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同降解方法下β-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给卷烟加香提供一种新思路,比较分析了不同降解方法下β-胡萝卜素的降解产物,利用双氧水氧化、硫酸铜催化-双氧水氧化、硝酸银催化-双氧水氧化和高锰酸钾催化氧化-双氧水氧化等4种不同的降解方法对β-胡萝卜素进行降解,并对降解产物进行GC/MS分析。所鉴定出的降解产物均为烟叶中的重要香味成分,其中二氢猕猴桃内酯和β-紫罗兰酮相对含量最高;硝酸银催化-双氧水氧化和高锰酸钾催化氧化-双氧水氧化法所得到的降解产物中,二氢猕猴桃内酯相对含量高于另外2种方法;双氧水氧化和高锰酸钾催化氧化-双氧水氧化法所得到的降解产物中,β-紫罗兰酮相对含量高于另外2种方法。β-胡萝卜素经过降解,可以产生二氢猕猴桃内酯、β-紫罗兰酮、异佛尔酮、氧化异佛尔酮等致香物质;不同的降解方法,得到的降解产物和比例不同。  相似文献   

2.
用双氧水降解β-胡萝卜素,分析其降解产物的组成及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并初步研究了其降解产物在卷烟加香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β-胡萝卜素经过氧化降解共生成14种化合物,其中二氢猕猴桃内酯和β-紫罗兰醇的相对含量分别达40.091%、17.917%,其他降解产物的相对含量则较低;降解产物在卷烟加香中的用量范围在0.005%~0.010%时,香气质得到提高,香气量明显增加,杂气、刺激性减轻,余味得到改善,评吸得分较高。  相似文献   

3.
β-胡萝卜素的化学降解及其降解物在卷烟加香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方法对从废弃烟叶中提取出来的β-胡萝卜素进行氧化降解,产物用GC/MS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以95%乙醇作溶剂,β-胡萝卜素在H2O2的作用下,氧化降解产物共鉴定出17种化合物,以二氢猕猴桃内酯和β-紫罗兰醇相对含量较高,分别达到40.076%和21.084%。加香试验结果表明,在烤烟中添加适宜质量分数的β-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对感官质量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可以增补烟香,减轻杂气和刺激性,改善吃味,增强烟气的细腻性、醇和性,使香气更加丰满、协调,较合适的用量为0.1 mg/g。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云南清甜香典型片烟和非典型碎烟间挥发性致香成分含量的差异,为研究云南清甜香烟叶风格特色关键致香成分和低次烟叶深加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个云南清甜香典型片烟和9个非典型碎烟为原料,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和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ATD-GC/MS)分别对2类烟叶的挥发性致香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并以典型片烟中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显著高于非典型碎烟作为分析目的,深入挖掘2类烟叶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挥发性致香成分,并找出2种方法分析结果存在的规律性。【结果】运用GC/MS对所制备的11个烟叶样本挥发性致香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共鉴定出40种挥发性成分,包含17种酮类、10种醇类、4种醛类、5种杂环类、2种烯烃类、1种酸类和1种内酯类化合物,典型片烟的酮类和内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明显高于非典型碎烟;典型片烟有14种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非典型碎烟(P< 0.05,下同),分别是甲基庚烯酮、2-乙酰基呋喃、4-环戊烯-1, 3-二酮、β-大马酮、β-紫罗兰酮环氧化物、桉油烯醇、脱氢二氢-β-紫罗兰酮、3, 4-脱氢-β-紫罗兰酮、巨豆三烯酮的4个同分异构体、二氢猕猴桃内酯和3-羟基-β-二氢大马酮;通过ATD-GC/MS对2类烟叶样本设定的14种重要致香成分进行半定量对比分析,发现典型片烟的成分总含量明显高于各非典型碎烟,而β-大马酮、巨豆三烯酮的4个同分异构体、二氢猕猴桃内酯、3-羟基-β-二氢大马酮和3-氧代-α-紫罗兰醇这8种成分在典型片烟中的相对含量也显著高于非典型碎烟。2种分析方法存在含量显著性差异的致香成分中有7种致香成分一致,包括β-大马酮、巨豆三烯酮的4个同分异构体、二氢猕猴桃内酯和3-羟基-β-二氢大马酮。【结论】通过2种分析方法对云南清甜香典型片烟和非典型碎烟的挥发性致香成分进行对比研究,发现2类烟叶间部分挥发性致香成分存在显著性差异,且2种方法的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烟叶自然醇化过程中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含量变化,科学指导烟叶醇化工作,本研究利用气质联用仪对醇化烟叶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醇化过程中,不同部位烟叶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在醇化0~12个月,总量呈上升趋势,期间上部叶极显著增加32.3%,中部叶显著增加25.6%;醇化12个月之后含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在36个月时含量达到最大值,上、中部叶含量分别为87.48、71.38 μg·g-1。