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猪业科学》2019,36(12):26-26
<正>猪咬尾在养猪生产中是非常常见的,当猪群咬尾暴发时,会导致每个猪栏中有多个猪受伤,甚至蔓延到整个猪舍。猪咬尾一旦暴发是很难停止的——以下是成功控制猪咬尾现象的方法。尾巴被咬伤的猪,通常只在尾巴变短的晚期才会被人们发现。在这个阶段,很可能猪圈里的大多数其他猪都注意到了血液,并被它颜色和气味吸引住了。这可能会促使猪只互相咬,并产生出新的受害猪。理想情况下,猪被咬尾巴应在其早期尾巴上有血及尾巴长度减少之前就被人们注意到。可以通过注意观察咬尾的猪,或者注意到受害者来实现。当猪反复咬  相似文献   

2.
1猪咬尾症发生原因分析1.1猪的生物习性因素发病时至少存在这样一个个体较小母猪,啃咬其它猪的尾巴,并使其受伤或出血,猪嗅觉灵敏,喜欢舔食血液,咬猪对血液产生异嗜癖,一旦猪尾巴被咬伤后,易吸引别的猪来啃咬,从而促进咬尾情况的恶化。咬伤程度从伴有轻度出血症状到反复啃咬引起严重尾伤。猪模仿能力很强,猪群发生咬尾时,如  相似文献   

3.
1猪咬尾症将柴油或皮鞋油涂抹在被咬伤的猪尾巴上,因有特殊异味,猪不再咬尾,并且有止血作用。2猪皮炎  相似文献   

4.
现在大小养猪场常常发生断奶仔猪和育成猪咬尾现象,这种现象已成为养猪生产上十分重要的问题。猪出现咬尾症的原因较为复杂,下面我将最近国外兽医杂志关于猪的咬尾症的信息,简要介绍给大家,以供在生产实践中参考。猪的咬尾症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是损伤前期。这期的特点是一只猪把另一只猪的尾巴放在嘴里轻轻地吸吮、咀嚼,被害猪能接受并忍受着吸吮和咀嚼;接着就发生第二期是损伤期,尾巴被咬伤,出血,患猪对咬尾反抗、逃避。患猪尾巴会因细菌感染而发生炎症。创伤可分为轻度创伤,只有末端被咬伤;中度创伤,被咬掉的尾巴至少有一半;严重创伤,…  相似文献   

5.
<正>猪咬尾、咬耳综合征是一种应激综合征,该病主要发生于保育猪和生长猪,被咬猪的尾巴或耳朵多被咬伤、咬流血。生产中,咬尾比咬耳更容易发生,轻者尾巴被咬破,重者尾巴被咬掉,咬尾可引起猪尾部发炎、溃烂,如治疗不及时可导致猪只死亡。1发病原因1.1仔猪的吸吮习惯仔猪断奶后仍有吸吮母猪乳房的习惯,但此时已没有母猪乳房可供吸吮,仔猪会寻找其他吸吮对象,如其他仔猪的耳尖、奶头、包皮、外阴、尾巴等,而尾巴特别容易成  相似文献   

6.
正猪咬尾咬耳综合症是猪行为异常的一种临床表现,多发生于集约化猪场处于应激状态的生长猪群,猪相互咬尾咬耳的现象逐渐增多,轻症者猪尾巴咬去半截,重者猪尾巴被咬光,直至在尾根周围咬成一个坑。被咬猪的耳朵充血,出血和水肿。发生咬尾咬耳的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可下降20%左右,有的甚至发生感染而死亡。1病因任何不适的环境因素都可能引发猪咬尾咬耳综合症现象。管理因素、疾病因素、环境因素、营养因素等造成的应激  相似文献   

