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吉林省桦甸市生长的鸡树条荚蒾不同植株果实和种子的有关性状进行观测与研究,结果表明:同一产地不同植株间果实和种子的有关性状均存在遗传差异。果实属浆果状核果,红色、鲜红色或深红色;种皮颜色有橙黄、浅粉、深粉色的变化,种子形状为扁状卵形或扁状心形,每果有1粒种子;果实和种子大小排序依次为2号树1号树3号树。1号树、2号树、3号树的种子重量分别为36.2 g、38.6 g和31.0 g,排序依次为2号树1号树3号树,2号树和1号树之间差异不明显,2号树和1号树的种子重量分别为3号树的124.5%和116.8%,差异极其明显。平均出种率为9.7%。  相似文献   

2.
以京桃不同植株种子为材料,研究其出种率和种子重量差异,结果表明:各植株出种率均值为34.7%,变化范围在31.22%~38.46%之间,出种率高低排序依次为5号树3号树2号树1号树4号树。各植株种子重量值变化范围在2 585.0~4 852.5 g之间,平均值为3 650.9 g,最高为最低的1.9倍,种子重量大小排序依次为2号树5号树3号树1号树4号树;经方差分析和F检验,株间种子重量差异极显著(F0.01=2 659**),立地环境与气候条件基本一致,株间遗传性不同是差异产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以庭院栽植的樱草蔷薇为材料,对种实与观赏性状进行观测与研究,结果表明:株间种实性状存在显著差异,最显著的特征是:果实颜色,1号树为蓝黑色,2号树为紫红色;种皮颜色,1号树为紫红色,而2号树则为黄褐色略带紫红色成分;种子重量,1号树为22.4 g,2号树为26.1 g.此外,1号树的果实具有较长的宿存期.  相似文献   

4.
以长白松野生种群不同植株的果实与种子为材料,对其性状多样性进行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株的球果大小、种翅大小与特征、种皮特征、果鳞开裂程度等性状均存在差异或明显差异。各植株的平均出种率均值为1.1%,变化范围在0.28%~2.65%之间;各植株种子的成熟粒百分率的均值为82.7%,变化范围在56.5%~94.0%之间;种子千粒重变化范围在6.6~11.5 g之间,均值为8.3 g,株间差异极显著(F0.01=550**),主要由遗传差异所造成。长白松野生种群不同植株间的种实性状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对同一栽培地点的不同油松植株的种实性状进行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株间的球果颜色与大小、果鳞位置、出种率、种皮与种翅颜色、种子重量、发芽指标等性状均存在广泛的多样性。株间种子重量变动在41.11~64.73 g之间,均值为52.36 g,差异极显著(F0.01=595.56**);株间种子发芽率变动在65%~100%之间,差异显著。株间遗传差异是导致种子性状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以不同年份、不同植株(产地)的怀槐果实与种子为材料研究种实性状差异,结果表明:同一年份各样品间果实长度、宽度分别变动于4.9~5.9 cm和0.9~1.1 cm之间;株间(产地、年份)种子长度、宽度分别变动于6.8~8.2 mm和3.4~4.2 mm之间;千粒重平均值为62.92 g,变动于54.12~68.95 g之间,差异极显著(F0.01=454.167**)。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变动于80.7%~93.1%和41.7%~59.5%之间。怀槐种实性状普遍存在着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文冠果表型多样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文冠果叶片、果实和种子为研究对象,通过表型多样性的比较分析,找出文冠果叶片、果实和种子的变异程度。结果表明:叶片的变异程度高于种子的变异程度。不同植株文冠果种子质量差异较大,其中植株1、2、3、4、6和7之间差异显著,植株2的种子的平均质量最高,达到1.38g;植株1的种子的平均质量最低,只有0.73g,差异较大;文冠果植株2、植株7和植株5可以作为初步优选植株。  相似文献   

8.
以长春市引种的庭院树文冠果为材料,对其开花与结实生物学性状进行观测与研究,结果表明:在2011~2014年的气候条件下,自然花期均在5月份,群体花期为18.2 d,盛花期8.3 d,单朵小花花期为8~10 d;3~4月气温是影响花期的主要因素。观测总小花数量为2 527枚,其中;两性花为542枚,雄花为1 985枚,两性花平均所占比例为21.4%。株间果实与种子产量、出种率有显著差异,但种子重量差异不大,变动于976~1 049 g之间。本研究发现,花瓣内侧基部除具紫红色斑点外,有些花朵还具有黄绿色斑点;顶生花序并非完全分化两性花,而侧生花序也可以分化两性花。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濒危植物厚叶木莲不同天然植株间种实和子代幼苗表型性状变异规律,促进厚叶木莲物种保护及种质资源保存,首先对云髻山自然保护区5个厚叶木莲单株的15个表型性状进行测量,其次对不同单株间种实和幼苗生长的差异进行分析,再次对各表型性状开展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单株厚叶木莲15个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39.70%,其中每果种子数量的变异系数(95.24%)最大,种子长度变异系数(12.53%)最小。种实表型性状和幼苗生长性状存在显著差异,YJS03种实饱满、发芽早且发芽率高,幼苗生长情况表现更优;YJS05种子数量少,发芽慢且发芽率低; YJS04的表型多样性(33.31%)最高,YJS08的(15.48%)最低。果实表型性状两两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但与种子和幼苗无显著相关;种子千粒重、种子长度、种子厚度、种子发芽率四者总体上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苗高和地径与发芽率两两呈显著正相关(P<0.05);厚叶木莲种实和幼苗的15个表型性状可提炼为4个主成分。厚叶木莲在个体上存在较为丰富的表型变异,果实性状变异大于种子和幼苗生长性状;种子越大萌...  相似文献   