随着醇化进度的增加,巨豆三烯酮、氧化异佛尔酮-2等含量逐渐升高,β-紫罗兰酮、β-环柠檬醛等含量逐渐降低,β-大马酮、金合欢基丙酮A等含量无显著变化。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中金合欢基丙酮A、β-大马酮对香气质有显著的有利影响,巨豆三烯酮类物质、香叶醇、二氢猕猴桃内酯对刺激性指标有显著的有利影响;β-环柠檬醛、β-二氢大马酮、香叶基丙酮对烟叶感官质量有着显著的不利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二氯甲烷同时蒸馏萃取前处理,结合毛细管GC及GC-MS技术,对许昌襄城烤烟不同叶位(8~12叶位)中性香味物质成分及含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叶位适熟烟叶从第8到12叶位大部分香味物质,如二氢猕猴桃内酯、巨豆三烯酮Ⅰ、金合欢基丙酮、苯甲醇、苯乙醇、2-乙酰基吡咯、糠醛、茄酮含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到第10叶位达到最高;第10叶位各类香气物质总量最高,新植二烯、二氢猕猴桃内酯、金合欢基丙酮、2-乙酰基吡咯、茄酮等物质含量明显偏高;第12叶位中β-大马酮、巨豆三烯酮Ⅲ、香叶基丙酮、3-氧化-α-紫罗兰醇、苯甲醛含量明显偏高;第11叶位中除美拉德反应产物类香气物质总量、类西柏烷类香气物质总量外,香气物质总量、新植二烯的含量、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总量、芳香族氨基酸类香气物质总量仅次于第10叶位;第8叶位中3-羟基-β-二氢大马酮、巨豆三烯酮Ⅱ含量明显偏高.  相似文献   

7.
以不同香型烤烟C3F烟叶为材科,采用GC/MS方法,分析比较了烟叶中的类胡萝卜素降解香气物质.结果表明:不同香型烤烟的类胡萝卜素降解形成的各种香气物质含量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中同香型>浓香型>清香型,但是金合欢基丙酮A、β-大马酮、巨豆三烯酮B、巨豆三烯酮D、β-紫罗兰酮等物质在三者中均占有较高比例.对类胡萝卜素降解香气物质与感官评吸质量的相关分析发现,清香型烤烟中二氢猕猴桃内酯与香韵呈显著正相关,芳樟醇、金合欢基丙酮和类胡萝卜素总量与香气量呈显著正相关;中间型烤烟中,浓度与芳樟醇、β-大马酮、β-二氢大马酮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浓香型烤烟中,多数物质与各评吸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定量测定了杀青前后烤烟叶片中性香气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杀青前后不同中性致香成分的含量不同,杀青后含量降低的中性致香成分有3-己烯-1-醇、苯甲醇、芳樟醇、壬醛、5-甲基正糠醛、癸醛、茄酮、β-紫罗兰酮、巨豆三烯酮、十四醛、2-十四烯-1-醇、新植二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其中壬醛、5-甲基正糠醛、癸醛、β-紫罗兰酮、巨豆三烯酮、2-十四烯-1-醇、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十四醛等中性致香物质均以痕量存在。杀青后含量升高的中性致香物质有糠醛、对二甲苯、苯乙醛、香叶基丙酮、巨豆三烯酮混合物、二氢猕猴桃内酯等,其中二氢猕猴桃内酯为杀青过程新增加的中性致香产物。随杀青过程变化较小的中性致香物质有邻二甲苯、β-二氢大马酮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择我国典型的中间香型烤烟种植区贵州中部山区和武陵山区作为试验地点,通过设置不同的移栽期,研究不同移栽期气候条件变化对烤烟香气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主要影响的是质体色素降解产物,旺长期降水量对质体色素降解产物的积累有利,而成熟期降水则不利于质体色素降解产物中大部分香气物质的积累;不同生育期相对湿度与香气物质基本无显著相关关系;旺长期日照时数对β-大马酮、香叶基丙酮、二氢猕猴桃内酯、巨豆三烯酮1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成熟期日照时数与β-大马酮、香叶基丙酮、二氢猕猴桃内酯含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烤烟成熟过程中类胡萝卜素变化与其降解香气物质关系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9  
 对四川攀西地区烤烟成熟过程中下部、中部叶片类胡萝卜素类色素及其降解产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攀西地区烤烟叶片类胡萝卜素类色素含量随成熟时期推进而逐渐降低。攀西地区烤烟下部叶片类胡萝卜素类降解香气物质于成熟-完熟时期增加较快,而中部叶片类胡萝卜素类色素降解香气物质于未熟-成熟期间随成熟推进而增加,成熟-完熟期含量有所降低。其中大马酮随成熟时期的推进而增大;二氢猕猴桃内酯随成熟时期的推进呈逐渐降低趋势,成熟前期含量较高;β-紫罗兰酮成熟过程中含量较低,且完熟期、烤后样均检测不到含量;巨豆三烯酮类致香物随成熟时期推进而呈整体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1.