7.
猪的咬尾症,是指猪群中出现猪相互撕咬的现象,轻者将猪尾巴咬烂、咬出血,重者将尾巴半截或全部咬掉,有的还互相咬耳。应该说凡是会引起猪感觉不舒服的各种环境的、营养的、心理的因素均可造成猪群发生咬尾现象。在现代集约化养猪生产中,尤其在规模化养猪场中,猪咬尾、咬耳现象近年来逐渐增加,一旦发生则较难制止,因此猪的咬尾症也  相似文献   

8.
应激与猪咬尾症的发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当前集约化养猪生产中 ,猪互相啃咬尾的现象比较普遍 ,尤其是处在生产状态下的猪群更易发生。发生咬尾症的猪群 ,其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降低 2 0 %以上 [1] ,也能发生感染死亡或降低肉质 ,从而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因此探讨猪咬尾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1 猪咬尾症及其危害猪的咬尾症 ,是任何引起猪不适的因素都可能引起猪的咬尾现象。轻者把尾巴咬半截 ,重者把尾巴咬光。被咬伤部位如不及时处理治疗 ,可引起伤口感染 ,造成关节红肿和跛行 ,降低胴体品质 ,甚至因治疗不及时而死亡。因此集约化猪场如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各地规模化猪场和北方农村一些养猪户中,发生猪互相咬尾的现象逐渐增加,特别是在早期断奶的猪群中发生较多,而在育肥猪群中则很少见到。这种咬尾现象严重地影响了猪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给猪场及养猪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1临床症状任何不适的环境因素均可引起猪群的咬尾现象。患猪表现精神紧张、食欲不振,对外界刺激反应异常敏感,防卫性很强。发病时常见猪互相咬尾巴,轻者把尾巴咬剩半截,重者可将尾巴全部咬掉,变成秃尾,有些猪还会咬耳朵。这种现象一般多发生在采食时,时间大都在下午,被咬伤的猪常常躲在角落里,如不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0.
造成仔猪咬尾症的原因很多,任何不适的环境因素都有可能引起猪的咬尾现象,轻者尾巴被咬成半截,重者整个尾巴被咬光。一般来讲,造成咬尾的原因主要包括营养、环境、管理和疾病等几个方面,如,当饲粮营养失衡时,会刺激猪只发生咬尾症;当舍内有害气体、温度和光照超标,或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大时会引起咬尾现象;当猪只患贫血和体内外寄生虫时,也会发生咬尾现象。针对以上原因可采用以下综合措施预防咬尾症。1提供充足全面的营养根据猪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供给全价的配合饲粮。育肥猪前期要适当增加蛋白质或必需的氨基酸(如赖氨酸)、矿物…  相似文献   

11.
猪咬尾症的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咬尾症,也称为“反不适综合症”,任何引起猪只不适的环境因素都可以造成猪互相咬尾的现象。轻者把尾巴咬剩半截,重者把尾巴咬完,有的还啃咬耳朵。猪被咬伤后如不及时处理治疗,可能引起流血不止或伤口感染,造成关节红肿、跛行、瘫痪,甚至因治疗不及时而死亡。  相似文献   

12.
猪咬尾症的病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因   1.1 猪群密度过大,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可激发咬尾.这样的实例是不胜枚举的.如某猪场,饲养密度超过2.5头/平方米,几乎50%的猪尾巴被咬掉,虽然降低密度,但恶癖已经形成,一时不易改掉.   1.2 饲喂面积过小,也可激发咬尾.   1.3 猪群营养不足,饲料单一,多种维生素不足,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缺乏,能量过高,食盐不足,咬尾增多,调整营养以后咬尾明显好转.   1.4 饮水不足,特别是没有自动饮水器的猪群,长期处于饥渴状态,咬尾行为增多.增加饮水量,保证水的供应后,咬尾较少.   ……  相似文献   

13.
正猪异食癖又称为猪咬尾症、猪恶癖症等。是一种由于饲养管理不当、环境不适、饲料营养供应不平衡、疾病及代谢机能紊乱等引起的一种应激综合征。1临床症状猪群出现咬尾、咬耳现象。轻者把尾巴咬剩半截,重者把尾巴咬光,有些猪还会咬耳朵或腹部。也有食粪、饮尿、拱地、母猪食仔猪等现象。据有关资料研  相似文献   

