并没受到影响。这一特性为小银鱼大批量运输提供了依据,在移植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大银鱼移植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技术粗放、移植成功率低、高产难以持续和稳定、种群数量陡涨陡落的问题,对大银鱼移植增殖的主要技术环节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受精卵的质量,选择适宜的投卵方式,保持比较高的受精卵投放密度,并在形成较大种群时进行施肥,增加饵料生物量等方法,可提高移植增殖效果,获得持续稳定的高产。  相似文献   

10.
1991年,淳安县水产局为充分利用千岛湖水域资源,拓宽渔业生产门路,开始从太湖采集新银鱼受精卵投放到千岛湖6个湖湾水域试行养殖。1992年9月,进行考察引养结果,采用灯光引诱、水面手抄(捞海网),捕获4~6cm银鱼标本288尾。确认太湖新银鱼受精卵引养于千岛湖已在广阔水域繁殖了后代。1994年千岛湖银鱼群出现在东南湖区至新安江大坝附近的万余亩水域,并逐渐形成了小鱼沉。  相似文献   

11.
大银鱼为敞水性小型鱼类,现为天津地区北塘、黄港二库、东丽水库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为合理利用水库资源和将来的银鱼池塘化养殖,我们在1995年3月至5月初步研究了大银鱼仔、幼鱼的食性,大银鱼成鱼为肉食性鱼类,但其在仔、幼鱼阶段主要摄食水中浮游生物,食谱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12.
中药菟丝子与其混伪品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中药菟丝子与其常见混伪品进行真伪鉴别,并对菟丝子与南方菟丝子2种正品进行对比鉴别,为菟丝子与其混伪品和2种正品菟丝子的鉴定提供依据。[方法]用性状和微性状鉴别法对菟丝子与其常见混伪品进行真伪鉴别;用性状、微性状、显微鉴别法和水煮吐丝试验对菟丝子与南方菟丝子2种正品进行对比鉴别。[结果]菟丝子与其常见混伪品的性状、微性状鉴别特征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表面特征和种脐等方面的差别;菟丝子与南方菟丝子的性状、微性状鉴别主要表现在颜色、表面特征和种脐等方面的差别,两者的显微特征和水煮吐丝试验结果也存在明显差异。2种菟丝子显微特征的差别在于种皮表皮细胞断面观的形状和内列种皮栅状细胞的径向长度。水煮吐丝中2种菟丝子的水煮膨胀高度、水煮液颜色、吐丝率、吐丝情况及种皮、胚乳和胚芽的颜色区别明显。[结论]该研究为中药菟丝子与其混伪品和2种正品菟丝子的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菜薹花药培养出胚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菜薹、白菜薹、菜心24个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的培养基及培养方式,研究基因型、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方式对不同品种菜薹花药培养诱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有15个品种的花药诱导出胚,各品种间的出胚率差异显著;红菜薹、白菜薹、菜心中出胚率最高的分别为H08-4(1.38胚/蕾)、B08-7(,0.757胚/蕾)、C08-4(0.682胚/蕾);采用Keller培养基+10%蔗糖+0.1%活性炭作为花药胚状体诱导培养基;花药培养出胚率以接种在双层培养基中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长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Basilewsky)]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要点,旨在为研究者和养殖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五彩石竹(Dianthus chinensis)和常夏石竹(Dianthus plumarius)种子为供试材料,在浓度为0.5%、1.0%、1.5%的NaCl单盐胁迫下进行发芽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随着NaCl胁迫浓度的增加,两种石竹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值和发芽指数均呈降低趋势,随着胁迫浓度的增加相对盐害率升高,种子开始发芽的时间推迟,发芽过程延长;1.0%NaCl浓度胁迫对五彩石竹和常夏石竹发芽率的抑制分别达到了67.70%和73.40%,在浓度为1.5%的NaCl胁迫下两种供试植物的发芽率分别为16.00%和5.33%。在不同浓度盐胁迫的作用下,两种供试种子的胚根、胚芽、子叶的生长受到不同的抑制。五彩石竹1.0%浓度NaCl溶液与对照相比其对胚根、胚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胚根从6.89mm下降到1.98mm,胚芽从4.76mm下降到0.26mm;常夏石竹在0.5%浓度下,胚根、胚芽的生长受到明显影响,与对照相比胚根长下降了45.83%,胚芽长下降了54.60%。耐NaCl胁迫能力为五彩石竹>常夏石竹。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解除红豆杉属种子休眠的主要方法,即胚培养、层积法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法;胚培养可获得较高的萌发率,成苗率变化较大;层积法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法及二者综合虽更具实践意义但萌发率较低。探讨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白菜和芜菁杂种小孢子培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白菜和芜菁的6个杂种F1代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结果表明,不同组合间小孢子胚胎发生频率存在很大差异,胚产量最高的两个组合“矮脚黄×气死孩”和“苏州青×气死孩”平均每蕾分别产生21.1和17.2个胚。诱导杂种胚状体发生的最佳时期是单核中期至单核靠边期。33℃、24h热激处理可明显提高杂种小孢子胚的诱导率,培养基中加入活性炭也可改善胚的分化。  相似文献   