10.
电子束辐射羽衣甘蓝红鸥干种子对植物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不同剂量的电子束辐照羽衣甘蓝红鸥成熟干种子,探索电子束辐照对其植株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子束辐照对羽衣甘蓝红鸥的生物学性状的影响不明显,但对栅栏组织解剖结构的厚度、植株株高和叶绿素b含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同时提高了植株的抗病虫害能力,提早了M1的花期。  相似文献   

11.
应用Shannon-W iener指数和P ianka重叠指数的方法,对山西中条山黄栌群落24个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栌和黄刺玫的生态位宽度最大,这直接反映了它们作为建群种在黄栌群落中的优势地位。黄栌和黄刺玫种间具有最大的重叠值,这是因为他们高居灌木层第一亚层,具有相似的资源利用方式,对光资源的需求较为强烈所致。黄栌与山蒿也有较大的重叠值,这是由于他们处于不同的亚层,皆为阳生植物,必然会在光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竞争。灌木层植物间的重叠值大于草本层植物间的重叠,这是由于草本植物种间生态习性差异较大所致。  相似文献   

12.
云杉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以系统揭示云杉全分布区天然群体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为目的 ,以其全分布区 10个有代表性天然群体 ,每个群体 30个个体为试材 ,对针叶、球果、种鳞、种翅和种子等 17个表型性状进行系统比较分析 ,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 ,讨论了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 :云杉种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极其丰富的遗传差异。云杉球果、针叶、种鳞、种翅和种子 5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分别为 19 14 %、2 6 4 6 %、13 5 8%、19 78%和 174 0 % ,种鳞性状稳定性较其他性状高。表型分化系数 (VST)的变幅为 2 0 9%~ 4 0 6 2 % ,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 30 99%。群体间变异 (30 99% )小于群体内变异 (6 9 0 1% )。 17个表型性状间多数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 ,球果长度、球果径、种鳞长度、种鳞宽度和种子千粒重为云杉易测定和重要的表型性状。云杉种内群体表型变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以纬度为主的单向变异模式 ,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表明 ,云杉群体可以划分为 5类  相似文献   