14.
在集约化、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由于高强饲养和高强生产对猪造成的应激现象普遍增加,使规模猪场及规模养猪专业户的猪自身咬尾和相互咬尾咬耳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轻者将尾巴咬断、出血,重者将尾巴半截甚至全部咬掉,有的相互咬耳,被咬猪只因失血过多而发生贫血,严重影响了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正猪咬尾症,又称为"反不适综合症",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现在的规模化养猪场,普遍存在猪咬尾的现象。分析此病的诱因,与养殖密度大、管理水平低等有很大关系。咬尾症病例若得不到及时处理,伤口有化脓、溃烂的可能,严重影响其育成率,一定程度上威胁到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1猪咬尾的危害许多造成猪群不适的环境因素都可引起咬尾、咬耳等情况。病情较轻的,会将尾巴咬掉半截;严重的可全部咬光。个别生猪还会啃咬耳朵、腹部等等,造成的创伤面更大。被咬伤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集约化养猪生产中 ,猪互相啃咬尾的现象比较普遍。发生咬尾症的猪群 ,其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降低。因此探讨猪咬尾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1 危害引起猪咬尾的因素很多 ,轻者把尾咬半截 ,重者把尾巴咬光。被咬伤部位如不及时处理治疗 ,可引起伤口感染 ,造成关节肿和跛行 ,甚至因治疗不及时而死亡。2 原因2 .1 品种和个体差异 一个猪圈内如果饲养不同品种或统一品种但体重差异大的猪 ,常出现互咬现象。如长白猪和新淮猪生活在一起 ,因品种及生活特点差异 ,相互矛盾 ,相互争雄而发生撕咬。个体之间差异大 ,…  相似文献   

17.
孟俊英 《养猪》2008,(1):71-72
猪咬尾如果不加制止的话,会导致其尾巴溃烂、化脓、应激甚至死亡,因此必须解决.资料表明,欧洲猪场14%的责难归咎于咬尾,我去的猪场中每5个猪场就有1个猪场存在咬尾(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现象.  相似文献   

18.
《猪业科学》2017,(11):28-28
<正>损坏的尾巴通常被认为是由于其他猪咬尾攻击造成的,但实际上猪尾巴、耳朵和蹄的炎症坏死结痂可能是导致咬尾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猪炎症和坏死综合征是另一个与咬尾相关影响因素。以前研究的焦点主要放在猪舍的饲养管理方面包括猪舍的布局、饲养密度、通风、饲料和水、稻草、嚼链条等,仍然是全球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李艳丰 《兽医导刊》2022,(5):210-211
在规模化养猪场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常见的疾病:其中包括猪咬尾症.猪咬尾症也被称为反不适综合症,该病症在任何不适应的情况下都可能发生,如果发病比较轻,可能会咬断半截尾巴.如果发病比较严重,将整条尾巴咬断,同时还伴有咬耳朵的症状.随着猪养殖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该病出现的概率明显升高,发病之后直接影响猪群的健康生长,导致猪肉...  相似文献   

20.
猪咬尾症发生的诱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集约化、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猪咬尾现象频繁发生,损伤的猪尾部通常发生类肿胀、尾巴变短或者脱落,导致患病猪发育不良,猪群生长发育减缓,甚至死亡。当日粮营养水平低于饲养标准或者饲料配制不合理、生活环境单调、环境卫生条件差、猪群饲养密度过大、组群方式不合理、猪患有疥癣和虱子等体外寄生虫时,均可诱发猪咬尾症。根据实际情况可通过提供充足的营养、科学饲养管理、改善饲养环境、定期驱虫、仔猪断尾等措施加以预防。探讨猪咬尾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对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全面提升生猪健康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