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绒螯蟹促雄腺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邱高峰 《水产学报》2000,24(2):108-112
应用组织切片、组织化学、电镜及体外培养技术研究了中华绒螯蟹促雄腺的结构与功能。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促雄腺1对,呈不规则索状,位于近阴茎基部射精管的表面,由许多实心腺泡组成;腺体结构与个体精巢发育周期密切相关,可明显划分为增殖期,合成和分泌期3个发育时期;腺细胞以全浆方式分泌激素,茚三酮-Schiff反应、磷钼酸法反应呈阳性,推断分泌激素中主要含蛋白质和脂类2种化学成分;体外共培养实验证明,促雄腺具  相似文献   

2.
三疣梭子蟹促雄腺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解剖镜观察及组织切片和电镜技术,研究了三疣梭子蟹促雄腺的位置、形态、显微及亚显微结构。结果发现,三疣梭子蟹促雄腺1对,附着在左右射精管的表面,呈不规则索状。随着个体繁殖周期的变化,促雄腺结构各异,可划分为增殖期、合成期和分泌期3个发育时期。腺体进行全浆分泌,有A、B2种细胞类型,A型细胞具常染色质,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丰富,B型细胞具异染色质,细胞核固缩。处于增殖期的促雄腺量少,体积小,细胞界限清晰;合成期促雄腺体积大,呈索状,内质网和线粒体发达,A型细胞居多;分泌期分为分泌前期和分泌后期,分泌前期促雄腺体积较大,以B型细胞居多,分泌后期促雄腺体积小,部分有脱落现象,细胞器解体,细胞内存在大量空泡,有的细胞已经解体。  相似文献   

3.
采用组织切片及类固醇激素含量测定等方法,研究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幼虾发育第1~31d的精巢、卵巢及促雄腺发育的起始时间、发育过程及成熟时间。结果表明:青虾幼虾发育到第10d(PL10)时促雄腺呈索状结构开始发育,随后经历增殖期(PL10)、合成期(PL13)和分泌期(PL19)3个发育阶段发育成熟,形成完整的促雄腺。青虾精巢和卵巢均在幼虾发育第13d(PL13)开始发育,精巢形成不规则排列的精原细胞,而卵巢生殖上皮开始分化为椭圆或多边形的卵原细胞。精巢经精原细胞期(PL13)、精母细胞期(PL16)、精细胞期(PL19)和精子期(PL22)4个发育阶段成熟,此时成熟的精巢生精小管内充满成熟的精子。卵巢经卵原细胞期(PL13)、初级卵母细胞期(PL16)、次级卵母细胞期(PL16)和卵子期(PL19)4个时期发育成熟,此时卵巢充满成熟卵子。从PL1到PL22,睾酮分泌量逐渐增加,维持在稳定水平至PL25后逐渐下降;从PL1到PL19,17β-雌二醇的分泌量逐渐增加,维持在稳定水平至PL25后逐渐下降。本研究显示:促雄腺与精巢发育过程均持续10d,但促雄腺早于精巢3d开始发育和成熟,这可为性别和生殖相关基因的筛选及性别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华绒螯蟹促雄腺结构变化对精子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过程及促雄腺结构变化的光镜与电镜观察表明:中华绒螯蟹的精巢发育、精子发生与促雄腺的结构变化密切相关,促雄腺处于发育起始阶段时,精巢内尚未有精细胞形成,生精小管内以初级精母细胞与次级精母细胞占优势;当促雄腺处于分泌期时,精巢内精子形成并成熟释放;河蟹繁殖后,促雄腺处于退化状态。  相似文献   

5.
锯缘青蟹促雄腺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组织切片技术,以OlympusBH-2型显微镜对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促雄腺的发育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促雄腺附着于射精管近末端,发育过程可分为4期:Ⅰ期促雄腺短小,腺细胞数量少;Ⅱ期促雄腺呈明显的索状;Ⅲ期促雄腺体积达到最大,一些部位膨大增生;Ⅳ期促雄腺不再生长,腺体急剧退化。腺细胞具有2种类型:A型细胞,核圆、异染色质少、胞质染色浅;B型细胞,核扁平、异染色质多,细胞染色深、界限不清晰,有时细胞质消失。促雄腺发育过程中,A、B型细胞数量、比例发生变化。B型细胞为A型细胞完成分泌后的存在形式,B型细胞比例反映了促雄腺分泌活动的状况。锯缘青蟹促雄腺发育和精巢成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甲壳动物雄性腺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萍 《水产学报》1999,23(1):77-83
雄性腺(androgenicgland)又名促雄性腺,是甲壳动物的一种内分泌器官,只存在于雄性体内,它所分泌的物质称为雄性腺激素(androgenichormone)。四十多年来,对于甲壳动物雄性腺的位置和形态、发生和发育、结构和功能以及雄性腺激素的...  相似文献   

7.
日本沼虾体表寄生物对胚胎附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体表寄生物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受精卵(胚胎)附着的影响,发现在流产个体1-4对腹肢原肢与内肢的表面密布钟虫类原生动物,这些寄生原生动物影响粘液腺的分泌活动,使其不能正常分泌粘液,受精卵的被膜、卵柄及卵索均不能正常形成,卵与卵之间的摩擦力加大,胚胎供氧困难,最终导致死胎和流产,体表寄生物是造成养殖日本沼虾胚胎提早脱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罗氏沼虾脑保性腺激素的步分离及活性检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廖家遗 《水产学报》2001,25(1):5-10
用SephadexG-50对罗氏沼虾脑抽提液进行了柱层析,发现洗脱液中的第二个峰中的63-74组分可非常显著地促进体外的罗氏沼虾卵母细胞直径增大,进一步检测,发现其中仅63-65组分可显著地促进体外培养的罗氏沼虾卵巢的总蛋白合成,进行日本沼虾肌肉主射可显著地促进其卵巢发育,63组分的分子量在7kD以下,结果表明,罗氏沼虾脑中存在蛋白质性质的促性腺激素。  相似文献   

9.
马氏沼虾的成虾形态及特征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鑫 《水产学报》2003,27(5):436-442
马氏沼虾是我国从斯里兰卡新引进的淡水虾类,外观略呈纺锤形,虾体共分为20节,除尾节外,虾体的每一节各具l对附肢,雌虾和雄虾在第五步足基部分别具有“A”和“M”状突起。头胸甲的胃区、心区、触角区表面较粗糙,两侧还有数条与虾体平行的浅棕色斑纹。虾苗时期多数个体呈淡褐色,性成熟后体色呈浅褐、淡青偏褐色或淡灰色。额角尖端微微上翘向前伸展,但不超出第二触角的触角片末端,上翘高度不超过额角上缘鸡冠状隆起的顶端,齿式为7~13/4~6。其生物学特性与罗氏沼虾和日本沼虾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体色、额角、头胸甲和腹甲侧片等形态特征上差异十分明显。本文描述了马氏沼虾的外部形态及结构,比较了上述几种虾的主要特征,并就“雄虾特化”现象以第二步足与体长之比作为依据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0.
英国斯特林大学水产养殖研究所对罗氏沼虾和日本沼虾两种幼体生长进行比较研究。通过两种沼虾幼体生长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发现日本沼虾幼体存活率高于罗氏沼虾幼体存活率20%,其日本沼虾幼体变态速度比罗氏沼虾幼体快。但日本沼虾幼体孵化数大大低于罗氏沼虾,日本沼虾幼体平均孵化数为1500尾,而罗氏沼虾幼体平均孵化数为354100尾。仔虾孵化数的严重差异,直接影响了亲虾需要量。日本沼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