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明确氰烯菌酯与己唑醇不同比例混配对小麦赤霉病菌联合作用类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氰烯菌酯与己唑醇及其6种配比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氰烯菌酯与己唑醇及1:1、1:3、1:5、1:7、1:9、1:11等混配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分别是0.393、0.643、0.571、0.338、0.369、0.513、0.577、0.726 mg/L;6种混配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是0.85、1.64、1.58、1.16、1.05、0.84。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高于己唑醇,氰烯菌酯与己唑醇1:3和1:5配比对小麦赤霉病菌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
氰烯菌酯与多菌灵及其混配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氰烯菌酯与多菌灵不同比例混配对小麦赤霉病菌联合作用类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氰烯菌酯与多菌灵及其6种配比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氰烯菌酯与多菌灵及1:1、1:2、1:3、1:4、1:5等混配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分别是0.325、0.367、0.409、0.503、0.531 mg/L;5种混配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是1.52、1.55、1.51、1.29、1.27。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高于多菌灵,氰烯菌酯与多菌灵1:1,1:2和1:3配比对小麦赤霉病菌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咪鲜胺与氟环唑及其5种配比混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咪鲜胺与氟环唑及其1:1、2:1、3:1、4:1、5:1混配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分别为0.1167、0.6126、0.1412、0.1040、0.0758、0.0661、0.0775μg/mL;这5种混配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增效系数分别是1.39、1.54、1.93、2.11、1.74,其中以4:1混配组合的增效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4.
20%己唑醇·氰烯菌酯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20%己唑醇·氰烯菌酯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防效试验,采用防治效果和增加产量等评价指标筛选出20%己唑醇·氰烯菌酯悬浮剂667 m2用量120.0 g,对水30.00 kg,在小麦扬花前对赤霉病防治具有最佳效果,增产显著,且对小麦的安全性好,可在生产中进行大面积应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集自河南省北部和中部地区的2株禾谷镰刀菌对6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菌株18HX2-1和菌株17LH01对氰烯菌酯、戊唑醇、多菌灵、己唑醇、丙环唑和三唑酮的敏感性均有差异,菌株18HX2-1对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多菌灵的敏感性高于菌株17LH01,菌株17LH01对己唑醇、丙环唑和三唑酮的敏感性高于菌株18HX2-1。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多菌灵对2株菌株的EC50均小于1 mg/L,抑菌效果较好,可用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不同药剂及不同施药次数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设计了肟菌·戊唑醇、富力库、多菌灵、氰烯菌酯、己唑醇、氰烯己唑醇、甲基硫菌灵、戊唑醇、丙环唑、三唑酮等10种药剂及不同用药次数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肟菌·戊唑醇对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最好,其次是氰烯菌酯;在没有降雨的情况下,防治赤霉病只要选对最佳喷药时机,一次施药就能进行有效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危害日益严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不仅造成小麦产量的严重下降,而且使其籽粒带毒危及人畜健康。随着单一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小麦赤霉病菌的抗药性日益增强,而混配药剂是提高药效、延缓抗药性的有效策略之一。为开发新型的复配药剂,本研究采用用不同比例混配的咪鲜胺和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效果及增效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咪鲜胺与氰烯菌酯混配比例为1∶3时药效最好,其EC50值为0.018 46。该结果对新型复配药剂的开发及小麦赤霉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研究氰烯菌酯不同药剂组合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方法】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设置5个药剂组合处理分别为:25%氰烯菌酯悬浮剂(T1),25%氰烯菌酯悬浮剂+450克/升咪鲜胺水乳剂(T2),25%氰烯菌酯悬浮剂+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T3),25%氰烯菌酯悬浮剂+8%叶菌唑悬浮剂(T4),25%氰烯菌酯悬浮剂+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T5)。