18.
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是秦岭特有物种和高山林线树种,主要集中分布在太白山,是国家保护物种。结合数量分类和排序方法分别对太白山南北坡太白红杉林进行分类,北坡共划分为5组,分别是太白红杉-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aureum)+头花杜鹃(Rhododendron chrysanthum)-苔草(Carex sp)+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群落,太白红杉-头花杜鹃+杯腺柳(Salix cupularis.)+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莎草(Cyperus rotundus)+苔草群落,太白红杉-高山杜鹃+陕甘花楸(Sorbus koehneana)+头花杜鹃-苔草+糙苏(Phlomis umbrosa)群落,太白红杉-陕甘花楸+峨眉蔷薇(Rosa omeiensis)-苔草群落,巴山冷杉+太白红杉-牛皮杜鹃群落;南坡共划分为4组,分别是太白红杉-小叶忍冬+茶镳子(Ribes spp.)-莎草+风毛菊(Saussurea japonica)群落,太白红杉-高山柳+陕甘花楸+头花杜鹃-莎草+银莲花(Anemone cathayensis)+碎米荠(Cardamine hirsuta)群落,太白红杉-小叶忍冬+头花杜鹃-苔草+风毛菊群落,巴山冷杉+太白红杉群落;此外,阐述了各类太白红杉林的群落特征(太白红杉种群特征、林下物种组成、盖度和高度)和生境特征(分布海拔、坡度、温度和降水)。本文对太白红杉林的分类及其群落特征描述可为科学保护、合理经营太白红杉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五味子种苗带菌初步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洗涤法对五味子种子进行表面带菌检测,发现种子表面带有大量的青霉菌;采用平皿培养的方法对种子内部真菌进行检测,发现种皮携带的真菌有青霉菌、曲霉菌;种胚所带真菌主要为青霉菌、镰刀菌、曲霉菌、链格孢、根足霉。对五味子幼苗茎基部携带的真菌分离培养,发现此部位多带镰刀菌、链格孢和其他真菌。  相似文献   

20.
白蜡种子发芽能力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离体胚法和四唑染色法分别测定了白蜡(Fraxinus chinensis Roxb.)种子的生活力,并采用5种不同的处理方法测定了该种子的发芽率。结果表明:四唑染色法测定种子的生活力为66.0%,离体胚法测定的生活力为70.5%。发芽率测定中,清水浸种21 d或用200 mg.L-1赤霉素浸种60 h后白蜡种子的发芽率较高,分别为60.5%和59.5%。采用相同质量浓度的赤霉素分别浸种36、48 h后,发芽率分别为49.25%和53.5%,远低于前2个处理的发芽率结果。同批种子采用浸种1 d、再去除果翅的方法测得的发芽率仅为22%。从种子发芽能力各测定法历时天数来看,四唑染色法所需时间最短,约为8 d;清水浸种需要时间最长,为34 d;而离体胚法和赤霉素浸种60 h的处理分别需要15.0、17.5 d。可见,某些单位采用清水浸种1 d即进行发芽试验的方法不能准确测定种子的发芽率,赤霉素处理是白蜡种子发芽率测定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