对福建泰宁、云南祥云、河南宜阳生态区烤烟K326主要质量特征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泰宁生态区和祥云生态区烤烟为清香型,宜阳生态区烤烟为浓香型.泰宁生态区和祥云生态区烤烟植株相对高大,而宜阳生态区烤烟植株相对较小.泰宁生态区和祥云生态区烤烟类胡萝卜素及其降解产物(β-大马酮、β-二氢大马酮、藏花醛、β-环柠檬醛、二氢猕猴桃内酯等)、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总量,叶绿素及其降解产物新植二烯,以及烤烟还原糖和总糖等指标含量高于宜阳生态区烤烟.宜阳生态区烤烟类胡萝卜素相关降解产物(茄酮、巨豆三烯酮1、巨豆三烯酮2、巨豆三烯酮4等)、苯丙氨酸降解产物(苯甲醛、苯乙醛)及其总量,以及烤烟总碱和氯等指标含量高于泰宁生态区和祥云生态区烤烟.可见,不同生态区烤烟K326外观形态、常规化学成分及香气物质含量、香型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中外烤烟烟叶中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河南、湖南、云南、贵州、吉林与津巴布韦烤烟烟叶为材料,采用美国HP5890Ⅱ-5972气质联用仪定性、内标定量法对国内不同香气风格烤烟与津巴布韦烤烟烟叶中中性挥发性香气物质组成和含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检测出的29种中性挥发性致香物质中,津巴布韦烤烟烟叶中12种香气物质含量最高,其中11种明显高于国内烟叶,如3,4-二甲基-2,5-呋喃二酮、2-乙酰基吡咯、巨豆三烯酮(A、B、C、D)、2-壬烯醛、螺岩兰草酮等,其烤烟烟叶质量和风格表现出显著的焦甜香气息,香气浓郁。国内河南、湖南等浓香风格烤烟内茄酮、糠醛、糠醇、乙酰基呋喃、2-乙酰基吡咯等西柏烷类降解产物和棕色化反应产物含量较高;云南等清香型烤烟中β-大马酮、二氢猕猴桃内酯和3-羟基-β-二氢大马酮等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3.
采用GC-MS色质联用归一化峰面积计算方法,对原料绿茶样品和制成的普洱茶样品进行挥发性成分比较检测.检测结果显示:①被检测到的挥发性成分种类以陈化普洱茶较多,为114种,原料绿茶仅85种.陈化过程增加了普洱茶挥发性物质的丰富性.吡唑、吡咯、噁唑等Maillard产物仅在陈化普洱茶中被检测到,表明Maillard作用可能是普洱茶特征香质形成的途径之一.②被检测到的α-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巨豆三烯酮、二氢猕猴桃内酯等较为熟悉的重要香质在陈化普洱茶中含量较高,这4种物质均由类胡萝卜素降解形成并积累[1~2].③比较植醇、新植二烯的相对含量则以原料绿茶含量较高,而检测到的4种呋喃化合物又以陈化普洱茶含量较高,这项比较结果表明,由叶绿素降解形成植醇,再经新植二烯转化为植物呋喃[3]也可能是普洱茶特征香质形成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中性致香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采用田间试验,对比了脱落酸、水杨酸、赤霉素、乙烯利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烤后烟叶中性致香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高浓度的脱落酸处理最优,其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类西柏烷类香气物质、新植二烯含量,以及中性香气物质总量均最高,其中对烟叶香味品质有重要作用的苯甲醇、苯乙醛、糠醛、2-乙酰基吡咯、β-大马酮、二氢猕猴桃内酯、巨豆三烯酮Ⅱ、巨豆三烯酮Ⅳ、3-氢基-β-二氢大马酮、法尼基丙酮和茄酮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见高浓度的脱落酸处理能提高上部烟叶中性致香物质的含量,有利于改善烟叶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15.