【结果】几个处理均对小麦安全,没有产生药害,氰烯菌酯和不同药剂组合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效,两次施药效果优于一次施药,5个处理的防效均在70%以上,其中以25%氰烯菌酯悬浮剂+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防效最高,为93.84%,比单用25%氰烯菌酯高出32.26%。药剂处理的小麦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25%氰烯菌酯悬浮剂+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处理的小麦产量比对照高出34.83%,比单用氰烯菌酯高出19.44个百分点。【结论】因此,25%氰烯菌酯和其他药剂混用效果优于单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处理的小麦赤霉病防效、产量最高,可在小麦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高效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组合,缓解单一药剂对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产生的抗药性,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常见的14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病菌的毒力,筛选能增效的杀菌剂组合及配比。结果表明,戊唑醇、烯唑醇、苯醚甲环唑、氟硅唑、咪鲜胺、抑霉唑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EC50为0.106 6~0.905 9 mg/L,己唑醇、三唑醇、丙环唑、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的EC50为1.423 6~7.664 2 mg/L,以上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较敏感;恶霉灵、福美双、拌种灵的EC50分别是17.343 8、11.290 1、84.518 8 mg/L,抑菌活性较差。将筛选出的活性较高的抑霉唑与丙硫菌唑分别进行1∶0、0∶1、5∶1、3∶1、1∶1、1∶3、1∶5、1∶7(质量比)混配,其中1∶3、1∶5配比的联合毒力测定和评价结果表明这2种杀菌剂混配对抑制小麦赤霉病菌生长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分别为269.33和417.58。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天长市场上几种新型杀菌剂对新麦21赤霉病的防效,特进行了田间药效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6%氰烯菌酯·12%戊唑醇SC、15%氰烯菌酯·5%己唑醇SC、8.5%戊唑醇·26.5%福美双SC、25%氰烯菌酯SC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高于70%甲基硫菌灵WP的,且对小麦生长安全,可以推广应用,生产中赤霉病流行的年份建议取代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使用。  相似文献   

11.
抗氰烯菌酯的禾谷镰刀菌nit突变体的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抗氰烯菌酯的禾谷镰刀菌nit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将3个抗氰烯菌酯的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菌株分别在含氯酸盐的MMC培养基上培养,共获得了50个硝酸盐利用缺陷突变体(nit)。比较了抗性菌株的nit突变体与亲本在无性和有性阶段的主要生物学性状。【结果】抗性菌株的nit突变体与亲本在菌落生长速率、培养性状和致病性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某些突变体中,产孢量和产子囊壳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此外,禾谷镰刀菌对氯酸盐和氰烯菌酯之间没有交互抗药性,且抗性可以稳定遗传。【结论】可以将nit作为遗传标记来研究禾谷镰刀菌对氰烯菌酯的抗药性遗传学。  相似文献   

12.
不同药剂及施药技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高,危害重,小麦赤霉病菌对苯并咪唑类多菌灵及其复配剂已产生明显抗性,防效下降,笔者从在小麦赤霉病已登记和尚未登记的杀菌剂品种中选择了6大类16 个农药品种,按推荐用量进行比较试验,筛选对小麦赤霉病抗性菌株高效的防治药剂,同时对最佳施药时期、用药次数、防治间隔期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咪鲜胺、氯啶·戊唑醇、戊唑·咪鲜胺、氰烯菌酯·戊唑醇4 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有良好的防控效果好,防效均在80%以上,可作为替代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首选药种。戊唑·多菌灵、咪鲜·多菌灵、戊唑醇、申嗪霉素、氰烯菌酯5 个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效果在70%~80%,相当或略优于多菌灵处理,可作为防治小麦赤霉病交替使用的药种,其中申嗪霉素作为抗菌素类药剂,对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减轻环境压力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同时明确了在小麦赤霉病发生年份,防治小麦赤霉病用药1 次的最佳施药期为小麦扬花初期,最佳用药次数为扬花初期、间隔5~7天用药2次,最佳防治间隔期为5~7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4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通过大面积示范试验研究了4种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在赤霉病大发生年份,20%氰烯·氯啶SC和33%多·酮WP可有效控制其危害,病指防效分别在93%和82%以上;50%多菌灵WP病指防效仅为74%左右;25%氰烯菌酯SC单剂使用效果不理想,病指防效为64%左右.[结论]20%氰烯·氯啶SC是小麦赤霉病的优秀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14.