13.
王云  路森 《吉林林业科技》2011,40(1):1-3,45
以长春市街路绿化树种复叶槭为调查对象,研究不同栽培群体的性别分化和有关种实性状,结果表明:在几乎相同的栽培环境中,不同群体雌雄株性别分化比例差异显著,雄株多于或显著多于雌株;株间种实的大小与翅果开张角度等形态性状存在差异或明显差异;株间的种子饱满度变动在33.8%~84 1%之间,差异极显著;株间种子的千粒重变化范围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天山云杉体细胞胚成熟及萌发阶段的适宜培养条件,为该树种的体细胞胚大规模繁殖和工厂化生产提供基础。【方法】以天山云杉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所诱导形成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通过14个株系、4种成熟培养基、接种量(100、150、200mg的新鲜胚性愈伤组织)、ABA浓度(1.9、3.8、7.6、19、38μmol·L^-1)等体细胞胚成熟培养条件,以及对不同起源(体细胞胚、合子胚和种子)的幼苗形态特征的比较,筛选出最优的天山云杉体细胞胚成熟与萌发条件。采用SPSS18.0等统计软件对体细胞胚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天山云杉14个株系诱导体细胞胚的结果表明,不同株系在同一成熟培养基上诱导体细胞胚的数量存在差异;其中4个株系及其接种量对体细胞胚形成数量影响的结果表明,不同株系及其接种量诱导体细胞胚的数量也存在差异,当接种量为100mg时,T36株系的体细胞胚诱导数量最高,为3470±546个,显著高于其他接种量和株系(P<0.05)。2)在4种不同成熟培养基上,均形成了成熟的体细胞胚,在1/2BLG+30g·L^-1麦芽糖培养基上形成的体细胞胚数量高于其他培养基,分别为2044个(T6株系)和2282个(T36株系),且与其他培养基差异显著(P<0.05)。3)不同ABA浓度对天山云杉体细胞胚诱导数量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ABA浓度为1.9~38μmol·L^-1时,其体细胞胚平均诱导数量为2850~2913个,其中以7.6μmol·L^-1ABA的浓度处理效果较好,平均获得2913个正常体细胞胚,高于其他处理。4)将不同起源(体细胞胚、合子胚和成熟种子)萌发的小植株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体细胞胚和合子胚幼苗发育阶段基本一致,但合子胚的幼苗比体细胞胚的幼苗约大1倍,但二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体细胞胚与合子胚子叶的平均数量一致,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多数幼苗子叶数量为7~8个。【结论】天山云杉体细胞胚成熟阶段的适宜培养条件为胚性愈伤组织接种量100mg,1/2BLG培养基添加7.6μmol·L^-1的ABA及75%PEG4000、30g·L^-1麦芽糖,并添加750mg·L^-1的L-谷氨酰胺或50mg·L^-1L-天冬酰胺。不同株系在诱导体细胞胚的数量上存在差异。体细胞胚再生植株与合子胚植株在形态上相似。研究结果可为天山云杉体细胞胚的大规模繁殖和工厂化生产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吉林省集安市分布的南蛇藤为材料,对其不同植株间的有关种实性状进行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株间果实、单枚果实包含的种子数和种子大小存在一定差异。株间种子千粒重变化范围在7.4~9.3 g之间,平均重量为8.6 g,差异极显著(P〈0.01),主要由株间遗传差异所致,而且具有母本遗传性起主要作用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掌叶木种子千粒质量、出仁率、含油率和籽油脂肪酸等经济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及变异规律,评估并筛选最优生物柴油原料种源。【方法】以广西乐业、田林、凤山、环江和贵州独山5个种源掌叶木种子为试验材料,测定千粒质量和出仁率后,采用索氏抽提法分别测定种子、种仁和种皮含油率,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籽油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对种子经济性状间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各种源进行聚类分析;基于脂肪酸燃料特性因子对各种源进行评估。【结果】1)各种源间的种皮含油率差异不显著,千粒质量、出仁率、种子和种仁含油率差异均极显著(P<0. 01),此5个性状在种源间变异系数均值为13. 7%,其中凤山种源除种皮含油率外,千粒质量(210. 02 g)、出仁率(68. 89%)、种子含油率[43. 23 g·(100 g)-1]和种仁含油率[56. 56 g·(100 g)-1]均最高。2)掌叶木籽油含有14种长链脂肪酸,包括6种饱和脂肪酸、5种单不饱和脂肪酸和3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平均质量分数高达94. 08%,种源间变异系数仅为0. 53%; 8种主要脂肪酸(质量分数>1%)占籽油脂肪酸组成的98. 19%,它们在种源间的变异系数均值为7. 21%,其中神经酸平均质量分数(7. 8%)排在已知含有神经酸木本植物第4位。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种子含油率与种仁含油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 <0. 01,R=0. 997);除亚麻酸外,主要脂肪酸间均呈较多的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这些脂肪酸按碳链长度22划分为2大类群,群内各组分相互促进,群间反促进;千粒质量与亚麻酸、出仁率与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种子含油率与棕榈酸、亚油酸、芥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均呈极显著相关(P <0. 01),相关系数分别为-0. 983、-0. 964、0. 964、-0. 998、-0. 981、0. 995和0. 976;种子经济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不显著。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个种源被分为3组,其中,乐业和独山2个种源聚为一组,田林和环江2个种源聚为一组,凤山种源单独聚为一组。5)掌叶木籽油作为生物柴油原料须分离木焦油酸和神经酸,且不能满足冷滤点-10℃要求,凤山种源各项评估数值均为最优。【结论】掌叶木种子千粒质量、出仁率、种子含油率和种仁含油率等经济性状在种源间存在丰富变异;籽油经济利用价值较高,籽油低温流动性较好,主要脂肪酸质量分数在种源间离散程度和变异幅度均较小,性状稳定;种子经济性状受地理-气候因子影响不显著,在种源间具有随机变异的特点,且广西凤山为最优生物柴油原料种源。  相似文献   

17.
福建柏优树选择及种实表型变异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调查研究福建柏资源基础上,制定了福建柏优树选择方法,于1998年6~11月和1999年7~11月在福建省福建柏自然分布区和栽培区以及湖南省道县福建柏天然林中选择出优树175株,其中从天然林中选出57株,从人工林中选出118株。这些优树总体表现较好,生长量大,平均树高、胸径、材积分别为15 49m、28 6cm和0 51263m3,树干通直圆满,树体健康,无病虫害,平均树龄为35 3a。1999年10~11月,采集到129株优树的球果,测定了各优树的种子千粒重、球果出籽率、球果重、球果长、球果宽、球果长×球果宽、球果长/球果宽和苞鳞数等8个指标,结果表明各优树在种实性状上差异比较大,差异最大的是球果重,平均单果重2 757g,变幅为1 342~4 748g,变异系数为27 86%;平均千粒重为6 378g,变幅为3 647~11 349g;平均出籽率为2 56%,变幅为1 62%~4 79%;球果大小相差较大,球果近球形但略长些。相关分析表明,优树各种实性状间的相关性大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千粒重与球果重量、大小呈密切的正相关,与出籽率、苞鳞数及球果形状关系不大;出籽率与其他种实性状间相关性很小,可能是个独立的性状;单果重与苞鳞数及球果大小呈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与球果形状没有关系。收集选出的175株优树中的162株,在福建省安溪白濑国有林场建成了全国第一个福建柏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