采用GC—MS色质联用归一化峰面积计算方法,对原料绿茶样品和制成的普洱茶样品进行挥发性成分比较检测。检测结果显示:①被检测到的挥发性成分种类以陈化普洱茶较多,为114种,原料绿茶仅85种。陈化过程增加了普洱茶挥发性物质的丰富性。吡唑、吡咯、噁唑等Maillard产物仅在陈化普洱茶中被检测到,表明Maillard作用可能是普洱茶特征香质形成的途径之一.②被检测到的α-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巨豆三烯酮、二氢猕猴桃内酯等较为熟悉的重要香质在陈化普洱茶中含量较高,这4种物质均由类胡萝卜素降解形成并积累。③比较植醇、新植二烯的相对含量则以原料绿茶含量较高,而检测到的4种呋喃化合物又以陈化普洱茶含量较高,这项比较结果表明,由叶绿素降解形成植醇,再经新植二烯转化为植物呋喃也可能是普洱茶特征香质形成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四川烟叶与津巴布韦烟叶的致香物质分析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2908-2910
利用GC/MS对优质津巴布韦烟叶与具有代表性的四川烟叶进行分析,共检出101种烟草重要香味成分;通过分析对比后发现,四川烟叶相对含量普遍偏少的重要致香物质有异戊醇、面包酮、2,3-丁二醇、巴豆酸、γ-丁内酯、5-甲基糠醛、2-乙酰基吡咯、α-松油醇、胡薄荷酮、5-羟甲基糠醛、香芹酮、乙酸苯乙酯、茄尼酮、β-二氢突厥烯酮、α-紫罗兰酮、香叶基丙酮、β-紫罗兰酮、二氢弥猴桃内酯、巨豆三烯酮(A、B、C、D)、十四酸甲酯、十四酸、园柚酮、十六酸甲酯,十六酸等33种;并对这些香味成分进行感官评吸,找出对四川烟叶香气有很好作用的致香成分物质,为今后卷烟加料加香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中部和上部茄衣为材料,研究了海南茄衣JH–1在成熟过程中叶片内质体色素及其降解产物的变化。结果表明:茄衣在成熟过程中,中部烟叶叶绿素含量下降31.8%,类胡萝卜素含量减少8.5%;上部烟叶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下降了31.6%和24%,叶绿素降解产物新植二烯含量先升后降,中、上部烟叶分别在打顶后32 d和44 d采收最高;在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中,含量较高的是大马酮、二氢猕猴桃内酯、巨豆三烯酮和法尼基丙酮,中部叶类胡萝卜素主要降解产物含量均以打顶后32 d最高,上部烟叶除β–大马酮和3–羟基–β–二氢大马酮含量在打顶后50 d采收最高外,均在打顶后44 d采收最高。  相似文献   

18.
不同香型烤烟香气前体物及香味成分含量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烤烟香气前体物及香味成分的36种化学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清香型烤烟的叶黄素、β-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新绿原酸、芸香苷、山萘酚糖苷、多酚总量,二氢猕猴桃内酯、糠醛、糠醇、5-甲基糠醛、β-紫罗兰酮和芳樟醇的含量显著较高;浓香型烤烟绿原酸、α-西柏三烯二醇(DVT)、β-DVT、香叶基丙酮、苯乙醛、苯甲醛和巨豆三烯酮的含量显著较高;中间香型大部分居中。除3种香型烤烟多酚含量和中间香型烤烟类西柏烷的含量是上部高于中部外,其余均是中部高于上部。8个主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5.16%。烤烟烟叶的中性致香成分、类西柏烷、类胡萝卜素、糠醛类和多酚,尤其是中性致香成分对烤烟的香型风格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不同等级福鼎白茶香气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来自福建省福鼎市的14个不同等级白茶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其香气成分与差异。结果共检出50种主要香气成分,包括青叶醇、苯甲醛、苯甲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等。通过热度图分析,观察到在不同等级白茶中,白毫银针与白牡丹的香气组分较为接近,含有较高的花果香型的醇类物质,而寿眉则含有较高的醛类、酮类、酯类、内酯类成分,包括紫罗兰酮、二氢猕猴桃内酯、水杨酸甲酯等。进一步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不同等级白茶的特征性香气成分:白毫银针为苯乙醇、顺-茉莉酮等,白牡丹为β-雪松烯、β-榄香烯等,寿眉为橙花基丙酮、紫罗兰酮等。本研究结果为分析不同等级白茶的主要香气物质和通过香气成分识别白茶等级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以K326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生产管理模式(常规模式和有机模式)对烤后中上部烟叶中性和酸性香气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模式比常规模式烤后中上部烟叶中性香气成分和酸性香气成分含量明显偏高,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有机模式中部叶中性香气成分β–紫罗兰酮和二氢猕猴桃内酯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模式,但氧化异佛尔酮含量极显著低于常规模式。有机模式上部叶9种中性香气成分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模式,6种成分含量极显著高于常规模式。有机模式中部叶酸性香气物质癸酸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模式,丙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常规模式;有机模式上部叶苯乙酸、3–甲基戊酸和4–甲基戊酸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模式。有机模式上部叶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西柏烷类产物和新植二烯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模式,但中部叶差异不显著。因此,有机生产管理模式更有利于提高上部烟叶的香气成分含量。主效应分析表明,烟叶部位是主因子,生产管理模式是次因子,但烟叶部位和生产管理模式对中性香气成分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