咪鲜胺·戊唑醇及其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筛选防治赤霉病的有效药剂。[方法]采用室内配方筛选试验和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研究咪鲜胺、戊唑醇及二者混配对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咪鲜胺、戊唑醇及咪鲜胺与戊唑醇复配可抑制赤霉病菌菌丝的生长,且咪鲜胺与戊唑醇复配无拮抗作用,按试验配比复配时,以咪鲜胺+戊唑醇(2∶1)的增效作用最好,增效系数为1.58。在供试的几种药剂中,咪鲜胺+戊唑醇(2∶1)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较好,其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为78.21%和86.72%,显著高于其他5种药剂。[结论]试验结果为生产中小麦赤霉病的药剂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的抗性研究及治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江苏省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已产生较严重的抗性,其抗性频率已达82.14%,大部分菌株抗性水平为中抗。在育苗移栽条件下,咪鲜胺常规浓度浸种已不能有效控制水稻恶苗病的发生。田间小区试验证明,氰烯菌酯等可作为治理恶苗病菌对咪鲜胺抗性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16.
25%氰烯菌酯悬浮剂防治水稻恶苗病田间药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5%氰烯菌酯悬浮剂为供试药剂进行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悬浮剂2 000~4 000倍液浸种处理对秧田恶苗病平均防治效果为96.70%~100.00%,对本田恶苗病平均防治效果为97.62%~100.00%,防治效果好,对作物生长安全。推荐用量以3 000~4 000倍液为佳,按种子与药液1.0∶1.2的比例进行浸种。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咪鲜胺与噁霉灵及其混配对串珠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的影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咪鲜胺与噁霉灵及其5种配比对2种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咪鲜胺与噁霉灵及其1:1、1:2、1:4、1:6、1:8等混配组合对串珠镰刀菌的EC50分别是0.0197、69.492、0.021、0.028、0.082、0.163、0.215mg/L,对立枯丝核菌的EC50分别是0.247、25.140、0.444、0.469、1.041、1.495、2.012mg/L;5种混配组合对串珠镰刀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是1.85、2.14、1.20、0.84、0.82,对立枯丝核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是1.10、1.55、1.14、1.09、1.02。咪鲜胺对2种病菌的毒力均高于噁霉灵,咪鲜胺与噁霉灵1:2配比对串珠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均有显著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8.
周宇杰  徐越坚  徐铁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4):1038-1039,1041
[目的]确定对籼粳杂交晚稻种子安全性较高的浸种药剂及浓度,从而更好地为生产服务。[方法]以籼粳杂交晚稻种子甬优9号、甬优12号和甬优538号为供试品种,分别采用常规浸种浓度和高浓度4种浸种药剂处理种子,研究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变化。[结果]用20%氰烯·杀螟丹可湿性粉剂1.00和1.67吕/L、1.5%二硫氰基甲烷可湿性粉剂2.22和4.00g/L浸种安全性最高,对甬优9号、甬优12号及甬优538号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无明显抑制作用;16%咪酰·杀螟丹可湿性粉剂2.00g/L和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3.33g/L常规浓度浸种时对杂交晚稻种子比较安全。但是,在相同条件下,甬优9号、12号和甬优538号3种籼粳杂交晚稻种子对药剂的敏感程度有差异,甬优9号耐药,甬优12号次之,甬优538号最敏感。[结论]甬优9号、12号和甬优538号3种籼粳杂交晚稻种子的浸种药剂在安全性方面首选20%氰烯·杀螟丹可湿性粉剂,而常规浸种浓度的16%咪酰·杀螟丹可湿性粉剂和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也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